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幼森编著的这本《上海老弄堂寻踪》是《上海城市记忆丛书》之一。该书从城市中如毛细血管般的弄堂发掘上海市建筑发展的轨迹和人文,围绕着市政府公布的历史优秀建筑为范本以及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进程来展开,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海派文化的底蕴。
| 书名 | 上海老弄堂寻踪/上海城市记忆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寿幼森编著的这本《上海老弄堂寻踪》是《上海城市记忆丛书》之一。该书从城市中如毛细血管般的弄堂发掘上海市建筑发展的轨迹和人文,围绕着市政府公布的历史优秀建筑为范本以及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进程来展开,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全方位地记录和展示海派文化的底蕴。 内容推荐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寿幼森编著的这本《上海老弄堂寻踪》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按区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上海几十个老弄堂的历史变迁。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南市综述 第一节 尚文路133弄龙门村 第二节 金坛路35弄集贤村 第三节 天灯弄 第四节 孔家弄 第五节 吉祥弄 第二篇 黄浦综述 第一节 广东路286弄公顺里 第二节 金陵东路389弄卜邻里 第三节 厦门路137弄洪德里 第四节 浙江中路108弄清和坊 第五节 凤阳路301弄同福里 第三篇 静安综述 第一节 愚园395弄涌泉坊 第二节 愚园路576弄四明别墅 第三节 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 第四节 南京西路1522弄 第五节 山海关路274弄安顺里 第六节 新闸路1124弄沁园邮 第七节 威海路590弄张园 第八节 巨鹿路786弄光华里 第九节 富民路156弄富民新村 第十节 常熟路113弄善钟里 第四篇 卢湾综述 第一节 淡水路214弄丰裕里 第二节 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 第三节 淮海中路358弄尚贤坊 第四节 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 第五节 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 第六节 绍兴路18弄金谷邮 第七节 南昌路100弄铭德里 第五篇 徐汇综述 第一节 太原路63弄太原小区 第二节 武康路40弄 第三节 建国西路506弄懿园 第四节 淮海中路1273弄新康花园 第五节 淮海中路1350弄愉园 第六节 永嘉路291弄慎成里 第七节 建国西路建业里 第六篇 虹口综述 第一节 恒丰里一四达里一恒盛里 第二节 山阴路133弄东照里 第三节 黄渡路107弄亚细亚里 第四节 横浜路35弄景云里 第五节 西江湾路476弄公园坊 第六节 四川北路089弄公益坊 第七节 四川北路1515弄永丰坊、大德里、恒安坊 第七篇 闸北综述 第一节 天目东路85弄均益里 第二节 宝山路403弄宝山里、顺泰里 第三节 天潼路847弄慎余里 第四节 天潼路860弄43支弄徐家园 第五节 甘肃路141弄德兴坊 第六节 裕通路85弄四安里 第七节 山西北路457弄吉庆里 第八篇 普陀综述 第一节 曹杨一村 第二节 澳门路660弄澳门小区 第三节 江宁路1345-1361弄泰来坊 第四节 安远路188弄金城里 第五节 长寿路160弄养和村 第九篇 杨浦综述 第一节 定海路449弄裕丰工房 第二节 隆昌路542弄-541弄东、西白林寺 第三节 许昌路227弄纺三小区 第四节 杨树浦路3061弄裕丰纺织株式会社工房 第五节 平凉路八埭头 第六节 平凉路1777弄同兴纱厂工房 第十篇 长宁区综述 第一节 华山路1006弄华园 第二节 泰安路115弄 第三节 泰安路120弄卫乐园 第四节 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 第五节 愚园路865弄 第六节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 第七节 长宁路712弄兆丰别墅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家弄是原南市区老城厢老西门附近的一条街道,同样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属于弄堂范畴,因为它仅仅是一条早年老城厢中可供通行的狭窄小马路,而非民居区域内里弄,但是作为一个上海最老的街区演变,孔家弄有类似于活化石般的范本。 孔家弄东西走向,中间略有曲折,东头与红栏杆街衔接,西头与翁家弄相连,同时还有相应的分支北孔家弄、南孔家弄分别通往金家坊和复兴东路。有意思的是北孔家弄和南孔家弄并不在孔家弄的北、南两侧,而是在东、西两端。孔家弄共有门牌号133家,北孔家弄在孔家弄的东端,从金家坊开始共有73个门牌号,最南端与复兴东路959弄相衔接,部分弄堂与翁家弄重叠。南孔家弄也从金家坊开始到孔家弄为止,共有44个门牌号。从当年的地理位置来看,孔家弄可谓是占尽区位优势,四通八达。孔家弄的名字应该和孔家这个大姓有着深厚的关系,想想文圣孔子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历代乃至皇上都不会怠慢的大姓,在中华大地到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孔家的后裔存在,更何况在上海老城厢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区域内有一块属于这个大姓的居住范围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孔家来到这里建立居民区以及他们属于孔家第几代传人的历史却已经无法查询,我们只能在墙角跟上看到一块“孔德润堂”的界石,至于孔德润堂是孔家第几代留在上海的祠堂就无从考证了。 孔家弄内基本上是以老式石库门建筑群为主,部分是小型弄堂,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孔家弄包括红栏杆街的不少墙角根上留存的界石上看出,这里留有不少原有私有土地划分的痕迹,因此也说明,当时的物业基本上是以早年的慈善堂、族群或私人投资兴建,不同于租界内有那些大型财团投资兴建的住宅区,所以没有大型的弄堂出现。其中一些稍具规模的弄堂也都是归属于复兴东路上其他弄堂。 