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印度近代伟大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以其全面的艺术天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给后世留下了五十余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同时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他杂著。
白开元编译的《泰戈尔笔下的文学》主要收录了他的《文学批评》、《歌是我的云使》、《孟加拉文学的发展》、《般吉姆》、《黑衣姑娘》、《英国音乐》、《欧洲音乐和印度音乐》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 书名 | 泰戈尔笔下的文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印)泰戈尔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泰戈尔,印度近代伟大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以其全面的艺术天才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给后世留下了五十余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篇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同时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散文作品和其他杂著。 白开元编译的《泰戈尔笔下的文学》主要收录了他的《文学批评》、《歌是我的云使》、《孟加拉文学的发展》、《般吉姆》、《黑衣姑娘》、《英国音乐》、《欧洲音乐和印度音乐》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内容推荐 泰戈尔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内容涉及史诗、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比较文学。这些文论中,既阐述他从事文学创作遵循的美学理论,表达他对各类作品的睿智识见,也总结他的深切体会和审美经验。泰戈尔文论,有助于我国读者和外国文学研究者读懂和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泰戈尔笔下的文学》由白开元编译。 目录 译者序 文学意义 文学素材 文学批评 美感 夫 美和文学 文学创作 长篇历史小说 诗人的传记 儿歌 《沙恭达罗》 《云使》 歌是我的云使 《罗摩衍那》 诗和韵律 韵律琐谈 散文诗 我花园里的鲜花 孟加拉文学的发展 对孟加拉文学的轻视 在北印度孟加拉文学会议上的讲话 般吉姆 希罗兹杜拉 诗剧《自然的报复》 音乐剧《蚁垤的天才》 现代剧刍议 戏剧舞台 诗和歌 创作歌曲 竹笛 印度国歌 我迷上了线条 伯明翰泰戈尔画展前言 在伦敦就绘画所作的演讲 波士顿泰戈尔画展前言 鲜花 孤女 黑衣姑娘 世界文学 日本的俳句 诗人叶芝 巴厘舞蹈 现代诗歌 诗赠梅兰芳 英国音乐 欧洲音乐和印度音乐 和罗曼·罗兰谈音乐 试读章节 文学意义 外部世界进入我们的心中,变为另一个世界,其间,并非只有外部世界的色彩、形态和音响等元素,我们的好恶,我们的恐惧惊讶,我们的苦乐,也与它交织在一起。它融合我们的丰富感情,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我们用心中情感的溶液,融化外部世界,使它成为我们特有的世界。 如同许多人的肠胃里没有足够的消化液,不能很好地把外面的食物变成自己体内的营养,人世间不能充分使用心中情感的溶液的人,也不能把外部世界变为内心世界、自己的世界和人的世界。 有一些人生陛愚拙,心里对世上极少的事物感兴趣。他们虽然降生凡世,却置身于大部分世界之外。他们心灵的窗户极少,视宏大为微小,像外星人似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有一些幸运的人。他们的情爱、想象、好奇时时处处处于敏感状态。他们收到进入自然殿堂各个房间的邀请,村寨城镇的各种变动,在他们的心弦上弹奏出各种曲调。 他们用情感的各种甘汁、各种色彩、各种模具,把进入心中的外部世界重新塑造得多姿多彩。 感情丰沛的人的心中,重塑的世界,比起外部世界,与人更加亲近。在心智的帮助下,对人心来说,抵达重塑的世界的道路,是畅通的。它在我们心灵的影响下获得的特质,对人来说,是最易消受的。 由此可见,外部世界和人的世界迥然不同。哪样东西是白的,哪样东西是黑的?哪样东西小,哪样东西大?人的世界不提供这类信息。人的世界以各种声调讲述哪样东西是可爱的,哪样东西是可憎的,哪样东西是美的,哪样东西是丑的,哪样东西是善的,哪样东西是恶的。 人的世界,在我们无数心灵之间流动。这样的流动,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透过新生的感官,透过新生的心灵,这源自远古的水流,永远呈现崭新的面貌。 但是,如何得到它呢?用什么办法掌控它呢?