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火人间(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丛培申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春寒是嫩嫩的冷,阿曼达·斯特林裹了裹泥黄色的斗篷,凝望着落日的余晖慢慢被夜色吞没,每当这时,她都会想念家乡。相隔千重山、万重水,奉神的旨意,她来到这遥远的东方,他们说这里叫做辽西走廊。这里的一切都是模糊的,棱角不明的人都长着一张模糊的脸;找不到一条醒目的道路,看不见一栋高大的建筑,没有险峻的高山,没有奔涌的流水,大地一片模糊;没有哲学,没有宗教,没有热烈的谈资,没有激扬的文字,甚至没有开怀的大笑,没有冲肺的恸哭,世态一片模糊;没有爱的热烈,没有恨的痛彻,没有喜的灿烂,没有悲的大雅,人情一片模糊。

这夜,却那么恐怖,当它笼罩一切的时候,就成了鬼魅的世界。黑得过分彻底,几乎没有明暗的对比。远处倒有几家灯火忽闪着,却感觉不到人间的味道。

妹妹安琪拉·斯特林紧跟在姐姐的后面,她要哭了。疲劳、饥饿、寒冷,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要一直行走。罗子漫板着面孔,脚力尚在,心力无存,她认为阿曼达是疯了。她要用行走来坚定自己的信念吗?或者用这行走,来与赌神立誓约?她终于说道: “阿曼达,我们歇一会儿吧,安琪拉她还小。”阿曼达突然停住脚步,猛然回身把安琪拉抱在怀里,道: “安琪拉,对不起,一整天我都没有照顾到你。你会被一点点劳累和饥饿吓倒吗?”安琪拉在黑暗中使劲摇了摇头,小声道: “不会的姐姐,我们走。”阿曼达用斗篷把她裹在怀里,哽咽道: “子漫,你也过来,我们共同取暖。”罗子漫快速过来,她们三个紧紧抱在一起。

“嗷……”几声悠长的狼叫传来。“是狼!”阿曼达打个激灵,抬头望去,山上的魅影隐幻着,重叠着,充满神秘。“咕咕……”“呱呱……”“哈嘟哈嘟……”这是其他鸟兽受到惊吓的附和声。这些声音对罗子漫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的时候,几乎每晚都能听到。“阿曼达,我不怕,我不怕。”安琪拉在她们的身下哭着说。她们抱得更紧了,寒冷和饥饿已经不复存在,恐惧占满她们。“噌噌”,两个黑影从她们身边窜了过去。阿曼达惊叫了一声,安琪拉则哭了出来,罗子漫知道这是听到狼叫的狗,借着到处乱窜来为自己壮胆,所以她反倒有了安全感,急忙道: “不要怕,这是狗,它们是来保护我们的。”

狼叫使不远处的村子熄了许多灯火,事不宜迟,赶紧找一个亮灯的人家借宿,等所有的灯熄灭的时候,就敲不开任何一扇门了。想到了这里罗子漫又说: “我们必须找一户人家住下来,否则谁都受不了。”阿曼达道: “好吧。”

灯光下,弓去快嘴里叼着烟杆坐在炕上,眼睛瞪得很大,看着儿子弓么长和女儿弓然明在地下忙活着。儿子的表情、举止让他感到陌生,兴奋、惶恐而又激情澎湃。也难怪,他们手里的活儿是要出金子的。女儿的表情更不同往常,沉静的背后,.洋溢着幸福的波痕。这不仅仅是因为金子,还有比金子更幸福的婚姻。女儿像她娘,今天的样子尤其像,这令他愈发揪心,那可怕的夜晚又在他心头回响。

骰子在大瓷碗里骨碌碌地响,一双双血红的眼睛紧盯着它不放,企盼如意点数的喊声冲击着屋顶。他喊得更凶,充满着杀气,几乎是不甘濒死的号叫,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老婆押上了。他的老婆可是公认的美人,丰满的腰身,会说话的眼睛,就连嗔怪的表情都是温存。他永远也想不明白,当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老婆押上。

