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学者,作家。网名西门杏庵。祖籍山东曹县,现居海南海口,供职于南国都市报社,系评论版编辑、评论员,海南师范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南方百家讲坛”主讲人。从事过教师、公务员、编辑等工作。先后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兼职授课。
有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数百万字见诸于报刊。主要著作有《金瓶梅典评》《庄子为什么这样跩》《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老子到底说什么》《和谐读墨子》《毕竟是书生——晚明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旅》《禅解红楼》《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问君能有几多愁——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金瓶梅中的情色男女》等十余部。《自在--道德经里的处事智慧》其最新作品。
陈清华著的《自在--道德经里的处事智慧》介绍:老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之一,他的《道德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在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长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也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今天,我们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这部伟大的哲学作品,同样能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用新的方式解读老子,即使在现代化程度日新月异的当下,仍然具有“将中国传统哲学发扬光大,使之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生活”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忙着“救世”,唯独老子没有这个想法。他不但不去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连学生都不肯招。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他甚至连5000字的《道德经》都不愿意给这个世界留下。鲍鹏山教授叹息说:“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
第一章无中生有
无,很好。很多成语就用“无”字打头来“安慰”我们,比如无官一身轻,无关大局,无关紧要,无拘无束,无可比拟,无可奈何,无可非议,无可奉告,无价之宝,无坚不摧,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无足轻重等等。道就是无,万物是有,道生天地,天地又生万物,所以“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另一个说法是:“有生于无”,无比有的境界更高深,更莫测。有个成语叫无欲则刚,无欲,则不为外物所困,不被利欲熏心,不会迷失自己。诸葛亮不是说了嘛,淡泊能明志,宁静能致远。
从老子的话当中提炼出来的“无中生有”,则被后人发挥成一个成语,意思是:把没有说成有,凭空捏造。成了讽刺语,成了贬义词。这和老子的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
一般人都想“有”,不想“无”。就说学校吧,你看看那些有点名气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多少家长求人、送礼,削尖了脑袋把孩子往名校里塞,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像《中国式离婚》里林晓枫说的那句经典台词:考不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初中;不能上重点初中,就不能上重点高中;上不了重点高中,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那他这一辈子就完了。
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拼命学习,上大学,然后到一个单位工作,评职称,初级,中级,副高,到正高,成了正高就觉得特专家,高人一等。有那么夸张吗?我们单位只有一个人评上了正高,人见面都夸他“唯一的正高”,结果他自己也飘了,因为在一次竞争上岗中不如意,远走他乡,选择了到外地漂泊,据说在那边并不如意。又想调回来,领导不接受。这个不好办哪,单位里现在都超编了。
“正高”这个虚幻的标签害了他。他“得”了,可失的更多。
今天的人,谁不想赚钱?想赚钱,发财,可以,但你不能违法,靠坑蒙拐骗,那叫缺德。君子赚钱,取之有道。也许有人说了,老子的思想太消极了。其实不然。只不过,老子的思维是逆向的,反常的,而不是常规的。比如说,最近,郑州有人买彩票中了3个多亿,好家伙,这下媒体和公众的反映简直炸开了锅。谁中的?公平吗?有没有暗箱操作?中奖者在哪?中了这么多怎么花?大家对财富的渴望折射出种种心态,甚至于,各地出现了竞相买彩票热。不少媒体为此开专栏讨论,假如你中了这么多,该怎么花。有人说,我要是中了500万,就不干了,第一件事情是炒老板的鱿鱼;第一件事情是买部好车,然后如何如何。据说,香港有一个清洁工中了500万,但她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她还是她,还是清洁工,还是那么早出晚归地上班下班。那500万存在银行也不花。但有了这些钱,她说心态不一样了,自信了,工作成了乐趣了。
