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枣庄黄埔人与中国大抗战/枣庄学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功彬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5.蒋介石不辞而别

而此时在俄国出行的蒋介石,正在返回中国的途中,在大连至上海的船上给孙中山书写“属游俄报告书稿”:“以弟观察,俄党殊无诚意可言,即弟对兄言俄人之言只有三分可信者,亦以兄过信俄人,而不能尽扫兄之兴趣也。”“俄党对中国之惟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甚至说:“吾兄如仍以弟言为不足信而毫不省察,则将来恐亦不免堕落耳。”从蒋介石这些言论来看,他访苏之行得出的结论,是联俄终无善果。这个结论,与孙中山正在兴头上改组国民党,决意依靠俄人办军校的政治愿望完全相悖,不亚于给其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但此事已决,诸多大政方针已定,怎好随意再变?故只好边走边看,所以还是督促蒋介石抓紧时间来广州,商量相关事宜。

1924年1月16日,蒋介石到达广州。20日,国民党一大开幕。因为蒋介石不是大会代表,所以就只好立在一旁旁听。24日,孙中山颁布命令,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3日,孙中山又任命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谁知蒋介石到了2月21日,却留下一个辞呈,自称“自维愚陋,不克胜任”,擅自跑回奉化老家去了。

根据叶剑英、切列潘诺夫等人的回忆,蒋介石曾对筹备处人员宣布:军校不办了,他还给相关人员发了遣散费。至于他为何要宣布筹备处解散,有资料讲,因为蒋介石感受到了广州一些军阀对创办军校很不满,也有威胁,所以蒋介石就有些害怕,才逃回老家的。但据25日受孙中山派遣去奉化劝蒋回粤的邓演达3月5日给廖、汪电中所说,此次蒋辞职离开是因为军校的经费公开与否问题,“因保持与先生之感情,现非有改革决心,国党皆陷绝望。若能公开整理财政,革除市侩垄断财权(指杨西岩拒发军校开办费),并促展、汝回(指胡汉民,许崇智——笔者),则彼可回其意”。问题是,军校的所有经费是由廖仲恺去筹措的,即使有困难,学校办不下去,可以与廖商议,也不能由着蒋介石一人之口随意宣布军校筹备处解散。

鉴于此情,骑虎难下的孙中山只好多措并举,力图挽救困局。一是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宣布筹委会继续工作;二是派邓演达去奉化请蒋介石马上返回广州。又在蒋辞职书上批示:“该委员长须任劳任怨,勉为其难,从艰苦中去奋斗,百折不回,以贯彻国民党牺牲之主张。所请辞职,碍难照准。”还亲自于29日紧急致电蒋介石:“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即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焦虑之情,词间充溢。

蒋介石心存对孙中山的不满。据陈洁如回忆录说,他不急于回广州,是因为孙太不给他面子:“他怎可于我仍在俄国的期间,接受莫斯科新派来做顾问的鲍罗廷?至少他可以打个电报问问我的意见。现在,我要让他等我的报告,等了又等。”还因为孙中山并未提名蒋介石为出席“一大”代表,很没面子,在党内也没有发言权。对此,陈洁如写道:在“一大”会上,“我们只能旁听,没有发言权。我注意到,这使介石觉得自己渺小,没有分量。事实上,介石在会场坐椅中,不时局促扭动。”

P6-7

后记

氤氲与升腾(代跋)

笔者老家叫中陈郝村,村子多水,蟠龙河与许由泉流出的水在村中的清漳桥南相遇私奔,经过邹坞,到达韩庄,流人运河,在台儿庄段形成唯一的东西走向;台儿庄北面是峄县大沙河,上游是甘泉、沧浪渊河,西是羊庄薛河,薛河西北是荆河……

民国初年,这些河边长大了一群人,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很快被山里的土匪所打破,被日本人的枪声所取代。无奈,只好远离家乡,别离亲人,南下广州或他地,考取了黄埔军校。

我之所以要把邹坞说成是“黄埔人之乡”,是因为在这条不宽的蟠龙河两岸,走出了以高魁元为代表的一大批黄埔军校学生,尤其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第五期的高魁元、陈敬、刘学斌、胡玉庭、曹世伟、阎毓栋、高维民……

水流韩庄入运河。韩庄的刘安祺,被军阀一巴掌扇到了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这也是枣庄第一个黄埔人,也正是他给高魁元的一封来信,引发了峄县人投考黄埔的热潮。

滕县人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悲愤和贫困的泪水,就不会有汤美亭、汤震方叔侄的离家出走,就不会有陈传钧、陈传钊弟兄的黄埔经历,更不会有黄埔四期的朱兴汶以少将职衔向中共的两次起义。

那时,这些在水边长大的人,水对他们来讲,还意味着是跪地抬头离家出走时眼含的泪水,饱含了酸楚。

20岁左右的年龄,怀揣着复仇的心理或报国的愿望,他们走到了广州、武汉,走到了西安、成都,走进了黄埔军校,还没来得及擦拭额头的汗水,便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场,从上海抗战、长城抗战,到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从台儿庄会战到武汉保卫战;从太原保卫战到长沙会战,从豫中会战到枣宜会战……

