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文学地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黑马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心灵的故乡

——D.H.劳伦斯故乡行

这个标题出自劳伦斯1926年写下的关于故乡的一封信:

如果你再到那边去,就去看看伊斯特伍德吧,我在那里出生,长到二十一岁。去看看沃克街,站在第三座房子前向左边远眺克里契,向前方展望安德伍德,向右首遥望高地公园和安斯里山。我在那座房子里从六岁住到十八岁,走遍天下,对那片风景最是了如指掌……那是我心灵的故乡。

《劳伦斯书信集》,第3904封,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

心灵的故乡,这是劳伦斯浪迹天涯,对故乡发出的爱恨交织的肺腑之言。

2000年10月26、27和28号,一连三天,在劳伦斯的故乡伊斯特伍德镇由美国的序曲剧团(Prelude Productions)推出并首演表现劳伦斯生平的轻歌剧《心灵的故乡》(The Country of My Heart),剧名出自劳伦斯本人的这封信,表达了他身在异国走向黄泉之际,心系故土的拳拳之恋。演出阵容强大,场场爆满,观众来自诺丁汉附近的城乡各地,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

“心灵的故乡”作为副歌的结束句在劳伦斯的故乡上空久久回荡,和着秋雨。但愿劳伦斯遗落在世界某个角落的灵魂听到了这一切,乘着歌声的翅膀梦回故乡!

他的故乡——英国中部诺丁汉西北九英里处的伊斯特伍德城乡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年后的今天,街景如初,乡景如故。不同的是店铺和房屋经过修缮变得现代化了一些,有了超市;当年的煤矿都停产了,巷道都填平了,恢复了开采之前的山林和草地,俨然又是山清水秀、古朴悠然了。

从诺丁汉开往伊斯特伍德的一路公共汽车是用劳伦斯的著名小说《虹》命名的,“彩虹一路车”在霏霏细雨中翻山越岭,走过一座座娇小的英国集镇,穿过一壑壑翠谷、一片片绿野,起伏之间,风景如画。

这条路就是当年通向诺丁汉的有轨电车车道(1913-1932),那时坐电车上趟诺丁汉要叮叮当当走上一个多小时。这里的古屋保存得完好无缺,依旧是百年前的模样,这样的街景就需要有轨电车来配套才对。流水般的现代汽车穿行其间倒让人觉得有点虚假,衬得两边的街景像为拍电影搭的布景似的。

多年浸淫在劳伦斯以故乡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和散文中一字一句地翻译,几乎与这里的地名朝夕相见,此次真的来到这里,倒像阔别70年归乡一样。伊斯特伍德,它是劳伦斯心灵的故乡,分明也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看到它不像多年前劳伦斯描述的那样阴郁,看到它终于变得繁荣美丽而又不失20世纪初的淳朴,我真是打心里为它高兴,每个劳伦斯学者都会有如是的感情。相信劳伦斯看到它的今天也会欣慰的。

离小镇几英里开始,大路边就出现了路牌——劳伦斯故乡,到处是劳伦斯小说中原型的解说牌。这个曾经极力排斥甚至仇视劳伦斯的小镇,如今不仅原谅了劳伦斯当年的偏激,而且早就开始将劳伦斯引以为自豪了。连小孩都会操着浓重的乡音对我说:“I nau ya coom for Lawrensh!”(你是冲劳伦斯来的)劳伦斯真该瞑目了,你有这么好的小老乡。

劳伦斯目光炯炯的头像旗帜在小镇上空迎风招展,向世人宣告着,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乡。

我行走在劳伦斯的故乡:他的出生地伊斯特伍德镇,劳伦斯最为珍爱的镇外乡村一带和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虹》的原型地考索村一带,构思着一部“行走文学”,试图以劳伦斯的成长生活地为线索,散点透视劳伦斯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描述他二十六岁前在这里走过的痛苦的生命历程和备受挫折的性爱历程,并昭示他如何采借真实生活原型使之成为虚构的有机成分从而具有超越真实的形而上意义——文学。

镇上劳伦斯住过的五处旧居依然风貌如故,其出生地那个家已经开辟为劳伦斯诞辰纪念馆,这里保存了劳伦斯家的生活实景,更是那个时代矿工之家生活方式的再现。三处仍住着居民,一处变成了小旅舍,里面一楼客厅里陈列着劳伦斯少年时代的用品和全家福照片招徕游客。他与德国女人私奔前断情的未婚妻露易·布罗斯家的村舍在伊斯特伍德几英里开外,是小说《虹》的原型,同名电影在那里拍摄,鸟语花香,景色如初。那房子连带那个村庄和附近的运河都被列入“劳伦斯故乡”的版图成为观光胜地。最近BBC电视台和《诺丁汉晚报》报道了小楼的内景和历史,小楼又一次转手标价出售,房价达十五万英镑,是同样村舍的两倍多。

P39-41

后记

杨武能教授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命我摭拾拙文,汇入这系列翻译家散文随笔集子的出版,实为扶掖鞭策后进之举。听闻领衔这一系列书的各位前辈师长的大名,我深感惶恐,更为杨先生和出版方的善举所感动。虽逾知天命之年,但在各位大家面前还是译界晚辈,小心筛选出这些习作,惭愧呈现,见笑大方。