不赋予这个奇妙的心灵世界以形态,不把它重新展现出来,它永远只能自生自灭。 可它不愿泯灭。心灵世界渴望展示自己。于是,世世代代,人们心中勃发文学的冲动。 开展文学评论,应该关注两样东西。一是文学家心中拥有把握世界的多少权力。二是他的权力能以稳定的形式显示出来多少。 这两者并非总是完全一致。若能一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诗人富于想象力的心灵,抵达世界的地方越多,我们对他作品的深度,越是满意。在人的世界,疆界拓展,我们漫游的领域就愈加广阔。 然而,文学创作的娴熟技巧,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表现能力所依凭的手段,尽管相对来说次要的,可能力是绝不会消亡的。它在语言和文学中储存起来。久而久之,它增强人的表现力。人们历来渴望获得这样的表现力。在卓有建树的人的指点下,人们的这种表现力逐渐丰满,人们称他们为名人,尽量报答他们的扶掖之恩。 有什么办法能把以情感的材料塑造的心灵世界展现出来呢? 展现的过程应有利于抒发心中的情感。 抒发心中的情感,需要多种器材。 男人在办公室里穿朴素的衣服,装饰品越少越适合工作。女人的服饰、羞赧和举止,应契合文明社会的流行标准。 女人做心灵的事情。她们奉献自己的芳心,也吸引他人的心。所以。要她们过分真率、过分简朴、过分严格,是不行的。男人应循规蹈矩,可女人应该漂亮。男人的举止大致上以明晰为好,可女人的举止中应有掩饰、含蓄和暗示。 文学为做好自己的事,应借助于修饰、形象、韵律、含蓄和暗示。像哲学和科学那样毫无修饰,是不行的。 以有形表现无形,作品中应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如同女人拥有柔美和羞涩,文学应有不可言传的蕴藉。它是不可模仿的。它超越修饰,是不能以修饰遮掩的。 为了使语言拥有超越语言的成分,文学在语言中融进了两样东西:图画和音乐。 不能用话讲述的,就用画面来讲。在文学中,没有勾勒画面的界限。情感总想借助对比、比喻、象征显露出来。 眼睛鸟儿似的飞翔张望。 这行诗里,诗人波尔罗摩达斯表达了什么呢?仅在叙述中.渴求的目光的急切是怎样表现的呢?目光像鸟儿一样飞翔,在这样的画面中,表达的焦灼,一瞬间就平静下来了。 另外,在韵律、词汇和遣字造句方面,文学必须借助音乐。实在说不清楚的,可以用音乐来讲述。分析含义发现,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借助音乐.它可以变得意味深长。音乐可以使话语中的情感鲜活起来。 总之,画面和音乐.是文学的两大要素。画面给情感以形态,音乐给情感以活力。画面是躯体,音乐是生命。P1-3 序言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孟加拉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圣。1913年他因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大量孟加拉语原作被译为多种文字,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至今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几位兄长是蜚声孟加拉文坛的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他家中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婆罗蒂》,位于朱拉萨迦的祖居,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经常聚会的场所。泰戈尔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文学、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广泛涉猎家里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语、英语名著,一拿到优秀之作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以稚嫩之笔尝试文学创作。他的五哥乔迪宾德拉纳特既是兄长又是导师,从不因他年幼而小觑他,而是耐心细致地对他讲解孟加拉诗歌的韵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处,把修改过的习作在家中办的杂志《婆罗蒂》上发表,兄长的帮助和指导,给了他极大鼓励,使他逐步登上不同门类的文学巅峰。此外,泰戈尔嗓音洪亮,从小特别喜欢孟加拉古典音乐和民歌以及外国音乐,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不久,就以孟加拉和爱尔兰曲调尝试着创作了音乐剧《蚁蛭的天才》。 泰戈尔八岁开始练习写诗,从发表处女作《野花》到1941年逝世前一星期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文学生涯长达72年之久。他的作品篇帙浩繁,除了52部孟加拉语诗集,还有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30多个剧本,以及50部散文集,还有三卷英语作品。 