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纯美悦读)》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记述与妻子芸娘从初见倾心,情投意合,结为连理,举案齐眉,二人虽着布衣却过得诗情画意,羡煞神仙。后遭逢家庭变故,芸娘离世,沈复作本书以慰藉思念芸娘的相思之苦。本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光景,无不透露出“趣”和“美”,其中的神韵魅力一直影响着世人。
| 书名 | 浮生六记(纯美悦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清)沈复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纯美悦读)》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记述与妻子芸娘从初见倾心,情投意合,结为连理,举案齐眉,二人虽着布衣却过得诗情画意,羡煞神仙。后遭逢家庭变故,芸娘离世,沈复作本书以慰藉思念芸娘的相思之苦。本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光景,无不透露出“趣”和“美”,其中的神韵魅力一直影响着世人。 内容推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情谊不因岁月而改变,乱红虽零落入泥却曾被人记挂心头。《浮生六记(纯美悦读)》作者沈复记闺房之乐,记闲情雅趣,记人生坎坷,记各地浪游……旧梦有痕,落花有迹。 目录 上篇:故事 下篇:浮生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附录(前四卷) 《浮生六记》原文 试读章节 我们的故事,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 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故事的主角沈复,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的读书人家。 他的父亲名为稼夫,是一名高级幕僚,母亲娘家姓陈,他至少还有两个姐妹,以及一个弟弟,弟弟名叫启堂。 沈复有一个伯父早天,没有留下后代,因此他自幼被过继给这位伯父,每年好为他扫墓祭拜。——这种过继应该只是形式上的,但也埋下了日后沈氏兄弟间生出罅隙的隐患。 沈复年幼时,曾与金沙于家的姑娘定亲,但这位小姑娘八岁就夭折了。之后与他订婚的是他舅舅陈心馀先生的女儿,他的表姐陈芸——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芸”。 陈舅舅很早去世,留下一儿一女,舅母姓金,性格软弱,因此芸年幼时过得颇为艰苦。 沈复自幼与芸青梅竹马,年纪稍长,他就对美丽聪慧的表姐萌生爱慕之情,主动向母亲提出要娶芸为妻,沈母便做主让他们订婚了。 沈复十八岁那年,与芸成亲,两人感情很好,度过了一段神仙眷属的快乐时光。 之后的十几年间,沈复经常随侍在父亲身边,后来因故放弃学业,转而学做幕僚。但他的幕僚生涯似乎并不成功,而他也并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一度转向经商,可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并不喜欢的幕僚工作中。 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得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尽管其间经历了几次家庭风波,两人甚至一度被从家中赶出,但那仍然是一段算得上逍遥惬意的好时光,如他自己所说“烟火神仙生涯”。 婚后七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取名青君;之后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逢森。一家四口,虽然并不富裕,倒也过得安闲快乐。只是芸因为弟弟离家下落不明,母亲去世,忧伤病倒,病情时好时坏,为这美满的生活投下了淡淡的阴影。 到了沈复三十八岁的时候,变故陡生,因为种种误会和不顺,他和芸再次被父亲逐出家门,只得投奔芸幼年时相交的一个好姐妹。 此次变故仓促,他们匆忙间为青君订下婚约,并请亲家把青君接走;又让儿子投靠一位朋友,学习经商。但一家人就此骨肉分离,再也没有团聚过。 此时芸的身体已经很差了,虽然在姐妹家调养后略有起色,但随后又经历了一些挫折变故,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她病逝于扬州。 这应该是沈复一生中最艰难低落的时候,爱妻病逝、骨肉离散、流落他乡,一贫如洗。他甚至没有能力将芸送回家乡安葬,只能暂时将她葬在异乡。 第二年,沈复的父亲沈稼夫去世,沈复回家奔丧,又与弟弟产生纠纷,心灰意冷之下,他几乎要弃世出家,幸而得到朋友的扶持鼓励,这才渐渐振作起来,又投奔一位童年好友,做了他的幕僚。之后,他跟随好友离开家乡,在四川、山东等地奔波,最终来到北京。 在此期间,他的儿子逢森也因病夭折。 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沧桑起伏,回忆往事,在他四十六岁那年,沈复开始写一本书。 这是一本小小的书,我们无从知晓他是否写完了,因为流传下来的并不完整。 我们同样不知道沈复四十六岁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他是在何时何地,如何离开了这个世界。 