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萍著的《杨南生传》更加完整、更加清晰、更加生动的把航天学者形象跃然纸上!希望年轻的四院人和所有后来者,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了解杨先生一生的光辉事迹,重温四院和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艰辛的创业发展历程,更要传承和学习杨先生身上所进发出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家国情怀:学习他放弃西方国家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献身航天事业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勇于打破封锁垄断,严肃认真、精益求精、苦学深钻,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指导攻克技术难关的创新拼搏精神;学习他无论是大漠戈壁还是秦岭深山,面对极其困难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始终淡泊名利、甘之如饴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晚年即使退居二线多年,仍时时牵挂四院和固体动力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灭的航天情怀。
杨南生,我国固体火箭技术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组织力量编撰出版《杨南生传》,伏萍著的此书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杨南生先生对固体动力事业和航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科学成就,回顾和总结他个人的成长规律,记录和传承他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着航天后辈,继续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奋力创新、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1.异国他乡出生
在福建省南部,东对厦门的海湾,有个龙海县(旧称海澄县),这座被世人誉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千年古城,留有朱熹、郑成功等将相的足迹。这里有闻名天下的东郊步月、北岸含烟、锦水归帆、河埭蛙鼓等景观,与金门岛、太武山隔海相望,有着“白云深处”梦一般的情怀。
这里是杨南生祖籍所在地,而杨南生却出生在异国他乡。
杨南生的父亲杨允修(又名杨永修),系缅甸华侨,从小在缅甸、新加坡一带求学,中学时期被福州名门萨氏家族后裔萨君陆(又名萨幼实)所开办的“闽省华侨公学”录取,成为该校的首期学员。
杨南生的母亲萨本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作为福州名门望族的后代,她六岁起就在私塾念书,而且秉性倔强,年幼时坚决不肯缠足,幸而父亲萨君陆开明,才让她成为福州第一个“天足少女”。九岁时,她女扮男装,与弟弟们一同进人福州第二公立男小读书,还动员家人一起把头发剪短。十三岁时,福州女子师范开设,她即考入该校继续读女中。
萨本祥的父亲萨君陆,是少数民族著名诗人萨都剌(色目人,属蒙古族)的后裔,祖上是随元朝迁入福建的盐商。清末时期,萨君陆曾留学日本,期间因参加“反帝制”革命运动,被他母亲电报催促辍学回到中国。萨君陆在福州任闽省视学官期间,曾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赴南洋各地视察华侨学校,回国时,带回11名华侨学生(其中就有杨允修),在福州北后街开没补习班,讲习中文。一个学期后,校名定为“闽省华侨公学”。
萨本祥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萨本祥曾在她的自述中写遘“我母亲善做绣花鞋,紧紧的,强迫我穿,幸我父亲比较开通,替我解放}{J来了。”
萨本祥是家中老大,性格活泼热情,青年时期遇见在父亲中学读书的杨允修,心中喜爱就大胆追求。与她感情甚笃的二弟萨本栋还曾当过他们情书的秘密传递人。
1913年,杨允修考上福建华侨留日训练班,东赴日本明治大学学习银行会计专业。萨本祥也想去日本留学,祖母不肯,她便“哭了十数天与她斗争,始获如愿”,随后前往日本东京的日本女子大学学习家政。
1918年7月,杨允修夫妇回国完婚。婚后他们再度返回日本,继续完成学业。
1921年,杨允修在日本完成学业,携全家一起回到缅甸仰光,受聘于仰光华侨中学,担任该校第二任校长。
1921年12月29日,杨允修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他们为他取名“杨南生”,意为“在‘南洋’缅甸出生”的孩子。这个小生命的降临,给杨氏家族带来了莫大的喜悦。 杨南生出生后不久,父母决定带他回到中国的土地,希望他在那里茁壮成长。
1923年,杨允修夫妇携子一同回到故土中国。
2.回国童年飘荡
回国初期,杨允修辗转于福建与北平之间,由于居无定所,父亲就将“顽劣”的杨南生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他识字。到了入学年龄,则把他寄养在北平外祖父家里。
几年后,杨允修终于定职于北平国立图书馆,担任日文编辑。后又曾在清华大学兼教日语,同时业余编纂《日华字典》。他们夫妇一共养育了四个子女:
长男,杨南生,1921年生于缅甸仰光(取“南洋’’之意)。
长女,杨燕生,1924年生于北平(取“燕京”之意)。
次男,杨福生,1926年生于福州(取“福州”之意)。
次女,杨平生,1929年生于北平(取“北平”之意)。
杨南生小学上的是教会办的“育英”学堂,开始接受早期的英语教学。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光大部分都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有十多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和外祖父一家一起居住在北平东城区东单三条一幢三层的小红楼里。所以,杨南生和弟弟妹妹们与他们的外祖父和舅舅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8-11)
固体火箭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代序一
航天科技四院院长 田维平 党委书记 邓红兵
杨南生,我国固体火箭技术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我们最受爱戴的老领导、最受尊敬的前辈和师长,为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系统回顾和总结杨南生先生对固体动力事业和航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科学成就,回顾和总结他个人的成长历程,记录和传承他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为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年轻科技人员学习传承航天前辈的品格情怀竖起精神标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党委研究决定,组织力量编撰出版《杨南生传》。
