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行为密码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压力而疲于奔波的父母,经常会在孩子需要宽容时不能从容,在孩子需要陪伴时力不从心。

优儿学堂YoKID编著的《儿童行为密码》运用大量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家庭教育中的生动案例,来说明什么是正确或错误的方法。内容丰富实用,结构新颖严谨,论述深入浅出,语言幽默流畅,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内容推荐

优儿学堂YoKID编著的《儿童行为密码》主要从四个方面给父母提出更全面的育儿思路:

1.建议父母从认知上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对一些常见的成长问题,警觉中保持宽容;

2.建议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物质和心理条件全面掌握,比如:安全保护、建立积极情绪、培养良好的亲子和同伴关系、正面的角色榜样以及体验到成就感的机会;

3.建议父母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正视自己的经历才能更好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要;

4.通过一篇篇真实的案例和数据,结合教育心理专家们的专业经验。为父母提供不同的育儿观念及具操作性的育儿方法。

目录

第一部分 0~6岁学龄前孩子

 第1章 亲子依恋篇

1.孩子和你亲密吗——解读孩子的亲子依恋发展过程

2.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构建安全型的亲子依恋

3.亲子依恋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抱着玩具小熊不撒手

 【案例二】孩子入园分离焦虑

 【案例三】“大宝”“二宝”吃醋争宠

 【案例四】分房焦虑

 【案例五】过度依赖爱黏人

 【案例六】与妈妈不亲近真伤心

心理测试——依恋类型测试

 第2章 情绪发展篇

1.宝宝心里苦啊——解读学龄前孩子的情绪发展

2.帮孩子做情绪的小主人: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负性情绪

3.学龄前孩子情绪管理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乱发脾气有原因

 【案例二】“怕黑”孩子的安慰剂

 【案例三】家有爱哭宝

 【案例四】说脏话的小孩

 【案例五】孩子怕生往后缩

 【案例六】打人、咬人

心理测试——情绪幸福感

 第3章 自我认知篇

1.“我”是谁——解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

2.让孩子做自己: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

3.自我认知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我从哪里来

 【案例二】摸“小鸡鸡”的男孩

 【案例三】妈妈带儿子去女浴室

 【案例四】只能赢不能输的“好胜宝宝”

 【案例五】在意他人评价的女孩

心理测试——你能不能抵挡棉花糖的诱惑?

 第4章 社会发展适应篇

1.胆小怕生是什么原因——解读孩子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2.带孩子融入社会: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3.社会适应性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小气”孩子不分享

 【案例二】孩子插嘴爱表现

 【案例三】多关注受欺负的孩子

 【案例四】偷窃帽子谨慎扣

心理测试——孩子成长优势和潜力

第二部分 7~12岁学龄孩子

 第5章 亲子关系篇

1.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解读亲子关系中的障碍

2.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技巧

3.亲子关系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夫妻关系是No.1

 【案例二】不当表扬“坑”孩子

 【案例三】批评孩子讲究艺术

 【案例四】非暴力亲子沟通

 【案例五】孩子顶嘴不是坏事

心理测试——测一下你跟孩子的关系

 第6章 情绪管理篇

1.反抗、自卑、嫉妒的背后——解读学龄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2.做孩子的情绪教练:培养学龄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3.学龄孩子情绪管理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自卑何处安放

 【案例二】撞墙的男孩——合理发泄情绪

 【案例三】嫉妒心为何那样强

 【案例四】帮孩子走出情绪低谷

 【案例五】考试怯场为何由

心理测试——抑郁孩子测验(CES-DC)

 第7章 同伴交往篇

1.我不要孤单——解读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2.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孩子社交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爱告状的小同学

 【案例二】不懂拒绝可真累

 【案例三】克服说谎也不难

 【案例四】社交恐惧急不得

 【案例五】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心理测试——孩子社交焦虑量表(SASC)

 第8章 学习适应篇

1.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解读学龄孩子的学习特点

2.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龄孩子学习适应相关案例解析

 【案例一】拖拉小蜗牛

 【案例二】课堂捣乱小刺儿头

 【案例三】多关心厌学孩子

 【案例四】注意力不集中

 【案例五】家有小粗心

心理测试——舒尔特方格训练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不要去幼儿园!”

