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的《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精)》是厚重、翔实、优秀的历史作品,完整讲述了普鲁士300多年的历史!

作者用广泛而深刻的叙事绝妙地梳理了普鲁士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复杂历史,将使这本内容充实厚重、语言优雅风趣的作品成为典范。一本书读懂普鲁士兴衰!帝国几何,多维度解读帝国!

内容推荐

自1947年2月25日起,普鲁士这一孕育了早期德国军国主义和行动的国家在事实上不复存在,自此,从欧洲政治地图上被消除的普鲁士,其历史也悄然成为一个噩梦,无声又深沉地压在人们心头。

普鲁士曾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也是解放德国新教摆脱奥地利哈布斯堡和法国政治独裁的重要力量,而这样的美好看法却被纳粹政权的种种罪行蒙上了层层阴影。独自沿着一条“特殊道路”前进的德国,最终走向12年的纳粹独裁。普鲁士在这一畸形的政治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正是它负载了“特殊道路”中那些清晰而典型的传统。

多年来,人们对普鲁士的争论一直有增无减。从二元道德范畴评判普鲁士,单单赞扬其光明或批判其黑暗是不可取的。普鲁士的历史也是其历史记述的发展史,普鲁士在发展过程中编写着自己的历史,甚至创作出了比它本身更详尽的历史叙述。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的《钢铁帝国(普鲁士的兴衰)(精)》主要探讨普鲁士的兴衰。只有通过对其兴和衰两个过程进行评价,我们才能理解众多人记忆中如此强大的普鲁士何以突然间彻底从政治舞台消失,且无人哀悼。

目录

插图列表

地图列表

前言

第1章 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

第2章 毁灭

第3章 德意志的一束别样之光

第4章 王权

第5章 新教

第6章 土地之上的权力

第7章 一决雌雄

第8章 勇于求知!

第9章 傲慢与惩罚:1789~1906

第10章 官僚建立的世界

第11章 铁血时代

第12章 命运之轮

第13章 逐步升级

第14章 普鲁士革命的兴衰荣辱

第15章 四次战争

第16章 并入德意志

第17章 历史的最后

致谢

试读章节

政治

腓特烈大帝后来评价格奥尔格·威廉时称其“不具备管理能力”,普鲁士的历史记录中则不客气地记叙道,与其说这位选帝侯最大的缺点是“优柔寡断”,不如说他“没有决断的头脑”。若有两个这样的选帝侯,勃兰登堡可能“除了地方历史什么也不能贡献”。二次文献中这样的评论随处可见。格奥尔格·威廉自然不算英雄人物,他自己也深知这点。年轻时候因一次捕猎事故而严重受伤,大腿一侧留下的深长伤口长期发炎,不得不常坐轿中,这无疑也消磨了他的活力。当德意志的命运一度掌控在体格威猛的好战首领手中时,格奥尔格·威廉只得坐在轿中左躲右逃,以避免各方的军事强国擅自进入领地,而这样的景象自然不能激发一丝自信。1626年7月他曾这样写道:“我的土地就这样荒废了,他们都对我不屑一顾,嘲笑我,这令我很痛苦。全世界一定都认为我是一个胆小鬼,一个卑微的弱者……”

然而,这多年的犹疑寡断不能只以统治者的个性而论,更多的则是所遇抉择本身的艰难所致。这一困境有其内在的、结构性的不可调和性。这是值得强调的,因为它让我们注意到勃兰登堡(之后的普鲁士)历史的一大持续特征。一次又一次,柏林的决策者发现他们被困在各方前线,于无奈中做两难选择。每当此时,对他们本身优柔寡断、左右摇摆的指控就更难抵抗。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理”问题,而是勃兰登堡位于欧洲强权政治的“意象地图”中。如果将17世纪欧洲强国的主要斗争线路摆在眼前——瑞典与丹麦、波兰与立陶宛、奥地利与西班牙以及法国——就会清晰地发现,东西几乎毫无防御属地的勃兰登堡正处于这些争斗的中间地带。瑞典的实力后来会消减,接着是波兰,但俄国又成了新兴大国,勃兰登堡再次面临同样的威胁,柏林的历届统治者不得不在结盟、武装中立和独立行动问抉择。