但是,你想想看,果真中了.500万,你的心态不会受到影响吗?即使你能平静如初,那些理财专家不打听你的电话?肯定有人找你,劝你投资这个、那个,帮你升值等。保险公司自然也会找上门来,推销保险;亲戚朋友也可能找上门来,希望你提供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所有这一切,都令你防不胜防。树欲静而风不止。你还能和往常一样从容上班吗?再打个比方,一个老实人,每天给他在地上捡到100元,百天过后,这个人也就废掉了,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丧失了基本生活概念,他完全忘却了原来那种勤劳简单的快乐,或许他想回到从前,但他已改变的物质化欲望化的思想很难让他再快乐起来。
所以,老子劝你“无为”,不要总想着“得”,得到财富,失去自由,你愿意这么选择吗?同样是中奖,德国有个老太太,就深得老子思想精髓。她中了500万美元,居然拒绝去领!为什么呢?她的解释是,我老伴去世后,寂寞,就去买彩票,不是为了中奖,而是怀念我老伴的一种方式,因为他在世的时候喜欢买彩票。就是这样。P4-5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在政府机关供职的朋友,待遇不错,其夫人的工作既清闲工资又高,孩子也很乖,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标准的成功人士了吧。可他总说压力大、心情不舒畅。空闲时喜欢约我喝茶、倾诉。
我对他说,在公务员系统和我们这样的事业单位内上班,生存之道再简单不过,你只要态度好就可以了。不要抱怨,不要发泄,不要生气,你可以没有本事,可以什么事也不干不好,但态度必须好。事情干不好也没有关系的,能干多少干多少。领导骂你:你是怎么办事的?有没有脑子?你就说好好好,下次一定注意改正,对不起,就可以了。
他说,他的压力和恐惧不仅来自工作,还有家庭的阴影。他问我一件事:一个9岁的小孩子,在一个台风肆虐的傍晚,被他父亲双手抱到大桥外面,准备将孩子扔下桥去(果真摔下去的话,孩子必死无疑),正在这个时候,桥下有一个捕鱼的人,看了他一眼,这个父亲心一软,抱着孩子的双手缩了回来,因为,他毕竟恐惧,他是一个公职人员,一旦孩子被他亲手摔死,那就是谋杀,是杀人犯——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也要负法律责任的。
从此,这个孩子就开始害怕,恐惧,每天晚上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人追杀,大喊救命;从此,他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在枕头下面放一把刀,他害怕父亲有一天还会杀死他……
现在孩子长大了,40多岁了,你说该如何面对现在这个已经70多岁的父亲?
我沉默不语。
他告诉我,那个孩子就是他。这么多年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亲。你记得么,上个世纪80年代,有部日本电视剧——名字我忘了,在我们国家放映时,非常火,很多入看了哭。我看了也哭,可我不是为剧中的阿信哭,而是为自己哭。我感觉,自己的命运比阿信更苦。
听完他的故事,我再次沉默,良久,才对他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也许你去读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从中找到处世的智慧,走出恐惧,摆脱噩梦。老子会告诉你如何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如何在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中活得游刃有余,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存智慧。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出走,是追求人生。老子属于后者。他的不争并不是不争,无为也不是不为。老子教人求下,以卑贱而非崇高为本,损之而益,做人生的减法,不动比乱动好。网上不是流行一句话么,小鸟虽小,可它玩的是整个天空。按照陈鼓应教授的说法,“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
我个人也有很多问题,现代社会,谁没有问题?谁没有过去?谁没有故事?物质上的富足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衣食住行,并不能解决精神困惑。现在我们很提倡自然环保,但很少有人提心灵环保。于是,不少人心灵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失落,心态失衡。文化没有根了,能不痛苦吗?“开奥迪,穿迪奥,没事就吃奥里奥”,时尚的消费并不能解决精神上的压力和困惑。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回,无论多穷,其心灵都能永远处于自由、自信、自在“三自”状态。可是,颜回如果生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他将被认为是学了一肚子没有用的知识,何况他又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女人、没有孩子,连个大学讲师都混不上,饭都吃不起。房租都交不起,恐怕他得去睡大街、喝西北风了。他可能是个最失败的人、最倒霉的入,还能始终泰然面对生活的阳光、花香及风雨,气定神闲,无忧无惧吗?他还能“君子固穷”吗?这个时代太忙,压力太大,贤如颜回也难以应付自如。
有人说,颜回去当官就好了。官员的压力就不大么?最近看媒体报道说,中国的官场被指“过度竞争”——因为“每到选举之际,告状信就会蜂拥而至。”人生如此,全靠演技。能不累么?某些官员一天三顿酒——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卡拉OK之后宵夜一顿,身心能不疲惫么?真的,应该看看道家的书,工作之余给自己解解压。
但是,《道德经》语多超尘、不太好懂,市场上关于老子的书很多,能把(《道德经》讲得明白、通俗易懂的不多,广泛地吸收各家观点、将老子的出世智慧说得有趣、从而有助于领导干部和单位公职人员解压的书更是罕见。
我不揣浅漏,试写本书以期填补这个空白。
