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编著的这本《瓦埠湖畔》是“文化寿州”丛书中的一种,通过七辑百余篇文章,展示了寿县瓦埠镇的历史、文化、物产、风土、人文等方面,全面、翔实地呈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古镇、红色革命老区的风貌。有助于读者了解瓦埠的历史物产、领略瓦埠的人文胜景,推进瓦埠的升级发展,具有积极的出版价值。
| 书名 | 瓦埠湖畔/文化寿州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高峰编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峰编著的这本《瓦埠湖畔》是“文化寿州”丛书中的一种,通过七辑百余篇文章,展示了寿县瓦埠镇的历史、文化、物产、风土、人文等方面,全面、翔实地呈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古镇、红色革命老区的风貌。有助于读者了解瓦埠的历史物产、领略瓦埠的人文胜景,推进瓦埠的升级发展,具有积极的出版价值。 内容推荐 千年古镇,君子之里。瓦埠镇滨湖而建,因水而兴,风光秀美,是一个安静清雅的小镇。她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瓦埠湖畔。她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依托官渡驿道,汇聚四方商贾,交易八方物产。高峰编著的这本《瓦埠湖畔》介绍的就是该镇的历史、文化、物产、风土、人文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序 第一辑 大美瓦埠 风雪友情(节选) 瓦埠湖畔瓦埠镇(外一篇) 又见瓦埠湖 天上的街市 乡鱼之思 瓦埠湖,天鹅湖 寻访张树侯 最爱瓦埠湖杂鱼锅 瓦埠湖 梦回瓦埠湖 游瓦埠(湖)镇 瓦埠湖里笑声欢 故乡情结 横穿瓦埠湖 重游瓦埠湖 波光潋滟瓦埠湖 瓦埠湖边 寿州双眸 瓦埠湖上 瓦埠镇寻古 第二辑 环湖寻幽 悠悠历史述瓦埠 寿县谒宓子墓 东淝河与瓦埠湖 寿县瓦埠镇为何又名君子镇 宓子贱遗风瓦埠 忆张树侯 张树侯与《淮南耆旧小传·初编》 瓦埠湖蓄洪区 千古之谜——藕心钱 第三辑 红色沃土 皖西小镇上的历史丰碑 瓦埠暴动 新四军在寿县的战斗岁月 叶挺在皖西 曹门三烈士故居纪事 光荣吾门庭,一门三忠烈 周恩来给曹云屏三封信 叶挺给曹云屏的信 游览方振武陵墓 方和平烈士传略 新四军创建寿东南抗日根据地 两次端掉鬼子炮楼 寿县革命烈士纪念塔碑文 寿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记 第四辑 典籍遗韵 肥河维舟阻冻祗待敕命 送吕通直致仕南游归寿州 送和仲宽寿阳尉 过君子祠次北崖李公韵(外一首) 发铁佛冈次北岩太守韵(外一首) 夜宿上奠寺 吊单父侯 淝水 谒宓子贱墓 谒宓子墓感述二绝 村居(外一首) 黄君志雄重辟金华双龙洞书此奉寄(外一首) 君子祠记 过瓦埠镇祭单父侯文 为皖省绅民捐资重修先贤祠墓 重修东门东津二桥记 瓦埠渡 瓦埠驿 寿州方旭初神道碑 寿州乡土志(序) 淮南耆旧小传初编(自叙) 书法真诠(自叙) 自撰小传 安庆烈士祠石烈士碑文 “一·二八”纪念堂碑 廖传瑁(璞纯)烈士神道碑 伤怀张二树侯老友(外一首) 赠老友张二树侯 第五部分 民间传说 古老神奇瓦埠街 驴尿不撒子贱坟 “君子里”的由来 熊道士斗法 铁佛寺的传说 鱼公主看戏瓦埠街 第六辑 乡曲小唱 瓦埠民歌选 打死不变心(花鼓歌调) 奴家爱人不爱财(花鼓歌调) 我郎当壮丁(叹五更调) 动弹动弹抓活人 过去社会老封建(秧歌调) 赖尿王 瓦埠湖的歌(组诗) 湖水奏鸣曲 第七辑 今日瓦埠 瓦埠湖的期待 瓦埠古镇 瓦埠镇采风 红色故里采民情瓦埠湖畔翰墨香 一次虚拟的瓦埠湖之旅(代后记) 瓦埠就是寿州(跋) 试读章节 寿州双眸 陈立松 夸赞一个人有精气神,说这个人两眼炯炯有神。江湖上夸一个人老到,说这个人眼里有水。一个城市有没有眼睛,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城市是有眼睛的,一个城市和人应该是一样,有一双传神的眼睛,这个城市才有灵魂,才有灵气。 位于淮河岸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是楚人东徙的最后一座都城。3.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十万人家共起居,小城始终被全长7147米的城墙包裹着。2000多年来,寿州城一直充满灵性和无穷魅力,我终于在她的双眸找到了答案。 瓦埠湖应该是寿州的左眼。它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东濒淮南、长丰,北起寿县城附近的五里闸,南至邢铺,全长60公里,水面最宽6000米,最窄处只有300米,湖区水面达156平方公里,湖区内平均水深2—2.5米,蓄水量为2.2亿立方米。瓦埠湖原是淝河下游河段,在沿河注入的部位,两岸低陷,积水而成。清光绪《寿州志》载:“(沿河)过庄墓桥西行,至瓦埠街下十五里注肥,其南北滨悉卑下,每遇水涨,数十里皆成巨浸,殆《郦注》所称‘水积为阳湖’者也。”瓦埠湖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3.99亿立方米,经东淝河与淮河相通,是寿县境内最大的天然蓄水库。