随着勃兰登堡军事、外交困境的进一步加深,柏林内部的不同派系因为对立的外交政治目的开始展开竞争。勃兰登堡应该一直信守与神圣罗马皇帝的传统联盟,为了避险而与哈布斯堡保持同盟关系么?这是亚当·施瓦岑贝格伯爵所支持的,这位伯爵出身马克地区,是一位忠诚的天主教教徒,并支持勃兰登堡占有于利希一伯格地区,自17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他便是柏林哈布斯堡系的领导人。与他对立的则是两位强权的枢密院官员——莱温·冯·克内泽贝克和萨穆埃尔·冯·温特费尔德,他们坚定地支持着新教事业。两派为控制勃兰登堡的政策走向而激烈对抗。1626年,选帝侯被迫与哈布斯堡阵营深化同盟关系,施瓦岑贝格不顾领主们的反对,成功将温特费尔德定为叛国罪,并驱逐出勃兰登堡。而到了1630年秋,瑞典势力强劲,以信奉加尔文教的西吉斯蒙德·冯·格岑大臣为首的亲瑞典派系登上了政治舞台,施瓦岑贝格被迫退居克莱沃,直到1634年和1635年主动权重回皇帝一边时才又返回柏林。(P35-36)

序言

1947年2月25日,柏林的盟军占领当局代表签署了一项法律,正式宣布普鲁士这一国家的消亡。自此,普鲁士这个名字只存在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这一孕育了早期德国军国主义和行动的国家从此便在事实上不复存在。

为了维护各国人民和平与安全的利益,也为了确保在民主基础上进一步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盟军管制委员会规定如下:

第一条

普鲁士国家、中央政府及其所有附属机构自即日起废除。

管制委员会第46号暂行法并不仅仅是一项行政法令,在将普鲁士从欧洲地图上清除的同时,它实际也宣告了盟国当局对其做出的判决。与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或萨克森不同,它们都仅仅是德国的一块领土,而普鲁士却是德国弊病生发、而后祸及欧洲的根源,也是德国偏离和平和政治现代性的道路的原因。“德国的核心是普鲁士,”丘吉尔曾于1943年9月21日对英国议会如此说道,“那便是瘟疫重现的根源。”因此,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除普鲁士也就有了象征意义上的必要性。普鲁士的历史也悄然成为一个噩梦,无声又深沉地压在人们心头。

这一失败而耻辱的结局使德国不得不承担种种重压,而这促成了本书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写作。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关于普鲁士历史的描绘还主要呈现出诸多明亮的色彩。普鲁士学派的新教历史学家赞美普鲁士国是理性行政、推动进步的助推器,以及解放德国新教摆脱奥地利哈布斯堡和法国政治独裁的重要力量。1871年成立的普鲁士民族国家,自然而必然地成为宗教改革以来德国历史演变的最好结果。

对普鲁士传统的美好看法在1945年后便黯然褪去,此时纳粹政权的种种罪行已将德国过去的历史罩上了层层阴影。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认为,纳粹主义并不是意外,而是“(普鲁士)慢性疾病的突然爆发;在来自奥地利的阿道夫·希特勒心中,他认为自己正是那个‘被选中的普鲁士人’”。而此观点在下述事实中也有据可依,到了现代时期,德国历史并未遵循一条“正常”(即英国,美国或西欧)的路线,走向一种相对自由和未经扰乱的政治成熟。就像论述所言,无论法国、英国还是荷兰,传统精英势力和政治制度都因“资产阶级革命”而没落,但这一情况从未在德国发生。相反,德国独自沿着一条“特殊道路”前进,最终走向12年的纳粹独裁。

普鲁士在这一畸形的政治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正是它负载了“特殊道路”中那些清晰而典型的传统。回顾整个欧洲被革命重塑的年代,在政府、军队和乡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容克贵族地主却得以幸存,其势力范围延伸至易北河东岸,传统利益集团未遭摧毁,权力结构也未被完全打破。而如事实所见,这对普鲁士以至德国都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一种反自由和宽容的政治文化由此形成,一种尊崇权力甚于法定权利的倾向开始出现,一种难以打破的军国主义传统持续滋生。这条特殊道路的所有症状还有一个关键,即一种倾斜式的或“不完善”的现代化发展观念,在此进程中政治文化的演进未能与经济领域的发展和革新并行。从这一角度看,普鲁士是给现代德国和欧洲历史带来灾难的祸根。它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强加于新生德国的所有土地,使德意志南部相对自由的政治文化变得僵硬和边缘化,从而为政治极端主义和专制独裁提供了土壤。普鲁士的威权主义、奴性、顺从等特质也成为民主制度衰败和独裁专制兴起的温床。

