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许多年轻人,尤其台湾的年轻人,不但不记得有过“七七”事变,以及随之而起的抗战,甚至觉得这是发生在中国大陆上的事情,与我何干?因此,在八十三岁的老年,还要提起这一个历史事件,一方面觉得好像不识时务,另一方面又觉得,任何悲痛的历史不容许遗忘。
为何而战?
“七七”两个字,在我们这一代,几乎就是人生纪元的开始。我对“七七”以前几年的生活,记忆非常模糊,但“七七”以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各种经历,都是刻骨铭心,永远不能遗忘。抗战,在我们经验中,是火光鲜血,生离死别,颠沛流离,恐惧和失望。我们记得的是,全中国数千万人,为了逃离敌人的侵略,扶老携幼,奔赴安全的后方;那些留在被日本军队占领地区的百姓,每一个人都要忍受屈辱和欺凌,人不被当作人,只是当作可以屠杀的动物。人的生活,随时可以被皇军“扫荡”而一扫而空;破坏,掳掠,污辱,杀害,死亡,都是中国人必须要忍受的命运。
从日本强占东北开始,中日之间就有不断的冲突;我是在“九一八”事变那一年出生的,在我记忆之中,中国从来没逃离过日本的威胁。抗战,中国打得好苦,血流光了,资源几乎用尽了,中国几乎亡国。可是,中国没有亡,而日本却是遭了原子弹的惩罚,结果是两败俱伤。从那以后,中国花了六十年,才恢复元气;日本在战后得到美国扶助,很快就恢复了生产能力。可是,至今日本还等于美国的半殖民地。当年,日本想要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殖民地,今天,他们该理解到,作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究竟情何以堪?
西迁为抗战
当时,中国的力量实在不够。中国作为国家的条件,也不足以承担这么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一九三七年的中国,表面上是统一的,实际上,中国的内部还是四分五裂。各地的地方势力,同床异梦,对于中央的统治,只是表面的服从;不只一次,强藩联合挑战中央的权威。国、共两党间的冲突,实际上与北伐同步进行。南京国府,号令所及,不过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的若干城市。这些地方,固然是中国的精华地区,但是,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却是在上海附近;中国的金融中心,更主要是在上海市的租界地区。在这些设有现代企业的地区,中国政府并没有权力吸纳其资源,甚至不能以现代的税法,要求企业界尽纳税的义务。
抗战开始,上海地区首先受到严重的损失,两次淞沪会战,都在上海地区进行。于是政府立刻计划,将沿海的一些工业,移转到内地。那一次大规模的工厂内迁,是历史上难得见到的中国版“出埃及记”。在我记忆中,我家所居住的湖北沙市,是滨江的城市,“七七”之后不久,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江面就满是白木船,靠轮船拖运木船,将从东南地区工厂拆下来的机器,运往内地。那些西迁工厂,大约占了东南地区工业的十分之一,却必须担起供应往后八年,后方数亿人口的生活需求,加上战争的耗费。那是多么沉重的负担!那时谁也没料到,一九七○年以后,这些留在后方的工厂,会成为中国建设腹地的种子。
一些在南方的大学和中学,也纷纷内迁,每一个省的教育厅,都在各地设立临时的联合中学,沿途收纳逃难的青年。在内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没有中断,这些学校各自落脚在内地的偏僻地方,恢复正常的课业。我的三个兄姊,都是在抗战期间,进入江苏联中、湖北联中等等,才能够保持他们学业不断。家家户户,在兵荒马乱中,也都认为,与其一家团聚在一起,不如分散,各寻安全的去处,能留下一个种子,就多一个根苗。P3-6
现在两岸中华民族的子孙,同享和平繁荣,应知为先辈惨烈牺牲所得,而更加珍重,勿以权谋相尚,要以自残为戒。
“七七”是苦难的日子,更是光辉的日子,唯有从苦难中得来的光辉,更值得发扬传承。
——郝柏村
【原出版者的话】我们生命里的“七七”
第一章 抗战是为了树立能够抬头见人的国格
第二章 每逢“七七”倍思亲
第三章 一代人的情结
第四章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第五章 焦土仍留几点红
第六章 忆“七七”初战
第七章 走在滇缅公路上,怀想为救中国而捐躯的壮士们
第八章 “南京大屠杀”灾难下的成长,使我最向往的是:和平
第九章 抗战带给我的“流亡三部曲”
第十章 勿再陷入“愚蠢的循环”
第十一章 “七七”卢沟桥事变:七十七年后的探索
附录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大事年表
我们生命里的“七七”
高希均
一个时代的历史,是由一些革命家、思想家、政治人物及追随者与反对者,以血、泪、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国家命运的颠簸起伏,有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建,有经济的停滞与飞腾,更有人间的悲欢与离合。
百年来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正就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中,毁灭与重生之中,失败与成功之中。没有历史,哪有家国?只有失败的历史,何来家国?
