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路遇(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十二年)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贾怡、曾洁主编的《路遇(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十二年)》是对广州纪录片节这十二年历程(2003--2014)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梳理。书中一段段温暖的对话,一部部获奖的纪录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勾画出了广州纪录片节十二年的发展轨迹,也流溢出纪录片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同时还邀请了国内外业界人士撰稿,介绍自身的经验和参加广州纪录片节的体验。

本书书还将视野拓展到其他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通过纪录片人的自身经历和视角来审视国际纪录片节的发展状况,为广州纪录片节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内容推荐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中国历史最长、唯一国家级、国际性、具备较易功能的纪录片节。贾怡、曾洁主编的《路遇(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十二年)》通过采访国内外纪录片人、邀请业界人士撰稿介绍自身经验、邀请文化界人士对12部获奖纪录片进行评论,多视角地呈现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十二年的发展历程。

目录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当今时代有特别意义

第一部分 视线

 广州纪录片节:在路上,风景及相遇

 中国纪录片正走在春天的路上

 广州纪录片节体现了很好的纪录精神

 纪录片预售,从国际到中国的过程

 广州纪录片节与纪录片艺术

第二部分 同期声

 广州纪录片节是交流、交易和成果检验的平台

 广州纪录片节凸显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功能

 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真实的核心不能变

 纪录片需要坚守真实、良知、理性

 纪录片是一个生命陪伴另一个生命的行当

 广州纪录片节是冲破黎明前黑暗的那一道曙光

 做纪录片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那个沉浸中的世界很单纯,很美

 很多时候不是在拍别人,而是在拍自己

 纪录片导演应把姿态放低一点

第三部分 回声

 一面老镜子映照的漫长等待

 一把切向人生之初的解剖刀

 揪人心弦的四次哭泣

 爱莎士比亚,更爱孔子

 一场音乐的治愈

 失去、活着与新生

 在最深的孤独中得到爱

 巴以冲突的五块伤疤

 一场无与伦比的声音体验

 雨林精灵的生命旋律

 萧索大地上的生命与诗意

 完美的婚礼与难以完美的婚姻

第四部分 外景

 与标杆同行,拓宽国际合作之路

 “敢言”、“卓越”的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

 纪录片产业化要建立以制片人为核心的体系

 与德国莱比锡电影节的邂逅及收获

 在马赛电影节“放轻松”玩耍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纪录片的突围和国际合作

但是后来我觉得,走向社会化、公众化初期的纪录片美学追求和风格太过于趋同和极端。90年代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讲老百姓的故事,用一种纪实的手法去跟踪拍摄,还原生活本来面目,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成为绝对的主导。这一状况iE大家都觉得这才是纪录片。样态很单一,题材很受局限,几乎看不到城市题材的片子,偶尔看到都会感到很新鲜。90年代尤其是中后期,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纪录片镜头大都不约而同地对着跟社会没有太多关系的人群和地域,造成真正发生变化的社会部分的影像缺失,这是一件特别遗感的事情。

1995年在上海召开纪录片会议的时候,大家仍然激情满怀,觉得做纪录片是影像行业当中的佼佼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是现实变迁的记录者。但是到了世纪之交,这个热情和自信就已经不在了,大家更多是困惑迷茫,对纪实手法甚至有一些质疑,想突围找不到方式,想创新又没有点子,所以原来的那种心气就没有了。当然,也有人转而追求别的纪录片形态,比如张以庆的《英和白》,就有了跟原来观念不太一样的东西。

此后,随着国际交流开始增加,各种电影节的兴起,纪录片渐渐找到了突围口。如较早的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等,以及后来的广州纪录片节,可以看到并深入接触大量的国外纪录片,对纪录片人可以说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纪录片叙事策略、技巧的研究,一直是那些年大家都想要攻克的难题,为什么中国人拍的纪录片不好看?很多老外也说中国人的纪录片题材很好,但为什么就是总看不下来?因为不会叙事,不会故事化。90年代,因为观念的关系,总觉得纪录片拍摄不能去干预什么,导演不能去调度、摆拍,甚至觉得纪录片的摄影镜头或者只能当相机拍摄,规定得特细。导致大家不愿意要解说,音乐更不要说了,那时候甚至还没有情景再现和真实扮演,音效也没有,这就导致纪录片后来走进了死胡同。生活中碰到戏剧性的很少,如果把这个故事不讲得有故事性、情节化,就会很乏味,尤其选的人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后来就一直想改变,虽然在故事化、叙事策略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成效不大,节奏更加不懂得把握,无电影语言,所以就变成纯粹的自然呈现。

2003年之后,美国商业纪录片当中的娱乐化元素,成为改变中国纪录片命运的一针强心剂。与国外的片子及同行接触多了,尤其是联合拍摄这种方式对中国纪录片观念的影响很大,改变了中国人对纪录片的观念、看法、创作的形态。如跟日本电视台合作《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之后有了新的观念。以前纪录片在中国都是专题片或者是政治片、献礼片,进行国际合作以后,就有了回归到纪录片最本性的、讲究叙事策略的纪录片出现。像通过广州纪录片节走上国际舞台的《归途列车》,首先剪辑思路就不一样,它是加拿大剪辑师剪的,把一些电影化的语言用到了纪录片的叙事当中。其中有一个镜头摇过来发现女儿也在那儿开始打工,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强调父母绝望的神情。这个镜头是整个片子里最重要的转折点,让我们处在一个特别的叙事情景中。像这些东西用镜头讲故事,就很有冲击力、震撼力,内心节奏的冲突全部在这几个镜头里展现出来。另外一部在广州纪录片节获大奖的《干锤百炼》,它做得更精致,胆子更大,很多镜头都是很城市化的,就像电影里的镜头,没有那么过于戏剧化,从镜头的调度到后期的剪辑不规避电影的手法。