事实上,除了朋友文集中偶尔提及的只字片语,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全部痕迹,只有这一本小书。 就是这一本小书,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并不为世人所知,一如沈复这个人。 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一位名叫杨引传的文人,在苏州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了这本书的手稿,但已经是残缺不全的。 读过之后,他深为所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大家也都觉得非常动人。于是他们将之印刷出版。这时,距离沈复提笔写下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 这位杨引传,本人并不很出名,但他有个非常出名的妹夫,叫作王韬。 没错,就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曾创办了《循环日报》的那个王韬。 王韬读到这本书,也极为赞赏,并为此书作序。从此之后,这本书渐渐为人所知,倾倒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读者,其中最出名的有俞平伯先生和林语堂先生。 俞平伯,近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白话诗的先驱”,而他最为人所知的学术成就,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考据。 据他回忆,他年少时在苏州曾读过沈复的这本书,当时就觉得很是可爱动人。但时间流逝,他渐渐忘记,连书名也不复记忆。后来在上海,经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先生的推荐,他再次看到这本书,惊喜之余,给予这本书极高的评价,称它具有“眩人的力”,认为它有“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并亲自点校,将之重新印刷出版,又为它编写了一份年表。 林语堂,近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教育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可以说是第一位将中华文化传统之博大精深、优美丰富介绍给世界的人。 P2-5 序言 请让我为你讲一个故事,一个老故事。 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哀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来读。 可如果你只是想要听一个爱情故事,那么我恐怕你也许会有些失望。这个故事里的爱情,与人们想象中古老故事里的爱情并不一样。它更现实、更琐碎、更复杂,好像不那么纯粹,又有一点沉重。但是相信我,它仍然是美好的,美好、真诚而动人。 然而我还是更愿意将之解读为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与世界相遇,与真实的生活相遇;如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又是如何在世事的无常和无情中尽力地守护它;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最终失去了她;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是如何保守着自己的心,保守着生活中的诗意与宁静,义是如何在回忆中重寻生命的光彩、柔情与美妙……是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心灵的故事,一个人心灵的小小史诗。 前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把你一生的故事,以如此优美、宁静而温暖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小小史诗。 所以这样的故事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已离开,他所属的那个时代也早已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现在,请让我来为你讲述这个故事。 或许我的讲述方式有些特别,在最开始,我会先为你简单地讲述一下主角一生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最初的讲述者——也就是我们的男主角,把它拆成了一个个浮光碎影的片段,以特别的方式重新连缀起来,就像是一位手法高明而又前卫的导演,或者是带着解构精神的现代画家——巧了,他确实是一位画家——创作的一个系列,欢乐的归欢乐,旖旎的归旖旎,悲哀的归悲哀,洒脱的归洒脱……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个片段都被相似的记忆烘托,更加鲜明和鲜活,反复烙印进读者的意识中。——这正是阅读最美妙的感受。 但同时,我们也会迷失在这片记忆的丛林中,迷失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难以清晰地梳理出前因后果,看不清这个人的一生。当然,也许你会说这又何妨。是的,这又何妨。