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之可》每季度出版一辑,每辑三册,志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最有价值最具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其余,英雄不问来路,无论作者声名,无论是否原发。本册为张亚丽主编的《语之可(08家国乾坤大)》。
| 书名 | 语之可(08家国乾坤大)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亚丽主编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语之可》每季度出版一辑,每辑三册,志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最有价值最具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其余,英雄不问来路,无论作者声名,无论是否原发。本册为张亚丽主编的《语之可(08家国乾坤大)》。 内容推荐 《语之可》志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最有价值最具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张亚丽主编的《语之可(08家国乾坤大)》为《语之可》系列的第8本,收录了黄仁宇、雷颐等诸位名家学者的大历史散文。 目录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容闳:现代知识分子“第一人” 王闿运与他的时代 福泽谕吉:一个国家的启蒙老师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道:“战国将近二百年的长期战争,本质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战争,是地主政权的秦国对领主政权的山东六国猛烈进攻,结果秦国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一方的百姓不断获得土地财产,越扩张就越获益,百姓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 仅仅是军事吗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其中许多故事,都能为今天提供参考。 有这样一个国家,套用今天的话说:它发迹于老少边穷地区,建国初期人口少、底子薄,资源贫瘠,政治文化落后,人民素质普遍较低,还常受外族侵略。 这,就是当时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 然而,在其后短短一百年间,秦国通过变法图强,迅速超越中原各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强国,令人们震惊和赞叹!它依次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成为天下一统的新霸主。 这是一种什么速度?秦国速度。 要知道,从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只用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周王朝八百年历史、齐晋等国三四百年历史的老资格来说,秦国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 但事实就是如此,它华丽丽地崛起了。 这“秦国奇迹”的奥妙究竟在哪里?为何它能后来居上? 秦,是后世谈不尽的话题。无论是在历代的史书文字里,或是考古挖掘的实物场景中,我们都能得到这样的印证:秦军战斗力极强,它的军队纪律严明,士兵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当时的人们就评价秦国“秦,虎狼也”。在《战国策》中,有这样震撼的描述:崤山以东的六国士兵,参战时都全副武装,穿着铠甲、戴着帽胄。但是,秦国士兵比六国士兵都更勇猛,他们通通赤膊上阵,不做任何保护措施,他们横冲直撞,杀红了眼,左手拎着血淋淋的人头,右手夹着生擒而来的俘虏,还在不停地追杀敌军(“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秦军的骁勇善战,为世人所公认。 后世人往往把秦国的强大归因于某些具体因素,比如使用了远距离射杀武器“弩”、青铜剑的制造技术好、马匹精良等。诚然,这些因素能够决定单场战斗的胜负,但秦军逢战必胜,所向披靡,其原因仅仅只在军事吗? 军事,只是表象,是政治的延伸。 而政治,亦只是另一个表象。 这背后,实质上是制度的变革。 领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谁能打,谁就是大佬。 秦国一直都在做小弟,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土地,龟缩在西北角。 所谓“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的形势很不乐观,如果我们沿着北、东、南三个方向画一个半圆,就会发现,在秦国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C”形包围圈,将这个国家严严实实封锁起来。 魏国、赵国、楚国,周边很多国家都在挑衅它,制造各种事端。面对各种挑衅,秦国就是硬不起来,幸运的是,秦国老百姓都能理解领导人的苦衷,他们说:“我们秦王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问题是,这盘棋下了好几代人,从爷爷辈到孙子辈,似乎车马炮还憋在老巢里不得出来。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国家就不能发展!”站在函谷关的城墙上,秦孝公向近臣吐露心声。 