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傅雷谈艺论学书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傅雷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傅雷编著的《傅雷谈艺论学书简》分为两辑,傅雷先生写给其长子傅聪和次子傅敏昆仲的家书编为一辑;写给友人和晚辈的信函编为另一辑。为了突出本书主旨,所收信件大多做了删节,并以“……”符号标出。更为简便起见,傅雷先生写给两位哲嗣的信,均删去了抬头、落款以及落款处的日期。

内容推荐

傅雷编著的《傅雷谈艺论学书简》中,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了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同时又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含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拳。《傅雷谈艺论学书简》不仅包含了《傅雷家书》最重要的内容,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目录

第一辑

致傅聪

致傅敏

第二辑

致吴宓

致罗曼罗兰

致黄宾虹

致宋奇

致郑效洵

致夏衍

致牛恩德

致楼适夷

致梅纽因

致刘抗

致汪孝文

致汪己文

致周宗琦

致罗新璋

致成家榴

致石西民

附:傅雷自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夜

上星期我替敏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协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休止)。“银瓶……水浆进”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明确起音),声势雄壮。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雍容气派],更是千古奇笔。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再从总的方面看,把悲剧送到仙界上去,更显得那段罗曼史的绮丽清新,而仍富于人间昧(如太真对道士说的一番话)。还有白居易写动作的手腕也是了不起:“侍儿扶起娇无力”,“君王掩面救不得”,“九华帐里梦魂惊”几段,都是何等生动!“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写帝王逃难自有帝王气概。“翠华摇摇行复止”,又是多鲜明的图画!最后还有一点妙处:全诗写得如此婉转细腻,却仍不失其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细腻与纤巧大不同)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过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蒂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一日午前

你的生活我想象得出,好比一九二九年我在瑞士。但你更幸运,有良师益友为伴,有你的音乐做你崇拜的对象。我二十一岁在瑞士正患着青春期的、浪漫蒂克的忧郁病:悲观、厌世、彷徨、烦闷、无聊;我在《贝多芬传》译序中说的就是指那个时期。孩子,你比我成熟多了,所有青春期的苦闷,都提前几年,早在国内度过,所以你现在更能够定下心神,发愤为学;不至于像我当年蹉跎岁月,到如今后悔无及。

你的弹琴成绩,叫我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同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把人家的赞美报告我们,是你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但同时必须深深地检讨自己的缺陷。这样,你写的信就不会显得过火;而且这种自我批判的功夫也好比一面镜子,对你有很大帮助。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你觉得我这段话对不对?

我对你这次来信还有一个很深的感想,便是你的感觉性极强、极快。这是你的特长,也是你的缺点。你去年一到波兰,弹Chopin(萧邦)的style(风格)立刻变了,回国后却保持不住,这一回一到波兰又变了。这证明你的感受力极快。但是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去年时期短促,固然不足为定论。但你至少得承认,你的不容易“牢固执著”是事实。我现在特别提醒你,希望你时时警惕,对于你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你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你很快得来的新东西(不管是技术还是表达)。长此做去,不但你的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当然所谓稳定不是刻板化、公式化),而且你一般的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孩子!记住这些!深深地记住!还要实地做去!这些话我相信只有我能告诉你。

还要补充几句:弹琴不能徒恃sensation[感觉],sensibility[感受,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当然,你在波兰几年住下来,熏陶的结果,多少也(自然而然的)会把握住精华。但倘若你事前有了思想准备,特别在智力方面多下工夫,那末你将来的收获一定更大更丰富,基础也更稳固。再说得明白些:艺术家天生敏感,换一个地方,换一批群众,换一种精神气氛,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与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特殊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地种在自己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得厚实。

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地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P4-6

序言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忘是没有前途的。人类历史,只能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前行。诚然,没有幻想或畅想,也就没有未来;但是,多彩的幻想或高远的畅想,也只能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果的基础上面。其他部门的运作是这样,文学艺术领域亦不能例外。这正是我们选编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谈艺论文且论学者傅雷先生(1908—1966),字怒安,上海市浦东人,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其所译巴尔扎克、梅里美、丹纳、伏尔泰、罗曼。罗兰等法国著作家们的作品,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数十年来流传不衰。傅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艺术鉴赏家。他除了撰有专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论张爱玲的小说》《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等众多文艺评论文章,还在大量的家书和写给友人及晚辈的信函中,经常即兴而精彩地表达着对文学艺术问题和如何做学问的见解。——他的论学又常常是和谈文论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真可谓是信手拈来,皆成真谛。但或许是由于傅雷先生在译著上的声望远播广大,其在艺术理论和鉴赏方面的成就,却在长时间中被人们所忽略了。而这也正是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编选其书简的另一个原因。

在以往的百多年中,谈文论艺者之众,犹如过江之鲫,其文章之多,亦可谓连篇累牍,难以胜计。然真能切中肯綮者,又有几人?就多数论者而言,不是失之就事(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论事,缺乏思辨性的生发,便是空谈玄论,于事无补。而在近二十多年间,文艺观念好似有了较大的变化,不能说这于创作实践一无益处,但冷静分析下来,除了时遭“名词大轰炸”、“贩卖洋概念”之讥,充其量只是将原来就应坚持的东西重加申述而已;在这过程当中,还往往将原本明白清楚的道理,反而喧嚣得模糊恍惚起来。在这种情形下,站在新世纪之初回眸望去,在我国现当代作家理论家中,傅雷先生则可堪称为数不多的真正懂得艺术奥秘者之一。从本书选录的书简中,不仅能使广大读者领略到傅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以开启品鉴作品的悟性与灵气,同时也可为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家们,提供一种如何契悟文心艺理的参照。