据历史记载,老子名李耳,又称老聃,曾任周朝的守藏史,活到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6年),“为关令尹喜说五千言”之后,驾青牛,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为什么叫老子?是因为是太老辣还是太“老于世故”?我在拙著《和谐读墨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在当时的诸多学者中,惟有老子没有被称为“李”子。即使后来对东方文化有很大影响的孔丘,也只被称为孔夫子。按照这个美国学者的说法,--.老子是当时的首席大学者。老子“反战”,他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做不算本事,不敢或者叫“敢不”才算真正的勇敢;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推崇水、婴儿、女人、山谷所有这些弱者和虚者;他站在弱者一边,提倡原生态的生活,让人谦虚、卑下;他总喜欢唱反调,主张以水的姿态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这样方可全身而退。
易中天教授说,先秦诸子当中,最讲不清楚的,就是老子。要知道,所谓“老子”,其实就是“老先生”。老先生,可多了去。我个人认为,写《老子》这本书的,跟司马迁(《史记》里面所说的,不是同一个人。
老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他的《道德经》(又称《老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大门。老子的话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朴素的,又是深刻的。最深刻的思想,往往就是最平常的句子、最简单的话、最常识性的认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说得好,《道德经》(又称(《老子》)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长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这部书问世的春秋战国之交起,一直到现在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它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竟然也可以发现好几位皇帝的名字:梁武帝、唐玄宗、宋微宗、明太祖、清世宗等。由于唐朝的皇帝自认是该书作者老子的后裔,它还有过被当作“红宝书”收藏并阅读的时代;这部书也有着不同的面孔,既是哲学的宝典,又是宗教的圣典;它是被翻译成外国文字种类最多的中文书籍;甚至在20世纪的出土文献中,它现身的次数也是最多的,从敦煌卷子、马王堆帛书到郭店竹简,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士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想法,非常非常想跟这个世界谈谈;个个忙着“救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惟独老子没这个想法,他不但不去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连学生也不肯招。他是周王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天天在光线昏暗的屋子里读历史,读到满头风霜(也有说他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如果不是被逼无奈,他甚至连5000字的《道德经》也不愿意给这个世界留下。鲍鹏山教授叹息说,“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佩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
这个智慧老人比较深沉、内敛,就像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给钱锺书起的字一样——叫“默存”,语出汉代扬雄的“默默者存”,意思是说,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巴,养生保命,以免沾惹口舌之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股神巴菲特说:最好的投资是你自己。你的智慧和身体,是别人永远无法盗取的财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道德经》(也叫《德道经》版本众多,手数百种,仅严灵峰编篡的《老子集成》就收录了汉至民国间各种注释专著600余种,民国之后没有收录的那简直不计其数。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的原文部分,基本采用中华书局的《老子》(饶尚宽译注2009年3月北京,第8次印刷),在此对中华书局和饶尚宽先生表示感谢。
陈清华
2011年2月17日于海南省气象局听风斋
书写完了,感觉意犹未尽。再唠叨几句。前几天,和一个在企业做老板的朋友喝茶,朋友滔滔不绝,其核心无非强调养生保命,接近道家吧。在烟雾缭绕的咖啡厅,从早上九点一直聊到下午两点,关键词围绕着养生。他坚持要“开示”我,我选择“被倾听”。
我越来越不喜欢说话,就这么在书房里呆着吧,阅读着是快乐的。遭遇不舒服的事怎么办?我同意胡适先生的办法,遇有不平静事,便专心于致学。虽然有时候也免不了讲套话、废话,但在自己侥幸挤上公交车后,绝不对下面继续努力往上挤的人说,“上不了了,坐下一趟车吧”,绝不。因为谁都知道,下趟车同样拥挤不堪,很可能一直拥挤下去。
春秋战国时代,像老子这样的大学者——那时叫“士人”,可以随便见到国王,国王见了士入,也得谦逊三分,至少表面上得这样。赵本山、小沈阳主演的电影《大笑江湖》中有这样的情节:皇帝的表妹月露姑娘在被逼嫁给皇帝前,放火烧了一间房后逃跑(逃婚)去闯江湖,和小鞋匠认识并相恋,皇帝傻等了几年,终于等来和月露姑娘大婚的日子,新婚之夜,月露一点也不高兴,她在想那小鞋匠。皇帝看出她的心思,问:你真的喜欢那个鞋匠吗?答:喜欢。问:他有什么好?答:他会修鞋,你会吗?
