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脉的现代流衍》是作者何亦聪近几年来部分论文和评论文章的结集。集内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所收文章以研究近现代学术转型与文脉流衍之间的关系为主;第二辑“作家个案:以周作人为中心”,所收文章涉及到周作人的思想特质、文化心态与文体选择等方面;第三辑“作品评论”,所收文章主要针对具体的作品做出评论。
| 书名 | 古典文脉的现代流衍/新锐批评家丛书 |
| 分类 | |
| 作者 | 何亦聪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典文脉的现代流衍》是作者何亦聪近几年来部分论文和评论文章的结集。集内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所收文章以研究近现代学术转型与文脉流衍之间的关系为主;第二辑“作家个案:以周作人为中心”,所收文章涉及到周作人的思想特质、文化心态与文体选择等方面;第三辑“作品评论”,所收文章主要针对具体的作品做出评论。 内容推荐 山西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山西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仍然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新一批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敏感,个性色彩极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 《古典文脉的现代流衍》一书就是山西文学评论家何亦聪著的一本文学研究和评论合集,共分三辑,包括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作家个案:以周作人为中心、作品评论。 目录 第一辑 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 “披沙拣金”与“持守枢要”——论中国近世学术史中的两种述学理念 批判性视野中的策论文章——从王夫之、章学诚到周作人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与嬗变——从李贽到周作人 论“桐城谬种”之说的谬误与谬传 第二辑 作家个案:以周作人为中心 周作人与晚明士人 从“现实感”到“明净的观照”——周作人1930年代的思想转折 周作人“文抄体”散文的艺术性研究 “爱智”与“别择”——周作人的书话散文及其当代传承 从“通儒”到“杂家”——论周作人“抄书体”散文的创作心态 知性与人情——论周作人的饮食散文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突围” “刺猬”还是“狐狸”——从一个角度探讨周作人的精神特质 第三辑 作品评论 动荡时世中的乐天主义者——读张中行的《刘佛谛》 略论林鹏的散文艺术风格 《受伤的文明》:笔墨从胸襟中来 与周作人“结缘”——评刘绪源的《解读周作人》 义界之宽与体例之严——读《中国散文通史》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李来兵小说综论 浓郁的现实感——读《新世纪小说概观》 从士人心态史到文化诗学建构——评《<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 比较视野中的金性尧《文抄》 后记 试读章节 废名曾写过一篇谈周作人的文章,名叫《关于派别》,其中说:“陶渊明以诗传于后代,然而陶渊明的诗实在不能同魏晋六朝排在一起,他本来是孤立的。知堂先生的散文行于今世,其‘派别’也只好说是孤立,与陶诗是一个相似的情形。”废名不愧是周作人的弟子,这短短几句话可谓知言。也就是说,周作人是无法归类的,即使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他也是一个异数。以书话散文创作而论,爱智,故能成其大;有别择,故能常为新。因为大,所以无所依傍,东坡、山谷的题跋也好,李慈铭的读书记也好,公安、竞陵的小品也好,俞樾的笔记杂著也好,均是合我者取,不合者弃,所取者愈多,所成者则愈大,因此也就无法简单地用文学史上某个传统来涵盖。因为常为新,所以看似落伍,实则超前;看似貌合,实则神离;看似不断变化,实则一以贯之,在新与旧、表与里、变与不变之间拉伸出巨大的张力,其复杂的程度,惟鲁迅可以比拟,因此也就难以将他的书话创作归人当时任何一个散文派别。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周作人又不是孤立的,他的创作,尤其是书话创作,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沉默,但在近二十年来,却隐隐得到了许多回声,这些回声虽不宏大,却极有韧性,默默地沿着周作人所开辟的文学传统传播下去,并从中各各取得适于自己的成分,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裳、止庵、陈平原等人的书话创作,其特色,一方面有别于泛滥一时的抒情散文,表现出“理胜于情”的“爱智”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文化大散文和哲理散文之类以文化代言人和人生思考者身份进行的严肃创作,执着地以自我为中心,自觉地栖身于边缘地带,从而具有了一种属于他们的“别择”。 黄裳是较早接受周作人影响的书话作家,早在49年以前,他的文章里就明显带有周作人的调子,比如这一段:“这种东洋人的悲哀,也只是自由主义者可以痛切地感到。如果是上了法的,如义和拳与红灯罩,那也没有什么,正是有福了。最难的是清醒的,赤鲜的皮肤上涂了火酒,那滋味正是不好受,于此可知刮骨疗毒的关壮缪为不可及也。”语气、声调、使用譬喻的方法,与周作人几无二致,若非熟读其文章且刻意学习,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但这还仅仅是形式上的相近,如果通读黄裳的书话,不难发现其中亦自有一种“爱智”的态度,如在《说欢喜佛》一文的开头他就写道:“我一向对于古今中外野蛮风俗的知识,非常喜欢,很想知道。”