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转益多师(精)/开卷书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尚君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转益多师》系陈尚君教授最新学术随笔,共分三部分,一是关于他的导师朱东润教授,共六篇,写朱东润先生文学批评、传记文学等方面成就,二是复旦中文系老师,包括王水照、王运熙、刘大杰等诸位,三是复旦之外的一些文史大家,如唐文治、余嘉锡、钱钟书、陈寅恪等等。这些文字或写他与这些长辈的交往,或写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具有一定的价值。

内容推荐

《开卷》于2000年1月在南京创刊,一月一刊,品相淳朴,纸张轻薄,每期杂志刊登的文章不会超过10篇,每篇文章也不过只有千把字。而10多年过去了,这本小杂志始终不曾改变其本身,朴素的黑白印刷,清新恬静的文字,更有浓厚的书卷气质和人文底蕴。

“开卷书坊第四辑”共七种,包括汤炳正《渊研楼杂忆》、钱伯城《回忆中的师友群像》、周退密《退密文存》、龚明德《旧日文事》、陈尚君《转益多师》、石湾《文坛逸话》、子聪《开卷闲话九编》。

《转益多师》系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最新学术随笔。

目录

师门摭忆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以《梅尧臣传》为例

传叙文学:人性真相的叙述——述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朱东润先生一九三九年的学术转型

述朱东润师文存的整理

《朱东润文存》:一位特立独行者的学术和文学

二十世纪最有才气的中国文学史家——记刘大杰先生

数度改容再现原貌——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

刘季高先生《斗室诗集》整理说明

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情——哀悼王运熙老师

金针得度后的举一反三

名家说诗有新意

复旦中文系“十老”得名的由来

想到唐文治先生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弁言

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

的成就和整理本

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

逆境中成就大事业——读《全宋词审稿笔记》以纪念王仲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成就

钱锺书先生批评拙辑《全唐诗续拾》的启示

方志彤先生《<诗品>作者考》阅后的一些感受

范祥雍先生:校勘学的目标是追求还原古籍的可靠文本

吴熊和先生:亲切温和的词学大家

陶敏先生:将一生献给唐代文学研究

陶敏先生《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程》附记

试读章节

师门摭忆

我于一九七八年三月报考朱东润先生的研究生,直到十月中旬才第一次与先生见面。记得那是在复旦一二二三教室召开的中文系研究生入学欢迎会上,师生见面后,先生致欢迎词,特别强调了古典文学研究对保存中华文化的意义。会后,我与黄宝华一起送先生回家。先生询问了我们的简单情况后,即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听说你的记性不错,这对搞研究当然有好处,但仅靠此是不够的,一切都还得靠自己的努力。”这几句话,我以后一直牢记不忘。

自那以后,我与黄宝华每周都去先生家上课。先生作息时间很准确。每次我们按规定时间提前几分钟到达,先生都已端坐在写字台前,作好了讲课的准备。这时先生已八十多岁了,但精神矍铄,谈锋健旺,声音也很洪亮。先生讲课涉及的方面很广,谈历史,谈作家,谈作品,无所不谈,而且每一个问题上,都有先生独到的见解。先生谈到读书方法时,特别强调要用自己的理解去读书,要做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即不仅要读懂书面的意思,而且一定要参悟出文字后面所蕴含的实情。记得第一次上课时,先生就讲到鲁迅会读书,因为他从二十四史中读出了“吃人”二字,可以说把中国的历史参透了。讲到治学方法时,先生认为传统的方法有其可取之处,但仅此是不够的,一定要走出新的路子。先生多次讲到,自己的传记文学写作,即是在探求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道路,它与传统的传记、年谱等完全不同,比较多地吸取了英国传记文学的方法,但又有自己的风格。《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的编年部分,也是用了由点及面的方法才完成的。因此,先生要求我们要读好外语,多读西方人的著作,从中领悟研究方法,以求开辟新路。讲到史料的运用时,先生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第一手的史料,而且一定要搞清当时的具体背景和人事关系,同时,要善于发掘不为人所注意的史料。一次,讲到项羽败走乌江,先生问:“乌江亭长舣船待,什么叫‘舣船’?”我们都答不出。先生说在四川时,船头处有一洞,船靠岸时,将篙插入洞中,船就停稳了,此即“舣船”。先生又问:“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我们知道古人对此有多种解释,遂据以回答。先生认为古人的解释都不对。他援引《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记载,其中有十位越人封侯,证明当时江东已归降刘邦,项羽已不能回到江东。这个例子,对我启发很大。

