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编著的这本《木版年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木版年画的相关文化。本书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了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 书名 | 木版年画/阅读中华国粹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璟编著的这本《木版年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木版年画的相关文化。本书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了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内容推荐 木版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民俗艺术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木版年画上衣着华丽的人物和满堂生辉的气氛,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而其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王璟编著的这本《木版年画》共分九章,包括:年画入门,走近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木版年画遍地开,留住木版年画。 目录 第一章 年画入门 第一节 年画纵横谈 一、什么是年画? 二、追溯年画到源头 三、年画题材种类多 四、年画的种类 五、年画意义恒久远 第二节 木版年画的制作手法 一、手绘复制的年画形式 二、雕版印刷年画 三、单线木版年画 四、半印半画年画 五、套色木版年画 第二章 走近木版年画 第一节 五花八门看年画 一、门画 二、幡画 三、神像 四、纸马与瑞符 五、炕画 六、窗画 七、灯画 八、年画 第二节 木版年画之形——满面春风 一、满、多、全的构图特征 二、对称的构图形式 三、装饰画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 木版年画之意 一、寓意吉祥 二、崇神思想 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第四节 木版年画之色 一、原色的使用 二、与五行色彩的暗合 第三章 朱仙镇木版年画 第一节 历史渊源与年画发展 一、历史文化渊源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第二节 丰富的题材和内容 一、门画 二、神画 第二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一、线条粗犷,粗细相间 二、构图饱满,形象夸张 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第四章 杨柳青木版年画 第一节 杨柳青那些事儿 一、城镇“杨柳青” 二、年画杨柳青 第二节 杨柳青年画与地方年俗 第三节 谈古论今杨柳青 第四节 “五花八门”杨柳青 第五节 “半印半画”杨柳青 第六节 杨柳青木版年画与“玉成号”画庄 第七节 缸鱼年画展特色 第五章 杨家埠木版年画 第一节 走进杨家埠 一、驰名中外的杨家埠 二、杨家埠风筝 三、谈古论今说杨家埠 第二节 粗犷豪放杨家埠 一、祥瑞吉利寓年画 二、娱心悦目看年画 三、现实写照品年画 第三节 饱满夸张杨家埠 一、“密密麻麻” 二、“活灵活现” 三、“十全十美” 第四节 红红火火杨家埠 第六章 桃花坞木版年画 第一节 花开花落桃花坞 一、“桃花庵主”唐伯虎 二、名闻天下因年画 第二节 包罗万象桃花坞 一、众神与你过新年 二、戏文、故事辨善恶 三、市井风俗乐淘淘 四、时事新闻抒情怀 五、风景如画显繁荣 第三节 “姑苏版”印桃花坞 第七章 武强木版年画 第一节 燕赵风骨看武强 一、乐观向上武强人 二、谈古论今看年画 第二节 不用文章朝天子,全凭刀马定太平 一、吉祥喜庆闹新春 二、多神崇拜保平安 三、忠孝节义扬正气 四、民风民俗记变迁 第三节 “抗战门神”样式新 第四节 古朴稚拙品年画 一、构图丰满,主次分明 二、线条粗犷,拙中见巧 三、色彩鲜艳,热烈奔放 第五节 彩色套印看武强 一、绘稿 二、刻版 三、印刷 四、装裱 第八章 木版年画遍地开 第一节 绵竹木版年画 第二节 佛山木版年画 第三节 平阳木版年画 第四节 新绛木版年画 第五节 凤翔木版年画 第六节 滩头木版年画 第七节 梁平木版年画 第九章 留住木版年画 第一节 复杂的制作工艺 一、绘制图稿 二、雕版工艺 三、水印工艺 四、操作工艺 第二节 极高的收藏价值 一、年画的升值价值 二、哪类年画品种最热门 第三节 独特的承传方式 一、家传 二、招徒 三、承传模式 附录:木板年画珍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三、年画题材种类多 年画在漫长而广阔的发展过程中,题材愈加丰富,其表现形式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年画从产生初期到后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题材:喜庆吉祥年画、神像年画、戏曲年画、故事年画、生活年画、时事年画、趣闻年画和讽刺年画。 1.喜庆吉祥年画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开始转变,对年画有了更高的要求。