皇帝当然不会。就这样,月露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皇后身份,毅然离开了皇帝,选择了和小鞋匠过平淡的百姓生活。虽然看上去很假,但我还是哭了,说不上为什么。有个异性朋友说,她不愿意听单位那些投机钻营的故事,就这么上班下班、简单生活好了,如果有一天因为不会钻营被淘汰出局了,那就去摆摊卖粥。这心态让我佩服得无法形容。现代人经历长期的“去个性化”之后,变得太重视等级尊卑了,为此心累,却又无可奈何。不爱皇上爱鞋匠的爱情童话,让我感动不已。一句“他会修鞋,你会吗?”就让我泪流满面。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分三六九等,弄得人心情很不爽,可是如果用道的角度来看问题,任何东西都没有贵贱之分,天下万物皆是齐的。所以,台湾学者傅佩荣说,真正的道家一定是能够享受孤单的。但是外表上却可以显得非常合群、非常愉快,是为“和其光,同其尘”。真正的道家不容易让你看出他是道家,他在任何地方都与别人相处得很愉快,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进,没有人觉得他有任何锋芒,但是他在内心里面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谁。
孔子的学说很好,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如何做人、如何守规矩,可就是太崇尚现实了,对于崇尚田园生活的人总感觉是个缺憾,而老子弥补了这个缺憾。林语堂说,“孔子的学说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的学说本质为田园哲学。”打个比方说,孔教徒大概会到超市里吃消毒、包装好的蔬菜,而道教徒则对所有城市化、工业化的流程都打个问号。因为在老子看来,城市蔬菜和包装将失去天然的乡土味,甚至,卫生官员的话也不可信,新鲜的农家菜才是最本真、最可靠的。
林语堂总结说,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中国人感到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和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于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具有深邃的孔子学说未能深入地感动他。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孔子以义为儒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反复读老子的《道德经》,感触颇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大盈若冲,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大道至简,还有什么自知者明、出生入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物极必反、祸福相依、适可而止、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急流勇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等,我们熟知的这些成语,都来自老子。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老子的《道德经》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真正读过它的人,不多;真正读完它的人,很少;真正读懂它的人,更少。”
老子留给后入的是一串谜: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周守藏室之史李耳(聃)、老莱子、周太史儋三个人,都称老子,都是隐君子。究竟哪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呢,作传的司马迁大人都已经糊涂了,这让后人怎么办?只好猜测了。关于老子的说法太多,有人说,老子了几百岁,有人说老子根本没有死,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一百二十到二百岁,总之,他是长寿老人,很老很老,就是所谓“修到而养寿”,这些都是神话而已,不足为凭。