先生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连一些细微的错误也不放过。一次说到“璋”字,我按小学时所受的教育,读为“王”旁,先生马上纠正,应为“玉”旁。交作业时,写到“沛”字,我总按习惯将右边写成“市”形,先生一一为改作“市”形。先生要求我们应学会写文言文,写古典诗词,自己能做,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当时在先生指导下,曾写了一些,但总也写不好,以后就不写了。现在想来,真觉愧恧。

先生在学术上反对存门户之见。他多次对我们说,你们要努力在学术上追求发展,应该要超过我们这一辈人,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绝不是好的学生。他说五十年代初讲授《诗经》,有个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提出不同意见,他对此赞赏不已,后来这个学生果然成为国内著名的学者。先生希望我们也应该这样。第一学年结束时,先生出了一道题目:《大历元年后之杜甫》,让我们在暑假里完成。当时,先生的《杜甫叙论》还未出版,但先生对这一问题的大致观点,我是了解的。读了杜甫晚年的诗作及有关史料后,我在作业中提出了与习惯说法不同、与先生见解也有异的看法。作业交出时,我很担心会受到先生的批评。然而先生看后,十分称赞我能将问题作深入的探讨,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先生的博大气度,很使我感动。研究生毕业后,我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史料的辑录和考证,与先生的治学路子有所不同,但先生对我一直勖勉有加。

P1-4

序言

我生不辰,少遘阳九,中学甫一年即辍学,后习耕稼八年,粗识人生之艰难。幸世事循环,得人复旦就学,适如久旱霖雨,乃发愤勇进,复得诸师提携,次年即录取研究生,师从朱东润先生,修唐宋文学。自知学殖浅薄,智不及中人,惟勤以补拙,无敢稍懈。自问学庠门,倏忽三十八载,幸稍能有所成立,不辱师训,心怀感恩,每发于文字,不能轻弃,因集为本编。凡分三帙,追述本师为上帙,复旦诸师为中帙,近代以来学术名家所著而于本人有所启迪者为下帙。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要哉斯言!犹记初人复旦,懵不知何为学术,何为研究,偶任陈允吉师之课代表,得缘每周一次长谈,得粗知梗概。随朱师读书,更得知学术之气象格局,识见透达。时王运熙师主讲基础课,亦得知晋学之初阶。任教以来,更深感复旦治古文学诸师之胸襟追求,一为论述不苟,述必具独见;二为踏实通达,重文献而不拘于楹隅,倡议论而必本于根底;三为学有专攻,个性张扬,群峰耸峙,各具面貌。后学如我,追随其后,景行仰止,心存敬畏,虽不能及,然心追步随,唯恐遽落人后。幸诸师于我笨拙处能优容之,于我未妥适处能面责之,于我彷徨时能引导之,于我得意时能提醒之。回顾走来路,深深庆慰工作于复旦之幸运。

记得研究生开学典礼,初见朱师作大会发言,即言世界诸文明古国之或存或亡,其国文化之保存与否为大关键,以此勉励我等之学业责任感。初到朱师家上课,师即告学生务必以超过老师为志,若不存此念,必难有成就。虽不敢逾越分际,自更思振刷有为。学年作业,师出题《大历元年后之杜甫》,师著《杜甫叙论》时尚未出,然所见已略有知闻。暑假后交出长文,以唐宋文献与杜甫本人叙述为依据,追溯宋以来旧说之是非,与师说亦颇有同异。师不以为非,亟亟表彰之,因知师之期待,不仅形于言,亦见于行。毕业鉴定,师尤称许我于复杂纷繁文献中能作出清晰之判断,诚为知言。

我深知资质驽钝,才力不足,不能尽用师门之所学发扬而光大之,乃悽悽于晚近诸家之学术,心揣力摩,时有所得,虽偶感迷途难返,最终幸殊途同归。杜甫《戏为六绝句》末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卑以自持,勤而博师,自省如此,杜诗之震古烁今,不为无因。严守门户,恪循师训,当然是一种美德,而广参山林,转益多师,或能寻得契合个人发展之机缘。

所作诸文,各因机缘,不成统系,也多有遗漏。于历代或晚近曾心仪力追之前修,于复旦曾得指导照拂之师长,多未有文字,只能留待来日。

乙未季春于复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