历史是一本旧账。但读史的积极动机,不是在算旧账;而是在撷取教训,避免悲剧的重演。
历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账,记录这一代中国人半世纪来的奋斗与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与骄傲,在二十一世纪开拓一个中国人的天下。
以传播进步观念为己任的“天下文化”,自一九八二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实际参与改变中国命运与台湾发展重要人士的相关著作。这些人士都是广义的英雄,他们或有英雄的志业、或有英雄的功绩、或有英雄的失落。在发表的文集、传记、回忆录中,这些党国元老、军事将领、政治人物、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历史的见证,细述他们的经历轨迹与成败得失。
就他们所撰述的,我们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认同;如果因此引起的争论,我们同样尊重,但也不一定表示认同。我们的态度是:以专业水平出版他们的著述,不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论对错。
在翻腾的历史长河中,盖棺也已无法论定,谁也难以掌握最后的真理。我们所希望的是,每一位人物写下他们的经历、观察,甚至后见之明,为历中留下记录。
《我们生命里的“七七”》,在“七七事变”的七十七周年前夕得以出版,张作锦先生花了最多心血。我们十分感谢他从策划、邀稿到定稿的全程参与,以及原创性的贡献。
经历过中日抗战的那一代人,一生中最向往的就是“有尊严的和平”。马英九先生于二○○八年五月执政后,立刻推动两岸直航与交流,产生了历史性的贡献,和平发展的互利正在逐渐发酵。不仅“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梦魇不会重演,两岸更能进一步在平等与尊严原则下,在二十一世纪共创繁荣双赢。
(作者为“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影响了亿万中国人,而且撼动了全世界。亲历战乱的见证者在战火余生后,向你讲述战争的灾难,肩上的责任,历史的真相,以及对战争的思索,对和平的向往,对尊严的渴求。
郝柏村著的这本《我们生命里的七七(1937.7.7)》是一篇篇撼动心灵的故事:尸横遍野的占领区,天伦之乐难再寻,英勇殉国的爱国志士,生离死别的逃难,母子万里寻亲,血肉筑就滇缅公路,父母亡故不能奔丧,用智慧和毅力渡过难关,用生命换回抬头见人的国格,记取教训、遗忘仇恨。
你也许未经历过那场战争,但透过11位作者的生命记录,让我们重温感人肺腑的中国大历史,重新诠释七七事变对时代及个人的意义,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繁荣富强的生活,唯有祖国强大,国民才有尊严。
郝柏村著的这本《我们生命里的七七(1937.7.7)》通过郝柏村、许倬云、齐邦媛、星云大师等战争亲历者的讲述,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惨烈之战,听他们娓娓道出不问于一般历史记载、可歌可泣的中国大历史。透过11位作者的生命记录,重新诠释了七七事变对时代及个人的意义。每篇篇幅虽不长,却因撰述者的真情实感使读者在许多处为之动容。抗日战争,中闺人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换回了可以抬头见人的国格,中国重新回到了世脊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