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阎涛隆重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走进西柏坡》,把他半个世纪来的西柏坡情结重新进行了一次梳理。这本50万字的呕心沥血之作,被专家誉为一部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刻、最形象地反映西柏坡的文学作品。
作品将五位书记一起写,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进程和历史本质。作品中最动人的是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 书名 | 走进西柏坡(上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阎涛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阎涛隆重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走进西柏坡》,把他半个世纪来的西柏坡情结重新进行了一次梳理。这本50万字的呕心沥血之作,被专家誉为一部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刻、最形象地反映西柏坡的文学作品。 作品将五位书记一起写,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进程和历史本质。作品中最动人的是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内容推荐 《走进西柏坡》是作者阎涛多年来进行西柏坡资料调查积累,并进行刻苦创作的重大成果,也是河北和全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最新硕果。在这部书中,作者满怀对革命领袖的深情,用朴实而生动的笔触,描写了1947年至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转战陕北,先后到达西柏坡村,开展土地革命、指挥著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光辉历程。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的革命斗争史,是一部形象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我党领导下的军民鱼水关系史。 目录 第一章 犁庭扫穴地动山摇 撤离延安“走”为上招 第二章 红色首都一旦陷落 黄土高原尽是枪声 第三章 他那边猛冲猛打 我这里三战三捷 第四章 南辕北辙九曲路 东撞西扑一头空 第五章 七个旅紧追不舍 三支队闯出重围 第六章 追兵洪水何所惧 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七章 卡敌咽喉要道 传来外线捷报 第八章 离别高原热土 踏上东行之路 第九章 渡过滔滔黄河 翻越巍巍太行 第十章 炸弹落在窗下 他却安然无恙 第十一章 山花花山花花山 花山山花山山花 第十二章 缺医少药命难保 救命“菩萨”来到了 第十三章 白毛女的故乡 圣人来的地方 第十四章 京都没有金銮宝殿 工较不见老师学生 第十五章 村官想抓中央官 马尾要拖大活人 第十六章 一丝不挂赤条条 天王老子管不了 第十七章 朱老总出奇制胜 罗历戎终于上钩 第十八章 首开夺城攻坚战 一举砍掉“乌龟头” 第十九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异姓兄弟是一家 第二十章 三套马车并一套 五大书记会柏坡 第二十一章 误将烟堡当首府 竟把新村全炸平 第二十二章 呱——呱——家鸭叫 嗒——嗒——山鸡声 第二十三章 司令战士一个样 只见公仆不见官 第二十四章 一块肥肉没人吃 让开大路占两厢 第二十五章 树阴深处是别墅 国家首都在山涧 第二十六章 行行垂柳站河边 条条水渠卧田间 第二十七章 磨盘战斗遭风雨 雷公不劈毛泽东 第二十八章 陡崖峭壁攀上绝顶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第二十九章 辽沈大决战 调兵到绥远 第三十章 活捉范汉杰 生俘周福成 第三十一章 朱老总抬棺送葬 周恩来冒雨救人 第三十二章 结婚年龄尚未到 媳妇不可娶到家 第三十三章 两个冷馒头 一顿午夜餐 第三十四章 一个寒冬夜 两盏不熄灯 过目能不忘 效率是生命 第三十五章 蒋介石疑中空城计 毛泽东挥笔退重兵 第三十六章 前后受敌情况急 临危不惧闯敌群 第三十七章 一盏路灯挂“首都” 八个大娘进“皇宫” 第三十八章 毛泽东让路田间道 老爷子闯进中央局 第三十九章 中央主席分文无 警卫排长五个兵 第四十章 一千里路送枸橼 三十年后来谢恩 第四十一章 滹沱河畔麦浪滚 柏坡顶上蓝天高 第四十二章 勤俭持家已成佳话 艰苦奋斗取得天下 第四十三章 赤壁之役火烧连营 淮海决战输了南京 第四十四章 蒋介石下野李宗仁观潮 老百姓倒霉有钱人跑了 第四十五章 他那边愁眉苦脸 咱这里喜笑颜开 第四十六章 兵不刃血城可得 古都喜迎天下春 第四十七章 贺龙带来汾河大雁 胡子坐着睡在床边 第四十八章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十九章 告别圣地西柏坡 进京不学李自成 第五十章 益寿堂内宴贵客 日出东方霞满天 后记 附:《东行漫记》后记 试读章节 “三叔,主席说了,让你们一家搬出去,由他取而代之成了‘房主人’,连房钱都不拿这就够他对不起你了。梨树的主人,当然是属于房东,主席无权摘一个吃!” “算我的也行,那我就把梨全部送给主席了。把吃梨的权交给他,他就可以吃了吧!”三叔仍然没去摘梨。他想,这一回主席不能再不吃了。 毛泽东已经错过了往日的睡觉时间,马武义出来提醒他: “主席,你该睡觉了。”“小马,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今天你找两个筐子来,把树上的梨全都摘下来。” “你不是说我们一个都不能吃吗?” “不是让你吃,你摘完以后,把檐台上的也放进去,给房东送过去。” “是!” 