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的家庭,写我的人生,写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写我的喜怒哀乐。《逝去的岁月》是一本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作者袁天兴的家庭、人生、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等,是对作者一生的记载。作者想把这一辈子的酸辣苦辣留给儿女们,待他们想重温老一辈人的经历时,拿出来看一看,或许会有另一番感受。
| 书名 | 逝去的岁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袁天兴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写我的家庭,写我的人生,写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写我的喜怒哀乐。《逝去的岁月》是一本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作者袁天兴的家庭、人生、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等,是对作者一生的记载。作者想把这一辈子的酸辣苦辣留给儿女们,待他们想重温老一辈人的经历时,拿出来看一看,或许会有另一番感受。 内容推荐 袁天兴著的《逝去的岁月》写我的家庭,写我的人生,写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写我的喜怒哀乐。虽然言语可能比较哕嗦,故事也不一定生动感人,但这是我个人一生的记载。写到高兴处,我心情舒畅,眉开眼笑;遇到伤心事,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我想把这一辈子的酸甜苦辣留给儿女们,待他们想重温老一辈人的经历时,拿出来看一看,或许会有另一番感受。要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是枪林弹雨的岁月,缺衣少食的生活,艰苦卓绝的环境以及家境愁苦的日子。他们可能再也不会遇到我们那时的境况,只能听我们这些老人的讲述和记载留给他们。 目录 一、我的家 1.窑洞和土坑是我的家乡 2.父亲童年丧失父母,辛勤劳累积劳成疾 3.富家女子出嫁成穷人媳,勤劳支撑一家人 4.命运多舛,四弟小妹英年早逝 二、我的童年 1.疾病不断,受尽折磨 2.家贫勉强上学,有时干出傻事 3.战争年代上完小,学习战备两不误 4.路途遇狼脱了险,遭遇诬陷难解脱 三、步人军营 1.幼小参军卫生兵,不慎闹出小问题 2.战地救护尽责任,誓与伤员同生存 3.改行干药业,新业务多学习 4.兰州战役惜别首长,幸福生活勿忘先烈 四、校园记事 1.有幸选送上大学,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2.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领导决定我打“老虎” 3.并校宣布学制不变,毕业时变了卦 4.实习遇上老同学,谈起恋爱受阻滞 五、药业四十三年 1.医院药业简介 2.自学三年,学完大学主要课程 3.千里押车进北京 4.积极筹建医院药局,首开中药处方外购药 5.为建中药房,远行千里提取中药架 6.下放劳动当队长,大搞积肥备春耕 7.书生意气搞新药物,脱离实际终放弃 8.参加国家生物医学座谈会,拓宽视野长见识 9.三年困难时期,生活艰苦共渡难关 10.勤奋学习业务技术,编著两本书 11.参加“四清”工作队,接受“再教育” 12.建院初期付辛劳,调资提级没有门 13.不要官职,只求学识 14.两次去医疗队,任务不同,收获都一样 15.小女生病挂心肠,寻医问药病痊愈 16.人才断了档,新兵忙补充 17.因“祸”得运,派出学习新业务 六、特殊任务 1.旧案重提,组织决定我负责办专案 2.办案进行中,“受害人”来投案 3.破案为院解疑点,反倒要我做检查 七、离休后的生活 1.要求提前离休,摆脱困境解烦恼 2.办校初具雏形,融人总后老干部大学成一体 3.校长十年期间,尝尽酸甜苦辣 4.勤学苦练学书画,力争年年有长进 5.蠢事多多,生气又可笑 八、健康之路 1.合理饮食,粗细搭配 2.坚持活动,保持身体活力 3.情绪乐观,精神饱满 4.观注大环境,改善小环境 5.经久锻炼见成效,多次摔跤不伤骨 九、舞场闲谈 1.喜爱跳舞,坚持煅炼 2.舞场结伴多面观 3.舞姿做到家,效果会更佳 4.为健康而歌舞 5.舞场的潜规则 十、兴趣颇多,爱好难如愿 1.家庭养花,美化居室 2.精心制作养盆景,室外丢失真痛心 3.辛勤劳作,收获有成 4.作品选录 附录 1.对书法发展的遐想 2.对书法线条的思考 3.执笔琐谈 4.书法简繁字体混用之浅见 5.试谈捻转用笔 6.书案拾零 7.试谈郑板桥的墨竹 8.烹调中的糖、醋、酒 9.在校十年 10.悼念我的母亲 11.家人摄影选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我的家 1.窑洞和土坑是我的家乡 我是陕西省淳化县(新中国成立前称赤水县,是原部分淳化县和部分耀县合并而成。