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俘虏
分类
作者 李更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买书的困惑

回到故乡,红钢城,因为这里有个武汉钢铁公司,如果是晴天,肯定是光怪陆离的灰霾天,各种各样的金属粒子在空气中闪烁;如果是雨天,肯定到处是黑乎乎的建筑,连地上流淌的水都像钢铁的颜色,黑得让人忧郁。但是我的抑郁还不是因为这里的物质污染,谁也不会想到我内心的黑色源自这里唯一一家新华书店。

20世纪80年代,这是青山区文学青年的集散地,包括池莉等一大批在此工作、生活的年轻人,都是在这里找到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启迪。这家书店丰富了我们的藏书,成为武汉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黄金十年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后勤补给地。很多作家在这里签名售书,甚至许多男女在这里约会定终身。柴门久不开,风光已不再。好像是把教育推向市场以后,书店的门口除了那些卖假文凭假证明假证件的乡里人,还成为附近大学生求家教、帮写家庭作业的地方。

而进去买书的人却是越来越少,自从网络客服端直接上了智能手机,书店不断锐减。特别是大学开始无差别实行助学贷款,连求家教的大学生也几乎没有了。我一直在琢磨,是不是真的没有人读纸本了?

因为在西方,纸本并没有消亡,是和网络互补的。在俄罗斯、日本、德国,到处是阅读书籍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因为阅读手机而放弃阅读书本。而且,就是在中国,书籍的出版不仅没有减少,整个基数反而增加了,近几年更是大幅增加书籍的印刷量。许多民营书店开始复苏,不仅是那些小型独立书店,在一些大中城市,民营书店也逐渐大型化。但是在武汉,新华书店萎缩得十分厉害,曾经闻名长江上下的交通路书店一条街没有了,这是大革命时期郭沫若等几乎所有当时中国文化人聚集的地方,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时代,就源于郭沫若写的《洪波曲》。武胜路、江汉路标志性的新华书店没有了,红钢城的新华书店可以说是硕果仅存了,因为这里有个武钢,武钢的购买力是维持这个新华书店的基础。随着武钢的衰落,这家新华书店也破败不堪,白天不开灯几乎看不清人,售货员无精打采,没有一个爱书的,更没有一个懂书的。绝对不会促销,对买书人爱理不理,看见我买书多,他们的眼光还显得十分怪异,对他们来说,几百元拿来买书,实在是——为了支持实体书店,我一直习惯于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买书,以前是为了寻找对我有用的,现在是为了纪念,以购书的方式留下我的脚印。

但是像新华书店这样在今天仍然坚持不打折,甚至不管你买了多少书,连一个塑料袋都不给你,如此的官商作风,恐怕也只有这个新华书店才能做到了。有时,这个新华书店也会有活动,比如上次是冯唐的《万物生长》,定价33元,促销价9元,我一看出版时间,刚刚印刷的,怎么马上就打折,而且折扣这么厉害?为何只有这一本打折?售货员漫不经心地回答,作者自己贴钱的。真是奇葩。

这次,又有活动,捐书,一个售货员告诉我,捐书者可以六折购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喜讯,立刻选了几十本。买单时,收银员面无表情地说,只有捐献出来的书才能打六折,我开始郁闷了。好吧,我准备照办。正在进行中,谁又提醒,只有曹文轩的书才能六折,售货员指着楼梯口的堆头,敢情那里码了一大堆曹作家的作品。整了半天,我才明白,捐书必须在这里买书,这我还是可以接受,但是且慢,必须让买曹文轩的书,我可不能接受。书店经理告诉我,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湖北经视在全市举办这个活动,保证也宣传了。这个曹文轩真乃苏北神人,记得上次,好像是汶川地震,人家忙于捐款,他则忙于在各个学校签名售他的书,赚孩子们的压岁钱。忽然就想到关于儿童文学的问题,个人觉得,《宝葫芦的故事》《神笔马良》以后,中国好像没有出现一致认可的儿童文学。一位大姐级的作家更是强调,中国目前只有儿童读物,没有儿童文学。而那些铺天盖地的儿童读物,实在乏善可陈。就算是促销,曹同志也捞过界了吧?武汉怎么也还有个董宏猷呢,也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嘛,也应该卖他的书啊。有人告诉我,还是曹作家的能量大。经理说,没有办法,现在的书店,基本上靠孩子吃饭,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没有孩子,我们连饭都没得吃。除了儿童读物,就是教辅材料,以前我们有池莉专柜,现在池莉们都下课了。

新华书店,场地是国家的,免费使用。所有的书,也是免费拿来,卖出去结账,卖不出去退货,一点风险没有。相比起民营书店,人家租场地就需要一大笔费用,人工也比你新华书店高得多,你好意思亏本吗?P77-80

后记

北岳文艺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李更的一本书《摸痒了,还是摸痛了》,与韩石山等三位著名理论家一起成为“当代文坛酷评四家”。今年元月,又出了一本《案头文沫》。现在,还要出他的一本《俘虏》(正好是他的第二十本书)。我就想,山西厚土毕竟是他的根!

