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黄卷相伴如火的才情
李季兰是唐代与薛涛、鱼玄机齐名的才女,原名李冶,是中唐诗坛上享誉盛名的女冠诗人,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被合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容貌俊美的她生于多产美女的吴越之地,少有才情,时人多有赞叹。
她潇洒脱尘,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才子多与之交往深厚,陆羽等人均同她情投意合,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往来极多。著名诗人刘长卿对李冶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但她身后的声名,不及薛涛和鱼玄机。鱼玄机一死惊天下,“薛涛井”“薛涛笺”流传至今。而如今,恐怕连她的本名李冶都少有人知晓了。但在李季兰生活的时代,她却是个风头甚健的时尚人物,其交际范围上通王公贵族,下至僧道隐士。
天宝年间,玄宗闻知李冶的诗才,特地召见她赴京人宫。之后,李冶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遣怀之作。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八首。
大凡聪颖过人之才女,个性各异。有奔放的才思和如火的热情者,有奇崛才思冷峻高洁者,有情深才郁愁肠百结者。如同那各色花等,香色不同美丽等同。其命运也各有坎坷曲折,让人唏嘘。
在季兰六岁那年,父亲指着一株蔷薇命她作诗,敏捷的才思让她片刻即成诗。其中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之句,“架却”谐音“嫁却”,写的是怀春女子因没有及时出嫁而“心绪乱纵横”。其父看罢心中不悦,认为女儿虽有才华,但秉性轻浮不可取,小小年纪就如此不安分,长大之后怕是要辱没门风。而早在其先的骆宾王,七岁时作了一首《咏鹅》,其父亲和一帮朋友夸赞不已,认为其志向高远,将来不可限量。而李季兰咏蔷薇,其父亲则认为“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这位忧心的父亲为了防患未然,居然在李冶刚满十一岁时,就将她送人深山里的剡中玉真观做了女道士,并将其改名李季兰,希望她潜心修道,谨遵妇德。
大凡佛道同占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庙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宫观在山顶。道观之所以能够雄踞名山之巅,乃是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于中国的一派宗教。春秋时代老子撰《道德经》,原本为哲学著作,但到汉代张道陵、于吉等人,篡用老子之名,创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组织,从而兴起了以符篆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扬长生不老之术和驱灾免祸之法,广为贵族阶层和贫民百姓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宽袍黄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迹江河湖海,为人谈玄说道、驱鬼镇邪,成为神秘而无拘的特殊人物。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极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为了说明自家皇朝是顺应天时的,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皇室则是他的后人。既然道教成了国教,那么势必会使全国上下趋之若鹜,后妃、公主进人道观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门女眷也多争相出家做女道士。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
受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也并非清静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以修行为名,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一种“交际花”似的人物,李季兰就属于这一类女冠。加之大唐“士风浮薄”的风气浸染,美丽的她亦俗了。当时有许多文人雅士来观中游览,见有一个清秀的小道姑,就常与她逗笑,李季兰也每每秋波相送。与众多男人的周旋中,她的身上便又多了一层魅惑的罪。在士大夫的眼里,她除了俗便是垢。她不受羁束,过于香艳,还“有失妇德”。(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