马武义挑着两筐梨,送到我们院子里来: “三叔,主席让我把梨给你送回来了。”他说完,也不管三叔说什么,扔下筐就走。原来这两个筐是借我们家的,借的时候还绕了个弯子,说要帮食堂挑菜。这么一来,就省了他腾筐,也免了三叔让他挑走,他连梨带筐一齐还了,这个鬼头小伙子! 从恶石沟里流出来的那条小河水,穿过西柏坡村子当中的那块凹地,通过小石桥,流进了村南的苇塘。 小河沟里流着细细一股清泉。天旱时这股细流也要断了头儿。但在暴雨时,洪水下来却又很猛,带着泥沙冲进苇塘,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苇塘边上淤积了一片泥沙,苇芽儿长不起来了。那几户被压了苇芽的人家,就在这片沙地上种上了杨柳,变成了一个小树林。 每日傍晚,毛泽东到村边上来散步。他常常走下小石桥,顺条道儿往南,穿过苇地筒儿——苇塘中间的路。因为路西边的芦苇长得很高,上面的苇缨儿几乎搭在一起,这段路便变成了个筒儿,——村里人都这么叫。而那广阔的稻田中间,又有一条东西大道。毛泽东就常常走到这田间的大路上来。 这一天,毛泽东走到苇塘边上,没穿苇地筒儿,向东一拐,进了小树林,靠边上有几棵高大的杨柳,其余多是碗口粗的小树。他一边走着一边观察这些树木,发现有的树皮被牲口啃了,有的地方还显出牲口的牙印儿。 他越走发现啃得越多。凡被啃掉树皮的,便没有别的树长得那么茂盛,半死不活的。这些树虽然还没长成大材,弄成这个样子,便再难长好了。他对跟在他后面的警卫员李二亭说: “多可惜呀!” “老乡怎的往这儿拴牲口呢?”二亭也感到太可惜了,埋怨老乡不该把牲口拴在这儿。 “是啊,老乡怎的会往这儿拴牲口呢?”毛泽东发生了怀疑。这儿虽然离村子不远,可谁家也不会用完了牲口,送出村外来拴。 “也许是来这儿放牲口呢。”二亭估计。 “这里没有多少牲口可吃的草。而且拴在这里的牲口还不少呢。”毛泽东一棵棵地数被啃了皮的杨柳。 “有十几棵呢!”警卫员二亭说。 “有可能是我们的牲口。回去后你去告诉行政处,让他们查一查,如果是我们的牲口,一定要给老乡赔偿。不然又要让雷公劈死毛泽东了!” 那是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年收成不好,吃粮紧张。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的人又那么多,小米干饭也有点儿供不应求,农民也便感到负担重了。 有个农民交完了公粮,看看家里剩的粮食不如往年多,担心饿着娃娃和婆姨,也是心里着急,埋怨起了毛泽东。这时正好来了一场雷阵雨,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一声炸雷响过,他说了这么一句:“怎么雷公不劈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他说了这样的话,认为他是怨恨毛主席,反对共产党,把他关起来了。 这件事高岗向毛泽东汇报了。高岗那时担任西北局书记,经常给主席反映一些情况,他认为自己资格老,主席也信任,就无话不说。下面的人也许不敢当面给主席讲这个事呢。 毛泽东听了有人盼雷公劈死毛泽东的话,不喜也不恼,思考了片刻,亲自给陕甘宁边区政府打了电话: “现在农民的负担太重了,我认为,应该减去三分之一。请你们考虑,如认为可以的话,那就马上执行。” 接着,他又给保安处摇通了电话: “请你查一查,是不是关起一个说毛泽东坏话的人?如果有的话,请你们接受我的意见,马上把他放了。” 保安处的人可能不同意放,并且讲了一些理由。毛泽东又接着说: “他并不是真想要雷公劈死我毛泽东,而是感到负担太重了。这是我们确实存在的问题,他给我们反映了真实情况,说了真话,并警告我们应该立即纠正。这对我们的工作是有好处的,不应该关他禁闭,马上放了吧。” P394-396 序言 阎涛同志是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人。他也是全国有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题材创作的老专家。 阎涛的写作生涯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他凭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文学界创违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是,早在1950年10月就写出了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故事,由《人民日报》发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第二个是,率先用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创作出版了30万字的《东行漫记》,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在全国引起了一股至今不衰的“领袖热”。1999年建国50周年之时,该书又更名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成为一部畅销书,获全国优秀图书奖。第三个是,他遇到了被人抄袭的麻烦,与权延赤打了九年官司,最后终于获胜,这是全国最有影响、时间最长的侵权案。多亏了阎涛同志有这种耐力,一般人是打不赢的。十几年来,几十家报刊发表了他的创作经历和维护知识产权的事迹,成为河北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的名人。 阎涛同志为人谦和,不苟言笑,创作严肃,工作认真。在多年的记者、编辑工作之余,他加班加点进行创作。先后已经出版中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十部,共有各种作品五百余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了。他是中青年作家作者的良师,也是老作家艺术家的益友。其人品和作品都是常被大家称道的。 