P38-39

序言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当今时代有特别意义

广州乃岭南文化中心地,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商业之都,就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来说,广州是当之无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广州又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国改革开放风潮从南方涌起,从珠江口涌起。所以说,自古以来,广州就是南中国的一个门户城市,是物流和人流的枢纽。海内外文化在此交汇,起到了提升辐射力、影响力的作用。

作为经济、文化的沃土,广州理所当然跻身于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广州最大的特色是千年商都,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一个枢纽和中心,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广州一直彰显着与世界共通的强大活力。而在文化上,广州既有着像“广府庙会”这样的延续了上千年传统文化的节庆,也有着众多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艺术交流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于2003年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经过12年的连续举办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国际纪录片交流和交易平台。

“广州纪录片节”的产生,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正因为广州是一个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城市,我相信在未来,广州会愈加生机勃勃,这种可持续发展和活力,会为我们的纪录片提供永久不竭的创作源泉,会使我们的记录越来越丰富。“广州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在当今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纪录片对社会发展中那些重大事件的记录,会成为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有益参考,会不断激励我们去取得更多的成果,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与品质,并去应用更好的资源来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同样,通过纪录片节这种形式,海内外优秀纪录片的参与,共同分享世界各国的智慧和经验,这是很有意义的。

广州纪录片节第一届就请国家广电总局参与主办,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支持。广州有一个发展纪录片事业的好土壤。广州是岭南的文化中心,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包括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从广州影响全国,孙中山先生的起共和而终结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也是从广州这里走向全国的,纪录片记录时代的各类事件,广州具备了很好的环境;从第一届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交易的问题,现在看来很有创意,当时想既然是纪录片研讨会,能否有几部片子同时体现它们的经济效益,这样会有更多的商业机构投入到纪录片这个事业中来,有更多的纪录片通过交易产生一种市场价值。

广州纪录片节,第一届叫“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更名为“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其后升格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通过观摩和交易,始终体现市场的价值。十多年过去了,交易量稳步上升,而且一届办得比一届规模要大,一届比一届办得要好,一届比一届的影响力大。广州纪录片节如今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令人欣慰和高兴。这与政府的支持,宣传部门、广电部门的积极参与,承办执行部门、企业机构的大力配合,以及成功的社会市场运作,都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用什么东西来记录这个时代的轨迹?实际上最好的记录还是要靠无数具代表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记录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比较完整的特征,或者是一个记忆。但纪录片的整体价值要如何体现?如果说纪录片只是单纯地为了记录某一事件,当然是有价值的,但这个价值能不能用价格来体现,就关系到会不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投入。如果既能够记录社会的重大事件,又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两者能够相得益彰,在我看来,这就是纪录片节越来越红火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觉得广州纪录片节的成功举办,在当今时代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是为序。

后记

经过十二年的不懈奋斗和努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如破茧而出的彩蝶,在现代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舞动出了生动和炫目的篇章。作为中国历史最长、唯一国家级、国际性、具备交易功能的纪录片节展,它肩负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为推动中国纪录片行业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二年来,广州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也已成为广州城市文化发展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2015年,作为广州纪录片节的执行单位,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提议下,摄制了纪录片《路·遇》,对广州纪录片节这十二年历程(2003--2014)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梳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副局长任天华高度重视此片的创作,给予了有力指导。该片拍摄采访了对广州纪录片节的建立、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府官员、学者、节展组织者、纪录片导演、国内外制作人和国际纪录片节展负责人。同时,还将镜头聚焦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奖的中国纪录片人仍在“耕耘”的现状,摄制组走访了广州纪录片节获奖的导演,并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状态。第一届评委会大奖获得者《老镜子》的导演渠陆军,十二年后的今天,仍然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现场挥汗如雨地拍摄;2004年评委会大奖获得者、纪录片《幼儿园》的导演张以庆兑现十一年前颁奖典礼上的承诺,依然坚持纪录片创作,在江苏南通拍摄一个木匠的家国梦《君紫檀》;而作为参加广州纪录片节方案预售的元老,上海纪实频道制片人韩蕾现在已经是上海纪实频道MIDA导演计划的负责人,在培养和扶持年青一代的导演。一段段温暖的对话,一部部获奖的纪录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勾画出了广州纪录片节十二年的发展轨迹,也流溢出纪录片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2015年12月7日晚,纪录片《路·遇》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办的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映礼上进行了展映,得到了业内同行的好评。不少纪录片人观影后表示,《路·遇》不仅让他们重温了广州纪录片节的历史发展脉络,还让他们深受鼓舞,更深切地感受到纪录片艺术的魅力。

因受体量限制,这部纪录片无法将采访的很多精彩内容全部呈现出来,所以在摄制该片的同时,还编撰了《路·遇——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十二年》一书,不仅将纪录片《路·遇》中采访的精彩内容进行了编录,还邀请了国内外业界人士撰稿,介绍自身的经验和参加广州纪录片节的体验。我们还从12年的100部获奖影片中挑选了12部,邀请文化界人士对其进行评论。同时,该书还将视野拓展到其他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通过纪录片人的自身经历和视角来审视国际纪录片节的发展状况,为广州纪录片节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希望这本书会如一束经验之光,能够为中国纪录片人带来一些启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