孟加拉语的泰戈尔全集中,收入了诗人写的《古代文学》《民间文学》《文学》《现代文学》《韵律》《文学之路》《文学本相》等7部文学评论专著。 纵观泰戈尔漫长的文学之路,他的文学评论,是与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同步进行的。在这些文论中既阐述他从事文学创作遵循的美学理论,表达对他各种文体作品的睿智看法,也总结他的深切体会和审美经验。 关于文学的功能,泰戈尔认为,创作的目的在于“把民众的东西以特殊方式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再以特殊方式把自己的东西转变为民众的东西”。从这样的目的出发,诗人关注印度社会现实,创作了像《戈拉》《河边的台阶》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小说,表达了印度人民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愿望,抨击残酷的封建制度和陈规陋习,表达了印度民众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但泰戈尔反对机械模仿现实的创作倾向。他认为自然真实、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是有差别的,文学不是自然的镜子,不是历史的记录,“厘毫不差的临摹,不是文学”。作家的任务,是像胃消化食物那样,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素材,“把内心的变为外在的,把情感的变为语言的,把自己的变为人类的,把瞬间的变为永恒的”,这样的作品,方能打动读者,才能在世界文学殿堂里获得永久的席位。像优秀长篇小说《沉船》中拉穆斯等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就是泰戈尔收集周围大量素材,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塑造出来的。而他那些的名诗佳作,蕴含高度凝练的内心情感,说出了人们想说而说不出的感受,因而得以广泛传播,久唱不衰。 按照泰戈尔的观点,文学是“用心中情感的溶液,融化外部世界,使它成为我们特有的世界”的过程。“画面和音乐,是文学的两大要素”。不能用话讲述的,就用画面来讲。讲不清楚的,可以用音乐来表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品的诗情画意。泰戈尔的小说、诗歌,甚至剧本、散文中,以饱蘸浓郁情感的笔触营造的意象,或阔大、深远,或幽美、绮丽,或沉郁、凝重,或豪放、热情,诠释难以言传的心声。泰戈尔对孟加拉语音律有深刻研究。他曾创造、革新三种诗律。他写格律诗,也写自由体诗、散文诗,诗作具有抑扬顿挫的旋律。他写散文不经意便用上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法,善于将复合辅音和开音节字有机地搭配,使文章具有明显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泰戈尔文论涉及的面是很广的。他在《罗摩衍那》中详尽分析了史诗产生的起因,发展,指出这是汇聚历代群众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漫长创作过程;在《长篇历史小说》中,阐明小说和历史书的区别以及虚构艺术真实的必要性;在《儿歌》中以风趣的语言,透彻分析了意象跳跃等孟加拉儿歌的艺术特点。他创作的《儿歌之画》《错位集》,体现他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 比较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一个重要学科。1985年,我国3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策划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而在半个世纪前,泰戈尔已在这个学科展开深入研究了。他在《世界文学》中说:“在英语中称之为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在孟加拉语中我称之为世界文学。”在《沙恭达罗》中,他把《沙恭达罗》和莎士比亚的剧作《暴风雨》作了详细比较,指出《沙恭达罗》有人性和道义的融合,有人和自然的融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暴风雨》“体现人和自然的矛盾,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根由是争夺权力。全剧自始至终充满仇恨”,“《暴风雨》中有暴力,《沙恭达罗》中有宁静;《暴风雨》中以强暴赢得胜利,《沙恭达罗》中善行修成正果”,从而指明以印度古典审美体系为基础的《沙恭达罗》与西方审美体系为基础的《暴风雨》的根本区别。 在《现代诗歌》中,泰戈尔把欧洲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作了多元比较。他推崇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称赞“他们的想象、观点、志趣,不仅把世界变成了人性的和精神的,也变成诗人心灵的”。