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科技一枝独秀
可是,为什么近20多年来,只有互联网成了明星,以至于产生了“互联网思维”的热潮?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和通信技术大爆炸,但在能源、动力、交通物流、材料等方面,都没有出现像蒸汽机、电能那样的划时代发明。说到底,我们和50年前一样,还是靠着资源开发在推动社会发展。石油出口国还是富得流油,内蒙古、山西的煤老板还在不断发大财。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围绕能源、动力方面展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因为电气化,技术革命在能源、动力和通信领域连续爆发了几十年。第三次浪潮就是信息化革命,但是在能源和动力方面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50年来,核能、航空航天、基因工程、农业技术方面确实涌现出很多发现和发明,但都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核能是能源的重大革命,但近年来的反核能势头也非常猛烈。德国已经宣布无核化;日本经过大地震和核泄漏事故后,在核能和无核之间摇摆。以核裂变技术为基础的核电因其安全性和一旦污染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成为一个困难的选择。核聚变技术理论上能够提供安全清洁的能源,但是距离商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于是,这20年来能够普遍影响商业运行的科技,就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了。
近几年,我们能感受到的,就是互联网技术,还有无处不在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而传统的生产工具,如机床和加工机械,也是通过信息化加以提升,进而出现数控机床和智能机器人技术。还有智能工厂,比如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O概念。
信息科技的提升又促使经济管理和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及决策效率,也就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
因此,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左右了社会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互联网技术才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推手。互联网只是未来的一小部分
我们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技术突破也将会带来新的商业革命。实际上已经有许多临近突破的各领域科技。
能源:核聚变、电池技术、无线传输电能
交通物流:智能无人交通工具、电动车
材料:纳米技术
生产工具:智能机器人技术、3D打印
《奇点临近》一书的作者雷·库兹韦尔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他预计到了2018年,个人电脑的计算能力将达到甚至超过人脑,强人工智能的时代即将到来。他更大胆地指出,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机器人、通信技术等技术的逐步成熟,结合强人工智能,人类将进入人体2.O、3.O版本。人工智能和纳米机器人可以改善人体的生化机能,部分代替我们的原生身体部件,甚至能加强人类的大脑。
人与机器的结合,使人也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这也许非常科幻,但有迹象表明,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穿戴式设备正在兴起。谷歌眼镜作为增强现实的技术,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使用移动计算设备的思路。另外,微机械已经在实验室中出现。
更为现实的是物联网的实际应用。结合当前的网络技术,为越来越多的物体装上传感器已经是发展趋势。当我们正处在移动互联网的热潮中的时候,一个万物联网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了。
在4G(5G无线网络技术正在研发中)、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伟大构想正在逐渐实现。它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环境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
P7-9
过去十多年来,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既是一场思维革命,又是一场工具革命,当它如血管般渗透到每个产业的尾端时,它在颠覆世界,也在颠覆自己。特别是在移动端逐渐替代个人电脑的过程中,一些过往被视为铁律的“互联网真理”似乎也面临一次价值重估。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非常火爆,作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思维,冷静地思考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并且试图破解对互联网思维的神化。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确实有着区别于传统观念的思维方式,但不能将其神化。作者的观点很值得大家借鉴、思考。
——吴鹰,UT斯达康公司创始人、中泽嘉盟董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之下,互联网思维能不能成为管理理论的新经典?本书客观评价了互联网思维的得与失,也厘清了某些过激理解。正本清源,互联网思维之本,仍然扎根于对社会、经济和行业生态的正确理解以及高超的经营巧思。推荐此书给想要学习互联网思维的朋友们,在众多赞歌之中,这是一种别样的声音。
——吕廷杰,电信及互联网行业知名学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层出不穷的各种互联网创新背后的商业本质及其在以往商业理论中的解释。用户行为确实变了,需求也升级了,但用户价值没变,商业本质没变。传统行业的竞争力需要升级,而不是恐慌性转型。
——吴海泉,美的集团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
不管愿意不愿意,传统行业中艰难成长起来的企业,不得不面临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本书出现得正是时候,给希望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家们一个冷静的视角,客观地看待有些过热的互联网商业思维。只有回归经营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许志华,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互联网从业者,此书读来很有帮助。很多创业者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口,取得了成功,但在面对不利的趋势时也很快湮灭。面对新浪潮,不能迟钝,更不能盲从。此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杨虎,上海卓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前言
被神话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2014-2015年非常火热的一个词汇。
在百度上搜索“互联网思维”,约有133万个词条,而搜“北京雾霾”却只有127万条。看来大家对互联网思维比对呼吸更关心。
这个词的火热,绝对和互联网大佬们的推波助澜有关系,而且在传统媒体和网络空间上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随着讨论气氛的进一步热烈,黄太吉、雕爷牛腩、马佳佳都被媒体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新实践者广为传播。卖情趣用品的马佳佳给万科上起了房地产营销课。还有那个号称第二年要拿出1亿元奖励团队的青年创业家,都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极大关注。
不过有趣的是,情趣用品现在好像卖不下去了;1个亿最终也没有拿出来。其他很多被推崇为互联网思维的案例,都很少能像小米那样风光无限。
现在的确有不少人将互联网思维奉若神明。他们坚信唯互联网思维必胜,似乎互联网思维会颠覆一切旧思想,打倒一切旧商业。也有不少人开始对互联网思维嗤之以鼻,因为被打上互联网思维标签的很多神话案例破灭了。
不管是互联网大神的互联网思维,还是传统大佬柳传志和张瑞敏的解读,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成功经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传统的、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和营销管理理论都过时了。相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思维”都可以用传统经典来解读。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思维只是在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重新诠释商业和营销的本质。
