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坤主编的《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2)》属于科技惠民科普专项,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促进云南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结杰出老科技专家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宣传他们的丰功伟绩,颂扬他们在科技创新和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提倡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正能量,对于激励当代,流芳后世,教育群众,教育青少年和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十分重大,并为云南省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科技人物的研究提供史实资料。
| 书名 | 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2)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世坤主编的《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2)》属于科技惠民科普专项,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促进云南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结杰出老科技专家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宣传他们的丰功伟绩,颂扬他们在科技创新和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提倡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正能量,对于激励当代,流芳后世,教育群众,教育青少年和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十分重大,并为云南省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科技人物的研究提供史实资料。 内容推荐 赵世坤主编的《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2)》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云南省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该书的出版对对宣传老一辈科技专家的严谨精神、和无私奉献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录 淡泊明志执着追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红外技术专家苏君红 越是纯洁越是高贵——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贵金属冶金专家陈景 真空更是新天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真空冶金专家戴永年 尝遍百草探新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化学家周俊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保护学家朱有勇 唯有暗香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化学家孙汉董 一路潜航济沧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专家徐德民 我国水利水电地下工程及坝工建设领域技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马洪琪 云南的“水稻之父”——云南省农科院水稻育种专家蒋志农 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与研究——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云南大学知名教授侯先光 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研究的带头人——云南大学水文地理与水文生态学专家何大明 统计学科创新发展的领军人——云南大学知名统计学教授唐年胜 微波冶金领域的领军人才——昆明理工大学知名教授彭金辉 烈火烧来只等闲——昆明理工大学知名教授杨斌 冶金炉窑节能增效技术的领军人才——昆明理工大学知名教授王华 冶化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的领军人才——昆明理工大学知名教授宁平 科技成就梦想——云南知名磷化专家李耀基 药物王国里的女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药物学专家朱兆云 才高坝更高——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电力勘测设计专家张宗亮 撒向心田都是爱——云南省农科院玉米育种专家番兴明一 百花仙子降凡尘——云南花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继华 “恒”出来的卓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恒 中国高原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领军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航 传世大献妙手文章——云南爨文化的发掘者高级语文教师陈大献 “木”倚“才”而成“材”——中国木材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唐耀 一粒种子一世耕耘——云南农业大学知名教授段永嘉 春在溪头荠菜花——云南农业大学知名教授蔡克华 云烟科技的“始祖”——云南农业大学著名烟草专家徐天骝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云南农业大学知名生物统计学专家昝维廉 千磨万击还坚劲——西南林业大学著名森林植物学、竹类专家薛纪如 驾驭“方舟”佑生灵——西南林业大学著名野生动物学专家杨元昌 啄遍山林未肯归——西南林业大学著名昆虫学专家吴铱 春蚕到死丝方尽——昆明医科大学知名传染病专家饶娴宜 “表面”功夫更人心——昆明医科大学著名皮肤病性病学专家秦作樑 双手劈开生死路——昆明医科大学著名人体解剖学教授崔毓宇 回春妙手育才高人——昆明医科大学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徐鸿毅 扎根边疆战“血虫”——昆明医科大学著名寄生虫学教授夏代光 云南中医界的“火神”——云南中医学院著名中医学专家吴佩衡 喜看稻菽千重浪——云南省农科院水稻专家杨诗选 汗水浇大地热血铸丰碑——云南省农科院油菜育种专家史华清 绿肥红瘦也英豪——云南省农科院肥料学专家李正英 满腹经纶系桑田——云南省农科院蚕桑专家杨碧楼 