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吴其昌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二五 镌留着悲壮史迹的“崖山”熊子乡

熊子乡——这梁氏降生的地点,也足够刺激梁氏一生之荣誉和热血。何以故?梁氏自己就曾说过:

余乡人也,于赤县神州有当秦、汉之交,屹然独立群雄之表数千年,用其地与其人,称蛮夷大长!留英雄之名誉于历史上之一省。于其省也,有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狄异种血战不胜,君臣殉国,自沈崖山!留悲愤之纪念于历史上之一县。是即余之故乡也。……余实中国南端之一岛民也。……(《三十自述》)

梁氏以一“数百年栖于山谷”而为“岛民”之特质,而自幼即受本乡过去“光荣”和“悲痛”两大纪念之刺激,梁氏一生命运“种子的薰习”,即奠基于此时。

二六 祖榻上的口训

他脑海薰习中所受最早、最洁、最纯和一生印象最深的,当推他祖父梁维济的口训。

余逮事王父者十九年。……王父爱余尤甚。四、五岁,在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同上)

后来,梁氏虽然受“康党”所挟持,不能始终追随中山先生以倒满清,但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所发表的言论,竟是一个激烈的革命党!

……鄙人诚非有爱于满洲人也。……鄙人虽无似,一“多血多泪”之人也。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未尝不热血溢涌!故数年前主张“排满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即自变其说。至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问发而不能自制。苟思有道焉,可以救国,而并可以复仇者,鄙人虽木石,宁能无歆焉!……(《伸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像这种明确痛快的文章,真可与当时革命党的宣传品的笔锋,交相比美。严复批评“梁氏实为亡清代二百六十年社稷之人!”(见《学衡杂志》:严几道与熊纯如手书)。虽然未免推奖过甚,然而他的首先发难的功绩,实在是不容否认。而梁氏也曾说:

当光绪、宣统之间,全国有智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是革命党。但……手段却有小小差异:一派注重种族革命,说是只要把满洲人撵跑了,不愁政治不清明。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说是把民治机关建设起来,不愁满洲人不跑。……(《时事杂论·辛亥革命的意义》)

这话可以代表当时多少有血性的人的意见,虽不可知;但无论如何,却确确实实可以代表梁氏个人当时的意志和行动。

二七 开始离乡——睁开眼睛了

童年的梁启超,究竟不过是一个不见世面、孤栖山海的“岛民”,然则他后来一生的政治、民族、文化、……等意识,是怎么样养成的呢?他虽然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六岁,五经卒业。九岁,能做千言的文章。十二岁,便中秀才。可是天天所埋头钻研的,不过是“八股”。虽是他自己极其讨厌“八股”,然而不知天地间除了“八股”以外,还有所谓“学问”!他说:

……余自先世数百年,栖于山谷。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余生九年,乃始游他县。生十七年,乃始游他省。犹了了然无大志。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余盖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也。……(《夏威夷游记》)

中了秀才以后怎么办呢?

……十三岁,始知有段、王训诂之学,大好之。……肄业于省会之学海堂。堂为嘉庆间阮元所立,以训诂、词章课粤人者也。至是乃决舍帖括(即八股),以从事于此。然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三十自述》)

那时全国所通行的口号,连“灶下老婢”都知道的,叫做“穷秀才,富举人!”“一举成名天下闻!”中了举人,那还了得!而梁启超十七岁就中了举人。主考官为贵阳李端棻,酷爱这位青年新贵,却认为“国士无双”,打破社会地位的悬殊,就把他的妹妹许配给梁氏。并且就携挈着同赴北京去殿试。这回可下了第。好得很哩,如果梁启超十八岁就点了翰林的话,那末轰轰烈烈“戊戌政变”的主角,没有梁启超其人了。而梁氏如不经过十四年亡命生涯,那末这期间可泣可歌的雄文,也不会流传于天地间了。

下第归上海,购得《瀛寰志略》,才知道全球五大洲的形势及世界万国的部位大小,原来如此。于是索性把江南制造局所译的新书,大部是天、算、医、工、理、化等著作,不管懂不懂,都挪来硬读一顿,虽然不能消化,可是新生命和新血液,就此开始灌注入梁氏的体中了。(P39-42)

书评(媒体评论)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胡适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

