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贵族之家前夜(全译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屠格涅夫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贵族之家前夜(全译本)》包含了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两部代表作品:《贵族之家》和《前夜》。其中,《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亡史。主人公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前夜》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形象的最早作品。它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迅速而敏锐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揭开了俄国文学崭新的一页。

内容推荐

屠格涅夫编著的这本《贵族之家前夜(全译本)》包括如下两部长篇小说:

《贵族之家》通过叙述男主人公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与妻子瓦尔瓦拉的婚姻、恋人丽莎的爱情以及与潘申的矛盾,与作为衬托的米哈列维奇的关系,塑造了“多余人”的人物形象。

《前夜》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叶琳娜与保加利亚革命家、平民知识分子莫沙罗夫的爱情,反映了俄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前夜”的民主思潮。

目录

《贵族之家》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尾声

《前夜》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试读章节

“唉,”他咕咕哝哝地说,“你这个没人疼爱的孩子!你代替你爹来向我求情了;我可爱的小精灵,我会照看你的。”

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一踏入安娜·巴甫洛芙娜的屋子,就马上在门边跪下了。安娜·巴甫洛芙娜示意她到床边来,拥抱了她,而且祝福自己的儿子,接着,把因为久受病痛煎熬而变得瘦削的脸向丈夫转了过去,很想说话……

“我明白,我明白你想对我说什么,”彼得·安德烈伊奇说,“你不要伤心:她将待在这儿,看在她的份上,我也会原谅万卡的。”

安娜·巴甫洛芙娜艰难地抓过丈夫的一只手,贴在自己的嘴唇上面。就在那天晚上,她告别了人世。

彼得·安德烈伊奇言出即行。他告知儿子,冲着他母亲去世之前的交代,冲着小鬼费奥多尔的面,他重新为他祝福,把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也留在家里。他把阁楼上的两个房间拨给她,让她与独眼旅长斯库列亨夫妇——他最尊贵的座上宾会面;分给她两个婢女和一个小童供给她驱使。玛尔法·季莫菲耶芙娜向她辞别而去:她对格拉菲拉恨之入骨,和她一日吵了三次架。

这个不幸的女人开始时过得非常疲惫,而且处境很窘;然而,她慢慢地学会了隐忍以行和任劳任怨,也习惯了和老公公相处。他对她也习惯了,甚至对她产生了好感,尽管他很少跟她说话,就算对她表示关爱时,也会不经意地流露出鄙薄之情。最让她感到难过的是她的大姑子。母亲没有去世的时候,格拉菲拉就对家中大权觑觎已久,并且渐渐掌握在自己手中;包括她的父亲在内,全家上下全都听她指挥;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即使是一块糖也不准拿;她宁可死也绝不容许家中大权旁落到另一个主妇之手——而且这个主妇是什么德性啊!她对弟弟的婚事比彼得·安德烈伊奇还要生气:她非得要这个高攀的女人尝尝她的厉害,因此,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自从踏入这个家门起就成了她的奴仆。向来文静羞涩、战战兢兢、温柔顺从、体质虚弱的她,怎么敢跟蛮横刁钻、不可一世的格拉菲拉抗争呢?格拉菲拉无日不对她提起她过去的地位,无日不夸赞她谨记往昔的日子。无论格拉菲拉通过这些提醒和夸赞对她进行多么辛辣的冷嘲热讽,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都甘心忍气吞声……然而令她伤心欲绝的是他们把她的费佳夺走了。他们几乎不让她们母子俩人相见,其理由是她根本不会管教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了格拉菲拉的头上,孩子完全由她来管制。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痛不欲生,于是给伊凡·彼得罗维奇写信,希望他尽快赶了回来;彼得·安德烈伊奇也思儿心切,渴望与他相见;然而他在回信中只是一个劲地虚言应付,说父亲收留了他的妻子,给他寄钱,他对此感激不尽,答应很快回来——可是久久不见回来。一八一二年,他终于被召唤回国了。父子分别六年之久,见面之后相互拥抱,彼此丝毫没有提起当年之事,再说当时也顾不上:全俄罗斯都起而奋勇抗敌,父子俩人都觉得,俄罗斯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里激荡。彼得·安德烈伊奇自己出资为一个后备军团购置了军服。然而战火熄灭了,危险不再存在;伊凡·彼得罗维奇又觉得百无聊赖了,于是对他那个生活惯了的、熟同故里的、十分遥远的世界心向神往起来。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无法将他挽留下来:她在他的心目中可以说是毫无分量。就连她的希望都化成了泡影:她的丈夫也觉得费佳由格拉菲拉来教育更好一些。数日之后,伊凡·彼得罗维奇的妻子含恨去世;她不堪忍受失去爱子的打击,也承受不了丈夫的再次别离。她一辈子都对任何事情没有作过反抗,甚至跟病魔也没有作过斗争。她已说不了话,她的脸已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然而逆来顺受的惶惑和惯常的温良顺从依旧在她的面容上表现出来。此时此刻,她用默然不语的目光温柔谦卑地看着格拉菲拉,如同安娜·巴甫洛芙娜在咽气时亲吻彼得·安德烈伊奇的手一样,她将格拉菲拉的手拉了过来贴在自己的嘴唇上面,恳求她照料她唯一的儿子。就这样,这个性格温顺,宅心仁厚的女人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恰似一株不知为何被人从滋养着它的土壤里拔出来的小树,随手一丢,任凭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它的根茎;它变得干瘪了,消失得毫无踪迹,也无人为它哭泣。唯有玛兰尼娅·谢尔盖耶芙娜的婢女和彼得·安德烈伊奇为她暗自伤心。老人怅有所失:他永远看不到这个寡少言语,欢寡愁殷的儿媳了。“永别了,我的温婉柔顺的儿媳!请原谅我!”他在教堂里最后一次向她鞠躬时默念道。他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往她的坟上撒了一把土。

