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歌的岁月(2015上海纪实精选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上海纪实》编辑部编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向600米高空泵送“糯米团子”

钢构件和混凝土,是物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种建筑材料。到达工地的时候,钢构件已是固态成型的钢筋铁骨,而混凝土还是“一摊”呈软扑扑液态的无规则“待用品”。

任何建筑的往下“浇”混凝土,当然都是有施工技术标准的,由于地球的自然引力,使这个混凝土的向下浇筑,成了“习以为常”的惯性过程。平面浇筑,乃至在今日上海建造三四十层楼的房子,混凝土浇筑也是小事一桩。只是,上海中心大厦的混凝土浇筑,最高施工点在海拔620米。在建筑界,用泵送方式高度超过200米的现代混凝土浇筑技术,属施工尖端难题,从混凝土泵的选型、混凝土配合比及混凝土拌制、运输、泵送的整个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造成施工失败。

在俗语中,混凝土是水泥和石子的混合物,呈不规则形、具有坚硬锐角的石子,由于强大泵送力一次又一次的“推举”,对于输送管道内壁不断地磨损是肯定的。将混凝土泵送到600米以上高度,需要巨大的推力,泵送管道的耐压是理所当然的,而耐压性能的高低,又不能与管壁厚度成正比例,不能越耐压管壁就超厚;管道“太”厚,自身超重,这会给施工造成另一个大难题。超高泵送管道必须耐压,但不能太厚;不能太厚,但又必须耐磨,事情就是这样的矛盾。上海中心大厦总承包部土建副总监、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监花力介绍:我们使用的泵送管道是特制的,长度是3米一根,一根重150斤,我们最高的泵送高度是620米,但这个泵送管道不是笔直的,要通过不同的水平连接,这个水平连接的长度是80米,所以泵送管道总长度远超过了620米。这个超过600米长度的泵送管道整体,由200多根三米长的管道连接而成,那么,这200多个的接头,400多处的封闭接口,本身就是一项必须保质保量的艰巨操作。

对混凝土“料”有严格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是既满足强度、耐久性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具有良好的可泵性,这就涉及如何确定水泥和外加剂品种,即选择优质矿物掺和料,寻找最佳掺和料用量比例,等等,使其达到最佳配合比,从而在泵送过程中,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阻力小、不离析、不易泌水、不堵塞管道,质量不发生异变。花力说,上海中心大厦使用的混凝土石子,都是“磨”过的,这个加工是为了让石子“圆润”一些。在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建设中创出当时泵送世界纪录的上海建工材料公司,经反复调试,研制并采用了c100的超高强度混凝土,这种被业界称作“糯米团子”的超高强度混凝土,黏稠度极大,泵送阻力远大于普通混凝土。这混凝土的黏稠度要高,但又要保持泵送畅通,如何让充满了矛盾的“糯米团子”不在“某一段管道”里撒赖停顿,直达620米高度,这正如俗话所说的,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难。  超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建设的象征,也是现代建筑科技力量的完美体现,在上海中心大厦施工中,突破了“目视”经验的局限,对混凝土匀质性检测手段的研究,提高到混凝土内部性能剖析,始终牢牢掌控住“三口状态”:出厂口、入泵口和出泵口,做到泵送主系统压力为17MPa,做到泵送压力在合理泵送区间内浇筑“一气呵成”。

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核心筒的混凝土浇筑,一共进行了243次。混凝土的浇筑最高度,是128层的“结构板砼”。按照4年来计算,每一年浇筑的楼层数量为32层,这也就是说,每个月要浇筑3次左右,而每一楼层的浇筑,要根据不同情况,分解成若干次。每一次浇筑的测试、泵送、拆卸、清洗、组装、受压测试,“每一个楼层都是不一样的”,还要专人清洗,专人紧固,整套程序都要始终如一地“再走一遍”,以确保下一次浇筑的通畅顺利。“这200多节的输送管道,究竟拆卸组装了多少次,已经算不清楚了”。

上海中心大厦工地上这样的混凝土泵送管道,共有三条,两条作业,一条备用。如上所说的每次浇筑都要“再走一遍”的工作程序,至少还要乘以二,甚至要乘以三。

2014年7月10日,第57期工地简报报告:建筑高度606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屋面板混凝土浇筑施工日前完成,标志着主体结构土建工程圆满收官,这再次刷新了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的世界纪录。

P16--17

书评(媒体评论)

《上海纪实》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击现实,记录历史、时代变迁,反映时代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体现创作者责任担当、理性良知、人文情怀,追求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统一。《上海纪实》积极提倡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叙事风格的多样性,既有重大现实及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也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

——《上海纪实》主编朱大建

目录

序言

【在场】

 山高人为峰——“上海中心”建造纪实(陆幸生)

 上海猎狐风暴(童孟侯)

 燃烧自己,抽出肋骨当火把——追记法治“燃灯者”邹碧华(江胜信)

 “小联合国”秘书长(李动)

 狙击日本疫区牛肉(孙建伟)

【弄潮】

 与“凤凰”共舞——“十二生肖”的巴黎首秀(吴越)

【经典】

 与黄宗英争议《小木屋》(罗达成)

 不落征帆的黄宗英(陆正伟)

 傅雷与傅聪创作谈(叶永烈)

【亲历】

 中国医生在摩洛哥(刘红炜)

 我与提篮桥监狱(钱勤发)

 环球航行寻常梦——记首艘中国出发的86天环球游轮(徐新霞)

 在“世界中心”遇见“我”——冈仁波齐转山行记(王萌萌)

