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百余年间的一百二十多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百二十多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
本书系面世至今,受到广大小读者、老师和家长的衷心喜爱,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世纪长城”“中小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必备文库”,成为常读常新、传世久远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典阅读品牌图书。
三三著的《舞蹈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该书系的其中一册。
| 书名 | 舞蹈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三三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百余年间的一百二十多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百二十多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 本书系面世至今,受到广大小读者、老师和家长的衷心喜爱,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世纪长城”“中小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必备文库”,成为常读常新、传世久远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典阅读品牌图书。 三三著的《舞蹈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为该书系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舞蹈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三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堪称“成长小说”中的卓然超群之作。作家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学芭蕾舞的少女美丽的成长故事,作品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少女盛拍拍与家人、老师、同学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了芭蕾舞般优雅又不失灵动的情怀。小说通过对少女隐秘的心灵世界洞幽烛微,对青春成长的轨迹了然于心,显示了作家澄明的人生智慧;而从容不迫的情节叙述,生动细腻的语言表现,准确到位的性格拿捏,更显示了三三小说创作的灵性。 本书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目录 再版说明 总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录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试读章节 上帝的母狮子 叫我拍拍吧。 盛拍拍。AB血型,双鱼座。Ariel是我的英文名。柔美、纤细、善良的上帝的母狮子。 像所有的芭蕾舞女孩,我走路时是外八字的鸽子步。我的死党巫裴,她说,你走路的样子让人沉思。而我,想的是我的脚背过于平坦,长大后不能成为真正的芭蕾舞演员。 我的皮肤是没有层次的白,好在嘴角生有三个俏皮的雀斑,它们让我的五官生动起来。引得学校几个时尚女生纷纷仿效,在脸颊上悄悄用眉笔点染。 我崇拜乌兰诺娃,她是我遥不可及的梦想。“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喜欢听周杰伦和Lene Marlin,他们的歌让我沉静,回到自己的内心。也喜欢艾米莉·狄金森,“我们在房子之间谈心,直到苔藓漫上我们的嘴唇……” 每周二、四、六,我穿过长长的日落大街去舞蹈学校上课。黑色的双肩练功包里除了舞鞋和练功服外,总要放上本小说和几样零食。零食总是被老师以保持形体为由没收。在歇息的间隙,我们看到他坐在桌前,悠然打着拍子,嘴里吃着没收我们的零食。 是的,接下来就要说到我的家了。 我想到一个词:混乱。 一说到这个话题,我的话总是很少。不像巫裴,说起来总是滔滔不绝。我知晓他们家每天发生的所有事情,如一出电视连续剧,琐碎而快乐,令我又心烦又妒忌。 我要说的是——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爸爸和继母去度蜜月了,我被送到继母的娘家。在那里,我将度过我十四岁中的三周半。 赫本头、马屁股 老太太并不老,只是有些胖,但也并非胖得不堪。不低的个子,剪个赫本头,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不禁在心里轻轻地笑了。 “来吧来吧,让孩子来吧。”她转头对继母说,“就让她住你的房间。快去收拾收拾。” 继母把我的手拿过去,放在她的手掌里,一下一下地拍着。她的手指温润纤细,美过我的。然而那轻拍中有停顿,虚弱地、献媚地赔着小心。 我好脾气地任由她拍着,在心里轻轻地数着:1、2、3……我准备数到10,如果她还不放开,我就自己把手拿回来。 “这里倒是离学校挺近。”爸爸说。 “离舞蹈学校也不远,只隔一条街。”继母也附和道。 他们一左一右,在我身边极力兜售住在这里的好处。 我安静地坐在那里,谁都不瞧,一直看着对面墙上一幅用木框简单装裱的画,那是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画上的大人和孩子,男人与女人,那样的规规矩矩、安静而有秩序。近处的女士被戴礼帽的绅士挽着,她身后的裙撑高高鼓起,看上去好像马的屁股。 我的眼睛瞧着“马的屁股”,耳朵却极力倾听他们的交谈。他们一直在说我,不时小心翼翼地看我一眼,仿佛我是问题的核心。 “拍拍?” “嗯?” “你觉得呢?” 我低头瞧着自己的脚尖,半天不响。 我也知道,他们度蜜月时我不能跟着。我只是,只是不愿意让他们那么容易得逞,那么容易就把我给丢到脑后去。 沉默了好半天,我在心里叹了口气,小声说道:“好吧。” 他们像得到赦令一样,长舒一口气,身子靠向椅子靠背。我看到爸爸悄悄地用手背擦去额头上的汗珠。继母则风一般地旋身回屋,准备明天旅行的行李。 “给我买个闹钟,”老太太顿时活泼起来,“我好接送她上学。” “不用,”爸爸轻松地呵呵笑起来,“让她自己去。小学一年级时她就会自己上学了。”说着转脸向我望过来。 我避开爸爸的目光,别过头去。心里头一百个不是滋味。 爸爸走过来,安慰般地摸摸我的头:“在这儿可要听外婆的话……” 我轻轻地挣脱开,装作一门心思看他身后墙上老太太的一幅肖像画:画上的她比现在年轻,没有这么肥。她坐在一张椅子上,稍稍有些不耐烦,不时将眼梢瞥向旁边,让人感觉灶上正煲着汤,一旦沸了,她会随时准备跳将起来,跑过去抢救。 唉,说真的,我并不讨厌她,当然也说不上喜欢。可是一想到往后几个星期每天都要和她吃住在一起,我的心里就有些忐忑不安。 外婆! 我敲了敲门。 门吱的一声开了。老太太站在门口,手里握着副纸牌。在她身后的客厅里,还有两位老太太,手里也拿着牌,眼睛齐刷刷地望过来。 “外婆……”我一向不怎么喜欢叫人,可是眼下,我正努力克服这个缺点,“外婆,我放学了。” 不知为何,她看上去好像有些慌乱,转头向那两个老太太,准备给我们介绍。“这是都枚的……”都枚是我继母的名字。 “噢……噢……”两位老太太张着嘴,不住地点着头,打量着我,“噢”了半天嘴巴才慢慢合上。 “快进来,快进来!”她们热情地向我招呼,转头冲老太太眨巴着眼睛,叽叽咕咕地小声笑着,“怎么觉得……” 老太太脸上讪讪的。 两个老太小声嘀咕了句什么,突然间爆发出一阵呱呱的大笑。“哎呀我的老姐,你真行!”其中一个边笑边拍着自己的大腿,指着老太太说道,“居然赶到我们前面去了——已经做了这么大孙女的外婆!” 这么一夸,老太太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我站在那儿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只见她咚咚咚走过去,夺过那两个老太太手里的牌,扔在桌上,“不玩了,不玩了,散会!”她把那两个老太太推出门去,啪的一声关上了门;随即又打开,取下衣帽架上她们落下的衣服,一下子给扔了出去。 门外,那两位还在咭呱乱笑着。 “这两个没文化的。”她一边嘟哝着,一边抬眼看着我,笑了。 见我进屋后一直站在那儿,身上背着书包,还在等她请我坐下,忙招呼道:“别在那站着,快进来!” 几天后,在楼下的院子里,我又碰见那两个老太太,她们指指手里的小筐,请我吃荔枝。我摇摇头,谢过,走开了。听见她们在身后嘀咕着,大概的意思是:老家伙怕是真的伤心了,女儿不听话嫁了个老男人,还有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 P2-10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一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二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重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螳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项,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三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三三的小说不是一味地吟诵着爱与美,也不是突兀地展示着伤与痛,而是在温情中透着一抹淡淡的忧伤,那是一颗鹿一样纯净的心灵对于复杂生活发出的追问,温婉的,带着些微的怯意。 ——李东华 三三会写作。说一个人会写作,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她像一个真正的文学写作人。 ——梅子涵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