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赖晓东著的《茶战(东方树叶的史诗)(精)》不卖弄玄虚,另辟蹊径,趣说惊心动魄的茶叶金融战。
茶叶在古代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砝码,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商品;茶叶不仅是生活,更是财富,是政治,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茶叶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就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鲜活,还很幽默,作者以一种接地气的轻松笔触,由浅至深系统介绍了茶叶在历史上的地位,钩织出了茶叶政治这个主题。
这本书的文字,无论对某一个人物的塑造,对某一段情节的描述,还是对某一处景物的刻画,都是栩栩如生的,使你可以一口气地读下去。
精美图文,可以更形象的看到各个历史朝代的茶生活。
沏一壶清茗,百年烽火狼烟,融入茶香氤氲。说一段往事,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今人一笑。 在中国历史上,茶的身影从没消失过,从唐宋时代的茶马古道,到蒙元帝国称霸全球,直到东方树叶在西方普及并流行……在茶道兴盛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茶叶发展史,也是一部用鲜血书写的战争史。刘杰、赖晓东著的《茶战(东方树叶的史诗)(精)》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严谨的目光,梳理剖析茶叶对中国历史上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茶道发展的历程。
吐谷浑的恶行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见一千多年前长安的天空是否有苍鹰翱翔的景象,只能凭借想象去揣摩盛世之下的大唐王朝,在一片喜庆的鼓乐声中向世人展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富庶。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其实也没有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太平,和其他各朝各代一样,在其289年的历史中,同样是焦头烂额。从李世民的贞观年开始就没闲着,灭东突厥,亡吐谷浑,征高丽,打吐蕃,平契丹,战回纥,伐高昌,等等,各种战事没完没了地打,一直到中晚期的安史之乱、德宗削藩、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王黄造反、藩镇战乱等,各种内乱也从来没有消停过。而除了征高丽和一场又一场的内乱外,其他外部犯唐的战争,或多或少都和中原的那点茶叶有关。
为什么这些外族对茶如此感兴趣呢?
现在没有明确记载茶叶究竟是在何时与人类相遇的史料。我们知道,在早期缺医少药的时代,茶叶并非一种饮品,而只是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关注,以至于后来从中原传到了游牧民族,其主要功能仍然是帮助人体的消化。
包括吐蕃、契丹、西夏、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等在内的游牧民族,其饮食习惯多以牛羊肉、奶类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为主,缺少必要的蔬菜,肠胃及血管等器官经常出现疾病,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可以使游牧民族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得以补充。同时,茶叶所含的大量芳香油可以帮助溶解体内的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所以说,茶叶的功能恰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的缺陷。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也就大大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感染寄生虫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无论是谁,只要掌握了茶叶的控制权,就等于有了统治的话语权!
在这些游牧民族中,茶叶需求量最大的是吐蕃。一直到今天,藏族人的茶叶消费量仍然非常大,这也是茶马古道的形成原因。
吐蕃,距离大唐的长安城五千多里,早在东西汉时期,这里为西羌人的聚集地,后来被吐蕃人占据。吐蕃由何而来,如何出现,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在藏文经典中,有一个传说,观音菩萨让神变的猴子到雪域高原上修行,他遇到一个女妖;女妖看中了神猴,要与他成亲,否则便将雪域高原变成魔鬼的世界。神猴左右为难,求助观音。观音答应让他们成亲。神猴的后代一代一代吃着五谷,尾巴越来越短,便成了人。这就是藏族的先民。(P2-3)
我是在前往伦敦出差的飞机上开始阅读这部书稿的,感觉很震撼,对像我这样对茶叶历史没有研究的“茶盲”来说,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茶叶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算起来,我和老刘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我知道他是个勤奋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写作环境中,即便打开窗户就是喧嚣嘈杂的世界,但是各种干扰和诱惑都不能影响他创作的热情。写作是件艰苦的事,我很难想象,他的这么多作品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些年我几乎读了他的所有作品。老刘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他的《混子》《大商埠》《中年危机》《黑白袁世凯》等作品中,他一直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读者。虽然我是学经济的,但是他的作品同样能让我难以释手。有一次,我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的书不能在卫生问里读,太害人了!他听了,只是嘿嘿一乐。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无论对某一个人物的塑造,对某一段情节的描述,还是对某一处景物的刻画,都是栩栩如生的,带着极强的煽动性,使你不得不一口气读下去。
