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心观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王明明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文脉一词源于语言学,是一个在特定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含有前承芳古、启发当代、彪炳后来之意,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我们探究文脉,会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到文化的亮点。人类学家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他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中国画发展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有如此的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其依托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健的“心脏”“肌体”及“造血机制”作为保证。中国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以此制约“气血”在一个无形的“管道”里运行,结晶出一幅幅经典佳构。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大特色。我们如果以时间为节点画出很多环——历代大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不同语言形式,并依次把这些环相扣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中国画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具有某种约束意义的“文脉”。中国画能维系两千多年,强大的生命就是依靠这个“文脉”来不断输送“养分”的,其中的“养分”即是传统——前人创造的经验。一方水土,一代画人,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画的独特面貌,同样道理,西方文化孕育出西画的独特面貌,世界绘画的宝库因此而丰富多彩。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有着本质不同,其不刻意追求外在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注重表现内在心灵,强调精神与格调,强调意境与境界,含蓄、内美而纯粹,其与观者的“沟通”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是触及灵魂的,此为中国画千年不变的精神。

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在中国画的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争论,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自己既有价值体系的坚守,不再重视其传承“文脉”,取而代之的是一波波“革新”思潮、一场场“拓展”运动。表面上看,我们似乎让中国画的“承载”能力扩大了,边界扩大了,能与西方对话了。殊不知却破坏了中国画的基本基因和程式,面貌变得越来越模糊,历史形成的凝聚着中华民族价值观、审美观的文脉,面临着被截断的危局。这种状况将会威胁到中国画的可延续性。

值得反思的是,这一切却是基于西方艺术理念,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来审视中国画,并期望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我们不能不受制约地去任意“创造”或“另立”,中国画的边界不能被无限放大,不能给中国画施加沉重的负担,有些东西中国画是表现不了的,否则要油画、版画、雕塑等其他美术门类何用?借创新、发展之名,给中国画“大换血”“转基因”,或进行生硬“嫁接”,都必然会破坏其“文脉”,脉之若断,体必亡焉!我们可以前人所创范式的某种限制,但不能无视它走得太远,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人认为中国画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陈腐、落后的,和新时代的交集很少。其实农耕社会并不一定是落后的,那只是一种生产方式,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何况中国画一直是在动态发展着的,在体现时代精神方面从来没有缺席,回望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契合这个时代精神的绘画面貌。我们应该遵循文化内在的发展规律,“立新”不必“破旧”,尊重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前人窠臼。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要学会挖掘、领悟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能使我们回归“自我”,回归本真,进而产生对生命的反思,我们能说陶渊明的精神过时了吗?回顾历代中国画经典,那种扑面而来的人格力量如果能与我们的心灵对接上了,此时再来审视所处的时代,表现自己内心反应,就是文脉的传承。

毫无疑问,中国画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了,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艺术家要拿出更多的自信,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呈现我们原本的“中国面孔”,展示我们独特的艺术风采。只有每一位画家及研究者都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都成为文化发展的积极因子,中国画的脉搏才会跳动得更加强劲有力。

甲午春月于潜心斋

P6-8

后记

我从五岁学画至今已整六十年了。自认为很幸运,从小能够得到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刘凌仓、启功、周思聪、卢沉等诸位老先生的指导,指引我走上艺术的大道,而不随波逐流。

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始终在思考,艺术最终是表现技巧还是表现精神?艺术是形而下的技还是形而上的道?艺术家正确的名利观应是什么?当代社会难得出现大师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现代艺术教育中的西方教学体系对中国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影响利弊为何?从艺六十年来,各种问题与困惑促使我去寻找答案,并试图寻求解决的方法。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其特殊的规律,那些20世纪成功的绘画大师们毫无疑问提供给我们绝佳的成功范例。从这些大师的成才经历中寻觅其普遍的艺术规律,才是成功的必然大道。技与术、名与利,给予人以纷繁的诱惑,有时甚至会误入歧途;唯有大道至简才能给人以启迪。道就是规律,寻到不易,悟到更难。真正纯粹的艺术家在进行学习和解决技巧的同时应观乎其大道,完成从无法至法,法无定法,法在其中,到法随心生的升华过程,方可成就其艺术的不朽。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只靠灵感和写生以及观念的更新完成创新,而要靠人品与修养的结合去达到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意境和境界。如何体现中国精神,只有在前人的成功经验中和经典艺术中寻找,不断地启发自己,在渐修与顿悟中才能得到。

