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曾经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美好心灵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精选了20世纪初至今100年间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它们具有广受小读者的欢迎,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创作生命力强等特点。该书系是最齐全的现当代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结集。它囊括了自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5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精英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是文体类型最齐全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由当今国内最权威的儿童文学专家编写,其整体设计和包装营销都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
夏有志编著的《普来维梯彻公司》为其中的一本。
《普来维梯彻公司》是夏有志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普莱维梯彻公司》1篇中篇小说和《麻辣老师》《儿子,你是谁》《两代少年情》等7篇短篇小说。
这些中短篇小说以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社会、学校为背景,折射出不同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心理、生理上带来的不同影响,具有浓烈的现代气息和时代特点。他的作品所体现的基调都是以善为主题,竭尽其力予以赞美,企图使善的力量弥漫其间。诚实、敦厚、平和、纯良、悲天悯人、扶危济贫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成为他笔下大、小主人公的性格特色。他永远站在弱小一边,用同情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一切陷入痛苦境地的人一律给予帮助,这既是他的善,也是他作品中的大善。
《普来维梯彻公司》曾获《少年文艺》大奖赛头奖。
四眼儿:
吃过午饭,我爸望望窗外,对我说,今天天气很好,爸爸想出去散散步,愿意陪爸爸吗? 他的这个邀请,对当儿子的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礼物。一年365天,我们父子很少能一块儿去哪儿遛遛逛逛散散心。我当即表现出很兴奋的样子,穿上小大衣就跟爸爸到街上来了。
咱们去哪儿?爸爸慈爱地望望我。
您说去哪儿就去哪儿,哪儿我都挺喜欢。我抬起眼睛去接受爸爸温暖目光的爱抚。
他想了几个公园,想了几个展览会,然后苦笑了一苦笑。恐怕去哪儿都是人粥一样的拥挤,心会得不到休息的,咱们干脆到二环路新建的立交桥去转转吧,听说那是蜻蜓式的立交桥,全国第一大。二环路的空气一定不错,又不用花钱,你看怎么样?
我说,好,我正想去参观一下立交桥。说心里话,去哪儿对我都无所谓,因为我的目的不在乎去看什么游什么玩什么,我只要能单独和我爸在一起待一会儿,就是我莫大的享受了。
你们都知道,我爸是个小学教师。干他这一行不但工资菲薄,而且不大受人敬重,人们现在都爱称呼他们是“小教儿”。儿化音,在语法里常指可爱或小的意思,比如说冰棍儿,水饺儿,花儿,鸟儿,可——不知为什么,“小教儿”却总给人一种带有被轻蔑被奚落的味道。可我从小儿到现在,对我爸是打心眼里尊敬的,虽然我曾梦想过我爸有一天能像荞麦皮的爸那样是大学讲师,像美丽痘的爸那样当上副厂长,可是,我有个现在当小教儿的爸已经很满足了。
别看我爸地位卑微,可他始终自自然然保持着洁身自好的品格,四十七年来,没有任何诱惑打乱过他的生活,他即使想干坏事也不知道怎样干,他对咱们现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总是侧目而视、鄙夷不屑。在家里,他的一言一行,宛如一种清纯的芬芳,熏陶着我妈我姐和我。
他成日成日地被教案和作业本缠得精疲力竭,几乎分不出身心来爱他的儿子。有一次,他愧疚地对我说,小铭,爸爸本该好好辅导你的功课,可是……唉(他近来常爱轻轻叹气,不过每次叹气时都不太沉重),爸爸年年只教小学算术,对你现在学的高中数学早就生疏了,有的高中题目爸爸也有时解不出来了,小铭,爸爸有负于你呀……
我很同情爸爸,为了让他高兴,为了让他不失望,我就像他一样抑制各种各样的诱惑,不分心,不贪玩儿,不学坏,一心一意用功。
我明白,爸爸今天兴致这么高,心情这么好,一大部分是因为今天早晨他看了我学生证里的成绩单(我这学期得了5个优,3个良,没有不及格)。他在为他有一个听话用功品学兼优的好儿子而欣慰。我这样猜想。
我爸不爱讲话,我也找不到适合两代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们父子俩就那么心情恬淡地默默走啊,走。
往日在忙忙碌碌中,很少注意街上的行人,今天,心一闲一静,我忽然发现满街的行人都在为我表演他们不同的忧愁、兴奋、幸福、不幸和焦虑来了。
满街的广告,满街的流行歌曲,满街的商品,满街的豪华和繁荣和贫穷和粗俗和高雅……人流如潮一浪一浪向我和我爸眼前涌来。
人人都在奔波忙碌,他们每个人的目的地在哪里呢?我忽然悟到了些什么——人人都努力寻觅自己所陌生的,人人都向往追求自己所没有的或将要有的,这样,总是人多的地方去的人多,总是人少的地方去的人少,于是,现在的社会就出现了倾斜。
而我和爸爸呢,我们却要去人少的地方,我们想躲开市井的嘈杂,那么,我们父子俩寻觅的是什么呢?我们向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我偷眼望望爸爸,只见他布衣华发,朴实清贫,而眼神却平静而淡漠——我和他挨得越来越近了,渐渐成了并肩而行。
爸,我轻轻叫了声。爸,我想求您答应我一件事,好吗?
什么事你说吧,只要对你的成长有益,爸爸一定支持。他伸出胳膊把我的肩头揽在他怀里。
我想对爸爸说,我想说从明天起我每天要去参加班上同学组织的寒假复习小组,可舌头在嘴里蠕动了几下,却说出:爸,我们班劳格达搞了个普来维梯彻公司,也就是寒假家庭教师服务公司,是个很正当的组织。您知道,我最大的缺欠就是社会经验少,您爱我,妈疼我,可您和我妈不能保护我一辈子呀,如果我总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总是不去接触社会,将来我毕业后走上社会,一点儿社会经验也没有,我那时可怎么应付整个社会啊,您看看这一街的人多么陌生多么……
我爸的两只脚被我的话给钉在了地上,他忽然间变成了另一个人,没了笑容,没了温情,脸色十分严峻而古板。这事儿,你们班主任知道吗?他审问的口气使我心里一颤。
我们觉得这是假期的事,没必要告诉老师。
那个骆……达,他……
他叫劳格达。我纠正道。
那骆戈大的品行怎么样,你了解他吗?P10-13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一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二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为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重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螳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项,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三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夏有志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使他得以观察寻常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里很少有“高处不胜寒”或“曲高和寡”的情调,而是流溢出老北京人浓郁的虽然历经沧桑而又以苦为乐的生活底蕴。——张之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委会会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
中国的孩子与发达国家的孩子比,跨入生活和人生大门的时间似乎太迟了。他们成熟得竟那么晚。夏有志想让他们早点踏上坎坷、苦涩的人生之旅,其作品毫不羞涩地把生活的老底都亮给他们:看吧,孩子们,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儿。——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