“很想知道”是周作人的惯用语,放在这里可谓招牌,因为“非常喜欢”而“很想知道”,不杂任何功利,正是为知识而求知识的“爱智”态度。又如《榆下说书》的后记中,他说:“我只能写点这样的文字,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素养。……一点零碎的常识,也大抵是多年随便买书、胡乱翻书中得来的。好像摆着一个寒伧的地摊,只有几件破破烂烂的货色。心中有数,绝不敢叫卖百货商店里的高档商品。”语调、譬喻仍然是周作人式的,但关键是这种“知道自己无知”的态度,还是与“爱智”有关。 《来燕榭书跋》是黄裳晚年的一部书话结集,全部以题跋形式写成,连后记在内计224则,语言是浅近的文言,内容多涉及版本源流,格调沉郁清冷,近于周作人晚年的书话集《书房一角》。如《<壬癸集>》中写道:“乙未寒露前二日,海上秋风大起,寒意满襟。”又如《后记》中写:“去夏小燕卧病,侍疾之余,以写此书跋自遣。每于病榻前回忆往事,重温昔梦,相与唏嘘。今小燕长逝,念更无人同读故书,只此书跋在尔。回首前尘,怆痛何已。”笔调和内容固与周作人不同,但心境则颇有相似之处。采用这种形式写作,可看作黄裳晚年书话创作的一种“别择”,也可看作是一种有意的文体试验,其成果如何,评价不一,尚难定论。有趣的是,周作人与黄裳在他们书话创作的后期都选择了这样一种简约而随意的写作方式,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P132-133 序言 最有资格给本书写序的人,应该是何亦聪的硕士和博士导师范培松先生和黄开发先生。然而,想来作为省内年长的学人,又是和亦聪在学校一起工作的同事,加之我和范培松先生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理事,交情有年,由此,觉得应邀给本书写些文字也是义不容辞的好事儿,意在推介山西的新锐批评家。 范培松先生是我尊崇的国内学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名家,著有力作《中国散文批评史》等,在学界影响甚大。黄开发先生多年在散文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多部研究周作人的著作面世,成就卓著。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强将手下无弱兵”。当然,这更表明是一种学术的传承与研究的演进,何亦聪也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散文作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对周作人有专题研究,并取得可喜成就。他的硕士论文《矛盾·观念·文体——三十年代周作人之研究》,探讨了三十年代的周作人的心理矛盾、思想观念和散文创作的关系。博士论文《周作人与中国思想传统》,主要通过对“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士大夫性”问题、异端问题、道义与事功的关系问题等的深究,论述周作人重构儒家思想的努力及其所遭遇到的时代困境。这两篇论文都得到学界专家的好评。 看到山西青年文学批评家的不断成长,队伍的不断壮大,甚是欣慰。这次入选《新锐批评家丛书》的作者,有作协人、媒体人和学院人。各具特色,成果蔚为壮观。 何亦聪的著作《古典文脉的现代流衍》入选《新锐批评家丛书》,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能在多种论著中胜出,实属不易,显示出学院人的实力。 这本论著的内容,正如亦聪所述:本集是作者近几年来部分论文和评论文章的结集。集内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所收文章以研究近现代学术转型与文脉流衍之间的关系为主;第二辑“作家个案:以周作人为中心”,所收文章涉及到周作人的思想特质、文化心态与文体选择等方面;第三辑“作品评论”,所收文章主要针对具体的作品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做出评论。可以看出论文内容的编排划分,是从文史到作家个案到作品评论,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清晰明了,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因为是山西青年文学评论家丛书,我想换个角度,从山西文学研究的视域看,把这本论文集的内容,分为山西域外的文学批评研究和山西域内的文学批评研究两部分。这样的划分未必合适,但它可以给个提醒,作为山西文学批评家丛书,这本论著看上去写山西文学的内容相对少了些。亦聪是河南濮阳人,从北京名校博士毕业来山西,时间不长,对山西文学需要一个了解学习的过程,对山西作家需要渐进关注。而仅就收在本书中对山西作家的评论,已显示出作者不一般的新颖观点与精彩评述。论述林鹏的散文艺术风格为“朴拙生辣,芜杂大气”,一语中的。行文从当下山西文坛切入,从山西文章史追溯到受傅山思想影响之源,认为林鹏冲破散文的套路,而形成难能可贵的别一姿态。谈李骏虎的散文集《受伤的文明》,体现出“笔墨从胸襟中来”的散文审美的第一要义,颇得要旨。综论山西新锐作家李来兵的小说创作,形象地概括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真是独出机杼,别具意味。 评论山西作家之外的学术研究部分,是这部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成就。也就是本书的第一辑和第二辑的内容。在第一辑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部分中,作者从社会大变革,时代大转型,文化大碰撞中,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的理路,厘清了文脉流衍之间的关系,宏观把握且思路清晰。其中,论述中国近世学术史中的两种述学理念“披沙拣金”与“持守枢要”,有理有据而深刻精到。而把周作人与王夫之、章学诚,李贽等人联系起来,并放到学术史与文学史的视野中考察研究,以个案的精深探讨拓展了周作人的研究,丰富了学术史文学史的内涵。这部分内容是该书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看点。