“鱼苗啊——”他闭一下眼睛,又在心里苦苦地叫了一声。那个赢走他老婆的河北老客,用一头黑色大叫驴把鱼苗驮走的时候,他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跪在地上这样不停地叫着。鱼苗从始至终都没睁开眼睛,一双儿女抱着驴腿哭得让人心酸,连那头驴都一动不动,眨着大眼睛似乎在掉泪。 “妹子,你就看一眼孩子吧!”连河北老客都这样劝说。鱼苗就是不睁眼,就像一个死口袋那样趴在驴背上,双手和双脚像没有知觉一样地耷拉着。 “鱼苗啊,我的妻,你就再看孩子一眼吧!”他扬起脸来,使劲扇自己的耳光。这时,鱼苗的眼睛里只掉了两滴泪,仅仅两滴。然后她一巴掌拍在驴屁股上,那头驴便忙不迭地跑起来。河北老客见状,急忙掏出一袋子光洋扔在他的面前,大声道: “兄弟,哥哥我心狠了啊,这钱拿去再买一房。”说完,老客追驴而去。

今天令他揪心的不仅仅是对老婆的愧,更有对女儿的愧。女儿还被蒙在鼓里,可事情又无法改变。当女儿知道一切的时候,会不会像她娘一样,同样被一头驴再驮回来,却是死了的。P1-2

目录

正文

序言

让大地成为大地

托尔斯泰曾担心,如果万一耶稣到了俄罗斯乡村,那该如何是好呢?我们中国作家中,可能鲜有如此深沉伟大之宗教情怀者,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虔诚的基督信徒们——大批来自英美的西方传教士,确曾以耶稣之名到过中国乡村。那是清朝末年,一个西风东渐、春寒料峭的傍晚,年轻美丽、信仰坚定的英国女子阿曼达携着幼小的妹妹安琪拉,在中国女信徒罗子漫的陪伴下,忍受着饥寒和劳累,走在荒凉寂寞的辽西乡野上,正为寻找安身之所而忧心忡忡。丛培申这部洋洋六十万言的小说,就这样开始了讲述。

《烟火人间》无疑是奇特的作品,它不是通常意义的历史小说,但却在民间的立场上,展示了一段特殊历史记忆中的家国之思和家国之痛。小说的时间跨度很短,大约是从戊戌变法之后到义和团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不过两三年时间,然而小说的叙述却是惊心动魄、曲折跌宕的,若拍成电视剧,其效果和绵延起伏的辽西丘陵会多么契合。这是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瞬间,佛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个转型瞬间的绵延和展开,构成了近代史的序幕和全部戏剧性的预演。全书共36章,场景变换,高潮迭起,人物和事件如此纷纭,给我的阅读感受,就像昆德拉谈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所说,充满了“生活中骤然升起的密度之美”。

但生活中不仅会升起密度之美,也会升起密度之恶。这大概是中华民族最难忘怀的一段痛史,国势倾颓,外侮日强,鸦片战争之败北在前,八国联军之烧掠在后,当此时日,民族冲突与阶级矛盾前呼后应,此消彼长,即使在相对偏远的辽西边地,也同样衍生为多种势力的生死博弈与较量。这里有统治阶层中不识大势的因循弄权者、腐败者及最后的被牺牲者,也有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官场投机者和新生代官僚;有身为公车遗老却又只能为先圣之道慷慨悲歌的边城硕儒、国运先知,也有不断被寄予厚望又不断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种子、无为青年;有风韵尚存、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地支撑着一个破落世家的卫道者和母亲,也有出身或高贵或低贱,或因懦弱而遭辱,或因抗争而沦落的年轻女性;有成分复杂、行事诡秘、不伦不类、如侠客也似帮会的革命党,也有持刀奋起、懵懂浑然、被裹挟在义和团风潮中前仆后继的血性农民;有来自东邻北邦,或阴毒如鬼魅、或残暴如虎狼的日俄潜伏者和掠夺者,也有远涉重洋,笃信耶稣,以传播福音为己任的英国传教士及其沉迷于华土文化、沉沦于异乡恋情、在基督教义和儒学经典之间徘徊迷惘的女儿。