作为秦国的第三十一位君主,秦孝公想带领秦国走向富强。 可是,改革该如何进行呢?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比较优势的后发国家来说,一切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 时间不等人。 此时,各国都已经启动改革了,而且卓有成效,请看: 魏国率先改革,领先了秦国五十多年,“李悝变法”让魏国一跃成为强国,侵吞秦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将秦国逼入关中,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楚国也开始了改革,领先了秦国三十多年,“吴起变法”,辟地千里,带甲百万,“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南方的大片土地归入楚国势力范围。 韩国,法家名士申不害也引领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制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攻击性能极高,“天下之宝剑韩为众”。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富之国,最早称霸中原,国内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让各国羡慕不已。P1-7 后记 在出版界和报业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每天的阅读中,有许多意境阔远、独抒性灵的文章跳脱出来,却往往由于不符合图书选题或报刊版面的需要而最终割爱,殊为遗憾。最近这些年我所供职的《作家文摘》是一份内涵丰富、偏重文史的文化类报纸,拥有一支视野开阔、眼格精准的编辑队伍,茶余饭后的研谈中深感一些有嚼头的选题有必要进一步地深化或拓展,慢慢构思出一本内容偏重轻历史的杂志书雏形,意欲采用连续出版物的形式,在大部头的图书与快节奏的报刊之间取“中”,融合报刊的轻便丰富和书籍的系统深入,既不会使读者产生需要正襟危坐啃读长篇出版物的畏惧心理,又不会觉得不够有料,因浅尝辄止而怅然若失。 为了体现一种对高迈深远文字的追求与向往,这本连续出版物取名《语之可》,书名受启发于孔子所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书的定名颇费踌躇,曾有《语可》《语上》之名,最后定名于《语之可》,是觉得这样语感更富于变化,语义也更丰富。特邀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赵白生翻译成英文,赵教授初译“Beyond Words”,已觉极佳,不想他又颇费思量地译作“Proper Words”,我觉得这两个都是言近旨远,很棒地表达了我们所想表达的意味。 具体的选稿约稿,我们希望能够秉持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邀约、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这些作品应该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能够以最有价值最具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其余,英雄不问来路,无论作者声名,无论是否原发。 《语之可》原计划每季度推出一辑,每辑三册,每册6万到8万字,5到10篇文章,文章长短数千字至一两万字不等。每册所收文章内容旨趣相近,围绕一个画龙点睛的分册主题。每册都配有一组绚丽多姿的文艺插图,附有背景介绍和衍生的艺术史知识,构成一个微型的纸上主题画展,以期与内文的气质一脉相承,珠联璧合。装帧上我们希望这本书精巧易携、简静大气。 一位作家曾感慨:编辑是一群无声、无名的人,他们的一生像一块巨大冰岩,慢慢在燥热的世间溶化。这是个纸质出版从田园牧歌步入挽歌的时代,几个有点理想、有点激情又有点纠结、有点随性的编辑,究竟能做点什么呢?要不要做点什么呢?始终难忘讲述一群辞典编辑日常的日本小说《编舟记》,书中这样解释事业的“业”字:是指职业和工作,但也能从中感受到更深的含义,或许接近“天命”之意。如以烹饪调理为业的人,即是无法克制烹调热情的人,通过烹饪佳肴给众人的胃和心带来满足。每一个从业者,都是背负着如此命运、被上天选中的人。也许,我们这些以编辑为志业的人就是一群无法克制编辑热情的人,能够为读者呈奉出几本可资信赖的读物正是上苍给我们的机遇。一事精致,便可动人。很多英伦品牌历经数百年沉淀,淬炼出一种经久不衰的高尚风范,每件单品都仿佛在唤回一个逝去的优雅世界。纸质读本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单品,以其可触可感,有热度、见性情的朴素温暖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在这个高速运转、速生速朽的时代,我们唯愿葆有初心,以真诚,以纯粹,以坚守,分享打动内心的文字,也期盼这文字的辉光映亮更多的人。 虽然沉潜思量多年,就本书的出版而言,由于主观的懒散及客观的冗务,却是各种拖延蹉跎,只是在工作之余零敲碎打,有一搭无一搭。直到2017年初,《语之可》第一辑《可惜风流总闲却》《英雄一去豪华尽》《也无风雨也无晴》才面世。此后的出版仍难脱我们的散漫风格,并不能严格按照原计划的每季度一辑的时间推出,第二辑《谁悲关山失路人》《白云千载空悠悠》《频倚阑干不自由》至7月才出版。好在图书出版后读者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与期待,许多作者也表现出毫不计较的信任,我们感念之余深受鼓舞,决心使《语之可》不断成长,日臻美好。 或是眼高手低,或是现实所羁,力有不逮,粗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指正。更望多赐良作。 张亚丽 2017年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