傅先生何以能在文学艺术上具备那样高深的造诣和精湛的鉴赏力呢?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建议读者们留意以下三点。

一点是,傅先生所具有的“历史观念”与“世界眼光”。

傅先生在1962年写给青年文艺爱好者周宗琦的信中说:“人类历史如此之久,世界如此之大,岂蜗居局处所能想象!”“吾人”欲步入艺术之途,“首当培养历史观念、世界眼光”。这是傅先生的夫子自道,也是他一生从文事艺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谈。  在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将“历史观念”和“世界眼光”割裂开来,误认为:有了前者,就会有认识上的纵深度;具备了后者,也就有了认识上的宽广度。殊不知如此简单化的结果,只能是对历史和世间事物的罗列杂陈、浮光掠影。而傅雷,在探索文学艺术规律的实践过程中,他的“历史观念”是世界性的“历史观念”,在他的“历史观念”中,即有“世界眼光”在;或者说,他的“历史观念”,并非局限于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地域所作的纵向联系,而是以“世界眼光”观察判断全部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表现。他的“世界眼光”,也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作的横向比照,而是从全部人类文化艺术史的背景上,考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特征,以及每一个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方法。惟其如此,他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见解,才能与一般的普通观念和流行的通病区别开来;他也才能在宏观地把握文学艺术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地找到每一种具体文艺形态的独特性;反之,则能以后者去丰富与充实前者。

再一点是,傅先生所具有的全面而深湛的修养。

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傅雷之精通中外文学不必说了,但他的修养与视野并不仅止于此。从《傅雷家书》《傅雷书信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与傅聪谈音乐》以及收入《傅雷全集》等其他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文、史、哲(包括宗教)三方面,均有深切的理解。他虽不是美术家和音乐家,但以其颖异的悟性和长期的欣赏实践,对美术与音乐的鉴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更可贵的是,他能将自已掌握的哲学、文化、艺术知识和人生体悟交融互会、渗透一体,并概括提升为与艺术活动(创作、演出、鉴赏等)规律有关的方法论,以表达他心目中的“理想的艺术境界”。

确实,傅先生颖异的悟性,我们是望尘莫及的,因为他的悟性之高,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天赋的才能;但从他的家书和写给友人的书信来看,亦与其勤奋好学和持续不断的艺术鉴赏活动有关。试想,如果傅雷不在卢浮宫、梵蒂冈宫等诸多艺术宫殿中反复观赏过大量原作,单靠攻读文艺理论和艺术史课程,他能对自文艺复兴初期至19世纪末年五百多年间数十位大师的创作做出那样精辟的剖析吗?同样,如果傅雷不是在艺术博物馆和展览会以及友人的收藏中,观赏过大量历代中国画的名作,更反复地品赏过黄宾虹的大部分精品(他自己收藏黄的精品就有五六十件之多),他能从史的高度,对黄的整体创作做出那般不同于常入见解的结论吗?不只对美术作品,在音乐领域中,傅先生也是非常重视鉴赏实践的。可以说,是不断的鉴赏实践,激活与提高了他的艺术悟性。而一般艺术理论家所缺乏的,恰恰就是傅先生这种坚持不懈的艺术鉴赏活动,因而也只能说些大而无当或千篇一律的话语了。  还有一点,就是傅先生所强调的,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要有能“通”能“化”的为学方式。

他在1954年的家书中这样说过:“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通”者,融会贯通也,举一反三也;“化”者,消化吸收也,提纯升华也;概而言之。“通”者“化”者,亦即悟性之表现也,性灵之发扬也。不通、不化,胶滞一点,固守一隅,难有傅先生似的博大精深、新见迭出的境界。在傅先生所有谈艺论学文章中,到处都贯穿着这“通”、“化”二字。我们在接受他所留下的遗产时,也当采取同样的方式,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教益。

金梅

后记

还是在去年夏天的时候,天津人民出版社的李力夫编辑就向我提到,他有意策划出版一部傅雷先生的书简。当时我说,这部书简涉及的方面不必很广,最宜集中在某个专题上,并商定了书名就叫《傅雷谈艺论学书简》。但在选编接近尾声时,由于本人突患眼疾,这项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过了将近一年,力夫同志又旧事重提,并说社里已经确定了这个选题。既然如此,我便请友人帮助,终于完成了本书的选编工作。

本书分为两辑,傅雷先生写给其长子傅聪和次子傅敏昆仲的家书编为一辑;写给友人和晚辈的信函编为另一辑。为了突出本书主旨,所收信件大多做了删节,并以“……”符号标出。更为简便起见,傅雷先生写给两位哲嗣的信,均删去了抬头、落款以及落款处的日期。

所收信件和写给同一收信者的信件,大体上按照写信时间排序。个别信件由于收信人或内容相关,在编排次序时做了调整。

本书注释除一小部分为编者所加,其余或为作者原注,或采自三联书店版《傅雷家书》《傅雷书简》以及辽宁教育出版社版《傅雷全集》的编者注释。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傅雷先生的生平概况,特将《傅雷自述》一文附于书后。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编者目前身体原因,无力为文,只得将一篇旧作略作删改,移至本书正文之前,权作序言。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金梅

二○○九年十月十日于津门

书评(媒体评论)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楼适夷

傅雷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铁汉子、硬汉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

——石西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