他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开拓者。在固体火箭事业创业之初,杨南生先生作为技术指导员,参与创建了两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指导解决了一批技术关键和大量设计、工艺、试验难题,主持研制成功了10余种固体发动机。在他的指挥带领下,从第一台复合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末级发动机,再到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发动机;从助力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实践一号”、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远地点发动机,到成功帮助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返回地面的返回式制动发动机,中国的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
他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方法创新。杨南生先生非常善于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从而推动了固体发动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他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发动机壳体和装药的应力分析,提高了发动机结构设计的精确性;他运用断裂力学理论,指导发动机超高强度钢壳体设计,调整材料的机械性能指标,提高了壳体强度的可靠性;他运用粘弹力学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装药裂纹问题,顺利突破了大型发动机装药关;在玻璃钢壳体研制初期,遇到了点火瞬间后封头烧穿和壳体爆炸的所谓“神秘冲击”问题,他通过对壳体和装药的动态应力分析,采用人工脱粘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奠定了用纤维缠绕发动机壳体的技术基础。
他是研制大国重器的先驱。杨南生先生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的总体方案和两级发动机方案,为导弹在1982年的水下成功发射奠定了技术基础。他还主持开展了综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单项预研成果的3种综合试验发动机的研制,均取得了地面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第二代固体战略导弹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今天,经过60余年的不懈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祥地和领军者,四院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直径300毫米到2米及以上,从研制到批产,从建院初期以战略为主,逐步拓展延伸到现在拥有地地、地至、潜地、海防等战略、战术、宇航并举的全应用领域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能力的发展格局,始终保持着固体动力技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包括杨南生先生在内的老一辈四院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
今天,当我们的固体发动机参加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时,当我们的型号产品批产交付列装部队时,我们更应该追忆那些为之付出一生的航天前辈,正是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艰苦奋斗、矢志创新,才为我们铺好了继续前进的道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创新、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不断奋勇前行的动力和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我们迎来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暨四院创建55周年之际,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杨南生传》的出版,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清晰、更加生动的航天学者形象跃然纸上!希望年轻的四院人和所有后来者,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了解杨先生一生的光辉事迹,重温四院和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艰辛的创业发展历程,更要传承和学习杨先生身上所进发出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家国情怀:学习他放弃西方国家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献身航天事业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勇于打破封锁垄断,严肃认真、精益求精、苦学深钻,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指导攻克技术难关的创新拼搏精神;学习他无论是大漠戈壁还是秦岭深山,面对极其困难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始终淡泊名利、甘之如饴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晚年即使退居二线多年,仍时时牵挂四院和固体动力事业发展进步的不灭的航天情怀。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航天固体动力技术是国防武器装备发展的核心,也是航天运载技术多样化发展的根基。如今,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担正落在我们这一代航天人的肩上,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沿着杨南生等老一辈航天人的足迹,学习传承他们的优良作风、崇高品质、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在固体动力事业、航天事业发展建设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再创辉煌。
一
我崇敬杨南生先生,虽然并没有见过他,更没有机会与他共事、聆听他的教诲。所有的感动,皆源自于人们的口碑:他聪明睿智,亲和力极强,与他在一起,有一种轻松、有一种愉悦、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吸引你。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人格的力量!
