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桂堂读书记》是方交良先生2010年的读书日记,却记的不限于读书,还包括一些生活记事,跟起居注一类的也有差异。
作者在序言《读书又一年》中说,大多数的日子平淡无奇,无非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白天的时间属于单位,只有下班后的时间属于自己。通常晚上散会步,买本书,然后看几个小时。这样的生活说闲情逸致也好,但总能从书中发现不一样的趣味。
| 书名 | 六桂堂读书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方交良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六桂堂读书记》是方交良先生2010年的读书日记,却记的不限于读书,还包括一些生活记事,跟起居注一类的也有差异。 作者在序言《读书又一年》中说,大多数的日子平淡无奇,无非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白天的时间属于单位,只有下班后的时间属于自己。通常晚上散会步,买本书,然后看几个小时。这样的生活说闲情逸致也好,但总能从书中发现不一样的趣味。 内容推荐 《六桂堂读书记》是作者方交良读书系列文章,主要包括作者日常读书心得,采访文化老人,如上海黄裳、钱谷融、周退密,京华周汝昌、杨宪益、周有光等文化耆宿,写下系列采访文章,涉及文玩、古书等。 ——韩石山他早年居江浙之地的温柔富贵乡,因爱慕长安城的繁华和远贤,前往西北大学读书学道,我想读书学道还在其次,恐怕他更深爱的,是那些虽然渊源已久但是流波仍在的长安城的风物人事。一个只求书斋里窗明几净的读书人,能缚鸡却不能缚天下,唯仗剑远游、踏破铁鞋,才能直面江山人世。——林东林又是一年,记下这些斑斑驳驳的文字,人生的得意与失意基本都在这里了。写出来的文字,不为什么,主要还是留给自己看,或许有一二同道师友,看到这些文字,一笑,我也就阿弥陀佛了。——方交良" 目录 序 继一脉书香 2010年 读书又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11年 把快乐和悲伤都写在纸上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012年 回头往事竟成尘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留得书生气 试读章节 心持半偈万缘空 2月3日 星期三 雨 昨晚读瞿秋白《多余的话》,是他在临刑前一个月,于福建汀州狱中写下的遗文。据书前记录,此文首先发表于国民党报刊,按口气是瞿秋白的文章,但因未见手稿,是否经国民党篡改,不得而知。我首先想到的是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被曾国藩抓去后,写成的《李秀成自述》,有人据此说李叛变太平天国。记得章太炎先生谈国学中讲到:论学,首先要知书之真伪。当初,不是很理解,后来才觉得,这实在是高人之见。中国古代是很多伪书的,比如汉朝人借先秦人的名字写书,以至于后代人无法辨别真伪。我见过最有意思的是当代活着的人写的伪书,以至于很多人以为是真的,有个四川张紫葛一会儿说是吴宓的好友,写书《心香泪酒祭吴宓》;一会儿又说是宋美龄的秘书,写书《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这书今天的人当然很容易能看出是假的,但是几百年后呢,如果看到,很容易当作历史来读。 至于瞿秋白《多余的话》可信度多少,因为没有做研究,所以不得而知,不过抄录一首他临刑前的诗: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聘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中国古文化真的是断层了,现在和以后的人,还能写得出如此诗句吗? 鸡鸡复鸡鸡 2月4日 星期四 雨 有个养鸡专业户,年初一些单位跟他说好,养鸡发年货。他养了3000只鸡,结果年终的时候,忽然说不让发年货,3000只鸡就不要了。养鸡户欲哭无泪,写打油诗一首,以观世风。 鸡鸡复鸡鸡,养鸡三千只。 原为单位养,官家盘中餐。 谁知一声令,不让发年货。 可怜养鸡户,霎如雷电倾。 鸡鸡复鸡鸡,叽叽扰人心。 农户一年苦,不抵一句话。 小鸡小鸡,奈若何?奈若何? 上庙台阶回望的一刻 2月6日星期六雨 跟小钟等吃过饭,到新华书店,看到史国良三个字,马上感兴趣,史是画家,我因为爱画,所以很喜欢画家写的文字。史国良是个独特的人,是画家,也是和尚,所著《回望红尘》的封面是他穿着僧服上庙台阶回望的一刻,黄衫飘起,真是深沉而大悲,是一张看过就不会忘记的好照片。