《俘虏》是他小说的代表作,首发于2005年第一期《钟山》。发表以后,由于它的怪异出奇颇获好评。那些年,他曾经醉心于写小说,在各刊物发表。后来出版两本小说集,其中一本再版。

不过说起李更的写作史,当从诗开始。1985年他的第一本书是一本诗集,书名一个字《乱》。虽然薄薄一本,我却至今喜欢。我现在还能记得这样的诗句:“从夜幕中醒来……清洁工正在打扫路面/尘土横飞……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带着严肃的面饰/孩童们也少稚气……唔,这里曾是战场/只有恨得透/才能爱得深/于是就恨吧/喊着疯狂的口号/互相抛掷炸弹和污泥……/我要打开爱之门/恢复爱的诚实和光辉……/都去多种些花草/少插些旗帜。”这首诗注明写于“1979年春”,也就是粉碎“四人帮”还不久,相信大多数中国人脑筋急转弯还没有转过来,而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认识,写下这样的诗句,能不令人惊异!正是这些诗,让他开始与当时的诗人如熊召政、舒婷、杨炼、顾城、王家新、沈睿、高伐林、董宏量、池莉等人交往,他们通信联络,互赠诗作,还商量办了一本民间诗刊。

不久他到珠海特区报社,进入了记者的角色,如饥似渴地广泛采访了文化界文艺界多少他久已慕名的大师,如丁铃、姚雪垠、作为作家的刘亚洲将军、华君武、秦瘦鸥、闫纲、施咸荣以及电影导演、影视及曲艺演员等等。他的这些访问记收入《早春的嘤鸣》,于1992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夏康达教授在序中说,虽然是新闻作品,却没有一般新闻作品的短促时效性,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后来他又写散文、书评、影评等等,也甚有可观。

而他最终在杂文中找到了自己!

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唯一可以公然阅读的,就是鲁迅。这个红小兵也正是在这期间,熟读了全部鲁迅的杂文。

曾有说“文革”是史无前例的,非也!“文革”是杂烩了旧中国一切被鲁迅所揭露、所批判、所鞭挞的黑暗丑恶的东西于一炉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返祖时期。对照着“文革”的现实读鲁迅,他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甚至是刺激的印象。

他崇敬鲁迅,还与他的性格有关:爱憎分明,有话直说,不晓得曲里拐弯欲说还休为尊者讳,更别说阿谀奉承,涂脂抹粉。他只晓得说真话,为此而付出代价,他不改初衷。

也正是杂文使他“颇负盛名”,《李更如是说》《绑赴文坛》等等之后,他戴上了“文坛冷枪手”“文化晃晃”两顶帽子。前一个是别人送的,是褒是贬因人而异,后一个是他自己给自己定制的。晃来晃去就是个边缘人物,或者文坛一更夫,到处游走,敲着让人警醒的梆子。反正他不把自己当文坛的正经主儿。他也不认为文坛有什么自封的圣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话就说。

所以他的杂文,虽然销量可观,但是自然也有人不喜欢,讨厌得很!

这就对了!如果人人都喜欢某人的杂文,那就成乡愿了。乡愿,德之贼也!

李更与杂文可说是钟、俞之交。甚至他的小说《俘虏》也近乎一篇长长的杂文,反映了几个中国小人物在艰难时世中的圆滑处世态度,不仅是战争中的俘虏,而且是生活中的俘虏,可笑复可哀!作者甚至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势力下的俘虏,活得可真不容易啊!你看就连那语言,也是杂文式的语言,有着山西的酸辣或者重庆(母亲的故乡)的麻辣。怪怪的,但是好看。就像他的杂文,有人喜欢得要改编影视,有人则不屑说:谁这样写小说?

