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奇幻小说界备受瞩目的故事鬼才,上演台北与伦敦最光怪陆离的人间物语,孤独小人物的华丽逆袭,每个城市都有迷离瑰丽的传奇,每个故事都有扎心入骨的情感。张草编著的《双城奇谭》以台北和伦敦为舞台,混合恐怖与温情、怪诞与怀念、幽默与残酷。这些精致美丽的故事,宛如住在我们心里的妖怪,幻化出普通人所有的欲念、成败、癫痴,以及生命中不曾消逝的爱。
| 书名 | 双城奇谭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草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华语奇幻小说界备受瞩目的故事鬼才,上演台北与伦敦最光怪陆离的人间物语,孤独小人物的华丽逆袭,每个城市都有迷离瑰丽的传奇,每个故事都有扎心入骨的情感。张草编著的《双城奇谭》以台北和伦敦为舞台,混合恐怖与温情、怪诞与怀念、幽默与残酷。这些精致美丽的故事,宛如住在我们心里的妖怪,幻化出普通人所有的欲念、成败、癫痴,以及生命中不曾消逝的爱。 内容推荐 2个城市,8则传说, 当东方的灵异遇到西方的奇幻, 阴阳、时空开始不思议…… 弥留状态的母亲,口口声声说家中有“人”等了她六十年? 研究欧亚神话的教授,在教堂墓地挖出的骸骨是只有翅膀的狗? 泰晤士河畔,夜半浮动着一般人看不到的秘密? 张草编著的《双城奇谭》故事围绕着台北、伦敦两地,每篇故事都奇异而动人,并让人不自觉地深深陷入“张草式”的阴阳魔界里。更难得的是,在惊悚悬疑的氛围中,往往蕴含了温馨幽默的人性,而出人意表的情节转折,则表露其创意和想象力,堪称新一代作家中最受瞩目的杰出作品。 目录 总序 蝙蝠的文章 台北 四季台北 春 甲子之约 四季台北 夏 超级玛莉 四季台北 秋 阿莲断头记 四季台北 冬 台北迷路 伦敦 四日大雾 褐色篇章 古老的恶魔 四日大雾 红色篇章 吸血鬼疑案 四日大雾 黑色篇章 黑暗交易 四日大雾 灰色篇章 泰晤士行进 后记 双城记 试读章节 上午十一时五十三分,天摇地动前一分钟,玛莉正在六楼通往五楼的楼梯间,准备将打扫工具收拾到底层的储藏室去。 有一部分的上班族正打算提早开溜,有的焦虑地频频看表,担心赶不上中午的约会,有的在偷传手机讯息,有的已经溜进电梯,按下了通往底层的按钮。 南投附近的震央传出强烈纵波,推歪了这栋大楼十年前偷工减料的地基,扭断了钢筋铁罐水泥的支柱,扯裂了钢筋纸板水泥的外墙和地板,于是整栋大楼下陷,四楼变成一楼,四楼以下像扎扁的三明治,将地下停车场的房车全都压成废铁,包括一辆前几天刚出货、贷款还没缴清的奔驰车,买主是七楼电子公司的新贵总裁,他刚在电梯中跟其他几个上班族一起被压成肉酱。 上午十一时五十四分,地震十秒后,玛莉被压在破瓦碎砾之下,由于地震前那一分钟,她临时起意想喝杯水,于是将工具摆在楼梯间,打开五楼的门,拿了保特瓶到厕所旁边的饮水机去装水。五楼有新迁入的办公室,负责人还没带钥匙来开门,饮水机旁堆放了几张办公桌椅,搬运工人刚下楼去找人,所以这几张办公桌帮她挡住了倒下的墙,虽然桌子的金属支架严重扭曲,依然为她保留了不少空隙。 中午,外头炎阳正炽,瓦砾下的玛莉却觉得寒冷无比。 饮水机的水管破了,她的衣服泡湿了水,将她体表的体温迅速夺去,而且她的肚子好饿,早餐只不过是来上班前买的一个糯米饭团,在经过一个上午的辛劳工作之后,早已化为汗水。 一切来得过于突然,她还没回神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感觉到下半身无法动弹,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受伤流血,只是觉得好累好累,力量正一点一点自身体流失。 此时她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要死!」 万千个画面忽然从她脑中迸出,过往的回忆如走马灯掠过眼前。 话说回来,玛莉也没什么特别值得回忆的事情。 