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各自的朝圣路(散文典藏)(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对于各种不杀生、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过去我都不甚看重,不承认它们具有真正的伦理意义,只承认有生态的意义。在我眼里,凡是把这些东西当作一种道德信念遵奉的人都未免小题大做,不适当地扩大了伦理的范围。我认为伦理仅仅与人类有关,在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态度上不存在精神性的伦理问题,只存在利益问题,生态保护也无非是要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罢了。我还认为若把这类理论伦理学化,在实践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彻底不杀生只会导致人类灭绝。可是,在了解了史怀泽所创立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史怀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也是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倡导者。他明确地提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他的出发点不是简单的恻隐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敬畏之心。何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呢?对此他并未加以论证,事实上也是无法论证的。他承认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是一种“伦理神秘主义”,也就是说,它基于我们的内心体验,而非对世界过程的完整认识。世界的精神本质是神秘的,我们不能认识它,只能怀着敬畏之心爱它、相信它。一切生命都源自它,“敬畏生命”的命题因此而成立。这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也许可以从道教、印度教、基督教中寻求其思想资源,对于史怀泽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基本的信念,人就可以与世界建立一种精神关系。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它简洁地说明了信仰的实质。任何人活在世上,总是和世界建立了某种关系。但是,认真说来,人的物质活动、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仅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非与世界整体的关系。在每一个人身上,随着肉体以及作为肉体之一部分的大脑死亡,这类活动都将彻底终止。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体的。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因为当他这样做时,他实际上对世界整体有所关切,相信它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本质,并且努力与这种本质建立联系。史怀泽非常欣赏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和中国的老子,因为他们都使人通过一种简单的思想而与世界建立了精神关系。的确,作为信仰生活的支点的那一个基本信念无须复杂,相反往往是简单的,但必须是真诚的。人活一世,有没有这样的支点,人生内涵便大不一样。当然,信仰生活也不能使人逃脱肉体的死亡,但它本身具有超越死亡的品格,因为世界整体的精神本质借它而得到了显现。在这个意义上,史怀泽宣称,甚至将来必定会到来的人类毁灭也不能损害它的价值。

我的印象是,史怀泽是在为失去信仰的现代人重新寻找一种精神生活的支点。他的确说:真诚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而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真诚的信念,应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思想之路。他之所以创立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用意盖在于此。可以想象,一个敬畏一切生命的人对于人类的生命是会更珍惜,对于自己的生命是会更负责的。史怀泽本人就是怀着这一信念,几乎毕生圣徒般地在非洲一个小地方行医。相反,那种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医生,其冷酷的行径恰恰暴露了内心的毫无信仰。我相信人们可由不同的途径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并非现代人唯一可能的选择。但是,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1997年3月

P5-7

目录

作者的话

自序

第一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孤独的价值

 勇气证明信仰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有所敬畏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哲学的命运

 名人和明星

 读书的癖好

 哲学与精神生活

 都市里的外乡人

 记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准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小说的智慧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给成人读的童话

 也重读安徒生

 临终的苏格拉底

 《李白与杜甫》内外

 回到世界名著

 简洁的力量

 世上本无奇迹

第五辑 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婚姻反思录

 嫉妒的权利

 点与面

 男子汉形象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关于好男人

 生命中的无奈

 婚姻中的爱情

 人人都是孤儿

 爱的反义词

 情人节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人是地球的客人

 我反对克隆人

 医学的人文品格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奢侈品的不便

 侯家路

 启蒙的契机

 录音电话

 朋友

 小散文模式

 报应

 “己所欲,勿施于人”

 不敢善良

 生病与觉悟

 老同学相聚

 另一个韩愈

 树下的老人

 论自卑

 人生话题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议论家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心理史的写法

 纯真的心性

 自由的灵魂

 纯粹的写作

 都市生活与爱情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不寻常的《遗弃》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散文这一种作物

 为了孩子的平安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辩论与真理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

 ——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纪实、虚构和伪造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第十一辑 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一次采访的摘录

 写作·童心·气质

 ——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我的命运之作

 ——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为孩子们写书

 答《时代青年》杂志

 我的北大岁月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哲学与时代

 ——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十二辑 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灵魂是一个游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梦并不虚幻

 精神栖身于茅屋

 生命树上的果子

 人所能及的神圣

 信仰之光

 谁是最智慧的人

 智慧和童心

 成为你自己

 独处的充实

 自己的园地

 幸福是灵魂的事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面对苦难

 真·善·美

 怀念土地

 读永恒的书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第十三辑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世界究竟是什么?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时间之谜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什么是自由意志?

 感觉可靠吗?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贝克莱的是与非

 庄周梦蝶的故事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你的“自我”在哪里?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序言

自序

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他。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

近来我好像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看见人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写书、编书、造书、“策划”(这个词已经堂而皇之地上了版权页)书,每天有无数的新书涌入市场,叫卖声震耳欲聋,转眼间又都销声匿迹,我不禁想:我再往其中增加一本有什么意义吗?可是,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

我如此为自己解嘲: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所以,对于我来说,写作何尝不是一种行动呢。

托尔斯泰晚年之所以拒斥写作,是因为耻于智识界的虚伪,他决心与之划清界限,又愤于公众的麻木,他不愿再对爱慕虚荣的崇拜者说话。然而,事实上,托尔斯泰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他从前的文学创作也罢,后来的宣传宗教、上书沙皇、解放家奴、编写识字读本等所谓行动也罢,都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灵魂的问题,是由不同的途径走向他心目中的那同一个上帝。正像罗曼·罗兰在驳斥所谓有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的论调时所说的:“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魂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连。”我相信,这立场就是他对人生真理的不懈寻求,这关连就是他一直在走着的同一条朝圣路。

但我还是要庆幸托尔斯泰一生主要是用写作的方式来寻找和接近他的上帝的,我们因此才得以辨认他的朝圣的心迹。我想说的是,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作者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这些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存在着,等着我去把它们一本本打开,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本书是我1996年至1998年所发表的文章的一个结集。东方出版社还曾出版过我此前文章的结集《守望的距离》,为了保持连续性,我把那个集子未及收进的1995年的部分文章也收在了本书中。我给这本书取现在这个名字,一是因为其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我所说的那些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我自己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消息。当然,这个书名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鞭策,为我的写作立一标准。我对本书在总体上并不满意,但我还要努力。假如有一天写作真成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无聊的事,我就坚决搁笔,决不在这个文坛上瞎掺和下去。

周国平

1999年2月20日

内容推荐

《各自的朝圣路(散文典藏)(精)》收集了作者周国平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书中作者由读书而发感想,在读书中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在写作时,作者心中悬着的对象也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朝圣者依然存在。每个人正是靠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编辑推荐

《各自的朝圣路(散文典藏)(精)》作者周国平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他将自己定位于“守望者”,并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书中倡导在淡漠中追求,于绚烂中归于平淡,让经过省察的人生充满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