传说老子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孔子眼中,老子就像一条龙,难以捉摸。作者神秘,作者留下的著作《道德经》,更神秘、更玄妙。它就像一个格言集,东一句西一句的。有的话前面说过了后面又说,颠三倒四、不厌其烦地说。句子很冷又晦涩难懂。老子究竟要说什么?他在说给谁听呢?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在说“自然之道”,后一句“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人道”。这样解释对吗?也许对,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争议是正常的,对老子的话,几乎每一句都会有争议。 那么,老子到底说什么呢?“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一般人认为有钱有房有车有存款就是富了,对不对?老子却说“知足者富也”,他提出了这样的逆向思维,有意思吧?一般入喜欢攀比、竞争、力争上游,老子却说“不争而争”、“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和一般人的看法反着来。你不是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吗?老子却说,守道,学习水,人要往低处走。你看外国的动画片里,通常主角都是威猛无比的大力士,什么奥特曼之类,什么蜘蛛侠、绿林好汉之类,老子却说真正有力量是的婴儿,是小孩子。所以,老子要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大学为例。如今的大学之大,仿佛成了敢“开风气之先”、争先恐后地办一流大学。似乎一流的大学规模一定要大,一定要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一定要齐全……总之,数量和规模上追求一流,似乎不“做大”就被人小瞧了。于是,大学里刮起大兴土木风,扩招风,向权力、名人献媚风,仿佛不跟风就要被淘汰似的。唯有中科大一直甘于平静、甘于。边缘”,坚持“不跟风,不盲从”,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不建豪华楼,不建新园区。校长朱清时说,科大的精神不允许办公楼盖得很豪华;中科大不扩招,自2000年至今,从未扩招,且是唯一没扩招的高校,每年招生都保持在1860人左右。所以,中科大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牛高校”。朱清时有一句名言:做校长,重要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朱清时用的就是“无为”。因为无为,所以他不折腾,不折腾老师,不折腾家长,不折腾学生,也不折腾学校。这不正是老子的思想吗9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姜还是老的辣!老子就是老子,除了他,还有谁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听一个人讲《道德经》,最好的办法是看看他对第十三章的理解。王蒙前辈写了本《老子的帮助》,第十三章,我认为他的观点值得商榷。老子贵身,认为身体比天下重要。可在第十三章开头,王蒙第一句话就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上了。”
王蒙解释“大患若身”时这样说:“我们所以有那么多不自在,那么多患得患失,就因为太在意自身。如果没有自身的私利考量,还能有什么不安、烦恼直至歇斯底里?”
这恐怕讲反了。老子讲“贵身”,不是儒家的贵修身,而是贵养生,是好好活着,钱是赚不完的,工作是干不完的,但身体只有一个,不能忽视,更不能怠慢,不能等到有病了才想起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道家最讲究“治身”和“持身”的。老子没有也不会是一个不看重“自身”的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说人的最高境界叫“玄德”——就像生小孩、养小孩一样,顺其自然。老子的哲学,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生命哲学或者说叫活命哲学。
什么是生命?生命是活着,这是废话。在我看来,从哲学角度想,生命就是记忆,记忆就是健康地活着。
人往高处走,想办法投机钻营,知难不退,达成“平天下”的宏大理想或者说抱负,其实不难,真正难的是人往低出走。就好比水往低处流不难,难的是水往高处流。张牙舞爪的人一般都不用害怕他,那通常是不谙世事的人,是外表牛气的人,年少轻狂之辈;最应该怕的是他懂得低调、不显摆、平淡祥和的人,你永远猜不透他的水有多深。一个同事辞职离开单位前,最喜欢咋咋乎乎,说话像吵架似的,下海若干年后到单位做客,完全变了一个人,收敛、温厚、宁静、含蓄,说话柔和、自然,一个阅历丰富的单位领导说,这哥们肯定发财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这分寸怎么把握?怎么掌握这个“度”?这方面,老子可谓“老成持重”、“老奸巨滑”、“老谋深算”、“老僧入定”、“老于世故”了。
老子“贵身”简直像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可老子在“予人”方面又像墨子,兼爱天下。杨子和墨子这两个人折中一下,大约就是老子了。
“千言万语道不尽,不如一同去归隐。”——这是《推背图》的最后一句话。陆游诗云:“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打住,不说了。
陈清华
2011年2月17日于海南省气象局听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