不过有一点无可否认的是:玛莉很厉害。 玛莉很厉害! 她凌晨起床,为孩子和老公准备早餐。 然后她到四十分钟车程外的办公大楼上班,六点半打卡,在八点钟公司上班以前将几层楼打扫一番,如此不断的扫地、拖地、抹窗、抹这抹那等等。 傍晚回家,她还得去买菜,回了家再洗菜、切菜、洗米、烧饭、煮菜、吃饭、收拾、洗碗、打扫家里、洗衣,往往到了午夜才有机会将自己梳洗一番,还要看老公睡前有没有需求,她才有机会就寝。 所以说玛莉很厉害。 玛莉,三十五岁。 十二年求学成绩平平,在班上从不受人注意,生平无特殊爱好,高中毕业后打了几年工,有人追求,所以嫁了,嫁了,所以生小孩,带小孩很忙,待孩子上学了,家中收入不足,所以再去工作。 目前职业是清洁妇。 玛莉是她为自己取的洋名字,她梦想有朝一日能去美国,过美国人的生活,所以她觉得最最基本的,该让自己先有个洋名,至少先沾点边。 玛莉最自豪的,是最小的儿子上学期英文考了七十二分,她觉得最可能圆她美国梦的,是小儿子。 为此,她工作更加辛勤了,还考虑晚上要不要去便利商店还是快餐店兼差。 玛莉告诉小儿子:「你以后去了美国,一定要接妈过去住哦。」 小儿子不睬她,他觉得老妈很土很俗气,小声嘟囔道:「我如果去美国,绝对不会带你过去。」 其实玛莉听到了,她告诉自己不要伤心,因为儿子正值叛逆期,会这样说话是很自然的。 以上就是玛莉全部的日常回忆。 她在破墙之下奄奄一息,事实上,她不只被墙壁压到,地震时整个地板下陷,她随着整堆碎石往下掉,等于掉落了三层楼,虽然不是垂直掉落,其间有不少次还撞到其他东西减缓了速度,她的内脏依然受到了撞击,说不定会内出血,如果这样,她就真的离死期不远了。 P49-51 序言 小时候听过蝙蝠的故事,留下很深的印象。 故事这么说:蝙蝠跟鸟交朋友,他自认长得跟鸟一样,鸟儿却不以为然,说他没羽毛,又鼠头鼠脑的,应该跟老鼠交朋友才是。蝙蝠去找老鼠,老鼠也不认他是同类,因为老鼠没有翅膀。 待我到中国台湾留学的时候,终于深深感受到蝙蝠的心情。大学的同班同学对我会开口讲华语感到很惊讶: “你的中文怎么这么好?”在他们的印象中,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华人的中文也不应该好到哪里去。 当他们知道我竟然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更为惊奇了。还有一位同学很不服气,又不明白我身为一介华侨,来自他印象中蛮荒之地,怎么可能在台湾写小说写到能出书?他自负才华比我高,却没这本事?当然,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往事,时至今日,在台湾出书的马来西亚人已不罕见。 我是马来西亚华裔,生长于马来西亚,由于先贤的努力和争取,我们仍然有机会学习自己的语言,有华商维持的华文小学,政府的国立中学也有华文课,也有华人创办的“独立中学”以华语教学,我们更自小阅读华文报章,国营电视台也有每天半小时的华文新闻。所以,我们华人会说写华语当然不足为奇。 由于我们生长于多元种族的社会,因此一般在校内都会“三语”并学,亦即学习作为国语的马来文、国际语的英文,还有自己本族的华文。而每个华人子弟,多少也会听会讲一些周遭常听到的方言,如我祖籍广东,但本地客家人多,母方又是祖籍福建,所以这三种方言,我都会一些。 但无论如何,我的成长轨迹都与我在台湾的大学同学不同,因为我毕竟不是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长大的。我仰慕中国历史文化,却仿佛总是站在远处观察,因此感觉到中文对我而言不只是母语,而是一种迫切的使命。所以,我对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会饥渴地去吸收,永远只怕知道得不够多。 但是,身处中华文化环境中的年轻人,又未必懂得珍借他周遭随手可得的资料,反而去仰慕与我们完全不同基因的西洋文化,导致中文奇幻小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充满了精灵、矮人、巨人、巫师、骑士、飞龙等舶来品,这类作品也如同蝙蝠:在东方显得突兀,西方人也看得出是伪西式。 