麦地里的拓荒者——云南省农科院小麦专家游志崑 高原有只“领头羊”——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高源汉 踏遍青山志更坚——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布依族林业专家陆洪灿 山若有情山不老——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专家张瑾扬 万绿丛中看劲松——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林业专家杨绍增 妙手回春古建筑——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李岱传 试读章节 越是纯洁越是高贵——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贵金属冶金专家陈景 陈景,男,1935年3月9日生,云南大理人,我国著名贵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考入省立大理中学,1954年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1958年9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尚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后发展为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简称昆贵所)工作。1961年到冶金研究室,进行铂族金属的分离提纯。 从1961年起,陈景一直从事贵金属化学冶金及应用研究,先后改进了钯、铑提纯方法,在国内最先制备出钯、铑光谱基体;解决了从锇钌蒸残液中分离金钯铂铑铱、铑铱分离及铑的提纯,完成了硝酸工业废铂催化网再生研究和工业试验并实现产业化生产,攻克了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的全湿法冶炼工艺、阳宗海高原湖泊砷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国际技术难题。用静电力学计算出氢分子及氢分子离子的结构参数,从原子层次提出重铂族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动力学惰性均高于相应的轻铂族配合物的规律,形成较系统的铂族金属冶金新理论。 陈景主持完成重大科研任务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本,为我国的贵金属冶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84年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获云南省度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慧眼巧手绝活 1958年9月陈景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当时尚属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后发展为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1961年到冶金研究室,具体任务是进行铂族金属的分离提纯。 工作中,陈景热衷研究,尤其重视实验,许多重大发现都是源于其实验观察。一次,他发现一杯盛有未及时过滤的朱红色氯钯酸铵沉淀在放置几天后全部溶解了,在判定这是发生了一种四价钯还原为二价钯并放出氯气的自发反应后,他立即利用这个反应改进提纯钯的经典方法。这一方法省去了煅烧、高温氢还原、王水溶解、二次沉淀的繁冗过程,196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在做硫化钠沉淀贵金属时,他发现对氯钯酸和氯金酸,都存在一个溶液从混浊到胶态、从胶态突然凝聚出黑色沉淀的反应,但对铂、铑、铱的氯络酸则无此现象。据此,他提出了用硫化钠从铂、铑、铱氯络盐溶液中选择性沉淀金、钯的方法,并根据贵金属氯络阴离子几何构型有平面正方形和正八面体的差异,提出了存在两种反应机理的理论。 陈景用轻铂族和重铂族来分类,前者包括钌铑钯三个元素,属周期表第五周期第八族;后者包括锇铱铂,属第六周期第八族。由于后者比前者多了一层4f电子,其引起的“镧系收缩”,使两者原子半径几乎相同,但密度却相差一倍。这种分类反映了原子结构的差异,为区分六个铂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找到了一把打开迷宫的钥匙。总结出铂族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沉淀反应的分类及难溶配合物的溶解度规律、溶剂萃取的两类反应机理及贵金属氯配离子与亲核试剂反应的活性顺序等等,这些规律经过三十余年的验证可以满意地解释许多贵金属化学冶金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反应结果。 他对提纯钯的方法做出了创新性的改进,曾获中科院1965年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对铑的提纯,除去了其中性质极为相近的微量铱,解决了国际上公认的技术难题。他把国外分析化学家的磷酸三丁酯萃取分离铑铱引人到冶金中并作了改进,获得了含铱小于光谱分析下限的纯铑基体,类似方法约十年后才看到国外报导。该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攻克硝酸工业用铂催化网的再生难题,并把这项成果当时无偿地转让给化工部,由其在太原化肥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铂网再生车间。从70年代初生产至今,每年处理铂族金属一吨多,年产值均上亿元。该工艺1977年获原冶金部“科技成果奖”。 七人金川,三解难题 1978年,陈景参与了为甘肃省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服务的大项目“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的研究工作,负责提供新的分离提纯工艺。 金川镍矿是1958年在我国甘肃永昌(今金昌市)境内的戈壁滩畔发现的一座超大型硫化铜镍矿,其中伴生有钴、金、银和六个铂族元素。1964年这里建起了年产3000吨镍的冶炼系统,至70年代后期,电解镍的年产量提高到一万吨,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镍都,也是我国最大的铂族金属生产基地。由于矿石中铂、钯的平均品位仅0.38克/吨,远低于南非和俄罗斯的品位,从镍电解阳极泥中提取铂、钯的回收率仅为49%,铑、铱、锇、钌的回收率则仅为1%~3%,基本上损失殆尽。 昆贵所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从二次铜镍合金中提取贵金属的新工艺流程。1979年,时任昆贵所冶金室副主任的陈景,赴金川镍矿推行其提出的硫化钠法开展贵贱金属分离和贵金属相互分离。仅用七个月的时间,两幢宽敞明亮的车间完成了全部设备安装,在1980年国庆节前投人了第一批二次铜镍合金物料。物料顺利地通过了提取富集车间的四道工序后进入精炼车间,并在蒸馏了锇、钌后进入陈景负责的贵贱分离和金、铂、钯、铑、铱分离提纯工段。然而就在此时,严重的技术困难出现了。硫化钠沉淀前的溶液中出现了硅胶,沉淀出的硫化物根本无法过滤,工艺流程卡壳了。