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到现代杀伤性武器一.应俱全全书600多幅精美图片全景式展现揭秘武器发展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萨沙编著的《大揭秘抗战兵器(抗战轻武器大百科)》详细介绍了抗战轻武器的发明、发展、应用,真实还原了武器对人类历束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它不只是介绍武器知识,更注重挖掘与武器有关的历史。知识性与故事性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容。它既是一本轻武器知识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介绍战争的另类历史书。相信在本书的阅读中,你一定会感到新颖别致、趣味无穷。
| 书名 | 大揭秘抗战兵器(抗战轻武器大百科)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冷兵器到现代杀伤性武器一.应俱全全书600多幅精美图片全景式展现揭秘武器发展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萨沙编著的《大揭秘抗战兵器(抗战轻武器大百科)》详细介绍了抗战轻武器的发明、发展、应用,真实还原了武器对人类历束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它不只是介绍武器知识,更注重挖掘与武器有关的历史。知识性与故事性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容。它既是一本轻武器知识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介绍战争的另类历史书。相信在本书的阅读中,你一定会感到新颖别致、趣味无穷。 内容推荐 轻兵器王国古老而博大。在每一类兵器的背后,被历史记录下的故事,远比兵器本身的物理参量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萨沙编著的《大揭秘抗战兵器(抗战轻武器大百科)》把抗战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介绍抗战轻兵器的发展史,使读者进一步认识兵器、认识战争、认识人类,使读者在回味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的同时,又能对残酷的战争进行反思。它充满血腥、但也不失智慧。 目录 第1章 30米内刺刀见红——抗战的刺刀和刺刀战 刺刀的产生 抗日战场的特殊性 中日两军的刺刀 汉阳造刺刀 中正式刺刀 其他杂牌步枪刺刀 刺刀不如人,刺杀术也不如 逐渐扳回劣势 第2章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中国大刀 青铜时代 大汉环首刀 雄霸世界500年的唐直刀 宋朝的朴刀 开始落后西方 抗战大刀 喜峰口的大刀队 第3章 抗战中的“赵子龙枪”——红缨枪 红缨枪的历史 红缨枪的特点 抗战中红缨枪的使用 八路军的使用 第4章 “天下第一枪”——枪牌撸子 大名鼎鼎的枪牌撸子 半自动手枪的开山鼻祖 第5章 最好的军用撸子——马牌撸子 经典的经典 威力问题 安全性 可靠性和稳定性 雄霸欧美 在中国的辉煌 排名第二的最强撸子 第6章 民国最好的警用手枪——花口撸子 成功的“袖珍手枪” 花口撸子的诞生 畅销全世界 第7章 撸子枪的半壁江山——其他撸子 好狗要咬人——廉价的狗牌撸子 绍尔的德意志蟒蛇——优质精良的蛇牌撸子 张着大嘴的毛瑟手枪——张嘴蹬撸子 撸子的综述 第8章 抗战名枪盒子炮——毛瑟军用手枪 盒子炮在中国的辉煌 在中国辉煌的原因 需求决定购买 实战辉煌 明星武器 钟情与离去 最后的黑贝 第9章 永远的经典——转轮手枪 转轮手枪的诞生 转轮手枪的特点 转轮手枪在中国 第10章 二战中的老骨头——柯尔特M1911式手枪 自动手枪的时代 超级枪械大师勃朗宁 一战显威 风光依旧 M1911式手枪在中国 第11章 日军的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自动手枪 历史渊源 名字的由来 优点和缺点 抗战中的南部十四式 最后的风光 第12章 屠倭利器“花机关枪”——MP18和MP28冲锋枪 冲锋枪的历史 MP18冲锋枪的基本设计 可怕的子弹喷射器 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易于操作、易于训练的实战利器 欧洲显威风 中国称霸 抗战中的故事 第13章 美国黑道的最爱——汤普森冲锋枪 千呼万唤 黑帮的推动力 墙内开花墙外香 有得有失 走进中国 第14章 中华第一枪——汉阳造步枪 火器的时代 张之洞的杰作 汉阳造的缺点 汉阳造的使用 第15章 抗倭利器——中正式步枪 仿制之路 威力巨大 精度致胜 耐用的短管步枪 缺点显现 生产和使用 第16章 日寇的屠刀——三八式步枪 “三八大盖”的由来 射程与精度 训练与近战 三八式的缺点 实战中的表现 三八式步枪在中国 日军为何钟情三八式 为什么日军拼刺刀不开枪 第17章 二战狙击传奇——莫辛-纳甘步枪 “水连珠”的诞生 实用的武器 狙击之王 第18章 日耳曼巨斧——抗战中的德式步枪 德国步枪发展简史 在中国的仿制 第19章 白头海雕的尖嘴——抗战中的三大美援步枪 扯淡的盟友 英国人定制的美国步枪:恩菲尔德M1917步枪 “美国山寨版”毛瑟步枪——春田M1903式步枪 跨时代的单兵防御武器——M1卡宾枪 第20章 步兵的火力支柱——捷克式轻机枪 历史渊源 小国制造 简单就是王道 精准打击 双能火力 速成训练 问题所在 支柱武器 实战表现 第21章 来自苏、芬的馈赠——抗战三大轻机枪 “维京长矛”——拉提M26轻机枪 苏制1925式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北极熊的利爪——苏制DP轻机枪 第22章 来自欧美的轻机枪——BAR、哈奇开斯、启拉利轻机枪 山姆大叔的铁斧——一战、二战大显神威的BAR轻机枪 