初入幼儿园的孩子会体验到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即孩子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与戒备反应,一般在6~8月时出现,14~18个月达到顶峰,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孩子会产生困惑,比如“妈妈去哪儿了?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妈还会回来吗?”对此他还没有办法解答。

孩子的发展是自身能力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尽管不同孩子的发展阶段顺序一样,但是到达一定发展水平的年龄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孩子还没做好分离的准备时,爸爸妈妈不要着急与孩子分离!。

孩子几岁送幼儿园合适呢?孩子哭闹怎么办呢?别说孩子了,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妈妈也是百感交集,鼻头酸酸的,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如同我们上面对依恋发展的描述,孩子在2岁时还在积极地寻求与抚养者的亲近,2岁以后才能逐渐认识到依恋对象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交往中要照顾彼此的需求,调整目标,而这个阶段是需要时间来发展和巩固的。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后才送孩子去幼儿园,此时他更有力量忍受和家长的分离痛苦。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孩子,比如3岁前由长辈抚养,3岁时才接到父母身边的孩子,可以适当晚一些,先建立起和孩子的依恋关系,再准备送孩子去幼儿园。

孩子刚入园的分离焦虑,不仅表现为哭闹,有时也表现为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家长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身体,也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按时接送孩子,送孩子时约定好接他的时间,并给他一个拥抱;接孩子时先给一个拥抱和亲吻,表达思念“妈妈/爸爸想你了”。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可逐渐适应。如果孩子焦虑的情况非常严重,家长可以酌情考虑晚些时间再入园。

孩子去幼儿园,妈妈也感伤,成人的分离焦虑是怎么回事呢?别着急,或许到了文末你就有了答案。

“我是哪种孩子?”——谈谈依恋的类型

安思沃斯用陌生情景测试,区分了1~2岁孩子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约占60%,表现为当妈妈在时,会以妈妈为中心进行独自探索,母亲是“安全基地”;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有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孩子会跑上前,要拥抱等。母亲在场时,这类孩子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焦虑/抗拒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有约10%~15%的孩子为此类型,他们对母亲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母亲在场时,他们不能自由地探索;在母亲离开前就表现出焦虑;母亲真的离开后,他们表现得非常难过;母亲回来后,他们既想亲近母亲,又表达出对母亲离开的生气,又踢又打,抵抗母亲温暖的安慰。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约占20%,孩子不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孩子看起来也不难过;当母亲返回时,孩子也没有积极的回应。当母亲在场时,对待陌生人有时随和有时冷漠。

错乱/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有5%~10%的孩子属于此类型,他们表现出不一致、矛盾、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在靠近母亲的时候突然跑掉,或者起初非常平静,却突然情绪爆发。他们混乱的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P5-7)

序言

在与父母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成年人只关注孩子对事情做出的反应。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所以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好像有一种无法破译的围档在阻碍着双方了解彼此。在大人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各种常见的儿童行为被误读和夸大。

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家团队在通过800多个案例,超过100万次的线上咨询和280万的儿童心理数据,撰写了本书,就是为了希望父母在育儿中享受真正快乐的同时,孩子也能够幸福健康的全面成长。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意识的。例如根据我们的数据库,有96.78%的父母曾经说过“你再哭我就走了”来阻止孩子的哭泣。然而,因为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造成了父母不自觉地在用“亲子联结的断裂”来惩罚孩子。在孩子看来父母是真的要离开他,这只会使孩子哭得更厉害,甚至有更多其它负面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压力而疲于奔波的父母,经常会在孩子需要宽容时不能从容,在孩子需要陪伴时力不从心。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精力和时间越来越有限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我们团队撰写这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给父母提出更全面的育儿思路:

1.建议父母从认知上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对一些常见的成长问题,警觉中保持宽容;

2.建议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物质和心理条件全面掌握,比如:安全保护、建立积极情绪、培养良好的亲子和同伴关系、正面的角色榜样以及体验到成就感的机会;

3.建议父母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正视自己的经历才能更好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要;

4.通过一篇篇真实的案例和数据,结合教育心理专家们的专业经验。为父母提供不同的育儿观念及具操作性的育儿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家长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使用文章中给出的建议。每个孩子都有其先天的气质类型和心理特点,认识并欣赏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并加以培养发展,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想想孩子长大后要独立地去承担生活的责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家长就会知道爱不是简单地给予,它需要我们学习、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回应孩子行为密码背后的需求。

最后,我衷心感谢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参与并给予帮助的每一位:

感谢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大学博士马亚婷、伦敦大学学院(UCL)临床心理学博士龚安童、弗吉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艺珊、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易俊在儿童心理量表、咨询个案、案例分享及专业意见等各方面给予的协助:

感谢参与案例记录、儿童心理观察记录、文字整理的高景惠、黄思艺、张黎黎、范津津的协助;

感谢赵文卓先生和张丹露女士的女儿赵紫阳(小玫瑰)提供美术作品作为本书的封面,小玫瑰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大胆的创作,是我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一幅画。

感谢80多家与我们合作的幼儿园、早教中心和幼教机构以及参与优儿学堂YoKID儿童教育咨询及教学服务的各位小朋友和家长,是你们让我们意识到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苏德中2017年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极具实用性的育儿锦囊,相信每个家长都能在《儿童行为密码》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找到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著名影星 赵文卓、张丹露夫妇

运用大量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家庭教育中的生动案例,来说明什么是正确或错误的方法。内容丰富实用,结构新颖严谨,论述深入浅出,语言幽默流畅,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主任 童笑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