“年”代表着喜庆祥和之意,年画所表现的题材首先要符合“喜庆吉祥”这一主题,年画的样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童子、美人、文官等形象。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围绕着“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10个字,将有关的人事、物象、祥禽瑞兽乃至神仙等组成画面,并赋予相关的吉祥画题。 2.神像年画 神像年画主要指的是门神年画。在早期“门神”的概念中,没有具体形象和姓氏,单单是一种抽象概念的神物。当时的人们不了解生病患疾的原因,认为是鬼魅作祟。于是在新年到来时,人们先打扫屋子、倒掉垃圾,然后画神荼、郁垒门神,以求驱病避灾。因此门神年画含有驱凶迎祥的意义。 汉代以后又出现了以古代勇士作为守门立户、防止鬼魅入侵的门神年画,表达了人们生前死后都需要有捉鬼之神或武士来保卫自身的意愿。到了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二将军,因替唐太宗镇守宫门,而逐渐演变成为千家万户忠实的门神。此外,钟馗也是我国门神年画的常见题材。后来赵公明、燃灯道人、孙膑、庞涓、姚期、马武、赵云、孟良、焦赞等都曾出现在门神年画中。 新年伊始,除了贴在门上的冲像年画,还有贴在其他地方的冲像年画,比如灶神。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新的灶神像,呈上供品,以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3.戏曲年画 我国的戏曲丰富多样,除了全国性的京剧之外,几乎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而且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剧目。用年画的形式表现戏曲占很大的比重,所谓“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当然,这里所指的“戏”,也可理解成曲折的故事和有趣的情节,并非专指戏曲。 4.故事年画 故事年画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等。有书本上记载的某个情节,也有人们口头流传的某种描述。例如《鸿门宴贺亡秦图》,反映的是《史记》和《西汉演义》里都曾记载的秦朝末年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年画中以4个衣装不同的人物,代表了故事中4个重要的角色,用细腻的动作和神情,体现出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上胜负难分的关键时刻,引人人胜。 另外,《牛郎织女天河配》、《赵州石桥鲁班修》、《西厢记》、《唐伯虎三笑姻缘》等年画题材也都来自神话故事或者传说传奇故事。这一类型的民间年画既是对年画题材的拓展,也是对历史、神话、传说故事的再次创作。它们通过色彩鲜艳、表现生动的年画,引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这些年画与我国民间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承与扩大,又能使平面的年画更加生动有趣,方便民众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 5.生活年画 以农民为主体的生活丰富多彩,年画中所表现的内容也生动地体现了街头巷尾那些朴实的民风,抒发了平民百姓朴素的思想感情。有些内容是他们最熟悉的,包括劳动生产(如《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图》)、敬老育幼(如《二十四孝图》、《教子图》)、休闲娱乐(如《正月十五闹元宵》、《同乐新年》)等。 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上的文人逸事,如《王羲之爱鹅》、《周子爱莲》、《李白醉酒》、《踏雪寻梅》等。各地的风景名胜也是此类年画的内容之一。 6.时事年画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在中华民族中产生了救亡图存、反洋图新的情绪和要求。各个社会阶层都关心战争胜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这些内容也成了年画表现的主题。作品有如《洋人求和》、《刘提督水战得胜全图》、《日德两军大战青岛》、《南北两军大战天安门》等。这些时事年画可以表达民众对时事的看法,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人民百姓不仅需要通过年画表达驱凶求吉的心愿,形象地描绘民间故事和传说,也需要抒发参与评论时事的愿望。正是因为平时这种讽刺或褒扬时事的途径比较少,所以百姓希望通过年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7.趣闻年画 趣闻年画多表现在当时当地闻所未闻或令人惊奇的新鲜事。古代的故事如《山海经》中稀奇古怪的记载,《西游记》中的各种神魔妖怪,近代的如《女学堂演对图》、《摩登女子骑车》和民间笑话《猴子抢草帽》等。 8.讽刺年画 讽刺年画有儿童画如《老鼠嫁女》,幽默画如《怕老婆图》。在四川还有政治性的讽刺画如《杠箱官》、《蛤蟆娶亲》等,多是影射那些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 P6-9 序言 傅璇宗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