瓦埠湖防汛时,她敞开胸怀接纳来自天上地面的流水,让自己满目疮痍,无怨无悔;抗旱时,人们在她身边凿沟开渠,提水灌溉,确保寿州大地生机勃勃。瓦埠湖对于寿州不仅仅是奉献,她还孕育了博大的瓦埠湖文化,为楚文化增辉。 先说一说瓦埠湖的银鱼。我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鱼能像瓦埠湖银鱼那样,洁白晶莹玲珑剔透近乎透明,形状优美。银鱼古称脍残、白小。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的诗句即指此鱼。它富含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做炒菜、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被皇家列为贡品,是馈赠亲友的极好佳品。这种银鱼文化可以说是寿州独有,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不能企及的。 瓦埠湖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滋生了君子文化。瓦埠镇,瓦埠湖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然而,2000多年前,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县志载: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冈。传说在宋代,八贤王赵德芳带两随从南下微服私访,经寿州至瓦埠,发现街道上市风正,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临行之时在客栈挥毫题写了“君子里”三个大字。更令人振奋的是,1931年3月底,寿县瓦埠一带贫苦农民千余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组成皖北红军游击队,举行瓦埠暴动,29日夜,暴动队伍齐集于瓦埠街东南里许之泰山庙。次日晨,大队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酒馆门前,竖起镰刀、锤子大红旗,逮捕地主、豪绅十余人。后来,杨家庙、杜师娘冈一带的“联庄会”(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1500余人前来攻击暴动队伍。瓦埠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播撒下了寿县革命的火种。 瓦埠湖的秀水滋养了一批批仁人志士,方振武、张树侯、方运炽、曹渊等。正是湖水的滋养,1923年冬在瓦埠湖边的小甸集诞生了安徽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为寿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寿州的右眼安丰塘也毫不逊色于她的左眼瓦埠湖,她为寿州添色。安丰塘古称芍陂,中国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寿州西南30公里处。她俩像一对孪生姐妹,隔晒网滩相望着。据载,安丰塘系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率民众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前597—前591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塘”。安丰塘(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据《安徽通志·水系稿》载,芍陂有三源:“一淠水,今湮塞;一淝水,今失故道;一龙穴山水。”安丰塘承蓄淠史杭充沛水源,居高临下,向西、北、东三个方向灌溉田地,衔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淮上平原。蓄溉关系考虑十分周到。它的创建,为后世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1988年,安丰塘被国务院授予文化保护单位。 介绍歌颂安丰塘的诗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独爱王安石的那首《送张公仪宰安丰》“楚客来时雁为伴,归期只待春冰泮。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斛花烂漫”。还有现代寿州诗人春卉歌咏安丰塘的一首诗我也喜欢,“古塘新水笼烟霞,十里锦鳞戏浪花。喜看琼浆流到处,荒岗结出金银瓜”。一个是古人眼里的安丰塘,一个是盛世古塘的丰稔景象。安丰塘畔的丰饶、富庶与风景尽人皆知,也不用我赘述。我要说的是安丰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延伸对寿州的影响。 