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空间诗学:理论导引
第二节 台湾当代散文空间诗学问题
第一章 道路诗学
第一节 想象巷弄的三种方式
第二节 台北老街的三副面孔
第三节 中山北路的时空考古
第二章 高楼诗学
第一节 由巷弄到高楼的空间转型
第二节 高楼的语义结构:两极化与单向度、荒原与神性
第三节 “台北101”:都市消费的空间象征
第三章 场所诗学
第一节 家的空间形式及其语义结构
第二节 中山堂的空间形式及其周边日常生活
第三节 台北咖啡馆地图与文艺共同体想象
第四章 区域诗学
第一节 西门町:殖民统治、威权体制与流行文化空间
第二节 东区都市空间形式及其感觉结构
第三节 市井消费空间:台北商圈的空间漫游
第五章 边界诗学
第一节 淡水河和基隆河:从生活空间到城市边界
第二节 铁路:边界意象与工业乡愁式感觉结构
第三节 捷运系统:消费社会的都市奇观和心理时空
第六章 台湾当代散文创作思潮与空间诗学
第一节 台湾当代散文家都市空间理论评介
第二节 台湾当代散文中的超现实时空形式及其意义结构研究
第三节 台湾后现代散文差异空间美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东亚几大华文城市中,台北以其开放多元的国际性和丰富独特的地方性特点,引起社科人文学者的高度兴趣。林强著的这本《台湾当代散文空间诗学研究--以台北为中心》即以台北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台湾当代散文中的台北空间形象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感觉结构问题,力求在细致的文本解读中架起散文空间诗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框架。为此,本书借用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的几组观念对台湾当代散文文本中的台北空间形象进行结构研究,并试图阐释道路诗学、高楼诗学、场所诗学和边界诗学的理论内涵。此外,将共时性的空间感知方式与历时性的感觉、心理嬗变予以结合研究,从中勾勒出文本中的台北空间形象史和台湾当代散文家创作思潮演变的基本轨迹,亦是本书试图探索的关键性问题。全书结构严谨,材料翔实,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时至21世纪初,《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依然准确地概括出现代性城市的生产一社会关系和感觉结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圣神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台湾当代散文空间诗学研究--以台北为中心》一书中,作者林强从这个历史判断出发,用台湾当代散文文本和相关城市文本、历史文本考察了近六十年来台北城市形象史,并尝试阐释台北城市意象结构,分析城市意识形态意涵,梳理台湾光复后台北世代居民感觉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和类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