从黄浦江到长江,从湘江到汉江,从运河到黄河,从襄水到赣水……都有他们的身影。

那时,水对他们来讲,是红色的,是抗日战场上从弹孔处刀口里喷射而出和着泥土的血水,是血腥的。

1945年8月15日,这个令他们欣喜若狂的日子,欢笑和跳跃不足以表达喜悦,鸣枪与狂舞亦难倾诉心中话语,脸上积攒十四年的尘埃,不知道那天被涌动出来的泪水洗刷了多少遍。

那时,泪水酒水对他们来说是清澈透明的,是甜蜜的,是醉心的。

抗战胜利后,这个群体开始厌倦战争,绝大多数人选择回家务农,但历史就这样捉弄人,“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他们的命运在这十年的暴风骤雨中飘摇沉浮。

我去采访他们,也是他们最不愿提起或一旦切人最容易展开的部分,转脸、摇头是那会儿的肢体语言,叹气、抽泣是那会儿的画面配音……  他们或他们的后人,此时脸上的泪水流淌出的是屈辱,是不平,是明辨,是力争,也是无奈……

那时,泪水是哀怨的,是苦涩的。

有朋友问起我,说采访过程中有没有曾经退却的想法,我说有,但只是一晃而过。

这个伟大枣庄抗日群体,他们绝大部分已经凋零,但他们没有像儿时电影和中学课本里的战斗英雄一样,得到应有的敬仰与尊重,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抗战主体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血水汗水泪水成就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尽管书稿完成,我却没有胜利的喜悦,心里甚至愈发沉重,沉重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年我投入得太多,金钱当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份心情。

当年似乎不大理解张纯如为什么完成《南京大屠杀》以后自杀,今天才明白,当你融入那些人的那些事中,心情是何等的复杂,始终贯串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泪水:

在邹坞,采访黄埔第四期陈敬的儿子陈玉周老人时,他说自己祖上一家三口一夜问被土匪杀害时没哭,说夫人受批斗游街到自己单位门口时却落了泪;在北京,采访黄埔第六期朱道南二子朱平坪时,说到其父腥风血雨革命一生时没有泪水,说父亲为接济他人一日三餐仅是一碗面条连吃数年时,竟泪流满面;在中国农业大学,采访黄埔第十七期华绍屿之女华玲时,说父亲抗战受伤、“文化大革命”受辱时她没流泪,说父亲受尽屈辱却依然坚信共产党,并让几个孩子都入党时却大声哭泣;在天津,采访黄埔第十一期张扬之女张爱光时,她平静地叙述父亲为国捐躯和自己一家后来遭遇的灾难,平平和和,娓娓道来,瞬间一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风扑面而来。那会儿,我的眼圈热了。在滕州,采访黄埔第十七期李玉璋之子时,天降大雨,时近黄昏,这位年近80的老人正仰卧在一条断了腿的木椅上,满脸酒气,半梦半醒,说起父亲脚系麻绳,头部冲下,被人从房梁上拉起放下、放下拉起时,手舞足蹈,充满了欢乐。伴着满屋的青草味、浓烈的烧酒味、臭烘烘的羊粪味、弥漫升腾的院落羊骚味,和着羊群咩咩的叫声,大雨哗哗的浇灌声,老人说书般哈哈的大笑声,在昏暗灯光的映照下,我泪流满面……

世界上无论多么精彩的战争,都不如平淡的和平。

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枣庄黄埔人前赴后继,浴血疆场,却被我们忽略了。因此,他们的这段历史由鲜明变得暗淡,甚至由无上荣光变得丑陋不堪。还原他们的历史,记录他们的抗战经历,是我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坚持下去的理由。

远古洪水浸泡巨木,而生成枣庄中兴公司;水土相合成胶泥,鲁班砌垒出滕小古国。水气沼沼的韩庄、台儿庄,和着滕县荆泉叮咚之声,升腾南去,化作一抹历史的云朵。  云散云聚,花开花落,枣庄黄埔人坚韧的血性,不屈的脊梁,早被雕刻成中国大抗战胜利的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

感谢黄埔军校,使我回到那个英勇的年代;感谢生活,让我回归、发现人性和良知;感谢亲人和朋友,给我支持,让我心中时时充满前行的力量;感谢抗日战场中的枣庄黄埔人,让我无惧困苦,能在每个漫长的黑夜与他们一起“协同作战”!