总之,这里有共赴国难的快意恩仇,有人逢乱世的爱恨情仇,也有文化碰撞的书剑恩仇。而综观全书,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主题相对更具有思想的贯穿性。作者以最大的真诚,通过以写实贯通意象与思辨的个性化叙事,似乎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渊深流静,她可以包容和吸纳,但其精神的原点、灵魂的本色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统摄、消融、殖民、渗透、异化这种文化传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哪怕是最底层、最卑微的“老中国的儿女们”(鲁迅语),骨子里都充满着她的血脉和力量。丛培申是出手不凡的年轻实力派作家,他的第二部长篇《祖宗在上》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知道他写过电视剧。但我和他并不熟悉,只是在同意为他这部《烟火人间》写序之后,与他有过一次长谈交流。他告诉我,对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文化意义的考量,正如对义和团运动历史功过的评断,多年来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而他之所以要揭示那段特殊的历史,就是要让历史的痛点与现实的感动重合,以文化精神为主线,写出“一个民族的死亡与再生”。也许觉得这个期许有点高,他说: “我的写作是不寒而栗的。”

这种不寒而栗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就是一系列震惊。我们在书中看到,清朝末年,中华民族真是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一个个麻木的灵魂,充斥着蒙昧和残忍、虚伪与狡黠。罗家的傻子在整个故事中微不足道,但愚蠢至极、苟活于世的他却满口仁义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或可视为众多人物的精神表征。比如一个为面子和礼教而活的女人,尽管自己与人有染,却永远不肯原谅“坏了自己儿子”的可怜的侄媳;一个貌似年轻有为的新派官吏一手握着权力,一手握着女人,在折磨别人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一个为情所累的书生面对伤害本可避开,却陷入伪道学的泥淖拔不出腿来,以致连弱女子都为之感叹“大清国的男人连逃命都三心二意的,还有好吗?”包括腐朽到无以复加的王朝统治者,其整体形象也并未见稍有尊严,因为他们实际上只是在列强的施舍下,屈辱而麻木地玩弄着手中脆弱不堪的权力。在这样的情势下,作者写道: “大清国的子民已经学会独吞苦果了。就像无能之辈养活的孩子,不管在外面受多大的委屈、吃多大的亏,到头来只能忍气吞声,顺着墙根溜回家。”

总之外有列强如虎,内有胥吏如狼,当此之际,大地一片浑浑噩噩,人心已绝望到极点,死也不甘,生也无望,神州不见灵光,到处只有苦难,游魂与鬼魅。或许只有三个地方,尚能多少给人带来敬畏和安抚,那就是府衙、书院和教堂。但与其说它们是生活秩序的象征,毋宁说是文化寄托的象征——府衙: “每一扇门都紧紧关闭着,也像随时都要打开,一开一关便是中国的历史,满牍的文案便是中国的流年。”——书院: “院子里很静,静得能听到圣人的呼吸。”——教堂: “这教堂的钟声让他的心很悲凉。几年来,赤城人分明是以这个声音为指令,来安排一天

至于这部长篇的艺术特色,我觉得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叙事气度与格调,都可圈可点。首先,小说的语言对故事的情境有穿透力,写实与梦幻式叙述并行,既有启示录和赞美诗的味道,也像传统说书人对一个错乱世界的回应,充满了中西杂糅的历史风尘感。虽然作者无暇雕琢,语言有时流于粗疏,但忙里偷闲的诗意抒发,不乏诙谐的补叙,恰当的伏笔和预设,整体上相得益彰,自然天成。尤其是能把文化精神的感悟与思辨融进人物语言乃至景物描写,使小说文本显出别样的质感和气度。当然更重要的,是《烟火人间》写出了历史悲剧的深层建构,这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文化复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和历史主义感知,也有由世界与生命存在的偶然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人性的沉沦与扭曲、阴森与暴虐、丑恶与粗鄙、绝望与恶心,以及无路可走、四顾悬崖、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凉体验。这种勇于不寒而栗、直面人间万有的气度,用莫言的话说,或可谓“长篇胸怀”,也就是一种大悲悯和大感悟的境界。