粗粗读了,文字真情,什么样的因缘让他走进了空门,是那无际可寻的缘分。大千世界,冥冥之中似有定数。 九如巷的张家 2月7日 星期天 雨 一早16人去马目直壁坎爬山,给深居大山的老人过大年,送了副我写的对联:直壁坎中桃源世,不知山外又一年。听这地名就知道像新疆戈壁滩一样偏,在深山里,只有他一个老人居住,几乎是与世隔绝,连电都没有。下午去慰问一个生大病的女孩子,感动于义工的热情,也感动于女孩子的坚强,我送了一点慰问金。晚上回家,在席殊书店买了本张充和口述、孙康宜编的《曲人鸿爪》。张家四姐妹,是民国的美女兼才女,特别是她们四人找的夫婿皆为一时之选。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云:九如巷的张家,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张是安徽人,曾生活在苏州,所以对昆曲十分热爱。这本书是那个时代昆曲界人士留下的笔墨。先看了前半部介绍,那个时代的书法,随便写写,对我们现在人来说,真是无限向往的风流。 我也有本类似的册页,我的册页叫《耆旧墨痕》,是请海上95岁周退密老人题签,有京华周有光、杨宪益和海上高式熊、钱谷融等老先生为我题的墨宝。十分珍惜那难得的墨缘。 P15-17 序言 继一脉书香 吾乡前辈金性尧先生写过一篇《太平时节读书人》,他感慨道:能够做一个太平时节读书人,才是天公的最大恩惠。金先生是老一辈读书人,出生于忧患的旧中国,又历经几次政治运动,人生有一半的时间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所以有做一个太平时节读书人的渴望。 与金先生比,我们这代人幸运得多,是真正的生活在太平时节,但是说到读书,却差远了。那一代有理想有报负的读书人多,我们却爱玩的多,即使读书,也不是正襟危坐地在经、史、子、集四部里下功夫,却是读得闲书多,照老一辈人说法,时间都荒废掉了。 人有爱好是件好事,相对来说,读书还算比较经济的事情,买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花费不多,读来愉快。人生的很多苦恼,因为一本书带来的快乐而烟消云散,那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说起这本书的缘起,从小学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过日记。2010年突然有个念头,把每天买的书记录下,一开始的想法,就是统计下一年到底买了多少书,花了多少钱。后来动笔的时候想,何不再增加几句,比如为什么买这本书,看这本书的感想。平生疏懒惯了,所以记得非常短,又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只能算是有感而发。其实对每本书的感想,要写的还很多,懒得写长文,写了又没人看,所以蜻蜓点水而过。 2010—2012年三年,过得很平淡,不如意事常八九。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三年是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八苦。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我的外祖母和祖父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离世,以前从来没想过他们会老去,如果这就是成长的代价,那我宁愿不长大。与他们的尘缘已尽,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外祖母一生勤劳刻苦,祖父一生忠厚豁达。可惜,我们后辈的为人与他们这一辈有不少的差距,总是感到惭愧。 祖父是农民,却爱读书,他虽然从来不去书店,读的无非是后辈带去的书,但是他一生除了种地,闲下来就是读书。每次去老家,总看到祖父在家里静静地看书,无论什么书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我去看他,他手捧一本《左传》读得兴趣盎然。离开人世时,我对姑姑说,祖父的棺材里应该放几本他平时读的书。姑姑说,妹妹也想到了,他平时看书的老花眼镜和几支毛笔也放进去了,妹妹昨日又去买了几本新书放进去,我才放心。后来有机会读到河南才子林东林的文章:“邻居讲了一个真事,有一次他半夜从外地回来,骑着自行车摸黑赶路,约莫子时,骑到有我爷爷坟墓的那块地头时,远远地看到坟前有一盏灯,我爷爷正在挑灯夜读,捻须颔首。祖父生前爱读书,是远近有名的学问人,他一辈子修行得好,没有怨气和戾气,所以不会缱绻人间爱恨,也无有不舍,所以借着挑灯夜读之相,告诉我们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安稳和宁静。