这部50万字的长篇巨著《走进西柏坡》,是他多年来进行西柏坡资料调查积累,并进行刻苦创作的重大成果,也是河北和全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最新硕果。在这部书中,作者满怀对革命领袖的深情,用朴实而生动的笔触,描写了1947年至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转战陕北,先后到达西柏坡村,开展土地革命、指挥著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光辉历程。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的革命斗争史,是一部形象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我党领导下的军民鱼水关系史。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读一读这部《走进西柏坡》,看一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风范,对于每位读者都将是一次很好的享受和教育。正当我们迎接建党80周年的时候,这部书又是作者献上的一份厚礼,它一定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阎涛同志已经进入古稀之年。我们祝他健康长寿,并且不断有新作问世。 2000年12月30日于石家庄 后记 查了一下采访记录,我是从1950年开始收集并记录毛泽东等五大书记的素材的。再往前,没有文字记录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在毛泽东等由西柏坡搬往北京的前后,1948年至1949两年,即访问过五大书记在西柏坡的故事。 1950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毛主席请乡亲看电影》的事,即是中央搬走之前的1948年乡亲们告诉我的。在以后几十年内,陆续写出70多篇领袖故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观察、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再以后又陆续出版写领袖的《东行漫记》、《日出东方》等五部书。 在党的80周年诞辰到来之际,应约从以上作品中选编成集,即本书《走进西柏坡》,选编时又作了一次细致的加工整理,并非选出后排在一起了事,而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故事全部连接起来,而且溶成了一体,还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变成了一部新的5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为此删掉了不能连贯的以及次要的部分,只选了1947到1949年三年中,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与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历史,又是文学,正如新华社报道的“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东行漫记》等五部书,全部都获过奖,如全国优秀图书奖、省最高文艺奖、四省优秀创作奖、17省市优秀图书奖等。有三本被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及全国妇联,向全国青少年推荐阅读。这五部写领袖的书全部进行过重印或再版,有的是一印再印,其中四部书发行到10万册以上。《东行漫记》曾得到聂荣臻、刘澜涛、杨成武等题词赞扬,省委第一书记曾向全省干部推荐阅读,有30多家报刊发表报道与评论:“首开了中国作家写领袖的新记录,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味道,很了不起!”(描写领袖的长篇纪实文学),“这部书在中国出现是不容易的。把领袖的性格都写出来了”,“这部书在全国产生了好影响。是第一部用长篇纪实文学描写中国领袖的划时代之作”。 因书店脱销,便有许多读者写信或找上门来,要作者帮助购买,有时家中竞似书店,成群搭伙,络绎不绝。一位曾给周恩来当过参谋的老同志,从刊物上看到了连载,要他女儿去买书,跑遍了北京城买不到,没办法了才通过河北省作协找作者帮买。无极县一青年,出差住省招,见同室客人读《东行漫记》,他缠住客人要买,客人说是其父所买,儿子还等着要读,给多少钱都不卖,他多住一天也没买到手。《走进西柏坡》一书也可以说是《东行漫记》等几部书的修订版。其特点是本书在原来几本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内容更充实了,连贯性增强了,可读性也增强了。有文学评论家认为,这部书是写西柏坡的最全面,最完整、最丰富、最深刻、最生动、最形象的一部书。 选编完了,甚感劳累。虽然又费了一番工夫,却仍有不如意处。如在全书的第三人称中,还有少量第一人称,不统一。这几章中的“我”的事,确实是作者本人的经历,改了倒不如不改真实亲切,故未改,留下了明显的选编痕迹。 本人在50年中出版了五本写领袖的书。从报纸上看到,曾有人在我之后也写领袖的书,一年写了12本!还包括采访跑出版社等。感到有点望尘莫及,真是太“神”了!静下来想,并由经验所思:一般人,正常的写法,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所以仍用自己的笨法子,宁愿慢,而不求那种写作的高速。因为写领袖是不可随便和马虎的,应该说是不许出错的。虽如此,仍不敢说无错,衷心希望知情的老同志与有关专家、读者提出批评。 在此付梓之际,谨向为本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袁学骏、康传熹、田毅、张文和、吴同斌、姜根发、邢庆卫、邢建波、王建周、康后元等诸位朋友及河北省阅读学研究会致谢! 作者 2001年4月3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