不才侧身译界学人之列,实有自知之明,完全因为三十年来主要从事劳伦斯作品的翻译和研习,小有成绩而已,实难望各位大家之项背。这还应感谢1977年十年动乱一结束就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变革,我得以以高中在校生身份考取大学英语专业从字母开始学英语并在毕业时考取研究生,暴虎冯河,研究当年尚处于半开禁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不期成为劳伦斯作品最早的翻译和研究者之一,弱冠之年就开始了一项长达三十年的文学翻译事业,虽然先天基础薄弱,但还是靠着机遇和后天补拙,在这个特殊的领域里有所建树,也因此受到前辈青眼和提携,能成为这套丛书的作者。

也因为我的“专业”关系,这本书里有三分之一是叙述劳伦斯的故乡和国内外的游走与其作品的“发生”关系,这是我将劳伦斯作为书写对象的努力,力图呈现劳伦斯的文学地图,将这种书写纳入我的生命感悟中,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书写者生命的温度和肌理的柔韧。当然这样的文学地图是靠我的脚步丈量和体验出来的,因此说那是我心灵的脚步在跋涉,以此方式真质地感受劳伦斯。

其他一些文章也是这种心灵的脚步蹚出来的。我在这十来个国家游走,心眼踯躅,且行且思,然后是青灯黄卷,落笔书写,道出自己的肉身之道。这里有学者的理性道白,亦有情到深处的感发。作为新时代的学人,我似乎从一开始写散文就置身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散文”与英文语境中的essay之间进行自己的叙述了。中国历代散文经典迭出,堪称国文文体。但在英语文学中并没有我们所理解并推崇的这种举国认可的“散文”。英语里的散文(prose)泛指一切无韵体的文学作品,包括了小说,他们的最佳散文选中常常半数以上选自名家小说片断。如果说英国作家也写我们所说的散文,这种散文或许应该是我们所说的随笔和杂文更为贴切。在英文里应该是指非虚构文学作品(nonfiction)的一种,具体说是传记、游记等大作品外的小品文或论说文或随笔,即essay。如果说十九世纪前英国有过小品文的辉煌期,文人随笔空前流行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而大量出现的报刊这种大众传媒载体,到了近代,这种小品文则更多地被称作“报刊短文与时评”(journalism),连essay这个词都慎用,似乎是现代社会避免“崇高”,强调平民化的一种文化行为,因为essay总还是有故作高雅发倜傥之论的嫌疑。于是本该是“新闻”的journalism成了news report,简称news。随笔essay就被journalism一词所代替。可见英文里的小品文的特点就是言之有物,要有真实性,每篇文章的“论”点和逻辑论说更为重要,同时强调幽默和文字游戏(特别是双关语的使用最能体现作者的机智和学识,因为英文里一音多字和一字多意现象普遍)。而中文式的状景、抒情、对仗、烘托和宏大叙事类的散文在英语世界里是鲜见的。我希望我的散文仍旧受到了中国传统散文的沾溉,同时多理性和实感,没有辜负多年的英文教育。

再次感谢杨武能教授和四川文艺出版社给我跟随老前辈翻译家出版译者散文的机会,谨以拙作献丑,就教于前辈和行家、读者,恳请批评指正。

黑马

2015年11月于北京

目录

沉迷伦敦的理由

心在高原——苏格兰漫笔

名家故居的不同境遇——五处英国作家纪念地之比较

下午茶中的英国

从英国的住宅说起——阶级与文学

心灵的故乡——D.H.劳伦斯故乡行

山水的润泽——劳伦斯小说的背景

劳伦斯与诺丁汉:现代启示录

劳伦斯与伦敦:此恨绵绵

康沃尔的美丽与修炼

私奔伊萨河

加尔达湖畔

伊特鲁里亚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劳伦斯在西澳

贝加尔湖与斯柳疆卡

玛斯科瓦

两个慕尼黑

美因河畔觅歌德

韦伯的海德堡

写在水上的诺贝尔——斯德哥尔摩断想

在西贝柳斯雕像前

哥本哈根的美人鱼

布拉格随感

伏尔塔瓦河的水音

小国的幸运——瑞士随想

巴塞尔寄情——我的小城情结

《飘》在火中飘

我有一个梦——面对马丁·路德·金

9·11,人在纽约

美国的“毁车文化”

牛车水,童年想象中的南洋

后记

内容推荐

黑马,作家、翻译家、D.H.劳伦斯研究学者。他亲身走遍几乎所有与劳伦斯相关的地方,寻找这些地方与作品的关系。他更以这种方式游走于世界各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质,用心灵的脚步丈量出一幅属于他的文学地图。

本书为黑马著的《我的文学地图》。

编辑推荐

《我的文学地图》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劳伦斯研究专家黑马的旅行随笔集。

探知D.H.劳伦斯写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恋爱中的女人》这些名作的背景与人生境遇。

作家的旅程遍布世界各地,在伦敦饮下午茶,在美国南方骄阳下遥想郝思嘉,在俄罗斯的一个小镇朝着贝加尔湖飞奔,他将这些地方与众多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一一向读者剖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