这种粗粝莽荡、不避幽暗的叙事作风,在辽宁及东北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我个人一直有这样的观感,那就是从整体看,东北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特色是清新而明朗,质朴而健康,它以现实精神、问题意识、人道情怀、抒情气质,构成了基本的风貌。如果用俄罗斯文学的语境来比附,即使是表现人生的大苦难,东北文学也似乎更亲近温暖、抒情的屠格涅夫,而不大会去选择黑暗、沉重,追问人性之恶、拷问灵魂之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毕竟有时也会出现另类的作品,它们以出人意外或令人着迷的方式,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平添了某种凝重色彩,《烟火人间》即是一例。这部长篇的基本格调,就像是普鲁斯特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伦勃朗时所说的,仿佛“总是想把主人公从黑暗中拉出来”。只不过对作者丛培申而言,这种拉出来的力量也是中国式的价值与经验: “落日的余晖总给人温暖的感觉,就像老人的眼神,照射着幼小的地面。”

而实际上这是一片神奇古远的大地。

这片大地上有我们的家园。《烟火人间》不是通常意义的历史小说,也不是前些年流行的家族史小说。但小说始终有一个家园的意象,那就是破落的、贫寒的、风雨飘摇的、惨剧频发的罗家,可这个家园的容纳力和支撑力却是强大的,直到小说最后,幸存的男人、女人们又冒雨回到了这里, “好像彼此都各自找到归处,静默静坐,有万般心事需要久久地回味。于是,这个百年罗家大院,在雨中迎来了少有的宁静”。

阿曼达的母亲对女儿说,他们不该来这里,中国是一片复杂的土地。其实和他们的土地一样,这片土地并不复杂,它在人与神之间只需要一个灵魂,那就是信仰和信念,数千年浩劫巨变,这片土地惟以此浴火自救,家园长存,生生不息,并不断新生为更神奇更美好的大地。

(文化学者、作家、翻译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内容推荐

丛培申著的《烟火人间》无疑是奇特的作品,它不是通常意义的历史小说,但却在民间的立场上,展示了一段特殊历史记忆中的家国之思和家国之痛。小说的时间跨度很短,大约是从戊戌变法之后到义和团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不过两三年时间,然而小说的叙述却是惊心动魄、曲折跌宕的,若拍成电视剧,其效果和绵延起伏的辽西丘陵会多么契合。全书共36章,场景变换,高潮迭起。人物和事件如此纷纭,给我的阅读感受,就像昆德拉谈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所说,充满了“生活中骤然升起的密度之美”。

这里有共赴国难的快意恩仇,有人逢乱世的爱恨’睛仇,也有文化碰撞的书剑恩仇。而综观全书,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主题相对更具有思想的贯穿性。作者以最大的真诚,通过以写实贯通意象与思辨的个性化叙事,似乎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渊深流静,她可以包容和吸纳,但其精神的原点、灵魂的本色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统摄、消融、殖民、渗透、异化这种文化传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哪怕是最底层、最卑微的“老中国的儿女们”骨子里都充满着她的血脉和力量。

编辑推荐

清朝末年,是中华民族难过的坎儿。期间中华大地上发生着两种文化与两种文明的较量。表象上,是坚船利炮与大刀长矛之间、基督教义与儒家文化之间的较量。中华儿女为此受到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丛培申著的《烟火人间》主要描写了以罗子沫、祖念萁、弓然明为代表的深藏家国情怀却因看不到前途而苦闷彷徨又奋力抗争的年青一代。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把一幅幅可歌可泣也痛彻心扉的历史画卷无情地推演到读者面前,让人不但思索历史,也思索现在和将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