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英国历史的人常常会觉得惊讶,因为英国国王的国籍如此“国际化”:丹麦王朝时期,英国国王其实就是丹麦国王;诺曼底王朝的开创者来自法国;英国“光荣革命”中,最后登上王位的威廉三世是荷兰执政;而斯图亚特王朝之后开始的汉诺威王朝,国王是个德国人。
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英格兰在很长时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作为欧洲大陆的附庸,国王常常来自法国国君的任命,有时这片土地也被其他异族征服;二是欧洲王室之间常年联姻,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国等等国家的王室后代为了利益,也为了皇族血统,会选择其他国家的王室后代作为联姻对象,这就造成了这些王室的后代有多重血脉,如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乔治一世。
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驾崩,她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在英国境内有至少50位有权继承王位的人,可是他们都是天主教徒,而根据英国嗣位法规定,继承王位的必须是新教教徒。于是,英国议会确定由当时的汉诺威选帝侯,也就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的儿子、已经54岁的乔治成为大英帝国的新国王。
这位新国王就是乔治一世,他在德国长大,甚至不会说一句英文。当他走马上任来到英格兰,内阁会议上立刻出现这样一幕:国王不会说英文,大臣不会说德文,他们只能无奈地用拉丁语和法语交流。新国王对英国事务并不热心,比起英国,乔治一世更关心他的汉诺威公国。
从此,汉诺威家族这个带有浓厚德国意味的名字为世人熟知。最初,人们对这个家族没有什么负面感情,人们更多地注重大英帝国的海外利益。当时的英国人充满扩张的热情,尽管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失利,痛心地看着广袤的北美土地离他们而去,但依然改变不了英国本土享受着顶级待遇的状况:日不落帝国在全球都有殖民地,英国港口每天都会迎接来自殖民地的大量船只,源源不断地运来各种物资——棉花、丝绸等特产和奇珍异宝。在维多利亚女王当政的年代,这一盛况达到了顶峰,英国人对他们的国家充满自豪。
特别是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英国政府广邀世界各国参加,展品多达一万多件。当英国人站在为世博会特意建造的水晶宫内,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时,东道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他们看到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制造的各种先进工具,包括农业器具、先进的印刷设备、精纺机、蒸汽机、高速汽车轮船、起重机、隧道和桥梁模型以及最先进的武器,还有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时,他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国家无愧为“世界工厂”。
超过600万人次的游客参观了这个别开生面的展览,展会利润高达18.6万英镑,展会的发起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来自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成了英国人交口称赞的偶像。之前,没有人看好他提倡的这次展览,他力排众议,好不容易才得到募捐,让展会能够举行。展会之后,英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成了每个人的共识,人们对王室的热爱之情愈发加深。 没过几年,阿尔伯特亲王去世,与丈夫伉俪情深的维多利亚女王深受打击,整天穿着黑衣躲在王宫里根本不出门,不断思念她的丈夫。据说她在床头放了一个阿尔伯特亲王的手模,她必须抚摸着这个手模,想象着是在抚摸她的丈夫的手,才能入睡。但即使这位寡居的女王看上去根本不理国事,也并没有降低英国人对王室的推崇。尽管当时,英国有不少政治家试图趁机将君主制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清除,让英国变成一个没有王权、一切由人民政党做主的现代国家,但显然,人民并不买账,他们的王室情结根深蒂固。
P4-5
写好关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传记,对任何一位作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她太过神秘,她将自己所有的心事都藏在笑容之下,记者、画家、摄影家……一切想要探寻她的内心世界的人,都只能在她的生平履历和一贯优雅的行动里,抽丝剥茧,记录下某一些真实的瞬间。
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二世依然拥有无尽的魅力,这种吸引力固然来自她尊贵的身份,来自她传奇的经历,更来自她60几年来对祖国的忠诚与贡献。女王自始至终将国家与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论外界对她赞美或是贬损,不论世界风云如何起落,她始终坚持最正统的英式英语、最庄重的个人形象、最谨慎的生活作风,因为她是女王,她代表英国。
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她不只是英国人的女王,还是一位值得全世界人民尊重的女性。基于这份敬意,本书作者从写作之初,就力图全面、准确、细致地勾勒出伊丽莎白二世一生的主线与分支。此外,作者还阅读了众多相关事件、相关人物的资料,注重时代背景的阐述和国际风云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英国,认识英国王室,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女性人生的足迹和她所面对的困难。
