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精装珍藏版)(精)》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陈恭禄先生学兼中西,这部《中国通史》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经济、民族、思想、宗教、艺术方方面面的繁复演变做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
| 书名 | 中国通史(精装珍藏版)(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陈恭禄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精装珍藏版)(精)》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陈恭禄先生学兼中西,这部《中国通史》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经济、民族、思想、宗教、艺术方方面面的繁复演变做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 内容推荐 陈恭禄著的这本《中国通史(精装珍藏版)(精)》共60篇,70余万字,由史前写至清代,是一部持论公允、史料丰富、详略得当的中国通史著作。本书前20篇从史前写至三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为当时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据陈恭禄先生的遗稿整理而成。 目录 第一篇 我国地理及其影响 第二篇 史前社会 第三篇 商 第四篇 西周 第五篇 东周 第六篇 东周(续前) 第七篇 战国 第八篇 战国(续前) 第九篇 先秦学艺 第十篇 秦 第十一篇 汉高祖 第十二篇 惠帝至景帝 第十三篇 武帝 第十四篇 昭帝至平帝 第十五篇 王莽 第十六篇 光武帝 第十七篇 明帝至质帝 第十八篇 桓帝至献帝 第十九篇 两汉学艺 第二十篇 三国 第二十一篇 西晋 第二十二篇 东晋 第二十三篇 五胡之盛衰 第二十四篇 宋 第二十五篇 齐 第二十六篇 梁 第二十七篇 陈 第二十八篇 魏 第二十九篇 魏(续前) 第三十篇 北齐 第三十一篇 北周 第三十二篇 魏晋南北朝学艺 第三十三篇 隋 第三十四篇 唐高祖与太宗 第三十五篇 高宗至玄宗 第三十六篇 肃宗至宣宗 第三十七篇 唐之覆亡及其贡献 第三十八篇 五代 第三十九篇 隋唐五代之学艺 第四十篇 宋太祖 第四十一篇 太宗至英宗 第四十二篇 神宗与王安石 第四十三篇 北宋之衰亡 第四十四篇 宋高宗 第四十五篇 南宋之衰亡 第四十六篇 辽金夏 第四十七篇 辽金夏(续前) 第四十八篇 宋之学艺 第四十九篇 蒙古帝国 第五十篇 元世祖 第五十一篇 元之衰亡 第五十二篇 明太祖 第五十三篇 明之盛世 第五十四篇 明中世之情状 第五十五篇 明之衰亡 第五十六篇 元明学艺 第五十七篇 清之兴起 第五十八篇 清圣祖 第五十九篇 清之中世 第六十篇 清之学艺 试读章节 土壤与气候地面上之土壤,植物赖以生长。我国疆域广大,各地土壤之成因不同,分布遂多变化。大体而言富庶区域之土壤,系受风力及河流影响而成。黄河流域之黄土层,系西北风吹来之黄土,黄土质轻,自亚洲腹地随风飘扬而来,风力弱时,沙落于地,久乃成为黄土层。雨水洗去地面上之泥沙,挟之流入,河中水力弱时,沉积于河中,久则成为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则其一例。大河下流之冲积平原,多若此而成。专家谓:我国海岸线每历六七十年向外伸长三里,尤其明显之证。肥泥为水所洗而入海,为我国重大之损失,土地生产力乃以东方为高。西方山地以树木斩伐之故,深受水蚀作用而为沙砾之地。此森林必须保证或培植之主因也。植物之生长与气候有密切之关系。西江流域多属于亚热带,中部长江流域,纬度稍北,空气水分较多,故人感觉夏季闷热而冬寒冷。黄河流域冬季严寒,夏季日间甚热,夜则冷爽。可以安眠。长城以北,冬尤苦寒。蒙古、新疆气候为大陆性,多严寒而夏酷热。西藏地高,冬更苦寒。雨量全受时季风之影响,风发源于亚洲东南之海洋,雨量多寡,常视距其地之远近而定。香港年逾八十英寸,西南沿海诸省年约六十英寸,长江流域年约四十英寸,北方自三十至二十英寸。甘肃、新疆非风力所及之地,雨量稀少甚有终年无雨者。我国为农业社会,雨不及时或淫雨连绵,即成水旱之灾。 矿产矿产为近代国家工业之基本原料,尤以煤铁石油为重要。我国煤之储藏量,据地质调查所报告,约248 287 000 000吨,占世界第三位,但在远东则推第一。石油近于甘肃发现,业已开采。抚顺油页岩之储量,颇为丰富。铁之储量约十亿吨,辽宁铁矿最为丰富,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八十。大冶所出之铁沙,则因债务关系,全数运往日本者为时已久。锰钨用以炼制钢铁,我国锰之储量不多,出产则运往外国;钨之产量颇为重要,产地首推江西。铜旧出自云南,自清中叶而后,产额减少,需用之铜乃多运自外国。锡之储量,较为丰富。金银为贵金属,类用为货币,而我国皆无重要之产量。我国最丰富之矿产首当推锑。其产地分布于西南诸省,而以湖南为主;产量约占世界百分之七十。要之,我国矿产之种类与储量并不甚丰富,现时犹多未充分开采也。 治乱之一解释就上所叙之地理背景而言,我国之为农业国,多促成于地理之影响与势力。土地之利用常赖劳力、河渠之开凿与修浚、土地之经营与灌溉,皆其明显之事例。