由于此地的建筑建造的年代一直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因此不少建筑还留有很多江南民居的风格,虽然外表已经同当年“城外”的租界区域的石库门建筑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毕竟此地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因此内部的木结构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相当普遍,雕花的木制件随处可见,就连一些过街楼也毫不含糊地精雕细作。这在整个上海地区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追寻这片老建筑的历史中我们发现,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一代才女和名媛的陆小曼在上海的故居居然就在这里——孔家弄31弄承德里2号,它的二楼左前卧房是陆小曼出生地和闺房,陆小曼童年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注1)。陆小曼(1903-1965年),出身于晚清举人家庭,父亲早年就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民国间出任财政部参事、赋税司司长等职。母亲吴曼华为名门闺秀,深有古文基础,并善工笔绘画。陆小曼深受母亲熏陶而打下文学和绘画基础。少女时随父母居北京,先后求学于北京女中、圣心学堂等校,精通英语和法语,1925年与和王庚离婚后与诗人徐志摩结婚,返沪定居现在的延安中路上的四明村923号。 虽然陆小曼的家庭在当时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之家,可在孔家弄也仅仅是租借别人的房子,显然这是因为早年这里还属于市中心区域,房价非一般人可以承受。由于租界的扩张,经商者以及文化人都开始倾向于住到租界范围,而到了战乱时期有钱人更是迅速逃离华界,所以留下来继续住在老城厢的反而是一般的民众,随着原南市区域内其他的旧区改造,目前继续居住在老城厢的不少人基本上以老人和无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为主,而有些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也大多把老房子出租给外来人员,自己在别的地方买房或租房,正因为老城厢内人口的居住密度越来越高,同时电线老化加上随意拖拉电线,负载不断上升,终于在2006年11月14日上午10点左右,孔家弄31弄一幢三层楼的老式民宅发生火灾,10多家居民住房受灾,火灾中,一名八旬的独居老太不幸丧生火海,另有3名居民在逃生过程中摔伤。紧接着与孔家弄东头相衔接的红栏杆街也于2007年4月13日凌晨4点左右失火,火势殃及沿街数户人家。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到2007年4月,这一带居然已经发生了6次较大火灾,造成7人伤亡。 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地处上海市中心的老弄堂的是否存留的决策就在眼前了,对于这样一个不但可以展示清朝末年的精美建筑又可以直观地看到早年私有土地性质的划分的活化石,被简单地拆除肯定会给历史留下很多的遗憾,因此相信会有更好的办法既让民众的住房得到改善又可以保护好这一历史风貌区域。 P8-11 序言 现今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大潮中,到处都在有规模地开发、建设,红红火火地实现着“旧貌换新颜”。然而,在一片新气象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也即越来越向往和钟情于旧时岁月里的东西了,同时,那后面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从上到下开始被高度重视,并且,社会同样为之作出了有规模的行动。 如在物质文化领域,大多数城市只要有可能,都在市内设定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个性化的特色展现出自己城市的历史风采;更有甚者,不少古城重新砌筑起城墙,修复了高大的城楼、城门,以显古城的厚重旧貌;许多古镇均精心打造,恢复以往的各种旧元素,从而成了旅游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远在穷乡僻壤的古村落,也一个一个地被开掘、整理出来,参观者接踵而至,竟顿时出名;而在许多城市里,有古街的恢复重建之,没有古街的,会硬生生地打造布置出一条“历史老街”,同样填入各种老的元素,从而成了这个城市非常特别的一道新风景线。至于在非物质文化领域,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从下到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于是包括民俗、民间传统文艺、民间传统技艺、民间传统游艺等,被广泛地挖掘、提炼与利用起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可以表演和演示的,它们现今已广泛充实到和活跃在我们每年的传统节庆和群众文化活动中,以非常别致亮眼的节目,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闪耀出了奇光异彩。 人们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怀旧情结,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到今天能冲破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围,受到当代大众广泛的尊重和青睐,我想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中国毕竟是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从悠久历史中一路行进过来,民族之魂永在,文化之根根深蒂固,这是极难动摇的;第二,在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国家和地方的性格必然也被提到极大的高度,民族个性、地域特色于是被充分地肯定和阐扬,历史文化正好是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内容;第三,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字记载,以及口耳相传的文化情节,丰厚无边,留下了无限广大和精彩的记录和口述,这足以使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会磨灭;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事业大发展,旅游需要文化,必然推进到历史文化,于是,借着旅游事业的春风,历史文化景点及项目的开发与兴旺就可谓如火如荼了。 