写作本书时,作者翻阅了很多相关传记及资料,在此一并致谢。让读者真正地了解女王的生平,了解她的价值,了解这个时代有这样一位女性,她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却同样起起落落的生活,这既是文化的交流,又是思想的沟通,当我们为女王的人生感叹之时,自己的灵魂也会变得更为丰富——这就是本书的意义。
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时也是英联邦16个国家的共同元首,从她1952年继承王位起,已经过去了63个春夏秋冬,她当之无愧是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女人。
但是除了尊贵之外呢?她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吗?并不是。在她迄今为止89年的人生当中,这位世界上身份最尊贵的女人从未尝到过大权在手的甘甜滋味,但肩上却永远担负着比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她身为女王的责任,是尊贵的代价。
说起来,英国人对于国王的感情是相当奇怪的。他们对自己的国王无比尊敬和爱戴,但却不肯将任何一点权力交到他们手中。自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这样的感情已经延续了300多年。对于英国人来说,在黑暗的中世纪.他们已经尝尽了手握重权、肆意妄为的国王所带来的苦果,所以对于这得来不易的革命果实,他们无比珍惜。在英国人的眼里,将权力从国王手中拿走不仅是对国家负责任,同时也是对国王本人负责任,因为只有手中无权的国王,才是最幸福的国王。
300多年来,这样的想法代代相传,已在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所以,身为英国的国王,在享受尊贵的同时,便注定只能与尊严与荣耀这样虚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有谁知道身为英国女王的辛苦呢?身为英国女王,她不接受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不表现出任何属于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艺术就不出席文化活动,不能随便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和鞋子,不能在人前做出任何诸如揉眼睛、打呵欠等不端庄的举动……
当你了解了身为国王的辛苦,你立刻就会成为这位89岁的老妇人的知音,然后脱口说出那句她永远也无法宣之于口的话:“当你成为了国王。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你首先是英国的君主,然后才能考虑与自己有关的事……”
那么,为什么还要做女王?不仅是为了尊严,为了荣耀,为了家,为了国,更是因为这是一份必须要有人扛起来的责任。
英国王室当年曾有一桩公案: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只是次子,他的王位也不是从他的父亲乔治五世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接他兄长爱德华八世,也就是后来的温莎公爵的位子。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在父亲乔治五世驾崩之后,乔治六世的兄长爱德华登基为王,史称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虽然登基,但当国王却并非他的志愿,只是因为命运安排他成为国王的长子而已。因此,在登基仅仅325天之后,他选择放弃王位,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理应承受的命运和责任。命运安排爱德华八世成为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但他却选择了放弃。我们不能说他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显然,我们也有理由去尊敬那些愿意直面命运的人。伊丽莎白的父亲选择了承担,伊丽莎白自己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之无愧是这个世界上身份最尊贵的女人。但考虑到她为了国为了家所做出的牺牲,考虑到扛在身上60年之久并且还在一直扛下去的那份责任,我们也可以说,她当之无愧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女人!
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时也是英联邦15个国家的共同元首,从她1952年继承王位起,已经过去了62个春夏秋冬,她当之无愧是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女人。但是在尊贵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她为了“女王”这个头衔究竟付出了多少。
由问菲所著的《伊丽莎白二世传(女王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展现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向读者展现了她为自己的命运和责任所付出的努力,揭示了尊贵女王不为人知的不易与辛苦的那一面。
“我宣布,我的整个生命,不论长短,都将奉献给我的人民,为我的人民服务,为伟大的英联邦帝国服务。”这是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在21岁生日时发表的演讲,也是她一生都在实践的诺言。
王冠代表一个国家最沉重的责任,六十几载的风风雨雨,女王经历了什么?失去了哪些?她的完美来自于何处?
由问菲所著的《伊丽莎白二世传(女王是怎样炼成的)》以史实为蓝本,真实全面地再现了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丰富而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