他(梁启超)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郭沫若

后记

吴其昌小传

吴其昌先生,字子馨,民国纪元前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清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一日)生于浙江海宁之硖石镇。五岁知书,十岁擅古文词。家贫不能多得书,就里中藏书家借读,寝馈不释卷,以是成就特早,而体质亦弱。年十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业于太仓唐蔚芝先生,治群经及宋明理学。每值例假,必怀炊饼入无锡各公私图书馆,终日不出,三年如一日。年十九,与锡山同门诸子,偕诣姑苏,受礼经于曹叔彦先生。寒暑假返里,复自杭州至富阳,请益于夏灵峰先生。民国十三年春卒业,任广西容县中学国文教席,时已著成《明道程子年谱》《伊川程子年谱》《朱子著述考》《朱子全集辑佚》等初稿各若干卷。翌年清华大学创办研究院,先生考入为第一届研究生,从海宁王静安先生治甲骨、金文及古史学,从新会梁任公先生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备受二先生之奖掖。十七年,任南开大学文史教席。时陈寅恪、赵元任二先生讲学清华研究院,先生常趁寒假返平,随班听讲不辍,同学叹其辛勤。十九年,任清华大学史学讲师。明年沈阳变作,东北数省相继不守,先生蒿目时艰,忧思日深,至为绝食。二十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史学教授,益肆力于甲骨、金文之学,著有《殷墟书契解诂》十卷、《金文历朔疏证》五卷、《金文年表》三卷、《金文氏族疏证》六卷、《金文世族谱》四卷、《金文名象疏证》四卷;其他关于训诂、音韵、目录、校勘、笺释、史传之专论,散见于各学术期刊者,亦百余万言,而诗词古文及经世之文尚不与焉。拟撰而未成者,尚有《金文方国疏证》《习语疏证》《职官疏证》《礼制疏证》等若干种。先生于其所著述,尝“自比于屈子哀郢、韩非孤愤之笺注”(《金文世族谱》自叙语),可概见其志。由是先生体益弱,而学益勤,忧益深,积久遂以成疾。旋抗虏战起,先生兴奋异常,除兼任中央干部训练班教官外,讲演撰文,口诛笔伐,不遗余力。明年武汉大学西迁,先生随校徙居蜀西乐山,渐患呕血症,常于咯血之后、发热之际,扶杖上课,工作不辍,甚或过劳晕蹶,稍息即强起写作自若。家属友好有劝其节劳珍摄者,辄以“国难严重,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为辞,故自任教授以来,十余年未尝休假。常谓“不至抗战胜利之日,决不休假”。盖先生实一热血沸腾而不及自计健康之爱国志士也。三十二年舂,力疾赴陪都,出席中国史学会及史地教育委员会,中途即大病,比返乐山,咯血甚剧。然埋首撰述,未尝稍懈。逮冬疾甚,犹强自振作,为本社手撰《梁启超传》,三十三年一月二十日致书本社潘公展、印维廉二先生曰:“去岁接奉赐书,并承下问贱疾,感何可言!其昌受命奋兴,时病正烈,学校正课,至请长假,而犹日日扶病,搜集史料,规画结构,创造体例,起打草稿,虽在发烧、吐血之日,亦几未间断,其事至苦,因之效能迟缓,屡误交稿之期,甚用愧对诸公耳。近两月来,几于日夜赶撰此稿。朋友劝阻而不果。今幸不辱尊命,已将上册三章五万字完成,奉呈教正。其昌正因负责、确实、认真三义坚守不逾之故,乃至误期;更因疾病缠绵,时撰时辍,甚望二公深切体谅。本书为其昌呕血镂心之著述,虽片言只字,未敢稍苟,亦以聊报二公辱命之雅,并翼少酬先师任公知遇之厚也。”同月三十日,先生贻书友人侯塄先生亦云:“潘公展、印维廉二先生嘱撰《梁启超传》,十二月中旬开始动笔,一口气写五万字足,直至一月十九日,始告一段落,身体太弱,写四五天必须睡息一天,辛苦!辛苦!”其笃于师情,殚精著述,可以概见。卒以体质久亏,一病不起,致梁传上篇,竟成绝笔。三十三年二月廿三日,病殁乐山寓庐,年仅四十有一。遗妻一、女一。至梁传下篇,将由先生介弟世昌先生续成,以完先生未竟之志。先生平昔文章播海宇,交游遍朝野,一日弃世,各方同深悼惜。以先生天资之敏,好学之笃,使天假以年,则其对于学术之贡献,将复何限!乃造物忌才,致先生赍志以殁,实学术界一大损失也。