因此,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尝试的是,写出中文专有的科幻和奇幻,而不是西方科幻奇幻的模仿品或中文版,而是确确实实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科幻与奇幻。由此,我在高中时代开始将宋代以前的笔记小说写威《云空行》,大学时写出科幻长篇《明日灭亡》三部曲,短篇集《双城奇谭》将乡野奇谭混入现代社会,《庖人三部曲》以武侠面貌探讨历史,还有许多实验性的‘极短篇”企图寻求小说的各种可能。 在创作多年后,我的小说终于可以跟中国大陆的读者们正式见面,感觉上是又期待又担心,期待的是将有这么多人可以读到我的作品,担心的是读者的接受度,毕竟这是蝙蝠的文章,是海外华侨第三代洄游文字故乡的第一次邂逅,不免会有丑媳妇见家翁的紧张。 数年前,我曾拜会倪匡先生,他老人家一针见血地问我: “为什么你的人物有时讲北京腔,有时湖南腔,有时又上海腔?”不禁令我汗如雨下。倪先生来自大陆,听惯五湖四海的腔调,我们海外华人无此经验,我们的经验是听客家话、福建话、广东话等语言差异,对于 “腔”是无法深入体会的。所以为了让所有华人都听得懂,我希望我写的是世界的中文,希望能将各地中文的地方性特征减到最低,没有特定一地的俚语,好让世界备地的中文读者都能看得懂。 或许,这也是当蝙蝠的好处吧! 张草 2015.2.2于阿皮亚陋居 后记 读者们不难发现,本书的故事都围绕着两个城市发生:东方的四则以台北为中心,西方四则以伦敦为中心。这些故事中的场景,是我魂系梦牵之地,所以我借着写作之机,将它们重游一遍。 我的台北经验 我生长于沙巴,在台湾完成大学教育,撇开政客对“爱台湾”的各自鸭霸定义,我自认是爱台北的,因为它丰富的样貌,也因为它滋养了我的心灵,对我而言,台北是我人生的两个故乡之一。在台北,我有吸收不完的信息,取之不尽的材料,正因为如此,我试图以庶民的角度落笔,又将台北的历史纳入故事,将我心中的台北印象剖现在读者面前。 一九九一年,我到台湾念书,中华商场还没拆掉。 第一年,我先在林口山上的“侨大”先修班就读,周末乘客运下台北,会在北门旁的车站下车,再走路到中华路,在中华商场的公车站乘车去“台大”,找同样来自沙巴的学长。 侨大毕业后, “台大”牙医系尚未开学,中华商场要拆了,我很’怀念那个杂乱的地方,只恨没将八栋大楼全部逛过,于是在中华商场的最后一天,我去沿着它走了一遍。其时人山人海,店家大甩卖,但显然跟我一样来缅怀的人比买东西的人多,我们用眼睛捕捉中华商场的最后时光,有位老人还用摄录机边走边拍,当时真希望也有一台! 后来知道,原来中华商场所在地以前是台北古城的城墙,被日本人拆了,而我每次来回侨大必经的北门,是古城至今唯一保留完整的城门,而今陷于公路高架桥之间。 庄永明的《台北老街》等台北历史书的出版,令我更深地接触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了解到我脚下正踏着历史,我周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中华商场的消失、国际版权实施令书市大抛售、台北首度变天、新公园改名二二八公园、全台湾大停电、九二一大地震、重整西门町、台北捷运双十路线通车、 “纳莉”台风水淹捷运、光华商场的拆除等等等等,都是目后的历史,当时我正身值历史之中。 大学时代,一位刘姓同学带我去逛西门町,他说他参加的社团专门研究民俗,他们特地去看八家将、烧王船等民俗活动,记录研究,他告诉我西门町的一些典故如戏院大火、卖美国货的店铺、红楼的变迁等,听得我饶有兴味,也种下了我写这篇《台北迷路》的因子。 住在“台大”医院校区时,常走徐州路,那儿有台北市长官邸(被陈水扁改为活动会馆),每当经过,都对徐州路那排目式老屋高墙后的生活空间很感兴趣,后来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看见门后的世界,叉由于一年一度的“倪匡科幻奖”在市长宫邸颁奖,令我对那片空间有了最完整}向概念,才会将这类房子写进《甲子之约》中。 