2008年,寿县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姚善荣先生在国家级刊物《文史知识》撰写《第一循吏》,称安丰塘“芍陂建成后,促进了淮河以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这里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成为楚国继江汉地区之外又一个经济中心,国力大为增强,为楚庄王争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末年,楚国丧失了江汉地区,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成了楚国统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从楚考烈王(前241年)迁都寿春起,芍陂所在的寿春成了这片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姚善荣先生说,是孙叔敖开挖了安丰塘,寿春才被考烈王和春申君定为楚国最后的都城。它确立了寿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无独有偶,2014年,作家赵阳在《淠河》发表《寿州三题》。“安丰塘属全国灌溉保证率最高的自流灌区,而灌区保证率最高的农田,也正是寿丰干渠下这片土地。”赵阳先生引经据典称,“……《晋书·食货志》载:帝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三国魏芳始年间(240—246),邓艾屯田安丰塘畔,凿大香渠,引水直达寿春城壕,一方面扩大安丰塘灌溉面积,做到境内丰给,另一方面增加漕运效益”。赵阳先生还搬出《三国志·邓艾传》来佐证“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瓦埠湖、安丰塘作为寿州双眸,像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寿州大地上,可谓相互生辉。如果说瓦埠湖的包容、奉献成就了寿州的君子文化,那么,安丰塘的吐故纳新、德泽千里也铸造了寿州的廉政文化。这也验证了先贤老子的那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寿州有如此双眸,焉能不兴? P49-51 序言 千年古镇,君子之里。瓦埠镇滨湖而建,因水而兴,风光秀美,是一个安静清雅的小镇。她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美丽的瓦埠湖畔。 瓦埠镇选址瓦埠湖南岸,水陆相通,为明清寿州四大驿站之一,由于客货输转兴盛,商贸发达,故称“金瓦埠”。瓦埠镇承载着三千多年历史,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里民风朴实,物产丰富,文化气息浓郁。自古以来,在水陆商业文化的主导下,依托官渡驿道,汇聚四方商贾,交易八方物产,码头船塘,绿荫湖岸,明清古居,游人商旅往来,颇具滨水古镇特色。这里的景象,安然自得中可以品享生活的情趣,市俗纷繁中不乏文化的气息。小镇,宜居宜业,宜游宜商。 瓦埠,历史文化古镇。史料记载,“瓦埠在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时称街”。据了解,瓦埠当地发掘的地下藏物中,有大量远古石器制品,以及青铜物件,秦砖汉瓦,各类陶瓷瓦当,历代古钱币在此均有发现,其中以春秋楚国的蚁鼻钱(鬼脸钱)最为有名。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病葬于此。由于他治政有方、宽厚仁德,孔子称赞其为真君子。鸣琴而治、阳昼教鱼等描述宓子贱的文化典故广为后人传颂。 瓦埠,红色革命老区。1931年3月31日,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瓦埠暴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农民反封建、反压迫武装斗争。早在1922年夏,这里就成立了中共小甸特别支部。1928年9月,中共寿县第二次党代会在瓦埠小学(宓子祠)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寿县县委。第三、四届中共寿县县委,也是在这里举行会议选举产生的。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英与中共皖北特委巡视员来寿县,在瓦埠镇的上奠寺召开寿、凤、阜三县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会,并组织领导了“瓦埠暴动”。从瓦埠湖畔走出来的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曹渊、曹云露、曹少修、方和平、方曙霞、方瑛等一批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著名爱国将领方振武出生于瓦埠街,英勇抗日,威震四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王明的夫人孟庆树,16岁便参加革命,远赴俄罗斯投身共产国际运动,她是瓦埠镇孟圩人。 瓦埠,自然人文胜地。瓦埠镇位于瓦埠湖腹地,是东淝河故道(又称望春湖)流经之所,淝水旋绕,帆樯林立,舟楫商贩,往来不绝,朝霞暮夕,渔歌唱晚,四季风光宜人,令人流连忘返。这里物产丰富,人文荟萃。银鱼瓦虾为明清时期朝廷贡品,民间歌谣、剪纸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瓦埠过去寺庙众多,解放前尚有火神庙、观音堂、大王庙、奶奶庙、礼拜寺、铁佛寺、上奠寺等。