(以上小传由胜利出版社撰写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 一世纪来中国之命运——从鸦片战争至梁氏诞生的前夕

 第一节 绪说

 第二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惨况

一 陷落于绝望的深渊

二 天灾·人祸

三 道德的堕落

四 思想的颠倒

五 民智的固陋

六 社会的腐化

七 太后的奢靡

八 朝廷的昏庸

九 外交的腐败

一○ 军队的黑暗

一一 实业的丛弊

一二 贪污的普遍

 第三节 梁氏生前中国一般的教育状况

一三 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一四 青年教育是怎样的

一五 官办“洋学堂”是怎样的

 第四节 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

一六 文体的改革

一七 报纸的改革

一八 新兴各报述评

第二章 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从梁氏诞生至戊戌政变

 第五节 综叙

 第六节 亡国现象的种种——梁氏生后的中国惨况

一九 祸根的溯源

二○ 延续的天灾人祸

二一 此年的国际形势及世界大势

二二 中国遭受瓜分的“史迹表”

二三 帝俄侵华的阴谋

二四 暴日蓄志亡华的野心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二五 镌留着悲壮史迹的“崖山”熊子乡

二六 祖榻上的口训

二七 开始离乡——睁开眼睛了

 第八节 康梁会接——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

二八 康有为氏的速写

二九 万木草堂的内容

三○ 长兴学舍的教育大纲表

 第九节 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

三一 中国新青年的群英会——湖南新政开幕

三二 长沙时务学堂的内容及其贡献

三三 启发新智的第二步骤——创学会

三四 长沙南学会概述

三五 “明”“暗”二力的闪电战

三六 推行维新的第三步骤——办报纸

三七 强学报与时务报

第三章 维新的失败与革命的成功——自戊戌变法至梁氏亡命

 第十节 促成戊戌变法的原因

三八 综述

三九 外激的远因

四○ 外激的近因

四一 内根的远因

四二 内根的近因

 第十一节 戊戌政变史剧的绘影

四三 痛哭流涕时代的最后请愿

四四 新政要纲一览

四五 磨折的警报

四六 谭、袁半夜的壮剧

四七 皇帝成俘虏了

四八 废立阴谋与“单片请安”

四九 谭嗣同精忠壮烈的芳躅

五○ 千秋肃敬的刘光第父子与林旭夫妇

五一 康广仁、杨深秀、杨锐三君子的忠烈

 第十二节 政变失败原因的解析

五二 由于清德宗的无权与无能

五三 康有为本身的缺点

五四 满族之嫉妒排斥汉人而破坏

五五 守旧分子的死力阻挠

附录

 三十自述(1902年)

(附)我之为童子时

 论中国人种之将来(1899年)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1903年)

 论独立(1903年)

 服从释义(1903年)

 说希望(1903年)

 敬告我国国民(1903年)

 余之死生观(1904年)

 作官与谋生(1915年)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1915年)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1921年)

 为学与做人(1922年)

 梁任公先生年表

 吴其昌小传(代后记)

内容推荐

《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精)》是抗日战争时期吴其昌为恩师梁启超所撰写的传记。当时吴氏担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随校西迁四川乐山,患肺病而咯血,仍强自振作,应约著作此书,写到一半就去世了。但这半部《梁启超传》,数十年来影响着无数读者。陈寅恪读后感慨颇深,特为撰写文字一篇。

该书虽然是梁启超的传记,但着眼广大,不是汲汲于记录传主的生平而已。它以开阔的眼界和充沛的感情,为后人走进梁启超的历史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大便利。

编辑推荐

吴其昌著的《少年中国之少年(梁启超传)(精)》不仅记述梁启超由八股士子向新学拥趸的转变,而且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他出生前后中国封闭落后的情况以及面临的危机;写戊戌变法,重点在记录变法的经过,分析迅速失败的原因……

梁启超是生长在黑暗地狱底层的有血又泪有志气的一位满身创伤的青年,他坚信中国必然不亡,在无望之中奋斗挣扎,到死也未见中华统一。在黑暗地狱中过了一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