本书收录了我为近十几年来主持策划的《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系列》展览所做的前言、文章,以及《大匠之门》系列刊物中的卷首语和采访录。其中包含了我对当前美术发展问题的思考、展望与困惑。欢迎各界朋友批评指教。

目录

SECTION 1 艺海探真

 开启一扇传统之窗

 脉若断,体必亡

 传承与发展

 技与道

 谈修养

 寻求中国画发展的规律

 谈技法

 谈风格

 “专”与“能”

 探索为艺之道——中国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艺术的真意

 一全国美展的启示

 内在的文人气质

 决定了元人绘画的高度——王明明访谈

 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画

 和而不同——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

SECTION 2 感悟大师

 叩开大匠之门

 真有天然之趣——雅俗共赏的齐白石艺术

 白石老人的启示

 三百石印富翁

 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

 自家造稿 琢璞成玉

 令人感佩的义举

 东方既白:面对李可染人物画的思考

 中国山水画的新起点

 破领耕不休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李可染的书法艺术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无法忘却的感言

 永远的风范——怀念李苦禅先生

 重温经典 感悟自然

 灿烂至极 归于平淡——王明明谈周思聪的艺术人生

 画外之音

 大美寻源——黄胄的艺术

 容华淡伫——萧淑芳的水彩画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云烟纵览——周怀民的绘画艺术

 文心画境——张仃的书法艺术

 文治风华——宋文治的绘画艺术

 尽写苍生——蒋兆和的绘画艺术

 风神兼彩——石鲁的刨作与写生

 搜妙创真——陆俨少的书画艺术

 灵怀独诣——吴镜汀的书画艺术

 妙于陈馨——于非誾、陈之佛的绘画艺术

 松窗采薇——溥心畲的绘画艺术

 真情逸韵的诠释

 匠心造境——王肇民的绘画艺术

 静寂清凉——周思聪的荷花世界

 踪迹大化——傅抱石的艺术世界

 高妙传神——关良的绘画艺术

 逸笔遗珍——启功的书画艺术

 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

 木石还真——赖少其的艺术之路

 情溢花香鸟语间

 画家的视角 学者的态度——写在《刘凌沧美术文集》之前

SECTION 3 悟我寻心

 心迹自然——我的花鸟画创作

 寂寞沉静中的思索

 在源流里感悟 从自然中升华——王明明访谈录

 追求心中的闲和严静

 寻找失落的本真

 小院秋实

SECTION 4 不辱使命

 彰显经典 传承文脉

 洗眼洗心的文化圣土

 探索与合作

 追求高度 勇于担当——王明明先生访谈

内容推荐

《我心观道》的作者王明明自幼习画,曾师从画家卢沉、周思聪,在他的学富五车生涯中也多次受到齐白石、启功等大师的亲自指导,其内功深厚,对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书中既有他对画家画作的品评,对自己爱戴的老师的感激,谈对绘画艺术的感情,更有对自己所在的北京画院的发展的期盼。其文字质朴、文风严谨,值得学习。本书更是绘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编辑推荐

《我心观道》是作者王明明的一本艺文集,分“艺海探真”、“感悟大师”、“悟我寻心”、“不辱使命”四个部分编辑,共收文65篇,包括《开启一扇传统之窗》、《白石老人的启示》、《寂寞沉静中的思索》、《洗眼洗心的文化圣土》等。文集不仅为中青年作家创作提供了参考,更重要的是为研究鲁迅、高长虹、赵树理、“山药蛋派”等文学史上重要人物和流派提供了丰厚的资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