这么多年,我和他虽然相距遥远,不过也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或在北京,或在上海,有时候他来香港,我也会利用出差的机会到青岛找他聊聊。每见一次,我都会发现他的头发比上一次见面的时候又白了不少。他依然叼着他的烟斗,大口喝酒,嘻嘻哈哈地开玩笑。
这就是老刘。
我知道他要写这部作品是几年前的事了,大约是2012年,我和他在北京相遇,他就聊到了这个选题,并把他的内容计划对我说了不少。我之后差不多两年没有见到他。
一直到今年春节,他从青岛开车来到西安,约我们两家人一起吃饭。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他这几年的时间精力都耗在了这本书上,并且刚刚完成了第一部。我对他这种说干就干的精神和做事的认真态度颇为吃惊。因为我知道,《茶战》不是小说,可以信马由缰地任意发挥,而是一部全面讲述中国的茶叶政治、茶叶经济以及茶叶战争的历史纪实作品,仅翻阅史料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出他需要承担多么大的工作量。
在我的印象里,很多写历史的书,照本宣科地把历史事件以及时代背景描述一遍,阅读时有一种枯涩感。但是这本书用了另一种方式,比如语言,就像他的文学作品那样很生动鲜活,还很幽默,而且加入了一些现代网络语言作为调味品。老刘以一种接地气的轻松笔触,由浅至深地系统介绍了茶叶在历史上的地位,钩织出了茶叶政治这个主题,从而显示出了他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这部作品中,老刘还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以茶叶为线索,全面而严谨地讲述了中国“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形成背景。
尽管这部作品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观点,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其内容质量。我认为,一本好书的问世,关键在于作者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其思想,并通过这种表达去感染别人,特别是在现今这种电子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一种正能量,而且还能够被很多人接受,那么这就是一部好作品。
祝福老刘!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从2011年开始接触茶,了解茶。用好友曹春华(茶人卡卡)的话说,一入茶门深似海。此言不虚,从一无所知,到关于茶的林林总总扑面而来,我瞬间便有了“茶醉”的感觉。
在两年前的某个晚上,当刘杰老师提到要写茶书的时候,我一开始是犹豫的。毕竟上至陆羽《茶经》,下至当代的茶人茶书;从农业种植、茶业营销到茶艺品饮、茶文化解读,可以说,茶的方方面面其实已经说得不少。我们还可以写什么昵?我的疑问显然被刘杰老师看出来了。他放下烟斗,鸭舌帽帽檐下深邃的眼睛盯得我有些胆怯。
“我们言必称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真的可以在《神农本草经》里找到对应的记载吗?不,书里压根儿就没提到有关茶的一个文字。”
“我们当下茶人言必称陆羽《茶经》,殊不知陆羽喝的茶跟我们现在喝的绝大多数茶没有多少关系。为什么我们现在说茶、说茶艺,还非要扯着陆羽不放?”
这个满头白发、喝酒比喝茶多的老头有点意思!
这两个问题就像高僧的两记闷棍,顿时敲醒了我。号称做茶文化电视节目四年有余的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茶,一直以来在我们国人的身体记忆里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意象。然而,当我们追寻到历史的深处,茶似乎并没有今天那么多的文化负载,反而多了不少的冷酷和理性。
茶并没有那么多选择,也没有那么多功效,更不曾治病救人。人们要的只是饭后一杯茶,要的只是茶带来的片刻闲适舒畅。
茶并没有那么多传说,也没有那么多文化,更不曾玄之又玄。人们喝着茶,既是奇思妙想的药引,继而吟诗作赋,海阔天空,还是换取生计的一包包商品。
如今流行的茶文化,本质上是商业裹挟下的茶叶商品文化。为了一款茶叶,可以编撰出一套冠冕堂皇的故事,杜撰出一个远溯千年的传说。于是乎,六大茶类,数以千计的茶品,或以山头为由将茶叶极致化;或以传人自居将茶叶技艺传统化:或以功效为切入将茶叶神化;更有甚者,远隔万里,与古墓追根认祖,自塑传奇。
如此鱼龙混杂的茶文化,是我们现代人要的茶文化吗?以至于,不少看着我们节目的观众常常满腹狐疑地问我,中国茶叶的水真的有那么深吗?是啊,茶真的有文化吗?如果有,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文化?
刘杰老师不是茶人,我也不是。那么,我们凭什么说茶文化?庆幸的是,我们身边还有像叶杨生、钱晓军、老罗、缪钦等这样的青年茶人,他们不讲文化,只讲茶性;不讲茶道,只论商道。
不入云亦云,还原历史真相;不就茶说茶,以政治历史的视野观照,这是《茶战》撰写的宗旨。以这样的宗旨,我们的探索还在延伸:抛开芜杂的“故事”“传说”,还原当代茶文化的真正根源,审视古今茶叶政治版图及格局。
我们凭什么说茶文化?我和刘杰老师甚至庆幸自己不是茶人,不是茶叶专家。我们只想静静地喝杯茶,翻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茶叶帝国的往事风云。
2016年8月修改于西安柴家什字
11月定稿于杭州聚芳永龙井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