古代疆域小,而耕种之技术劣,周人百亩之地,其收获之粮食所养最多不过九人,其生活情状则“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土地之开辟,不及人口增加之迅速,为百亩田制破坏之主因。周亩小于今亩,其百亩当今三十余亩。近代农民耕地三十余亩,将为衣食有余中等之家。余曾住于城固乡间,其农民耕地通常不过数亩而已,可见耕种技术之进步。孟子于战国时主张实行井田制,其见梁惠王、齐宣王之说辞,皆请一夫授田百亩,二王均未接受其主张,而史及孟子皆未言其理由。滕文公则受孟子影响,而推行其计划,其实施效果,史无明文。据孟子所记之片断史料,颇使吾人发生土地不敷分配之印象。许行及其徒数十人,皆无耕地;梁齐制民之产,不足以养父母蓄妻子亦由于土地不足。孟子自言齐地鸡鸣狗吠相闻,达乎四境。此不为齐独有之现象,而梁亦然也。秦灭六国,一再移民,而开辟之新地,复增加人民之耕地。其时,户口数字,史无记载,致吾人不能认识其土地分配之情状。亡秦之乱,人口死亡约百分之七十,乃有汉初之治平。景帝许民移居宽乡,已有农民过剩之现象。武帝中年,问题益为严重,国内发生不少之叛乱,屠杀为维持治安之一法。宣帝招抚流亡,户口又有增加。西汉末年,人口增加所造成之困难益趋严重,王莽虽欲有所挽救,而大规模之屠杀,终不能避免。东汉初年治平之世,亦由于户口少而耕地有余;及至中叶,户口激增,而祸乱复起,屠杀之祸迄于汉亡。此我国历史上一治一乱造成之主因,外患更增加其困难。而治乱与户口增减之有密切关系,仍为确定之事实。P5-7 序言 一国现状之造成,往往由于人事,历史叙述人事之经验,为认识一国现状必读之书。我国旧史或为纪传,或为编年,或为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于三者之中最便于读者;但为抄录之文,并无组织与解释,吾人读之常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情状之演变。改造国史久为我国学术界之需要。顾言之易而行之难。著作非抄录史料之谓,乃研究可信之史料,分析其内容,据其所得之史实并将其融会贯通,然后叙述其发生之背景、经过之始末及对于后世之影响,读之庶可明了各时代之情状也。 我国旧分史为二类:一日通史,一日断代史。学者或称通史,而鄙断代史;或赞美断代史,而轻通史。近人重视通史者进而以为国中尚无可读之通史,为史学不进步之理由。此盖由于深受传统思想之影响。司马迁言其所著之《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人据之,以通史纲纪天人。此为通史之一解释。《史记》起自五帝,迄于西汉中叶。后人谓其叙述古今之史迹前后相续而为通史。此为另一说法。吾人知通天人之变为汉人附会之说。近代史料之范围广大、卷帙浩繁,绝非一人之力所能研究,写成有学术价值之通史,亦难于实现。至于抄录典章、经制,不当称为著作,更不足论。吾人现以中国通史为叙述数千年来中国民族活动之史书,为成年人读中国史入门之一教本而已。 普通教本于学说上无新贡献,不为学者所重视,其价值仅为服务读者。著者讲授中国通史十数年,现以教本缺乏,萌生撰著之意志;后以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宜从事于学说研究之著作,不必亟亟于写教本。故写成《中国史》第一册,后即着手撰著秦汉史。民国三十年春完成,名日:《中国史》第二册。文稿分十七包,由航空寄往香港商务,历十七日始完。斯年终,香港陷失,不知文稿尚存在否,四五十万言之书抄写非万元不办。著者既无此助力,书局亦不愿印行,思想为之一变。三十一年秋,余在西北大学任教,而城固书少,不愿自逸,复有撰著《中国通史》之意,乃于课暇为之,三十二年夏写成第一册。 第一册几十九篇约十五万言。第一篇述我国地理及所受之影响,为我国民族活动之背景。其余十八篇叙述自远古迄于东汉末年之大事。史前社会今为专门学问,非史学家所愿过问。盖史为文字记录,绝非其范围也。著者略言史前,乃综合专家之报告,而欲读者认识现时学术之发达。信史起于商代,自商迄于汉季,凡重要史籍及近人论文为著者所能得者,无不参看。其所著之通史注重政治制度之演变、领土之开拓、户口之消长、社会经济情状之嬗变、宗教思想之改进、学说文艺之发达等,并求其交相影响之势力,说明其与政治大事发生之关系。夫一国政策之决定或推行之制度多非偶尔之事,乃环境所造成,或长期演变之结果。而当事人不过审其利害得失做一适当之决定而已。此书系综合叙述,唯欲读者明了各时代之社会,及中国民族演进之过程也。 书写成后,余以现时抽版税之报告不尽可信,欲自印行,苦无款项。去岁夏商于金陵大学景唐校长,承其允借一万元。但以款不敷用及其他事故,迄未付印。十二月通史班学生有力说余付印者,并代访问印价等事,始复有付印之意。印费大部分系学校借款及预约收入,著者自筹其余。本书原有十九万字并加标点,竞以筹款困难删去四五万言,废去标点。书以印行册数不多,成本昂贵,售价不免稍高,著者颇以为憾。但亦无可奈何。斯书之印行,同事陈锡祺先生亦有力焉,皆深感谢。若书能有销路,第二册当可于年内问世也。 陈恭禄自序于成都 一九四四年元旦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 平心而论,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我们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 陈著既不搞思想先行、以论代史,也不是史料堆砌、有学无识,而是既重史料,又兼分析,有叙有论。 ——历史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