后来每次想到祖父,想到这个故事,我就觉得亲切:他非是故去,而是云游天外去了。”我还特意去问过林兄,他说是真事情,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温暖。 好在祖父的第三代第四代都有爱读书的,而且祖父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在第三代第四代也有了继承,我们这普普通通的人家,也算继起一脉书香。 后记 留得书生气 对于一个无名的作者来说,写书出书,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少,得到的成效几乎没有,有时候还要多几个敌人。 看到过一些清朝、民国不知名作者的诗集,他们倾其一生的精力都在诗集里,最后都是烟消云散,有几本能流传下来,已经是万幸了。但是反过来一想,人生可能就享受这样一个看书写诗的过程。说穿了,这样的书主要是做给自己看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况且在这个时代,买书看书已是小众而异类。写后记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的秋天,这一年正好读到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平时喜欢读诗集,李白、杜甫的诗当然是好,他们写得是那么的光明磊落,自有一股大山川气象。但是偶然也喜欢读一些清代近人或者不太知名人的诗集,因为那些人离我们近些,一点小快乐小忧伤,生活的琐琐碎碎,都记录在诗里。说起来,读书,就是找寻自己,找寻自己的口味,找寻自己的际遇。袁枚的诗是那么好,几乎是他一生的行踪,跟着他快乐,跟着他忧伤。 比如有首诗,说他小时候看到书就喜欢异常,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到了他这个年纪,看到书,表现得很平淡,于是说想来“读书是夙缘”。 有这样夙缘的人是很多的,自己的经历姑且不论,看报道说全国每年有几千部的长篇小说出版,每年有上万部的散文集子出版,这还包括很多网络上没出版却热爱写作的人们。尽管当下的世界有那么多的娱乐方式,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热爱文字,这也正说明人文的延绵长长,也说明文字是慰妥灵魂的一剂良药。这些出版的书,尽管良莠不齐,但是如果是自己真心写出的文字,我想自有他的因缘与价值。 让每个人发出声音,这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宋代杨万里有一句诗:“等到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村。”我们每个人的堂堂溪水,虽然最终都流人大海,无声无息,但是其间或清澈或浑朴的水声,到底是每个人自己的生命痕迹。 在当下这个喧嚣的社会,读书人在这个社会越发没有底气,社会尊崇有权有势的人,读书人已经被边缘化。有次读到虚云老和尚年谱,他说:要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看得很感动。佛法西来,在中华大地已经延绵两千多年,就是一代一代出家人的护持。那么我们在家的人,总要让中华读书的种子绵绵不绝,也要为读书人领一件大衣。 小书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还有默默支持的家人,很直接或者间接对小书的出版做了贡献。一个人做点哪怕最小的事情,也是那么需要众人的帮助与鼓励。有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帮我校了日记,发来四句话:“繁华过眼,譬如朝露。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书生,书生,在纸上穿行,寂寞而快乐。 书评(媒体评论) 南方读书人多有不求闻达者,交良先生买书之勤,读书兴味之浓,迥然于世。 ——韩石山 他早年居江浙之地的温柔富贵乡,因爱慕长安城的繁华和远贤,前往西北大学读书学道,我想读书学道还在其次,恐怕他更深爱的,是那些虽然渊源已久但是流波仍在的长安城的风物人事。一个只求书斋里窗明几净的读书人,能缚鸡却不能缚天下,唯仗剑远游、踏破铁鞋,才能直面江山人世。 ——林东林 又是一年,记下这些斑斑驳驳的文字,人生的得意与失意基本都在这里了。写出来的文字,不为什么,主要还是留给自己看,或许有一二同道师友,看到这些文字,一笑,我也就阿弥陀佛了。 ——方交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