也就在上述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出版社适时地推出了这套《上海城市记忆丛书》来,为我们上海文化遗产事业的传承和弘扬来增光添彩。这套丛书的编撰工作由以娄承浩先生为首的一批建筑史专家承担,以上海的重要历史建筑(既有尚在的,也包括已消失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系列。 关于建筑,我一直认为是我们每天目所必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伴侣,而它们又正是每个城市里非常有历史底蕴,有人文内涵,同时以其形形色色的造型、装饰等,生成为一个城市宏观和微观的风貌、风情的主要载体。我想,建筑及建筑文化的伟大与令人感到亲切之处也主要就在此吧。而上海更是特别。上海在近代开埠以后,从一个县城跃起而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和世界著名都会。在这一翻天覆地的变迁中,上海海纳百川,开全国的先河,各种各样的新颖事业,如近代的市政建设事业、近代公用事业、近代房地产业、近代教育事业、近代卫生事业、近代科技事业……在此全面地大举兴起。而每一个事业都需要由实体的建筑来承载的,于是巨量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建筑便在这个城市应运而生了。 目前有关上海的建筑图书已出版了不少,但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近代上海各种新兴事业为分类,一类一书,这样就做到了比较集中、比较专业,如你要了解、研究每一个专门事业的领域的建筑状况,就十分便利了。在写作上,做到了既有建筑的变迁追叙,又有它们的现状交代;既有建筑的结构风格,又有它们的人文故事;既有文字记述,又有大量图照的配合。所以虽然属于建筑方面的书,但称得上是简明清晰、阅读便易、引人入胜的了。这套丛书对唤起和强化我们的城市记忆,必然会起到清新的、独特的功效。 如果提什么希望的话,我但愿这套丛书能继续发动更多的作者,加入其中,以写出更多的专题来。因为大上海历史上形成和延续至今的新兴事业实在太多了,从而相随而起的建筑也是百业百态,丰富多彩,同样多值得我们在今天广泛地回顾和推介。当然,要全面反映和展示它们,并不容易,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类别。不过,来日方长,可以慢慢地不断延伸,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想这个系列一定就会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强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郑祖安 2016年12月 后记 策划这套书始于2009年初,那时我刚来到同济大学出版社工作,在选题开发上我对艺术类选题有了新的认识,对城市的历史发展、建筑、人文、艺术更加关注。同济大学具有百年历史,通过对她的发展、变迁以及独特的学科建设的思考,我拓宽自己选题思路。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这代表了人类对城市亘古不变的希冀与期待。 当时也是心血来潮想个题目“上海城市记忆”。开始写策划书,找作者,收集资料,编写写作计划。需要编写人员有足够的学识、文脉与写作经验来完成,这是不小的出版工程,写作难度比较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力求原始。作者找到了,由于种种原因拖延好久没有定夺,辗转三年多流产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已经有近八年微博的我经常关注人文、艺术等城市影像内容,每天都见到关注我的粉丝,经常交流我们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有个粉丝叫“乔茗星”的,用其儿子名字命名的微博,其本人叫乔士敏,八十年代初上海美术学校毕业,1986年创办活跃于上海的巴黎咖啡厅艺术沙龙,2000年成立自己的艺术工作室。乔先生的作品特点是用摄影作品表现其绘画的艺术效果,体现本土文化的又一特点。我们交流得很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都是学美术出身,对视觉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尤其对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了我们感悟与抚慰。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城市记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记忆。城市应该成为一件艺术品,保留曾经在此居住和生活过的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涵养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质。一幢幢就在人们身边的老房子,透过年轮的沧桑,折射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百年建筑,建筑百年,表现的正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建筑不仅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创造力的表现,更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走向和发展脉络的折射点。 策划这套丛书,全面、系统总结、呈现上海建筑的历史风貌、时代变迁和今昔变革,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本本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独特历史构成了上海的底蕴和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却风光依旧的古建筑,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那泽民 2016年1月28日于同济大学出版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