互联网并不神秘,不需膜拜,但要利用。
作为商人、营销人,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正如在18、19世纪蒸汽机的兴起,20世纪电话、电报的普及一样,每一次技术发展的大潮都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当代人确实需要了解和充分利用互联网。当然,现在我们不会说“蒸汽机思维”“电力化思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所以顺应技术的发展来调整生产、管理和营销的思维,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每个时代的商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现在有个网络说法叫“吓尿指数”,说的是如果一个过去的人穿越去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当时的新技术“吓尿”。对比起来,一个古代人穿越去观看二战和一个二战时代的人穿越到现在,哪个人更会被“吓尿”呢?这基本能够对比出时代进步的幅度。人力、畜力相比蒸汽动力和电力,通信基本靠喊相比电报电话,有天壤之别。而手机、电脑、互联网,本来就是20世纪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互联网还只是通信和信息科技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过分夸大互联网在社会发展和商业中的地位,会让人忽视其他重要领域的新科技成就,而那些成就也同样是现在这个辉煌时代的基石。
比如:从易趣到淘宝,电商的发展不仅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物流和运输行业、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居功至伟。又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直接的基础就是无线通信的技术发展到了第三代,数据通信可以通过无线传播实现了,接下来才有智能手机兴起的过程。
互联网是一种连接的应用。第三次科技浪潮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将其神化和膜拜。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而不是抱着“信互联网成土豪”的心态。
不要神化互联网思维,它只是商业思维的一种。
对于普通人来讲,学习和借鉴成功人士,一直是一种向往进步的表现。但是,学习并非盲从。成功人士推崇互联网思维的内在逻辑和原因以及他们实际的行动,都是要作为我们学习的信息,而不能只是学习成功者的语录。
小米现在并没有如雷军所言专注于开发手机,而是积极试水各种电子产品,已经可以看到其清晰的发展路径:米聊—MIUI系统—小米手机—小米路由器和智能IT周边—小米各种电器。这是一个打造智能生活生态圈的格局。创业初期需要专注,站稳脚跟后则不必然如此。所谓专注,并非只做单品。所以只看语录,就不能理解这些现象。
江湖流传的互联网思维制胜的故事里,有的确实是成功了,但只是事后总结了几点成功经验往互联网思维上靠;有的做的和说的并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博个名声方便融资时讲故事;有的红了一时随即就不见了;有的其实就是给老故事套了个互联网的外衣。
其实互联网大佬们非常清楚什么是真牛,什么是吹牛。前面讲到要分红1个亿的公司,
之所以没有得到俞敏洪的投资,恰恰就是因为这句话。如果这种博眼球的言论算是宣传互联网思维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
当然互联网思维里面有很多有意义的新观点、新思路,值得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经营中去学习。但是一定要看到其本质,才有可能用得好。如果只是学点皮毛,照着别人的成功故事复制,结果一定会坏了大事。因为你根本没搞懂当年人家为什么能成功。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咨询顾问,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互联网基因,能做好这样的事情吗?我们做不好这个,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我很想大喊一声:不是的!世界上没有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思维的区别,只有正确和不正确的思维。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思维会受到如此追捧?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它很简单。我们都愿意相信简单的事情,就像总有人相信吃绿豆能治百病,学了成功学就能成功,喝了心灵鸡汤就会幸福。盲信和曲解成功者的语录,对真心想要拥抱互联网的传统行业经营者以及不熟悉商业规律的草根技术创业者来说,真的只是买了一本“如来神掌”。
我们写作本书,是希望传统行业从业者和草根创业者,在互联网思维之外,看到其他的东西,回到商业的本源去寻求事业成功的路径。因为那些互联网思维的成功案例,本来也是如此。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互联网思维并不成体系,也不是很严密,很多更像是禅宗公案而不是商业思维方法论。我们试图将其归纳到战略的环境分析、营销管理的STP(市场细分、目标人群、定位)和4P(产品、定价、宣传和渠道)体系中。但是有一些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跨界的。比如“快”既可以理解为战略决策和执行要快,也可以理解为产品开发要快、迭代要快。这就使得写作的结构很难确定。
最后,我们还是用了战略和营销两个层次来叙述。因为在实际的经营中,一般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环节。虽然现在这些知识已经非常普及,但如果有一些经营者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经营学的内容,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些经典理论知识。我们无意在本书中大篇幅介绍这些理论,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原文。本书的目的仅仅是想利用这些理论和体系来建立一个解释、剖析互联网思维的结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看着互联网商业明星们不断成功,加上媒体的持续推波助澜,互联网思维简直成了一个成功学宝典。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大家更客观地看待互联网思维,不再“互”思乱想。
从互联网企业领袖到传统制造业大佬,从智能手机到家电、餐饮、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人人热议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但目前流传的互联网思维无疑过于片面,对大众而言带有迷惑性,使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功成名就的商业怪才们似乎都有一套自己的“独孤九剑”,可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一代代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和衰落,正如其他行业公司的兴衰一样,遵循着共同的商界规律。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但我们不应盲从,对社会形态、消费者心理、本身所处的行业生态的理解至关重要。陶旭骏、陈平、刘羽、秦若毅、蔡建军等所著的《别再迷恋互联网思维》从趋势分析、产略规划、产品策略、盈利模式、传播渠道、组织机构等多方面剖析,理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形成相应的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并非凭空而来,经营从来没有万能法则。从商业的本质出发,才能把握真正的商机!
陶旭骏、陈平、刘羽、秦若毅、蔡建军等所著的《别再迷恋互联网思维》一书,作者拥有国外专业研究机构背景,而且对互联网行业具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内容既有深度,又轻松可读,作者还根据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热门现象绘制了漫画,直观诙谐,对读者更具有说服力和借鉴性。本书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梳理互联网产生到现今的发展脉络,主要的是帮助读者认清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以结合商业思维对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