高卢雄鸡的另类武器——哈奇开斯1922型 瑞士人的冷门武器——抗战中制造量第二的启拉利轻机枪 第23章 英国雄鹰的利爪——刘易斯、布伦轻机枪 比利时响尾蛇——刘易斯轻机枪 加拿大轻机枪——布伦轻机枪 第24章 东瀛垃圾“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诞生的背景 繁星一样多的缺点 实战中露怯 中国的歪把子 第25章 死神镰刀——抗战中的马克沁重机枪和它的改进型 火力,还是火力 第一杀人魔王——马克沁重机枪 抗战重机枪的三强之首——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 山寨之祖——三十节水冷式重机枪 北极熊的杀人礼物——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 第26章 法兰西女郎之吻——抗战中的哈奇开斯重机枪 哈奇开斯和他的重机枪 独特的气冷式结构和导气式原理 独特的装弹结构和较慢的射速 简单的结构和枪界硬骨头 中国的哈奇开斯 抗战显威风 第27章 饥不择食的选择——欧洲三大冷门重机枪 “奥匈帝国的雄鹰”——守瓦兹洛瑟水冷式重机枪 捷克雄狮——ZB37气冷式重机枪 “丹麦童话”——麦德森通用机枪 第28章 步兵天雷——仿德式M24长柄手榴弹 历史渊源 优点所在 缺点暴露 在中国的使用 抗战中的使用 试读章节 第1章30米内刺刀见红——抗战的刺刀和刺刀战 二战时期的肉搏战并不多见。以苏德战场为例,即便是巷战最为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极少出现刺刀肉搏的情况,近战中使用更多的是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甚至手枪。不过,在抗日战场上,情况似乎与几百年前并无不同,中日两军间的肉搏战屡见不鲜,刺刀对刺刀的战斗随处可见。 刺刀的产生 刺刀是一种安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等)前端的刺杀武器,主要用于白刃格斗。 早在我国明朝时,火铳就已被军队作为制式火器大量装备了。这种火铳长度短、重量重,威力很有限,而且在发射之后还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重新装填弹药。此时,缺少武器保护的火铳手,随时可能被近身的敌军杀死。 为了能让火铳手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明军于1451年首次在火铳上安装了矛头用于刺杀。从将火铳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点来说,刺刀最早起源于中国。 不过,火铳长不过半米左右,即使加上一个半米的矛头,长度依然有限。无论是对敌人的长矛、大刀,还是短刀、斧头,都难有胜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火铳矛头的自卫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帮助朝鲜平定“壬辰倭乱”(1592--1593)后,明军根据日军的火绳枪仿造了“大量”“鸟枪”(日本火绳枪仿造的是葡萄牙人的火枪),尽管实战效果不错,但发射速度很慢。《戚继光兵法》中就记录了使用火绳枪的使用工序,居然多达10道。 同一时期的欧洲,火绳枪已经逐渐没落,燧发枪开始出现,西方人意识到火枪的威力和射程必须增加,但它的发射速度还是太过缓慢了! 以火绳枪为例,一旦发射完毕,火枪手就需要疏通枪膛,装填火药、发射药,还要从枪口装填子弹,重新调整火绳,然后才能再次瞄准射击。据1607年阿姆斯特丹的雅各布·德·盖耶出版的《武器练习》一书显示,当时发射火绳枪的步骤居然多达25个! 繁琐的发射步骤令火枪的射速变得惨不忍睹。一般来说,火绳枪新兵每3~5分钟可以开一枪。即使是最熟练的老枪手,也只能达到每分钟1~2发的射速。如此慢的射速,导致火枪手同明军的火铳手一样,他们在这段装填的时间内毫无保护,极易受到敌军攻击。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欧洲军队采用了两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是采用三列发射,第一列发射,第二列预备发射,第三列装弹,三列轮流开枪。这样一来,火枪部队每隔数十秒就有一次齐射,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进攻。使用这种作战方式的普鲁士军队,在腓特烈大帝的指挥下,曾一度纵横欧洲无敌手,却被沙俄军队杀得一败涂地。 沙俄和欧洲国家不同,他们的军队有大量近卫骑兵和哥萨克骑兵。一旦遭遇敌人,沙俄军队首先用这些骑兵进行猛烈的冲击,这种战术让可怜的火枪手们无所适从!由于火绳枪射击的准确度差、射速慢,不可能将全部骑兵全部打死。一旦少量骑兵冲人火枪手的队列中,哪怕只有区区几个人,也足以对付数十个火枪手,因为火枪手们根本没有近战的武器。往往几十名火枪手被几个哥萨克骑兵就冲散了!有如此明显的弱点,自然是不行的,火枪手们必须继续改良战术。于是,第二种方法很快出现了。 第二种方法是为火枪部队配备相当数量的长矛手,由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早期的火绳枪射速非常慢,长矛手的数量就很多。在1571年驻荷兰的西班牙军团中,火枪手和长矛手的比例是2:5,火枪手的数量还不到长矛手的一半。随着火枪射速和精度的提高,能够突进至火枪手面前的敌人越来越少,长矛手的人数便开始逐渐减少。到了1601年,驻荷兰西班牙军团中的火枪手和长矛手比例发生了逆转,已经变成了3:1。 到了燧发枪时代,火枪和火炮的威力射程大为增加,需要进行近身格斗的场合越来越少,配备大量的长矛手显然没有太大意义了,长矛手便逐渐退出了火枪阵营。可是,肉搏战少了,不代表不存在肉搏的可能,火枪手还是会在近距离面对敌人威胁。没了长矛手的保护,火枪手该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想办法,自己保护自己。