何谓赤水,此地处于国共两党交界地区,国民党杀人太多,血流成河,所以叫赤水县)胡家庙乡北袁村人。村子住户坐北朝南呈一字形排列,总共有二十多户人家,所有人家都住窑洞。村子虽小,但从村东到村西也有三四里的路程。靠东靠西两头人家较少,加在一起只有五六户,大多住在村子中间,都是独门独户。村西头原来只有我们两家人,在我三岁时,我的五伯父挨着在我们两家之间打了一户庄子,这样,村西头就有三户人家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往村子西边搬迁的人家愈来愈多,因为西边有直通省城和各县的公路,交通方便。我们那儿的地形南低北高,越是向北地势越高,呈台阶式。窑洞分两种。一种是明庄,即取地势较高的地形,下挖地势低的一侧,从一面或两面直接挖出窑洞,窑门向南或向东,为的是向阳,窑外四周再筑起土围墙,南边开出大门。经济条件好点的大门上边还盖起门楼,显得庄重美观,整体构成一个小院,从远处就能看到,所以叫明庄。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陕北山区延安的窑洞,都属明庄之类。另外一种是暗庄,也叫“地坑庄”,多在平原地区,平地向下挖出正方形或矩形深坑,深度大约五六米,再从四边挖出窑洞,我们也把它叫作“四合院”,一般在南边的一侧打出一条院通往外边的慢上坡,从洞内通向外边的平地,洞口外边我们管它叫“涯背”。洞口中间安有大门,叫作“哨门”。这个洞短则四五米,长的则有六七米。这是“四合院”的人们进出家门的唯一通道。外面的“涯背”是很宽敞的,有拴牲口的凉畜场、粪堆和打麦场等。这样的窑洞远处很难看到,走近才能看到原来是住有人家的窑洞,所以叫暗庄。明庄的院子都比外边的道路高,并备有排水渠,无论雨水、雪水均可顺势向外排去;而暗庄需要在院子里打水窖,以便收集雨水,防止雨季窑洞被淹,遇到下大雪,需用人工将雪挑到“涯背”堆放,以免影响院子的土层和整洁。 对于住在暗庄的农户,最费劲的还是处理人畜粪便。农家的厕所我们管它叫“灰圈”,顾名思义,就是把烧了炕的灰烬和做饭烧的柴灰倒在一起堆起来。灰烬有吸附作用,人们在它的周围排便,臭味被吸附了,避免了“臭味满园”。农民并不懂得什么科学,可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这么好的经验办法,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多么聪明的人民!农民一般都养有牛、驴、骡等牲畜,有的还养猪、羊什么的。这些牲畜都是圈养,几乎每天都要用新土垫圈。目的一是为了掩盖牲畜的粪便,更重要的是为了积肥。垫的土是从大门外边挖取的黄土,就地摊开晾晒,待晒干后,再挑进园子堆放在牲口圈的旁边备用,待圈内的肥积到一定程度,就要挑到“涯背”,堆放在一起,继续发酵,为农田备肥。农家肥过去主要就是指这种肥。明庄院内外比较平坦,可使用独轮车,人工推着就可完成积肥的任务,省力省事多了。而暗庄为此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完全靠人力完成。 西北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比较贫困,但却从不缺乏智慧。他们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只靠人力就能打挖出栖身的窑洞,不像盖房子还需要准备很多建筑材料。窑洞冬暖夏凉,从不怕失火,自小只听说过打麦场有失火的,但从未听说过窑洞失火的事。 冷天取暖也很简单,凡是住人的窑洞,靠入门的一边盘起土炕,用柴草烧炕取暖。烧的柴草多是夏秋农作物的秆茎,做饭也是如此。光靠这些庄稼的秆茎作柴火是根本不够的,到秋末冬闲时节,我们还要到附近山沟里砍柴,也常到三四十里外的深山(我们叫“黑松林”的地方)里砍伐小树,早出晚归。为了维持土炕的温度,烧炕的柴草还没有完全燃尽时,煨上晒干了的牲畜粪便或树叶与土的混合物,或是煨上扫来的小草与土的混合物,叫作“煨里”,用它来煨土炕要是煨好了,能保持七八个小时的温暖。陕西也是一个产煤的地方,距我们村百里之外有个叫“安子涯”的煤窑。虽说可以提供煤炭,但因距离遥远,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加之经济状况不允许,因此使用煤炭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只能是一种奢望。天冷时,人们人窑脱鞋上炕,必要时围上被子,很暖和。P1-3 序言 谈起写回忆录,我早有想法,但老伴不同意,孩子们也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你写的东西给谁看?她们说的有道理,因此写与不写,在我脑子里转悠了很长时间,拿不定主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逾八旬,我的《书画集》已完成,事少了。但闲下来无事可做,对我来说是一种惩罚,于是我下决心写点过去的事。 我是默默无闻的凡人,不像伟人有轰轰烈烈的辉煌业绩;英雄有惊天动地的壮烈故事;土豪有雄厚的资本奉献于社会,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当然应大书特书。但是,众多的凡人也是有他们的平凡事迹和故事的,虽然不那么宏伟壮丽,但他们无声地劳作,默默地耕耘,我们取得的所有成就中,都隐含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丰硕成果。