又因人口密集,相传有七十二水井(今半数犹存)。每年三月三,瓦埠举行“庙会”,说大鼓、唱大戏、耍把式卖艺、玩猴算命,各色各样,热闹非凡。近代著名书画家“铁笔”张树侯生长于瓦埠。其作品艺术造诣深厚,十分珍贵。瓦埠也是书画之乡,乡里平民中不乏书法高人,行走农家,常会发现书法精美的门联。 瓦埠,承载希望之域。文化之根深植于瓦埠这块土地,它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承载着希望,在勤劳智慧的瓦埠人民奋斗追求下,这里必然会再现往日繁荣。随着江淮运河开通,水陆交通升级,瓦埠的区位、生态优势将会凸显,历史文化基础的魅力将会绽放,一个欣欣向荣的“金瓦埠”一定会重现在江淮大地。 寥寥几言,不足为序,谨飨读者。 后记 瓦埠就是寿州 赵阳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先吓一跳:瓦埠是瓦埠,寿州是寿州,瓦埠不过是寿州“四大古镇”的一个镇,瓦埠湖不过是寿州“四湖两沟”的一面湖而已,二者怎能混为一谈?!但细一想,寿县特色事物,除八公山、安丰塘、古城墙外,不能不提瓦埠湖。我们说寿州历史悠久,说寿州是革命老区,说寿州是鱼米之乡,避不开说瓦埠。说瓦埠是寿州,顺理成章,不无道理。 瓦埠,“瓦”是瓦砾,“埠”是商埠。古时候的瓦埠镇,水陆相通,因水兴市,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位列明清寿州四大驿站之首,素有“金瓦埠”之誉。直到今天,瓦埠镇街前巷后仍散布大量秦砖汉瓦、古陶老瓷。当地发掘的地下藏物中,出现大量远古石器制品及青铜物件,历代钱币均有发现,尤以春秋楚国蚁鼻钱(鬼脸钱)最为有名。说寿州是“地下博物馆”,瓦埠最具代表性。有人考证,“瓦埠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时称街”。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病葬于此,留有宓子墓,后人建有宓子祠,称瓦埠镇为君子镇。民间传说北宋八贤王赵德芳微服私访,路经此地,见民风淳厚,敬贤重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挥毫题写“君子里”三字,后人因此又称其为君子里。 瓦埠是一片红色故土。早在中共建党之初,这里就有革命活动。1922年夏,曹蕴真等组织成立了小甸集S·Y(英语“社会主义青年团”缩写)特别支部,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中央的前身);1923年冬,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在小甸小学成立,直属党中央领导。“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1929年5月9日《中共寿县县委给中央的报告》)。1928年9月,中共寿县第二次党代会在宓子祠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寿县县委。第三、四届中共寿县县委,也都是在这里举行会议选举产生的。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英来到瓦埠,在上奠寺召开寿、凤、阜三县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组织领导了震惊江淮的“瓦埠暴动”,写下了皖西北革命史光辉壮烈的一页。 瓦埠湖水质优良,是淮南、寿县人民的“大水缸”。瓦埠湖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可以说,整个寿县区域,都囊括在其流域范围内。湖面156平方公里,水深2米多,常年蓄水量2.2亿立方米,是淮河中游最大淡水湖,没有之一。受湖水润泽,寿县年产粮食184万吨、水产品10万吨。最值得称道的湖产是银鱼,清代列为贡品,现在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享誉海内外。 从一定程度讲,瓦埠的历史,就是寿州的历史;瓦埠的文化,就是寿州的文化。瓦埠,堪称寿州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代表和缩影。 从2013年谋划编纂《文化寿州》丛书始,就一直琢磨,八公山、安丰塘、正阳关、隐贤、寿春、瓦埠等名山秀水古镇,一个都不能少。但请哪路大神担当瓦埠一书的编著,颇费思量,盖因其他书稿资料充足,瓦埠却相对偏少。随着丛书一卷卷付梓,我不免焦急起来:单位编辑、记者一个萝卜顶一个坑,能干事的全都手里有活,总不能让人家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没啊!实在不行,看来只能像开设县报《寿州琐记》专栏一样,请“外援”了。一次到霍山参加笔会,与诗人高峰先生同乘一辆小车,我“循循善诱”,先说了一圈编书的乐趣,然后问其有无兴趣加盟?高峰何等精明,岂会轻易上当?一直“吭哧吭哧”地不说肯也不说不肯。我知道诗人已被撩得心动,只是还差最后一把火,便继续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口吐莲花使出忽悠绝招,指出“文章千古事”,人类一切道德功业不都依靠文章传承的吗?《文化寿州》已编齐9卷,就差最后这一块园地还没最后确定园丁,等别的编辑腾出手来,“你就过了这村没那店了!”云云。这招果然管用,诗人再也经不住诱惑,翻身从座位上坐正,手搭前座靠背,一改有一句没一句的半推半就,一迭声说——好!