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名字的由来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长大后自己改名为兴宗,后来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时下流行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开篇为朱元璋列出一份档案,在姓名与别名的栏目里写道:“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将朱重八列入名(外号)”一栏,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朱重八列为“小名”一栏,或者把朱重八、朱兴宗列为“曾用名”一栏。
那么,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解释说:“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是两个数字,所以作者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但是,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农历(当时使用农历,通常也称阴历)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这一年他父亲朱五四四十八岁,母亲陈氏四十三岁,父母俩的年岁相加九十一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怎么说也不会是重八或八八了。
其实,这位作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没有职名的,除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外,还有以行辈命名的。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即云:
徐诚庵大令为余言:“向见吾邑《蔡氏家谱》有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制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以上并徐君说。余考明勋臣,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李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叉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又载阳武四将军事云:访渔之家,无有知之者,亦不曾询其姓第,识者疑为神云。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
重八这个名字就是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辈分取名的,这个重八,就不能叫八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同样也不能叫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事实上,翻遍明代的史籍,也从不见有称朱元璋兄弟为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的记载。
这位作者主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的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文字俏皮、幽默,确实好看。但是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历史作品,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否则,戏说历史,真假混淆,就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难以得到有益的启迪了。因此,历史作品应该写得好看,更要写得真实。真实是历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P3-5)
这部通俗历史读物当初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瑜研究员之约而写的,收入他策划的《读了明朝就明白丛书》,于200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重版,我对全书作了修订,并调换了若干篇幅,书名则改为《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长期被妖魔化。许多历史小品、随笔、杂文,往往一提到朱元璋就是猜忌多疑,嗜杀成性,狱案频发,血流成河,几乎没有什么历史功绩可言。这显然不是真实的朱元璋,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贫寒出身的朱元璋何以能在元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由弱变强,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创建大明王朝?他又何以能弼成“洪武之治”,使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850万余顷,超过了宋元时代的水平?他开创的大明王朝何以能维持长达277年的统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仅次于唐朝的第二个国祚绵长的朝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并在晚期出现由中世纪迈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征兆?清圣祖明孝陵题词日:“治隆唐宋”,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笔者研究朱元璋近四十个年头。本书采取历史小品、随笔的写法,向普通大众介绍本人的一些研究心得。每篇文章或者只讲朱元璋经历或做过的一件事,或者只写朱元璋身边的某个人物,就朱元璋一生的活动来说,不过是吉光片羽。但把这一篇篇文章连缀起来,则可构成一轴元末明初的历史长卷,大体反映出朱元璋一生真实的活动轨迹、性格特点、是非功过和历史影响。文字的表达力求简洁流畅,生动有趣,但绝不虚构、杜撰或戏说,使用的史料都经过严格的审核考订,力求史实的准确可靠,做到思想性、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洼的统一,雅俗共赏,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希望读者读后,能够明白真实的朱元璋究竟是怎样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与重大的过失,留下哪些经验与教训,对明代和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而得到有益的启迪。如果读者读后感到还不解渴,想更深入地了解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可以读一读笔者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现正修订,拟改名《明太祖大传》,交中华书局再版)或《朱元璋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陈梧桐
2017年春于北京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
他出身布衣,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吃尽人生的苦头;
他驱逐胡元,平定四海,恢复中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王朝;
他勤政廉政,当政31年,进行过6次大规模肃贪,打倒大小老虎近15万,几乎将文臣武将赶尽杀绝,被人视作薄情寡恩;
他励精图治,心怀天下,尊老敬贤,推行社会福利,办过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和免费公墓,甚至还开办了国家免费福利房!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创设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还影响到清朝,康熙皇帝盛赞他“治隆唐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奇人生,正面与侧面,尽在陈梧桐著的《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书中!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历史中,得享皇帝尊位者四百有余。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恐怕是这其中尤其富有传奇经历和易引起功过评争的一位了。
他出身寒微,当过乞丐、和尚,朝不保夕,吃尽人生的苦头。但是却又能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力挫群雄,直至一步步平定四海,开启一个新的王朝。待天下既定后,他一方面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兴,达成“洪武之治”的盛世局面;同时又有计划地屠戮功臣,几乎将文臣宿将赶尽杀绝,因此被后世认为薄情寡恩。
不管是悯恤农民、酷杀贪官污吏,还是被后世文人赞誉、讥损,复杂的人格特点注定了朱元璋不是一个普通的皇帝。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是从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的明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翔实的史料、准确可靠的史实为基础,详细描绘了朱元璋一生的人生轨迹。通过阅读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你能看到他的雄才大略和不足缺陷之外的,能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全面的朱元璋,也或许只有通过理解这样的皇帝能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和看透明朝成败的历史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