就这样,刺刀很快出现了,它的诞生来自这个极为简单的理念:把火枪变成长矛,让火枪手能够自卫。 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于17世纪初诞生在法国东南部小城巴荣纳。这是一种塞人式刺刀,直形双刃,刀刃约30厘米,木柄也有约30厘米,可以插入滑膛枪枪口。1647年,法国元帅乌拉图·戴·皮塞居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雷城,士兵们第一次装上刺刀参战。此时,法军中的长矛手早已不复存在了。 早期的刺刀并不实用。刺刀直接插入枪管,刀身并不稳固,稍有不慎就会脱落。更重要的是,一旦装上了刺刀,步枪就无法射击,这显然并不符合实战需要。 随着战争的演进,刺刀的制造技术也有所突破,更为方便实用。1688年,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发明了套筒式刺刀,这种刺刀可以简便地套箍在枪管外部。他还在枪管外设置了一个突起的卡榫,将刺刀套筒上的凹槽用卡榫卡住即可进行固定。这种刺刀显然更为实用,既不影响射击,还有不错的作战效能,很快便淘汰了早期的塞入式刺刀。 1703年11月15日,在德国西部爆发的斯拜尔巴赫河会战中,法国步兵首次进行了刺刀冲锋,并战胜了普鲁士军队。从此以后,刺刀开始成为欧洲各国军队的制式装备,而长矛手则从步兵战斗序列中彻底消失了。从此以后,只能在仪仗队和元首卫队中见到长矛手的身影了。当然,长矛此时早已不是武器,而是一种装饰品了。 拿破仑时期的作战大概是这样的:敌我双方首先用大炮对轰,再以骑兵进行冲击,步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排成一道道散兵线前进,前进到距离敌军100米左右时停下,射击、装弹、再射击。这种战术今天看起来很可笑,但却是真实的历史。 偶尔两军也会继续前进,用刺刀肉搏,但这种隋况极为少见。因为互相射击更加安全,而在血腥、混乱的肉搏战中,胜负就很难预料,有时占优势一方反而打输了。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交战双方绝不会拼刺刀。根据当时法军军医的回忆,遇到100个受了枪伤的伤员,才有1个被刺伤的伤员,事后一问,还是自己刺刀误伤的。 之后的数百年间,刺刀的设计历经多次变革,逐渐成熟。随着火炮、机枪和连发步枪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性的战斗多是在中远程范围内进行的,肉搏战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少。P1-3 序言 半与安宁。 本书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武器类百科书,它不只是介绍武器知识,更注重挖掘与武器有关的历史。知识性与故事性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容。它既是一本轻武器知识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介绍战争的另类历史书。相信在本书的阅读中,你一定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觉得新颖别致、趣味无穷。 自从有了人类,战争便接踵而至,如影随形。可以说,人类的历史都是由战争来改写的,而战争又是人与武器的统一体。所以说,武器的发展史,既是另一层面的战争史,也是人类智慧的较量史。它充满血腥,但也彰显智慧。 每一种新武器的诞生,带来的都是一种平衡力量的打破,落后的一方拼命追赶,以便使自己在生存中处于有利地位。于是,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中,世界变得不那么安宁,历史的车轮也被拖入了战争的轨道。 当然,作为一种战争工具,武器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人。如果非要追究责任的话,那么无疑是要追究那些利用武器进行侵略的人,是他们让武器充满了血腥和残暴。 可以说,每一种武器都不只是一种作战的工具,它身上承载有历史的印记,有诸多历史所赋予的时代故事。揭开披在武器身上的这层面纱,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武器本身,更看到了那些鲜活的历史。 本书以介绍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为主,同时也介绍了几款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轻武器之王”重机枪。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武器的发明、发展、应用,最终落脚点都为“抗战”,真实还原了武器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作用,也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让我们更加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和半与安宁。 本书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武器类百科书,它不只是介绍武器知识,更注重挖掘与武器有关的历史。知识性与故事性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容。它既是一本轻武器知识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介绍战争的另类历史书。相信在本书的阅读中,你一定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觉得新颖别致、趣味无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