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在娱乐圈如何成功,我都跟新人说一个字:“熬”。
一锅鸡汤不是将鸡肉、水和调味料放进去,就会自动变成一锅好喝的汤,需要火候与熬煮。不能坚持的人,熬不下去,就放弃了。
要熬多久?每个主厨的答案没有一定,也无法保证熬了之后,鸡汤一定好喝。但我可以告诉你,熬的过程你一定会有收获,譬如那阵阵香气。
记得我还是小学生时,拜托爸爸帮我订民生报,因为我想天天阅览大量的娱乐新闻。对我而言,对某个领域有兴趣,想了解,第一步就是从吸收相关讯息与常识开始,不管何种领域或任何事,其实都一样。
我就像海绵,先吸再说!我总觉得那些信息或知识,总有一天派得上用场。
老实说,十一二岁的我有点明星梦,但也不知怎么开始,更不懂培养闲谈力、软实力,纯粹是对娱乐产业有兴趣而触类旁通,不愿只当单纯的观众或粉丝。借由大量阅读报章文字与进行实践调查(看很多电视、听很多广播),双管齐下相互影响,才够!
于是,从小我就对小燕姐、菲哥、大伟哥等前辈的节目,以及众家明星演艺生涯的起伏了如指掌;幕后的事,我也不放过,台湾综艺之母葛福鸿三个字早已烙印在脑海,也知道王伟忠就是孙小毛的配音演员、倪重华是华视《周末派》节目制作人之一。这些信息,让我小小的内心世界搭起了舞台、点亮了聚光灯。
当然,以上这些,不是什么殿堂级的学问,只是从单纯的喜欢出发,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这些潜移默化,却在我踏人演艺圈后,如预先铺垫般开始发酵。
譬如,当我终于有机会碰到郭建宏、黄义雄、王钧等影视界幕后老板时,我都可以跟上他们的话题,并分享微小观察与渺小想法(毕竟我年纪太轻、资历太浅了),于是,我会看到他们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仿佛在说:“咦,这小屁孩也知道这些啊?他是不是很爱这个产业?”
这些小交流,看似简单,但我深信,在众多新人之间,他们会对我的观感有些许不同,肯定会有种“这小子来真的!不单单只是想当明星出风头!”的印象,甚至愿意多了解我一些,并分派些小任务让我试身手。
此时恍然大悟。原来,以前的自发性投入,默默地,成了未来的准备!
自从发现信息带给我的好处后,我就更加努力,不停吸收各种(自认为)有用或(看似)无用的讯息。
念世新(台湾世新大学)时,觉得自己要有国际观,努力认识台湾以外的广阔世界,还订了《亚洲周刊》,虽然多数议题似懂非懂,却还是硬着头皮继续看,强迫自己阅读。同时,我也订了充满各种文章的《皇冠》杂志,吸收各家文笔精华。后来,台湾第一本时尚杂志国际中文版《ELLE》诞生,我也成为订户,吸收女性时尚魅力,而充满专业访谈文章的《PEOPLE》杂志中文版与电影专业杂志等影响我较深的书刊,更让我捧读后自命不凡又爱不释手。与世界潮流同步,太酷了,拿在手上都走路有风!当然,最重要的是,信息让人增长见闻、提升内化程度,同时也帮我扩充闲谈力的资料库,以及超越同年纪的市场竞争力。
我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直到现在,还是每天浏览各报,用余光扫描各版图文,就算没时间细读,但几分钟快速翻阅,海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民生、运动和旅游,大小标题,各方面的动态与趋势,大致也了解了。当我接跨界案,向不同领域的客户提案时,或在本行业,主持各企业的尾牙与记者会时,甚至只是纯粹和各领域长辈聊天时,我不怕词穷而跟不上话题。
想当一个有趣的人,或是有说服力、公信力的人,让所有人,不分职业阶级,都愿意听你说话,闲谈力是不可或缺的!难吗?多方阅读,就得啦!一份报纸,比咖啡便宜多了,而咖啡最后变尿,信息则入脑归档,哪个重要?大家都担心食安,我更担心脑安,焦虑于我的脑袋,每天到底装进了什么!
好奇心让我进阶般地开始起而行,在有限预算里,尽量眼见为凭,探访新奇事物,继续累积脑中的档案。人脑里存人的档案,比电脑里的更重要。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