从第二辑作家个案——以周作人为中心的论文看,如他所说,部分内容是他读研究生期间所写的文章,明显有他自己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影响。其中,主要文章是他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细化、外化、深化的延伸与拓展。显然,研究周作人的学术成就是这本书的又一个主要看点。从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何亦聪具有比较广博的基础学识、丰盈的专业学养与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 我作为第一批山西文学批评家丛书的忝列者,对第二批山西文学批评家丛书的作者热切地期许满满,对何亦聪也是热切地满满期许。确实说,后生可畏,后进可嘉。我期待何亦聪继续拓展周作人的研究,深入中国现当代散文领域的研究。期待他近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述学文体研究和现代散文的古典渊源文脉研究,也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他作为山西省作家协会签约评论家,理所当然一定要把山西文学作为自己的主要关注领地,深耕细作,多关注山西作家作品的研究,特别是青年作家作品的研究,山西网络文学的研究;多关注山西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关注山西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与贡献的研究。当然,这些研究也离不开对当下文坛和学界的关注。同样,我也期待第二批入选批评家丛书的作者,以及所有为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奋进的青年同仁,说真话,写好文,出名书。为自己事业的大厦添砖加瓦,为美好的文学愿景奋力前行,做出如意的成就。 汲取前行者的经验教训,走好自己的文学批评学术研究之路,针对当下文坛和学界的情形,提一些建议,是我最后想说的话。其一是是对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存有敬畏之心。这是一个态度问题,虽属老生常谈,却是非常重要。一定要敬畏文学批评,一定要敬畏学术研究。避免对两者的轻率性、随便性。对两者要尊重、要认真、要有责任感。要当有分量的话讲,要当重要的事做,要考虑它的后果和长远效应。还要细思深虑,要谨言慎写。文字不能太水,文章不能太泛。不能为讲而讲,为发表而发表,为出版而出版。 其二是要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感悟、真判断、真语言。做到讲究思维、讲究表达、讲究书写。强调一个字“真”。凸现一个词“讲究”。所思所说所写,发自内心、源于究理。尽力存真去伪。从事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要非常讲究,对批评研究对象,要细心体味,慢条斯理,慢工出细活。努力学会深思熟虑,做到思维要尽量活跃严谨一些,表达要尽力明白准确一些,文字要努力精练流畅一些,文章要多斟酌修改一些。 其三是从小圈子文学批评、小圈子学术研究,走向大文学批评,走向大学术研究。文坛学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围绕某个刊物、某个小群体、某个小沙龙、某个微信群,互评互惠,自娱自乐。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需要谨记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经营小圈子批评研究,走向大圈子批评研究。从小圈子文化,走向大圈子文化。走向学界,走向社会。何亦聪这本论著的第一、二辑的内容已经显示出山西新锐批评家在全国学界的话语参与度和影响力。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更有益于大文学,有益于大学术;才更有益于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演进。仅此共勉。 写于香港沙湾径25号谭益芳3楼3A 2016年11月11日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文章结集,集内所收文章,从写作时间上看,最早的写于2007年,最晚的写于2015年,前后跨度有八年之久,其中既有二十出头时候的稚嫩之作,也有近几年经过成熟思考之后所写的文字,大部分已经在杂志、报纸上面发表过,还有少部分未经发表。从写作主题上看,集内文章大都关乎两个主题,即中国近现代的学术转型与文章变革,之所以关注这两个主题,并非一味追求立意的宏大,而是关乎我个人的学术理想:即在学术转型、思想转型乃至文化转型的大视域中去把握近现代文学、文章变革的思路。因此,虽然集内部分文章看起来探讨的是学术史问题,但落脚点仍是在文学层面上。当然,我深知这个理想的不易实现,也深知以自己现下的能力,尚不足以在这个研究思路上挖掘太深,但是,这将会是我以后努力的大致方向。 这样一本内容驳杂、篇目参差的集子能够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山西省作家协会杜学文、杨占平、李骏虎等诸位老师的鼓励、支持和肯定,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其次要感谢我硕士、博士期间的导师范培松老师和黄开发老师,集中近半数文章乃是读书期间所写,文章里的具体思路、观点、材料等,都曾得到二位老师的细致指点或间接启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苏春生、王春林、尹变英、郑伟、刘芳坤等诸位老师,进入山西大学文学院工作三年来,深以能常常与这几位同事切磋学问为幸事,集内部分文章的写作,也得到了他们的启发和帮助;最后要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的续小强先生,对于这套丛书的出版,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何亦聪 2016年9月16日于山西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