他也没有比她多活多长时间——至多五年。他携孙儿同格拉菲拉一起去莫斯科,在一八一九年的冬天默默地死在那里,临终前说把他葬在安娜·巴浦洛芙娜和“玛拉莎”的身旁。那时,伊凡·彼得罗维奇正在巴黎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决定回俄国去。应该考虑处理家产了;另外,他从格拉菲拉的来信中他得知他的儿子费佳早已年满十二岁了,到了着手悉心教导他的时候了。

P35-37

序言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奥勒尔省的贵族世家,早年丧父。十五岁入莫斯科大学学习,第二年转入彼得堡大学,毕业于一八三六年。其间思想倾向于民主,并开始诗歌创作。二十岁时赴柏林大学留学,四十年代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自然派”的代表人物,一八五二年因发表悼念果戈里的文章而被捕入狱并遭流放。一八八三年于巴黎病逝。

为屠格涅夫带来伟大声誉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他毕生共有六部长篇小说留世:《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父与子》。

《贵族之家》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于一八五九年。小说是以青年贵族拉夫列茨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的:拉夫列茨基与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年轻貌美的瓦尔瓦拉小姐相恋并草率地举办了婚礼,但当夫妇二人移居巴黎后,拉夫列茨基却发觉妻子对自己不忠。他一怒之下愤然回国,后来爱上了端庄而善良的远房甥女丽莎·卡里金。当他看到报纸上的一则关于他妻子的死讯后,他重新看到了幸福的曙光。然而,那则死讯竟然是讹传,瓦尔瓦拉并没有死,并且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在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作用下,丽莎遁入修道院,他也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没有和她解除婚约。此后,他在孤寂无助中痛苦地度过残生。

和罗亭一样,拉夫列茨基也是个“多余人”的典型。尽管他在努力克服言论与行动脱节的弱点,注重务实,愿意接近人民,并力求在庄园里改善农民的生活,但贵族习气和懒惰的作风使他只能向命运低头。小说以现实主义笔触生动地显示了贵族阶级的衰败和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消亡,为没落的贵族谱写了一曲挽歌,那引人入胜的情节、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妙笔生花的心理世界呈现,使这部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二○一五年三月

书评(媒体评论)

“它(《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结构最严谨、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皮沙烈夫(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