瓦埠这本书,我编! 我暗暗长嘘口气,为自己“阴谋”得逞自鸣得意。 诗人是单纯且守信的,答应了的事就会夜以继日去完成。不出两月,高峰发来电子邮件,打开一看:敢情诗人手快,已将初稿垒了出来,洋洋30余万言,起名“瓦埠湖畔”。大致翻了下后,我就书稿一些章节设置与编排方式与高峰先生商榷,“笔墨当随时代”,内容处理是否应与时俱进? 诗人露出为难情绪。这在我意料之中。但凡当过编辑的人都知道,稿件编辑后不管对错好坏,再懒得动。但既上了“贼船”就再由不得你,尽管起初没提什么附加条件,真开工了就有条件加码。高峰是个有原则的人,但架不住我软缠硬磨,至少为了朋友的面子,同意做了部分调整,交出版社后又经专家修订,书稿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高峰先生是寿州诗群的领军人物,诗人编书当然以诗开篇。这是《瓦埠湖畔》一大编辑特色,也是《文化寿州》丛书兼具文学性的具体体现。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大美瓦埠”篇,高峰先生写道: 南乡开着菜花 北村插满水稻 五月吹风,赤脚绕湖一周 脚背上不小心趴着一只癞蛤蟆 露水集散得很早 猪肉涨价,骨头都卖上了肉价钱 周围的村庄都在吃蒿子 小旅馆里净是空床 只卖十块钱一晚 适合懒汉在里面鬼混 摆渡的木船晃晃悠悠开过来了 风中的妇人露出衣袂下的奶子 还有一头大牯牛 睁着湖水般白茫茫的眼睛 ——高峰《湖畔》 白描式的叙述,“土得掉渣”的语言,真实、准确地勾画出瓦埠湖畔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引领读者生发出淡淡的乡愁。 其他七个部分,诗人仍然配的写景状物的诗。在第二部分“环湖寻幽”篇,高峰先生这样写道: 吴楚之间无山峦 却隔一道白茫茫的瓦埠湖 刻有《论语》的竹简投于舟上 他自己拎着裤脚涉水而过 两个年轻人在蒿草中摸石头 上面有圣人对楚国的评价 秋风吹开墙缝和瓦隙 君子固穷,只穿单薄的衣衫 小学校在朗诵家国大义的课文 大水每上涨一尺 城门就要添封砖一块 舟楫系在一棵歪脖柿树上 下面是整夜呜咽的水稻 浊浪不停拍打宅基 如果没有糙石护坡的大坝 十个瓦埠镇都没有了 天色昏黄,移动的人影犹如黑色的蚁群 ——高峰《宓子祠》 诗中,历史与现实巧妙连接,现实与历史融为一体。读后,能不想立即身入瓦埠湖畔感受一番? …… 现在,《瓦埠湖畔》成型,《文化寿州》辑齐10卷,当初“十全十美”的计划得以实现。时值丙申新春,窗外鞭炮响彻云霄。我的心情就像这炮声一样起伏激荡,兴奋不已。江淮一带的鞭炮爱在最后结上几头大炮,俗称“大坠子”。我希望瓦埠这本书,能是《文化寿州》这串鞭炮最后那一响。当然,我也期望这套《文化寿州》丛书不是寿县文化编研工作的结束,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开始。我们愿意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前进的道路尽管坎坷,但我们充满信心。 有句老话说:“出门遇贵人,感谢很多人。”《文化寿州》的编辑出版,也让我认识很多人。一想起你们,我的内心便充满温暖。我得感谢寿县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感谢寿县八公山、安丰塘、正阳关、隐贤、瓦埠等乡镇和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你们都是我们的贵人,给予丛书编著方方面面的帮助与鼓励。这里我不能把你们的名字一一列举出来,但你们对寿州文化的崇高责任感,让我们感动,给我们鞭策;对我们的关爱,我们会铭记在心。我得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一直默默无闻、甘做人梯地做着幕后工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向你们致敬,你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得感谢高峰、王继林、赵东升、朱文健、林伟等“外援”,凭着对寿州文化的一腔热爱,我们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抱团取暖,呵护着共同的理想与家园,使我们不至于孤单与寂寞。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团队——寿县信息中心的全体同志,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这套《文化寿州》丛书,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将化为泡影,所有的信心和决心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总之,认识你们是我的缘分,是我的福分。你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化作前进的动力。 图书编著本是一件永远达不到尽善尽美境界的苦差事,限于水平和能力,《文化寿州》中的问题、谬误、遗漏在所难免。我们恳切期望和真诚欢迎来自各地、各阶层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指教和批评。 201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