我曾住在济南路的雅房、中坜市的公寓式套房、板桥市的间隔式套房及三房公寓,对于各类居住空间还算有认识,这也成了我创作的素材。总而言之,在台北生活的这些年,无一事、无一物不可下笔,这四则中篇是我对台北的回忆,也是我对台北的致意。 毕业后,我曾在板桥市文化路二段(邻近台北市)当了三年多的私人诊所牙医,接触到跟以往大医院不同的民众。来看诊的闽南人老是迫我讲闽南话,然后一直认为我是香港人;而港澳来的朋友发现这里有位会广东话的牙医,又纷纷找我看诊;有的人家中有印度尼西亚用人的,也来找我这位会马来话的牙医;遇上客家人时,我更可以聊上几旬客家话,这就是在沙巴长大的好处。 不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残障人士的外籍配偶,例如一位矮小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娶了位越南美人,还生了个儿子;一位智障病人,娶了位泰国女子,她们总是面无表情,令我看了心生同情。有一次那位越妻还告诉我,她先生总是带一批酒友回家,想到这位越妻是位大美人,就觉得她的处境不安全。 我深望这些女子不要被当成生孩子的工具,不要被当成买来的奴隶,可是这类新闻又时有所闻。我是自小学习中文的侨生,身在台湾尚且遭到某些人的异样对待,更何况这些异文化女子?因此才在《阿莲断头记》中为她们找个好归宿。 台湾的大男人沙文主义正随着时代减弱,但这现象只在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中明显可见,一般庶民中的女性地位仍有矮化现象,在新闻中常见妇女遭虐多年,仍然离不开那位蹂躏她的男人,实在费解。为此,我写《超级玛莉》就是以这类妇女为主角。 我在台北的各种经验,常常发挥在过去的“极短篇”之中,这本书中的四则故事,才是我首次痛快淋漓地大写特写。远多于华文的社会?会有这种反应不足为奇,也难怪华人写奇幻会少写自身的文化题材了。 为此,我产生了将中国奇幻素材现代小说化的企图,在高中时代就开始写两宋道士传奇《云空行》,心里对我的高中同学们有一种想法: “如果你不看古书,那就看小说吧!”从小说中认识古书。就这样,我以古籍为数据,创作了十多年,依然觉得有无尽的可能,本书的东方四篇,就是将古典注入现代的尝试。 蒲松龄、司马中原曾令一般人认为低俗的鬼故事登上文学境界,金庸也令武侠成为堂堂文学,过去西方人轻视的科幻、奇幻,如今也是他们显著的文学类型。以此为鉴,华人奇幻不可能找不到出路,我们看见许多摸索者在努力,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批努力的作者之一,希望往后华人能开创出连西方人也不得不读的东方奇幻。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场实验”,我仍在实验中,因为实验好好玩。 书评(媒体评论) 张草小说好看,是绝无疑问的好看。看过的人都知道,每一篇、每一段、以至每一句都好看。忍不住想说每一个字都好看。太夸张了?没有好看的每个字,怎么会有好看的整部小说!——倪匡 以精准、不滥情的手术刀式写法,字里行间却又能够很感性地散发出人类的喜怒哀乐、动静呼吸,这是张草的书写基因中,非常独特的笔触。你很难在当代的作家中看到这样的风格。——苏逸平 如果蒲松龄生长在现代,《聊斋志异》看来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读者“爬虫” 说起来,这四篇作品都给我类似的感觉——温润如水,会有点扎心。这种扎心,有时候会令我想哭。我想起日本的朱川凑人,张草的故事风格或许与他不尽相同,但给我的感觉却意外地相似。——读者Siedust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