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诗坛盛行的罗列黑暗、丑陋、龌龊,一味书写绝望、庸俗、颓废的无聊写实诗风作了严厉抨击。他对李白的诗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些诗“题材非常普通,但不缺少情味”,道出了他对古朴纯洁的唐诗的赞美之情。深刻的对比,凸现出他高洁的审美原则。 泰戈尔不仅对中国人民抱有深厚友好的情义,而且在文艺方面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泰戈尔访问中国前后创作发表的《火花集》《随想集》等作品,都是以寥寥数笔构作的深远意境的小诗。《现代诗歌》一文告诉我们,泰戈尔很早就读过并十分喜爱中国的唐诗。他很可能从中国的律诗得到过启发。泰戈尔访华时,曾和徐志摩深入讨论诗歌创作。徐志摩夫人陆小曼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他们谈诗一谈就是几个钟头。”他给梅兰芳、林徽因的赠诗,就音节而言,带有律诗的明显痕迹,所以若说他深谙中国古诗的真谛,他的小诗创作曾汲取中国诗歌的营养,也许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真实、韵律和美,构成泰戈尔文艺思想的核心。泰戈尔赞同真实即美,美即真实的观点。他认为美在万有之中。人、动物、植物、自然景色、社会、宇宙皆蕴含美。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贴近现实,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感受真实,发现、体味、揭示真实中的美,动用一切艺术手段,把用情感过滤提炼的美,传递给受众,在受众心里引起共鸣,使受众得到艺术享受。 泰戈尔所说的韵律,不单单地指诗歌的格律,也是他所持的一种哲学观点。在他的笔下,韵律是矛盾双方的协调或统一。他以鲜花花瓣的绽放与收缩、物体的上升和下降、魔师的抛球和接球等可观的具象,阐述人类社会中是非、甘苦、生死等抽象概念,以此说明两者处于有规则的状态,形成和谐,就能产生美。 泰戈尔的韵律观源自印度古代经典《奥义书》。《奥义书》称:“一切在生命中颤动,一切皆为欢乐。”颤动即韵律,欢乐即美。当矛盾双方发生剧烈对抗,和谐破坏,韵律缺损,人就会变态,而社会就会变成残废,就会“向地狱下坠”。所以,泰戈尔在他的作品和讲话中,一再强调个人心境的平和,人与人的融洽,人与自然的和谐,群体与群体、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和睦相处。 毫无疑问,泰戈尔的文论,是理解、品评他各类作品,乃至他的世界观的一把金钥匙。 泰戈尔曾经说过,随着时光的推移,他的诗可能落进遗忘之渊。但他的歌曲将永存。自然,他只说对了一半,他的诗是世界诗库中永放光芒的珍藏,而他的歌曲确实将一代代传唱下去。 从年幼时为五哥乔迪宾德拉那特弹琴记下的曲子配词,至迟暮之年为自己日后的悼念仪式而作的歌曲《宁静的海洋》,歌曲创作,也贯穿泰戈尔的一生。 在印度、孟加拉国,或许有人未读过泰戈尔诗作、小说,但绝对无人未听过泰戈尔歌曲。每天,打开收音机,耳畔便萦绕起旋律悠扬的泰戈尔歌曲;打开电视机,在文艺节目中,就可以看到歌唱家在声情并茂地演唱泰戈尔歌曲。 泰戈尔歌曲已成为一个专业单词,成为孟加拉和印度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泰戈尔歌曲飘出南亚次大陆,在世界各地回响。印度、孟加拉国的国家元首进行国事访问,隆重的欢迎仪式上,演奏的印度国歌《印度命运的主宰》、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是泰戈尔创作的千古绝唱。 泰戈尔歌曲响彻环宇。然而,泰戈尔歌曲,对于中国的读者、听众以来说至今是个神秘王国。 据我国世界民歌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陈自明先生的精确统计,泰戈尔一生创作了2006首歌曲。笔者手头的泰戈尔歌词集《歌之花园》编入他的爱国歌曲62首,祭祀歌曲’700首,爱情歌曲500首,歌咏季节的歌曲283首,其他歌曲178首。 泰戈尔的爱国歌曲,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在《金色的孟加拉》等歌曲中,诗人以真挚热烈的语言,颂扬使诗人陶醉的碧空、和风、绿原、河流,表达热爱祖国的赤千之情。 泰戈尔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创作的爱情歌曲,淋漓尽致地表现相爱的青年男女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一代代痴男情女,吟唱这些情歌,抒发爱恋的欢乐,化解郁积的痛苦。这些情歌,已融进一代代人的感情生活。 印度的祭祀歌曲,源远流长。诞生于上古时期的《夜柔吠陀》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神。包括杜尔迦大祭节在内,印度的祭神活动,丰富多彩。泰戈尔创作的祭祀歌曲不仅诗化梵我合一的泛神论,更多的是采用在神的面前倾诉的方式,阐述他的政治主张、哲学理念、文艺理论,以及洁身自好、与永恒之美相伴的理想。 