仇者仇之,亲者亲之。皇天后土,我自前行。

目录

辑一 俘虏

 一

 二

 三

 四

 五

辑二 杂文

 买书的困惑

 永远的批判现实主义

 蹊跷

 无语乎

 圈子

 流浪汉

 励志

 糊汤粉

 看病

 小产权

 作协消息

 我与《文学自由谈》

 序平沙文集

 日本书店

 微信

 善贴

 抑郁与狂躁

 后怕

 神来之笔

 趋势

 眼光

 危信

 凤凰

 幻想

 希腊

 接待问题

 记性

 虚荣

 和而不同

 选择

 三位大师

 适应

 地方报纸的副刊问题

 纲常乱

序言

李更怎么不是小说家

刘富道

我已经成为写序的专家了,经我手写序的书籍已在百部左右,其中包括各种文学门类,还有文学之外的画集、书法论著和书法作品集。我曾多次扬言不再替人写序,但每位请我写序的先生或女士,都有充足而生动的理由,将我推到无法推辞的境地。会不会有人认为我已是江郎才尽,只能做些与创作无缘的事情呢?按照李更先生的说法,干这类活儿,是“在别人的田里种自己的庄稼”。其实我种自己的田还忙不过来呢。这回可是李更亲自把我拉到他的田里,让我在他的田里种我自己的庄稼,为他的一部《俘虏》写序。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为李更写文章了,上次是他出版了《绑赴文坛》,一部怪怪的文坛轶事集,我写了《这个李更》,发表在一家大报上。这个题标够恶毒的了。

我把李更美美地调侃一番,连他老子李建纲先生也捎带上了。好在李更经常骂人,他也不怕别人骂他,每当他抛出一篇骂人文章,就期待着有人回嘴对骂。但这个世界就是怪,就没有人出来接招,弄得李更不好意思。本来那本《绑赴文坛》出笼,我以为会有好戏看,甚至会有官司打,可几年过去了,风平浪静。是不是那年的非典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聚焦在生死簿上,什么宠辱荣损都不在话下了?是不是人们早已识破了李更的伎俩,有意不帮他炒作,不想让他赚钱?李更请我写序,给我的唯一理由是:至少我李更还值得你一骂。一本书字字珠玑,句句真理,篇篇美文,恐怕难以做到,做到了也并非就是好事。这个李更的文章,倒是时时给读书界提供一些批评的空间,其中总会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不批不足以平民愤的兴奋点。为李更的著作写序,最大的方便是,不会出现无话找话说的尴尬,也不会有只准说好切勿挑刺的约定。

李更出过两本小说集,可惜没有来得及读过。他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我读书的速度还跟不上他写书的速度。听说这个选本中有部中篇小说《俘虏》,曾有幸登上了《钟山》双月刊的大雅之堂,我有意找来一读。原来不曾读过李更的小说,现在一读就读出一个疑问来:李更怎么不是小说家?我一直担心,李更把散文写得像杂文一样寡情,李更会不会把小说写得像散文一样多情呢?读开头几个自然段,我就喃喃念叨着,这个李更,还真行呢,小说写得像小说样儿呀。我不能不拿出我的宝贵光阴,从开头到结尾全读了一遍,我要看看究竟是谁给谁当了俘虏,我要看看俘虏的结局如何。这个李更对小说文体的把握,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份上,连我这样老奸巨猾的读者,也能被忽悠得跟着他的感觉走。他为什么不是小说家呢,他为什么不当小说家呢?傻!当小说家会占尽文坛风流。写杂文嘛,永远只是文坛小打小闹的人物,你也永远当不了鲁迅,当得了鲁迅也当不了作协主席。李更同志,对不起了,我知道我这番话不符合写序的格式,我为人写序已经写得真够累了,我希望这个不合格式的格式,让所有愿意抬举我的人从此望而却步。谢谢了,谢谢了。

内容推荐

李更著的《俘虏》分为两辑,辑一是一部短篇小说《俘虏》,曾经在《钟山》发表过,用杂文的笔调展示了几个中国小人物在艰难时事中的圆滑处世态度;辑二是文化随笔杂文。其文笔犀利,机智不失幽默。

编辑推荐

李更著的《俘虏》也近乎一篇长长的杂文,反映了几个中国小人物在艰难时世中的圆滑处世态度,不仅是战争中的俘虏,而且是生活中的俘虏,可笑复可哀!作者甚至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势力下的俘虏,活得可真不容易啊!你看就连那语言,也是杂文式的语言,有着山西的酸辣或者重庆(母亲的故乡)的麻辣。怪怪的,但是好看。就像他的杂文,有人喜欢得要改编影视,有人则不屑说:谁这样写小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