此时年关已近,陈景放弃了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留在金川解决技术问题。白天,他连续工作在12小时以上,夜晚还常常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穿上长筒雨靴,踏着深厚的积雪独自进车间做实验。这样,在生产停了20天后,新的硫化钠运来了,他也探索到了适合处理硅胶的凝聚剂,硅胶可以脱除了,整个工艺流程终于打通了。当人们看到黄灿灿的金粒、银灰色的海绵铂和钯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从1980—1982年底两年内,陈景曾四次带领技术小组到金川解决技术问题,帮助工人共同生产。两年中他在现场累计一年零三个月,对工艺流程又作了重大改进。他用1982年初研究发明的活性铜粉两级置换法代替硫化钠沉淀法,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改进了操作条件,而且技术指标又有了进一步提高。精炼工段铂、钯回收率达到了98%的设计指标,铑、铱、锇、钌回收率超过了设计要求。如果从镍铜冶炼的全过程计算,新工艺把铂钯回收率从老工艺的49%大幅度提高到68%,铑、铱、锇、钌从1%提高到44%。两年内生产铂钯712千克,铑、铱、锇、钌的产量更是相当于老工艺10年总产量的12倍。 从1978—1983年,陈景先后七人金川,还发明和成功应用了金川物料的活性铜粉两级置换法。“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1984年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陈景排名第一。1985年,该项目加上金川的采选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0—1990年代,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多项,1984年陈景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P9-13 序言 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创新驱动发展"的渴求,使中华大地沐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之光。科技事业呼唤着科技人才,2001年我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跨越发展的使命,催促着大山中的云南从改革开放的末梢奔向前沿,制定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体系,以扎实的系统工程构筑起云南科技人才“金字塔”。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下达了《云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由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力量,对云南48名杰出科技专家的人生经历和科技实践进行了采写、梳理和概括,集结出版了这部《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二)》,无疑是云南科技工作的又一件盛事和喜事。 与先前出版的《科技先驱——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一)》一样,这是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务求真实可靠,准确简练,重在文献性、思想性与历史性”为指导思想,精心编纂而成的以介绍云南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从中反映云南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 科技事业的本身,总是一步一个脚印,惊艳的跨越,必然源于艰辛的积累。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科技事业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奠基期”“文革”十年的“瘫痪期”、消除“文革”影响的“复兴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机遇期”。《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二)》所载的这些科技专家,和祖国、云南科技事业的命运栓在一起,有的于“奠基期”白手起家,在“瘫痪期”砥砺前行,在“复兴期”异军突起,经历了极不平坦的路程,却始终顽强奋斗、执著追求,在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发明创造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于“瘫痪期”潜心修炼,在“复兴期”脱颖而出,在“机遇期”大放异彩,成为科技支撑经济建设的栋梁。虽然有的风华正茂,仍在科技战线和建设领域勤奋地工作着,有的老科技专家却与世长辞,但他们是云南科技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云南跨越发展的起跑器和顶梁柱,是云南乃至中国科技进步从量变到飞跃的积累者、创造者和推动者。从他们依然回荡和正在激荡的岁月音符中剪出一段段精彩的时光,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将崛起的云南形象深深烙印在世界的视野! 应该说,今天这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楷模,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坐标”。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而言,唯有这些创造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楷模,最能穿透人的心扉、激荡人的心灵,激发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他们如同一根根标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目标,坚定着航向,汇聚着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衷心希望云南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们承接和发扬科技楷模的力量,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科技楷模》公开出版发行之际,谨向支持本科普项目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及相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向大力支持和组织编纂本书的有关单位、老科协组织和撰稿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 《科技楷模——云南省杰出科技专家传略(二)》编辑委员会 2017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