……

“普鲁士”在许多人心目中仍然代表一种威权秩序,不难想象,普鲁土的历史就像一个井井有条的计划,霍亨索伦家族根据这一计划逐步获得国家权力,整合领地,积聚财产,并逼退了地方贵族。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鲁士政权从中世纪的混乱无序中崛起,同过去的传统一刀两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的、无所不包的井然秩序。本书试图撼动这一观点,并且以一种使普鲁士的有序和无序都能各得其所的方式去解读它的历史。战争(一种最极端的无序)几乎贯穿普鲁士的整个历史,以复杂的方式或快或慢地影响着国家构建的进程。普鲁士政权的巩固其实不得不被看作一种动态的(有时也是不稳固的)社会大环境中的杂乱无章的即兴创作。“行政管理”有时是动乱控制的代名词。即使到了19世纪,普鲁士中央政权在许多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央政权”是普鲁士历史的边角料。相反,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政治文化的人工产品,一种反身意识的产物。这也是关于普鲁士的知识形成的一个独特之处,普鲁士独特的历史始终和有关其自身合法性和必要性的主张交织在一起。比如,大选侯在17世纪中期曾说中央集权是君主制国家抵御外侮最可靠的保障。但是这一主张(有时会被史学家冠以“外交政策至上”之名加以重申)其实也是国家发展演变故事的一部分,也是这位诸侯巩固统治权的一个借口。

换言之,普鲁士的历史也是其历史记述的发展史,普鲁士在发展过程中编写着自己的历史,甚至创作出了比它本身更详尽的历史叙述(叙述它走过的轨迹和当前的目标)。19世纪初,在法国革命的冲击下,为了巩固普鲁士政府,这种情况进一步升级。普鲁士将自己塑造成了历史进步的载体,地位之崇高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的典范。然而,在当时受过教育的民众看来,其权威和至高性并没有对广大人民的生活产生什么真实影响。

普鲁士先天的孱弱同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到勃兰登堡游览的旅者,时常会为这里匮乏的自然资源和粗鄙的乡下习气感到震惊。勃兰登堡政权的卓绝很难从其早期的贫弱中看出端倪。“应当有人将现在发生的一些事记录下来,”伏尔泰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之初写道,当时他的朋友,普鲁士的腓特烈国王正在同由法国、俄国和奥地利组成的联盟对抗,“也许我们应该解释一下这个散沙一样的勃兰登堡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同比它强大的力量对抗的,而对抗它的力量比往昔反对路易十四的力量还要大得多。”普鲁士所运用的强权同其可提供支持的国内资源极不匹配,这或许能解释普鲁士作为一个欧洲强国的最难以理解的特点,即强盛和虚弱交替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普鲁±时常同那些辉煌的军事成就联系在一起:罗斯巴赫(Rossbach)、洛伊滕(Leuthen)、莱比锡(Leipzig)、滑铁卢(Waterloo)、克尼格雷茨(Koniggratz)和色当(Sedan)。但在历史上,勃兰登堡一普鲁士也时常处在毁灭的边缘:“三十年战争”期间、“七年战争”期间,以及1806年,当时拿破仑击溃普鲁士军队,横跨欧洲北部一路追赶国王,直至其王国最东边的梅梅尔(Memel)。军事崛起的年代时常伴随着长期的收缩与衰颓。普鲁士非凡成功的另一面是持久的脆弱,这种脆弱是普鲁士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印记。

本书主要探讨普鲁士的兴衰。只有通过对其兴和衰两个过程进行评价,我们才能理解众多人记忆中如此强大的普鲁土何以突然间彻底从政治舞台消失,且无人哀悼。

书评(媒体评论)

克拉克大师般满腔热情的叙述,从容克阶级中的女性角色到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酒馆,无所不包。一切都跃然纸上,极具魅力。

——《星期日泰晤士报》

克拉克用广泛而深刻的叙事绝妙地梳理了普鲁士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复杂历史,将使这本内容充实厚重、语言优雅风趣的作品成为典范。

——《BBC历史杂志》

不论是主题的重要性,抑或所展现出的神韵与行文技巧,这本书都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迈克尔·霍华德 英国杰出战争史学家,《欧洲历史上的战争》作者

普鲁士的故事被讲述过千万次,但这本书所呈现的如此智慧、优美、生动鲜活的不朽历史,堪称凤毛麟角。

——理查德·奥弗里 英国知名“二战”史学家,《第三帝国图文史》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