世间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玄妙,不用海阔天空,不必口若悬河,你的一个眼神,你的举手投足,细微之中,内心深处的纯真与伟岸尽显无遗。正是因为他的率真、坦诚、无私无畏和刚正不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才勾勒出了一副人生正义的坐标:这个坐标上,一头是祖国和人民,一头是他的赤胆忠诚……
他对每个人都充满了欢喜,充满了爱,他创下的功绩永载史册。而我能够承担撰写《杨南生传》这样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既骄傲,又惶恐。当年,有关人员在撰写《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诞生历程》一书时,杨南生先生再三强调:“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问世是群体劳动的结果,一定不要写我个人。”现在,航天科技四院领导为了固体事业的传承,也为了航天精神永存,决定出版《杨南生传》,他是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他的背后,是一个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航天专家、科研人员群体,限于篇幅,英雄的名字不能一一提及,但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永存。
二
正式接到撰写《杨南生传》的任务是2013年7月。当时,我退居二线整一年。期间,我已参与完成了《四院简史》《丰碑如山》《肩膀上的日子》等图书的编撰、校对工作,那些日日夜夜的辛劳,自己知道。听说院里又想让我执笔撰写《杨南生传》,我第一次斗胆回绝。然而,领导还是坚持说:再干一次,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好!鼓励面前,没有退路,要干,就必须竭尽全力。
在四院思想政治工作部领导、廉茂林老师和张严平老师的帮助下,说干就干。我们沿着杨南生先生走过的足迹,前前后后一共采访了100多位与杨南生先生共过事的同事及家人,年龄大多七八十岁,最年长的九十四岁。可以说,我们在与时间赛跑。
我心着急。采访如期进行,老同志的热情与认真让我感动,上午、下午,甚至中午不休息。记录做了三四本,大家的期望值越高,我写杨南生先生传记的难度就越大。一、我不是杨先生那个时代的人,许多背景需要消化吸收;二、我没有见过杨先生本人,对他没有直观认知;三、杨先生已经谢世,许多故事无法从本人口中获取,失去了直接的事件来源与故事启发;四、我对专业技术一窍不通……这诸多的不利,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拿出几十万字的传记书稿,还要经过保密关、事实关、家庭关……自然难上加难。
好在前辈们给予我太多的鼓励,那么,干就必须干好,这是我的做事原则,也是航天人的特质。
三 一路采访,沿着杨南生先生的足迹,经历了太多的感动。廉茂林先生的支持,陈庄先生的认真,戚南强先生的热情,张自刚、杜学潮先生的执着,李德然书记倾其所有提供的书籍资料……采访越多,崇敬越深。每到一处,大家口碑相似: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他一生留给后人两座山峰,一座是科学的高峰,一座是人性的高峰,这两座山峰够我们用一生去品读。在杨南生先生的女儿杨红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杨南生:儿子、丈夫、父亲、学者、专家、朋友……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让这本书能够生动而立体,不仅再现出杨南生院士科学家的一面,也能够沿着他人生轨迹探寻到爱国治家、宽厚民主的一面,于是,他伟岸而高大的形象,就从那一点一滴的小事件中流淌出来……
四
航天四院党政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了极大支持,尤其是田维平院长、张康助书记、邓红兵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部张晓轮部长、王玫部长,熊满仓副部长和宣传处的同仁们,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交流会,讨论确定写作主题和大纲,提供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感谢廉茂林老师、陈庄老师,感谢四院老领导叶定友院长、胡建华书记、李德然书记、阮崇智副院长及科技委孙凤周秘书长的认真修正。在采访中,我再次被老一辈和年轻一代航天人无私奉献、淡薄名利的精神所感染,他们的道德、品格、修养和情趣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我、给世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将是经久不衰且永远值得长留心间的财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心怀苍生。大爱无疆,后人的心中一定要以崇拜者为楷模,而杨南生先生就是航天人的正知、正念、正能量的精神楷模。
本书历时近四年,上上下下把关、审核,几易其稿,终将与世人见面,欣喜中多有忐忑。因本人水平有限,疏漏及误差之处在所难免,祈盼专家、领导及杨南生先生的家人鉴谅并指正。
特别感谢四院领导和编委会同志们的大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给予的理解与支持,得以专心致志、全力而为之。
2017年3月5日
回想杨先生领导、并与我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我们的友谊,我们的奋斗,我们的信念,永远铭记在上海南汇老港这座历史的丰碑上,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航天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前进,再创辉煌!
——王希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忘初心,坚守初心,方得始终。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像杨南生先生这样一批人。怀着“实业报国”的理想,以无比忠诚的家国情怀,把全部的青春、热血、智慧甚至是生命,都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侯晓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南生同志学成回国后,满怀报国之志,服从组织安排,舍小家,为国家,转战东西南北,率领科研团队,始终工作在第一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攻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创造了多个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定友 原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院长
杨南生先生对四院的贡献是根本性的。从事业开始到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但他从不居功,不突出自己,总是把年轻人推到前面,他的为人将是我终生效仿的榜样。
——阮崇智 原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