基于这种想法,我投入了本书的编写,写我的家庭,写我的人生,写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写我的喜怒哀乐。虽然言语可能比较啰嗦,故事也不一定生动感人,但这是我个人一生的记载。写到高兴处,我心情舒畅,眉开眼笑;遇到伤心事,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我想把这一辈子的酸甜苦辣留给儿女们,待他们想重温老一辈人的经历时,拿出来看一看,或许会有另一番感受。要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是枪林弹雨的岁月,缺衣少吃的生活,艰苦卓绝的环境以及家境愁苦的日子。他们可能再也不会遇到我们那时的境况,只能将我们这些老人的讲述和记载留给他们。 写作谈何容易,涉及文化水平与修辞逻辑。我一辈子都从事药业工作,写写专业方面的材料,虽不是行家,还是可以提笔就写的,但要以叙事的方式写我的过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便这样,我还是想硬着头皮试试看,中国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竞成”,下决心,坚持写下去。 我写过去,以写实为主,写自己真实的过去。只要能把事实讲清楚,不必过多地注重文字修饰,这就是我写作的主导思想。 话是这么说,实际写起来,对我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我对一些字的繁简有时搞不清楚,对汉语拼音更是一知半解,对电脑文本操作基本是从零开始,打字只会“五笔法”。我年己逾八旬,记性差,脑子糊涂,写一篇文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五笔字典》不知要翻多少遍,特别是那些笔画少的字,更难记住。一本崭新的《五笔字典》几乎让我翻烂了,刚刚查过的字下面遇到又忘记了,又要去查,昨天用过的字更是忘得干干净净。即使这样,当我让孩子们查看初稿时,仍然有不少错别字。至于文稿中的照片插图处理起来就更麻烦了,我便找儿孙们来帮忙,有时遇到的困难多了,便自己生闷气,几次都想把电脑砸了。可是这能怪谁呢,原本就是自己找的事,只好强压怒火硬着头皮干。写了三年,就这么硬撑下来了。 书写过程中,老伴、儿孙们都帮了不少忙。特别是大外孙女,正在中科院读博士生,休息时间有限。我见缝插针,占用了她不少的休息时间,她呼之即来,来之即干,从图片处理、设计到排版、编辑,帮助我解决了不少问题。小外孙女,当年还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玩起电脑来游刃有余,她也能帮忙解决一些难题。真是后生可畏呀! 为了追求内容的真实性,成稿后,我还请书稿中提到的一些人帮助“审稿”,目的在于求实——写真实的过去。 在这里,对于帮助过我的老伴、儿孙们(女婿)以及审阅过稿子的同志,一并表示深切的感谢。 由于各种原因,对在过去工作、生活中因说过错话、做过错事而得罪过的同事,不可能件件都记起和写入,如有遗漏或错记,还请同志们原谅。书写中言语、措辞的错误更是难免,敬请指教和帮助,不胜感谢! 后记 我花费了很大的劲,把要想写的东西终于写成了,但怎么看也不够满意,文字结构、语言修辞等不尽如人意,其中有事实、事例也说得不很清楚。但是,我要想说的事基本都写了,从这个角度讲,总算完成了我的心愿。 编写的内容仅限与我个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与人。对于我的家庭成员,比如我的老伴,我们结婚快60年了,应该有不少事情可以说说,如说“粗”了,没有意思;说“细”了也难;儿孙的事情更由他们自己去说,长辈不大包大揽,所以都放弃了。 对于内容的叙述,有的事情可能不值得一提,有的事显得婆婆妈妈。凡人所遇皆凡事,不可能那么精到,也不想做太精细的修改,凡人凡事,让它“凡”到底。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明白更清楚,我插进了一些图片。由于一些原因,在文字与图片的衔接和安插上,个别的不尽恰当合理,我想不会影响阅读。不想再改动了。 在标题和内容的选择上,我觉得也显得不尽合理。如药业40年。几乎包揽了此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不管它是否属于药业范围,只要是我从事药业期间发生的事,都按时间的顺序编写下来。这部分内容显得过多、臃肿,由于原来是这么安排的,成文后,也不想再下功夫修改和整理了。 初稿完成后,交女儿、女婿们看看,为我把关纠错;书稿送给出版社后,编辑们对其中的用语、修辞以及错别字等,进行了不少的修改和纠正: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同志,在此一饼表示深切的感谢。 附录中的文章,是在学习书画过程中写成的,多数被总后和总参老干部大学内部刊物收载,个别的被《中国老年报》刊用,附在后边,作为留念。 为了缅怀母亲,《悼念我的母亲》一文,也收入到附录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