印度一年分为六季,即春季、夏季、雨季、秋季、雾季和冬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泰戈尔以生花妙笔,生动地状写各具季节特点的旖旎景色。他笔下的蓝天白云、和风细雨、绿树碧草,鸟啼虫鸣,富于浓郁的感情,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也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泰戈尔歌曲题材宽广。他为亲友的婚礼写祈福歌,为他创办~lSll~,大学写校歌,为国际大学四周的农村开展植树运动写植树节歌。他还借物抒情,写咏物歌曲。这一首首佳作,体现他高雅的情趣和崇高的品德。 泰戈尔从外国音乐、民歌、印度古典音乐汲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泰戈尔写的歌咏春天的歌曲《热情的春风》,带有明显的爱尔兰民歌的痕迹。这首歌的旋律舒缓平稳,有钢琴伴奏,与其他极少装饰的歌曲迥然不同。 不过,西方音乐对泰戈尔的影响,主要是在他歌曲创作的早期。随着他熟练地掌握印度音乐、孟加拉音乐,西方音乐逐渐退出他的音乐园地。 泰戈尔创作的大量祭祀歌曲,采用印度流行的古典曲调。印度古典曲调与时辰、时令密切相关。如普尔比调用于创作表现黄昏、夜晚的歌曲,维伊隆调用于创作表现黎明的歌曲,毗伐什调用于表现晌午的歌曲。穆拉尔调用于创作表现雨季的歌曲,巴哈尔调用于表现春天的歌曲。此外,表现不的情感,也必须用不同的曲调。据印度音乐研究者统计,泰戈尔最常用的古典曲调达50种之多。泰戈尔继承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古典曲调。他根据歌曲的主题和艺术审美的要求,选择最适于表现情绪的古典曲调。例如,他用卡纳达调表现夜间失恋者的忧伤,用萨哈那调表现婚礼上的欢快,用普尔比调抒发漫漫长夜里恸哭的寡妇的期盼。泰戈尔以其对众多曲调的深刻理解,灵活地运用古典曲调的结构原则,让原则服从于情感的抒发,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绘画是泰戈尔晚年一项引人注目的艺术活动, 泰戈尔作画发轫于偶然。1924年前后,他在草稿上勾勾画画修改诗作时,杂乱的线条引起他心中的不快。天生的韵律感,促使他随手加以涂抹,让凌乱的线条变得有序协调,富于韵味。那些翩翩起舞的线条的美感,给他带来巨大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迷上了线条”。他画钢笔画、铅笔画,也画色粉画、水彩画。他画人物、动物,也画静物、风景。 关于泰戈尔画作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印度的生殖崇拜,是泰戈尔画作的重要主题。有人认为,他的画作,寄托着对社会、人生、人类命运特别是对印度妇女命运的关注。有人直接问泰戈尔,他的画是什么意思。可他不作解释,与他的画一样,“保持沉默”。泰戈尔觉得,作画要做的事是展现,而不是用文字具体解释。画作承负着基本价值,就能存留下来。不过他为伯明翰泰戈尔画展所作的前言中说:“我的画作,是用线条画出来的韵律。”泰戈尔认为,万物皆有韵律,韵律是万物彼此维系的纽带,也是他与梵天之间的桥梁。他用线条画的韵律,含蓄表达实现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希望,而那些女性画则隐约地抒写对复杂的个人感情历程的回忆。 在逝世前不到20年的时间内,泰戈尔共创作了两千余幅素描和画作。在伦敦、伯明翰、汉堡、柏林、波士顿、莫斯科等地相继举行了他的画展。1991年8月,为纪念泰戈尔逝世五十周年,中国文化部在北京、上海主办了“泰戈尔生平和画展”,展出他的25幅作品,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了解作为画家的泰戈尔的难得机会。 泰戈尔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篇帙浩繁,他集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和画家的桂冠于一身,他达到的艺术高峰,是后人很难企及的。 本书中《伯明翰泰戈尔画展前言》《在伦敦就绘画所作的演讲》《波士顿泰戈尔画展前言》是从泰戈尔英语作品选译的。其余的是笔者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选译的。按照内容配以一百多幅图片,力图把大师泰戈尔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另外,书中《戏剧舞台》《创作歌曲》《我迷上了线条》等文章,涉及舞台表演、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严格地说,跟“文学”不甚切题。但是,为了便于我国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泰戈尔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泰戈尔对文学艺术融会贯通的造诣,本书适当收入了这些作品。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白开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