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
分类
作者 杨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延安文学研究的进路与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 延安文学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延安文学概念、时限的界定

(二)延安文学研究现状

 二 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期刊研究的滥觞和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视角的确立

(二)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

 一 延安文学与政治文化生态

(一)文化中心:传说之乐土,理想指归之圣地

(二)汇流与重构:“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苏区文学传统与延安文学

(三)使命与武器:革命战争文化生态

 二 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

(一)受众:不平衡的文化构体与接受的多元状态

(二)传播者:多重身份的兼者定位与角色转换

(三)集体创作: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融合与互动

第三章 “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与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

——文学期刊与延安文学传播研究

 一 媒介与文学传播

(一)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与建构性、同质化

(二)延安文学传播媒介:建构想象的空间

 二 宽松的政策空间:延安文学期刊述略

 三 延安文人社团与期刊

(一)“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文协”与《文艺突击》

(二)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鲁艺”与“文抗”、《草叶》与《谷雨》

(三)“大度宽容”的“公共空间”: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

(四) 生活的诗化,战斗的浪漫:诗社与诗刊

 四 论争与融合:同而不同,异而不异的“准公共空间”

 五 一种传受互动关系模式:文艺小组和星期学园

 六 期刊:构筑文艺的战线

第四章 从“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

——《解放日报》与延安文学报纸传播研究

 一 延安时期报纸概观:从《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

(一)《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及其《红中副刊》《新中华副刊》

(二)延安时期历史最长的报纸——《解放日报》

 二 媒介平台的整合与延安文学的转折与重塑:辟栏刊发一《文艺》副刊一综合性副刊

 三 作者群的培养与受众的互动

 四 议程设置与话语建构

(一)延安文人传播者的议程设置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议程设置

(三)媒体议程建构的合力:传播者、主流意识形态、受众

 五 文艺批评与论争:延安文艺理论构建与规约的过程

(一)媒介的建构功能和文学批评

(二)《解放日报》的办刊宗旨与贯穿始终的延安文艺理论建构

(三)批评的民主氛围及偏离偏移:一种不正常批评之风的萌芽

 六 纪实文学:作为历史现场记录的新闻文学文本

第五章 媒介形态的融合与拓展: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从“朗诵诗”“街头诗”到新秧歌剧

 一 文学在传播中回归与升华:朗诵诗运动与街头诗运动

(一)朗诵诗:由书面传播走向口头传播

(二)街头诗: 由小众走向大众诗歌起源于民间

(三)诗歌创作:由欧化走向民间、由诉诸内心情感走向诉诸现实生活

(四)跨媒体的推动:由“街头”“墙头”走向“报头”“刊头”

 二 新秧歌剧运动:从剧场到广场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一)从原始歌舞形态到现实生活的承载体

(二)新的“民间”的构建

(三)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

(四)从实践到理论:新的升华与拓展

第六章 历史的本质与本真

——延安文学传播再思考

 一 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评价坐标和研究坐标的建立

 二 传播视野下延安文学经典与经典定位的历史观

 三 议程设置的传播功能与“沉默的螺旋”

(一)文学性的遮蔽

(二)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身份的遮蔽

(三)“沉默的螺旋”

 四 现代性的变异:从“权宜之计”到“唯一方向”

——再论文学与政治

附录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主要报纸杂志概览

 延安时期代表性报刊发刊词

 延安时期主要文化单位、团体及相关报刊概览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文学蕴含和承载着最生动、最鲜活、最丰富的历史记忆,延安文学的研究,不仅关系于自身,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史的建构和重新评价。延安文学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传播效应,以及民族化、大众化的传播实践,更使其具有多方位考察和估量的社会史学价值。杨琳著的这本《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力求通过对延安文学传播的研究从而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还原生动的历史轨迹,分析研究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媒介生态,探求文学的生产机制、意义建构、媒体形态的融合及拓展,对延安文学做全方位、纵深化的动态观照。

编辑推荐

杨琳著的这本《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和分析了“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延安文学”传播的历史面影、性质和特点。“延安文学”研究的传播视角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延安文学”研究的空白,且对于深入认识这一世界范围内极少有的独特的文化文学现象的生成及独特的传播语境和传播形态,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