美国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形下惊鸿一瞥的人生,才最应该被珍惜。 然而我不是诗人,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者,我喜欢一个故事,喜欢一个人,就愿意知道他一生的故事,了解故事的因缘曲折,开始、发展与结局。所以,这一部分,就当是我为所有像我一样的读者,所做的小注解,让我们在走进这个人的心灵之前,先知道他都经历了什么,他生命中的那些人都是谁,他们为何欢笑,为何苦恼,如何厮守,如何分离。我总觉得,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灵魂。——这未尝不是另一种阅读的美妙之处。 当然,最大的篇幅我会交还给我们的男主角,尽我所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他文字的气韵与性情——是的,文字也是有性情的,每个人的文字都是他灵魂的投影,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经历过什么,就会留下怎样的文字,无法真正地隐藏,也无法长久地掩饰。 我们的男主角,直率、天真、温柔而善良,有些自我,有些多情,有时似乎有点软弱犹疑,却又有着寻常时候不大看得出来的坚强和担当。所有这些,一一落在他的文字中,朴素、浅白、优美,不多加修饰而又不失宛转的文字,让人动容或是莞尔都随他的意。 这样的文字最难译得妥帖,我只能说我会尽我所能,循着作者的文气脉络摸索过去,若能做到宛如白话家常就已经余愿足些,倘若偶尔能仿佛一点诗意与风情,就当作是天助吧。 此外,在有的地方,我会放缓节奏,诠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有些地方,我会加入一点自己的理解、感悟甚至想象。作为译者,我无法也无权判断这种方式是否适合用来讲这个故事,我只能说,因为我爱这个故事,我爱故事里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而牵挂,而感动。我也试图将这份爱、牵挂和感动,传递给你。 在最后,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对这个故事最后的两个章节。 怎么说呢,最早接触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对《浮生六记》的最后“两记”我是抵触的。且不说近代学者早已论证这两卷确为后人伪造,普通读者如我,读完第四卷,再读第五卷,也能清楚地感觉到有些东西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条自在流淌的小溪,忽然滞阻了一下,纵然再度向前,但流动的方式和给人的感受已经全然不同。 正如张爱玲说她儿时读《红楼梦》,读到第八十一回,便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所有的人与事都瞬间失去了光彩。不必等胡适先生的考证,敏感的读者就分辨出了文字和文字背后性情阅历的差异,从而自己辨出了真伪。 必须说句公道话,《浮生六记》的最后两卷,与前四卷的差异,并没有高鹗所续《红楼梦》与前八十回的差异那么大。虽然感觉有点怪怪的,但我还是读了下来,如果暂时放下前四记,最后两卷所记载的海国图景、天涯浪迹,以及逸闻趣事,也还是有可读之处。 年岁渐长,《浮生六记》的前四记,我时不时会翻看一下,但最后两卷,当年读过之后,确实也没有兴趣再读了。但奇妙的是,我反而渐渐地能够放下对它们的抵触情绪了,这或许是因为之后我接触到了许多同人作品的缘故。 我知道,“同人”这个词现在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和情绪,以至于有些扭曲。但在这里,我取它最简单的意思—— 总会有读者掩卷之余,拿起笔来,因为不甘心或者不忍心:不愿自己喜爱的故事就此终结,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定格于某处;或是为了那些文中终于未能实现的愿望、不得不破碎的梦想,最终还是分离的爱人,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和失去。读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想象和文字加以弥补,写成新的篇章,游离于原作之外,与原作息息相关,却又只属于自己,和与自己有着相同情绪愿望的读者们。 这就是同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浮生六记》这最后两卷视为同人作品呢?那未知的“作伪”的作者,因为喜爱这个故事,不忍心男主角流落京师后不知所终,于是让喜好游历的他继续浪迹山水,甚至渡海远游。又不忍心他经历命运的捉弄,于是让生性豁达的他领悟到修身养性的真谛,能够颐养天年,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纵然文字略为逊色,但这样的念想,难道不是与我们心底隐约的遗憾和希冀相吻合?至少我是这样希望的。 本书所选的是确定无疑由沈复所撰写的部分,如果有人读完前四卷,觉得有些惆怅,有些意犹未尽,不妨试读一下我斗胆定义为“同人”的最后两卷,亦可有所得吧。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而已,应当让故事和故事里的人自己发出声音。请原谅我这有些啰嗦的前言,请让我来为你讲述这个故事,这古老时光里的美丽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林语堂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