当然,就本书而言不可能把所有枣庄黄埔人都收录其中,如第四期的胡玉庭、刘学斌,第五期的陈传钧,第六期的李良均、刘赞宸、于英三,第十期的黄毓峻,第十三期的种蕴,第十五期的陈凤藻,第十七期的吴本生等,他们的后人和亲友都能点滴说出这个群体的抗日故事,只是线条粗略、故事简单而已,这也是未能收录书中的遗憾。

感谢政府,让健在的抗战老兵出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现场,让那些为国捐躯的鲜血化作今天激动的泪水,冲刷外侮,润泽未来。

是为跋。

王功彬

2015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 黄埔军校的创办背景和过程

 二 枣庄(峄县、滕县)概述

 三 枣庄黄埔人最初的生活环境

 四 辛亥革命对枣庄黄埔人的影响

第二章 正面战场上的枣庄黄埔人

 (一)刘安祺

 (二)高魁元

 (三)孙晋良

 (四)李大中

 (五)李鉴恩

 (六)陈芳德

 (七)陈芳贤

 (八)李德让

 (九)孙晋慈

 (十)钱秉确

 (十一)马镇

 (十二)田培相、田培桂、田培材

 (十三)张扬

 (十四)庄兴元

 (十五)赵厚昌

 (十六)华绍屿

第三章 敌后游击战场上的枣庄黄埔人

 (一)孙伯龙

 (二)朱道南

 (三)黄僖棠

 (四)黄玉玺

 (五)陈敬

 (六)刘修文

第四章 中国远征军中的枣庄黄埔人

 (一)尤广才

 (二)王毓珍

 (三)刘秉铨

第五章 谍报战场上的枣庄黄埔人

 (一)阎毓珠

 (二)阎毓栋

第六章 大后方中的枣庄黄埔人

 (一)宋东甫

 (二)朱兴汶

 (三)汤震方

 (四)李诗珍

 (五)蒋树柏

 (六)汤美亭

氤氲与升腾(代跋)

参考文献

序言

历史总是在回顾中才显露它的厚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所经历的最残酷的战争。从亚洲到欧洲,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世界上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人数达9000余万,壮美河山被蹂躏得满目疮痍。在这场战争中,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邪恶与正义、杀戮与救赎、侵略与反侵略展开了殊死对决,人类面临着空前危机。所幸,“二战”在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了和平、文明、正义、救赎和反侵略比它们的敌人更有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纪念“二战”意义之所在。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枣庄人民来说,枣庄地区的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值得珍视的特殊价值。这是因为,无论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枣庄都谱写了抗日传奇。在正面战场上,台儿庄大捷狠狠打击了日军不可战胜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在敌后战场上,铁道游击队纵横驰骋,打得鬼子闻风丧胆。它们已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性符号。两支抗战力量汇聚一地,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写下抗战历史上浓重的一笔,这在全国抗战史上也不多见。这是值得枣庄人民特别骄傲的地方。

在国人心目中,枣庄早就是一座抗战名城。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和钢铁意志,在枣庄抗战史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抱犊崮山坳里一一五师的猎猎红旗,津浦线上游击队员扒飞车、搞机枪、炸桥梁的矫健身姿,台儿庄巷闾中惊心动魄的拼死肉搏,运河两岸地方武装的长途奔袭,均绘就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美画卷。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而建立的伟大功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客观的,但历史的的确确是由人来书写的。日本长期以来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及歪曲告诉我们,历史书写的的确确存在着对抗与竞赛。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必须还历史以本来面貌。我们坚信,枪炮声写就的历史终将战胜谎言的鼓噪。这里呈上“枣庄学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研究丛书”,就是希望为读者提供真实的抗战历史,并以此来告慰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拼杀、为国捐躯的英灵,纪念那些在战争劫难中无辜死去的万千同胞,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习总书记的相关论断,使我们深受鼓舞,也为我们研究抗战史指明了方向。

铭记苦难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续写民族大义是时代赋予国人的神圣使命。枣庄学院一直以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致力于枣庄地区抗战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通过寻访抗战老兵、遗孤,追寻抗战足迹,查阅海内外文史资料,使得发生在枣庄的民族抗战史愈发清晰地呈现出来。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编著成册。这套丛书一共九本,包括《枣庄抗战通史》《台儿庄大战史》《铁道游击队史》《台儿庄血战记》《名人与台儿庄大战》《枣庄黄埔人与中国大抗战》《抗战英雄孙伯龙与运河支队》《枣庄抗战文艺研究》《台儿庄大战诗词选》,其中既有对枣庄地区抗战历史的全景式扫描,也有对局部战场的细致刻画;既有对不同抗战力量丰功伟绩的深度挖掘,也有对英雄人物的大力讴歌。我们希望通过编著者的努力,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复原和再现枣庄地区那段不屈不挠、驱逐倭寇的光辉岁月。

为学养和水平所囿,丛书还存在种种不足,尚祈有识之士指谬。

胡小林

2015年8月7日

内容推荐

《枣庄黄埔人与中国大抗战》作者王功彬历时六年,搜集215位枣庄籍黄埔军校学生资料,精选出35人,用大量的史料、访谈记录和珍贵的图片,分六个章节,详细记录了枣庄黄埔人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大后方战场、远征军战场,以及悬疑丛生的谍报战场上的精彩抗战故事,涵盖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中会战等大型战役。人物经历曲折、个性分明,既可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是中国抗战的缩影,枣庄抗战的长镜头。

编辑推荐

《枣庄黄埔人与中国大抗战》作者王功彬历时六年,用六个章节,详细记录了枣庄黄埔人在抗日战争中精彩的抗战故事,涵盖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中会战等大型战役。

本书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复原和再现枣庄地区那段不屈不挠、驱逐倭寇的光辉岁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