【记忆】

 我与父亲之间(陈建功)

 父亲(肖复兴)

 人生是一个圆——庄则栋的后时光(鲁光)

 朋友情温暖了陈独秀凄凉晚年(刘湘如)

【往事】

 驰骋欧洲战场的战地记者(秋石)

 韬奋先生在上海(孔明珠)

 血光中的奋战——日军大轰炸重庆记事(何建明)

 如火的青春,如歌的岁月——记巴金的抗战岁月(周立民)

 疾风知劲草——王元化在抗战中(朱大建翁思再)

 萧伯纳到上海(徐茂昌)

 一百年前的上海外语补习班(沈嘉禄)

 回忆童年访巴金(叶良骏)

【风情】

 从前上海有个荣康别墅(聂崇彬)

 上海火车站:从历史烽烟走向辉煌(陆士清)

 上方花园上演“辞旧迎新”故事(沈轶伦)

【万象】

 道路清洁工的一天(戴仁毅)

 “我觉得上海就是故乡”——初中同学华子的自述(王磊光)

 上海全职太太生活面面观(朱慧君)

 迷雾重重《瘗鹤铭》(蔡永祥)

 犹太妈妈在虹口——犹太后裔沙拉·伊马斯背后的故事(陈理春)

序言

2015年5月,由上海作家协会创办的《上海纪实》电子刊(季刊)创刊,当年试刊三期,在上海作协主管主办的华语文学网上线供阅读,由此成为国内首个专注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的多媒体电子期刊。

上海文坛拥有深厚的纪实文学传统,20世纪30年代,夏衍创作了影响很大的《包身工》;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以黄宗英、叶永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家;红火一时的《文汇月刊》,作为全国报告文学的重要阵地,在创办十年中,培育了众多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家,刊发了一大批产生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力作和佳作。因为种种原因,纪实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在新世纪前后遭遇了一些新挑战、新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比较稀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力量有所削弱,创作队伍出现断层,作品发表阵地大幅萎缩等等。然而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纪实文学创作出现了升温的趋势,出现了一些具有大视野、大情怀、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与此同时,一些小说家、诗人参与到纪实写作中来,如阿来的《瞻对》、金宇澄的《回望》,纪实文学领域还出现了一些年轻的新面孔,以“非虚构”命名的纪实写作受到欢迎……大家在为这些变化感到欣喜的同时,热切期盼能有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或窗口,来集中展示、呈现今天纪实文学创作的新发展、新收获,并通过写作实践,推动纪实文学的创新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纪实》应运而生,可以说它的面世,是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学界的顺势而为之举,是时代和文坛期待呼唤的产物。

《上海纪实》于2015年5月开始试刊,以每季出刊的频率至年底陆续推出三期,共计发表了51篇、54万多字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有国内著名作家,纪实文学领域的名家、大家,然而更多的作品出自上海作协会员、上海作家之手;期刊的编辑团队,也是由上海知名作家、作协会员兼职组成的。

《上海纪实》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击现实,记录历史、时代变迁,反映时代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体现创作者责任担当、理性良知、人文情怀,追求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统一。秉持这一办刊宗旨,《上海纪实》以关注和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主力”,这类作品集中体现在“在场”“弄潮”“亲历”等栏目中;与此同时,积极提倡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叙事风格的多样性,既有重大现实及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也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创刊以来,《上海纪实》初步形成新鲜、厚重、广博、灵动的风格特征,得到文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区别于传统文学期刊,《上海纪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纯电子期刊的形态,为的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文学传播和读者阅读方式的新变化,探索“互联网+”时代文学的新机遇、新空间,期望以主流、优质、正能量的文学内容,优化和改善网络内容生态。《上海纪实》的在线形态有三种:一为在华语文学网上线的网络版;一为依托《上海纪实》微信公众号推出“微刊”;三为设在机场、车站及高档社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600多块大型电子阅读屏。通过这三种不同的途径,《上海纪实》获得了广泛的阅读传播,不少文章受到市民和文学爱好者的热捧。

为了进一步扩大《上海纪实》的影响,进一步汇集并呈现近年来上海纪实文学创作的成果,在上海作家协会的支持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们以编辑出版年度精选本的方式,让《上海纪实》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如歌的岁月——2015(上海纪实)精选本》收入的是2015年度《上海纪实》三期试刊的优秀作品。入选作品由《上海纪实》编辑部全体成员无记名投票选出,所选作品兼顾了题材、栏目、类型及作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编辑部对纪实文学现状及创新发展的思考、回应和推动也蕴含其中。我们期待以《上海纪实》年度精选本,回馈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关爱,同时继续我们在纪实文学创作、出版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纪实》主编朱大建

2016年6月

内容推荐

朱大建主编的这本《如歌的岁月》为《上海纪实》电子刊2015年度的精选本,选编的纪实文学作品在注重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凸显出纪实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叙事风格的多样性,既有大题材、大事件的宏大叙事,也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短、中、长篇相结合。

编辑推荐

《上海纪实》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击现实,记录历史、时代变迁,反映社会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体现创作者责任担当、理性良知和人文情怀,追求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统一。秉持这一办刊宗旨,《上海纪实》以关注和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主力”,这类作品集中体现在“在场”“弄潮”“亲历”等栏目中。创刊以来,《上海纪实》初步形成新鲜厚重、广博灵动的风格特征,得到文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也产生了的社会影响。

朱大建主编的这本《如歌的岁月》收入的是2015年度《上海纪实》三期试刊的优秀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