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手艺
分类
作者 张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寻找手艺》是一部寻访、记录中国传统手艺的原生纪录片。作者张景跨越23个省,行经34300公里,经历129天的拍摄,一共记录了144种中国传统手工艺与199位真实质朴的匠人,留下了10万余字的真实记录。在“寻找手艺”的过程中,走遍了中国最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通过与“手艺”的相遇,与旅途中的工匠以及普通人的相遇,感受到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风景之美,传统之美与人情之美,完成了寻找手艺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审视、洗涤心灵的旅程。

内容推荐

《寻找手艺》是一部在行走中寻访、记录中国传统手艺的温暖之书。

144种传统手艺,199个传统手艺人,34300公里的行程,129天的真诚之旅……

在“寻找手艺”的过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国壮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作者张景与手艺相遇,与手艺人、工匠相遇,与普通人相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之美、传统之美、人情之美,不仅完成了寻找手艺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反思的心灵荡涤。

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绝妙的悬念。

这是一次质朴而真实的记录,一段属于中国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目录

第一章 从北京到新疆

 出发前

 第1日 河北曲阳县:石雕

 第2日 山西柳林县:桑皮纸

 第3日 西阳城县:犁

 第4日 河南洛阳:唐三彩

 第5日 西夏县:簸箕

 山西绛县:针灸

 第6日 陕西陈炉古镇:瓷器

 第7日 陕西凤翔县:泥塑

 第8日 甘肃景泰县:羊皮筏子

 第9—10日 新疆乌鲁木齐

 第11日 新疆乌鲁木齐:乐器制作

 第13日 二团的小飞

 第14日 新疆阿合奇县:库姆孜、毡帽

 第15日 新疆阿合奇县:花毡

 第16-17日 新疆喀什:土陶

 第19日 新疆英吉沙县:英吉沙小刀(一)

 第20日 新疆英吉沙县:英吉沙小刀(二)

 第21日 新疆和田:丝绸、巴拉曼

 第22日 新疆和田:巴拉曼

第二章 从新疆到西藏

 第23—24日 青藏高原

 第25日 抵达拉萨

 第26日 拉萨相聚

 第27—29日 拉萨休整

 第30日 西藏尼木县:藏香、藏纸、雕版

 第31日 西藏达孜县:锻铜

 第32日 西藏墨竹工卡县

 第33日 西藏南伊沟

 第34日 阿曲老人

 第35日 西藏波密县

 第36日 西藏墨脱县(一)

 第37日 西藏墨脱县(二)

 第38日 幸福的桥梁

 第39日 西藏昌都:锻铜

 第40日 西藏江达县:木造房子

 第41日 从江达到德格

 第42—43日 四川德格县:印经、雕版

 第44日 四川麦宿:佛像、唐卡、土陶、藏医

 第45—46日 洛热彭措与麦宿

第三章 从西藏到云南

 第47—50日 南下云南

 第51日 云南香格里拉:黑陶

 第52—53日 云南鹤庆县新华村:银器

 第54日 云南大理:扎染

 第55日 云南芒市出冬瓜村

 第56日 云南凤庆县:红茶

 第57日 云南临沧:普洱茶

 第58日 云南勐海县:土陶、木工、傣族油纸伞

 第59日 云南勐海县:傣族油纸伞

 第60日 云南大勐龙:造纸

 第61日 四川黑井镇

 第62—63日 四川喜德县:彝族漆器

 第64日 四川荥经县:砂器

 第65—67日 成都休整

 第68—69日 成都探班

 第70日 四川分水岭乡

第四章 从贵州到湖南

 第71—72日 贵州务川县、凤冈县

 第73日 贵州施洞镇

 第74日 贵州舟溪镇:银饰

 第75日 对话

 第76日 贵州麻江县:枫香染

 第77日 贵州小黄村:造纸、靛蓝染料

 贵州今影村:芦笙

 第78日 湖南中方县:斗笠

 第79日 湖南吉首:数纱、腰带

 第80日 湖南洞口县

 第81日 湖南隆回县:年画、秤

 第82—100日 北京休整

 第101日 湖南长沙

 第102日 湖南浏阳:蜂蜜

 江西万载县:夏布

第五章 往南,再往北

 第103日 江西至广东

 第104日 广东顺德:香云纱

 第105—106日 广那坡县吞力屯

 第107日 广西龙州县:天琴

 第108日 广东遂溪县铸犁村

 第109日 海南

 第110日 海南五指山:黎锦

 第111日 喻攀受伤

 第112日 海南修车

 第113-114日 广东中山

 第115日 喻攀退出

 第116日 福建泉州

 第117日 福建福州

 第118—119日 浙江龙泉:青瓷、宝剑

 第120日 安徽万安县:罗盘

 第121日 安徽泾县:宣纸

 第122日 浙江杭州:印蓝花布

 第123—125日 跨越三省

 第126日 山东泗水县:土陶

 第127日 山东高密:年画、面花

 第129日 回到北京

附录:纪录片《寻找手艺》大事记

试读章节

第1日 河北曲阳县:石雕

第一站拍摄河北曲阳的石雕。一是这里离北京近,二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在这里雕刻出来的。光后面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景仰了。

去之前,我的想象是:这里的手艺是作坊式的,家家户户、祖祖辈辈相传的那种。到了才发现,实际上,这里的手艺早已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灰头土脸”的。

这些兄弟们的脸上布满石粉,就像一两年没洗的空调过滤网。而他们自己竟然毫无知觉,或者已习惯性麻木,连擦掉的意识都没有。我不好意思问他们的肺会不会受到影响。他们倒是先向我们“告状”了:当地的环保局要禁止他们露天操作,因为他们工作时扬起的粉尘污染了环境,让他们全部改为室内操作。这些兄弟们以为我们是高高在上的媒体降临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镜头对环保局的禁令发出反对之声。

室内操作?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呢?但这些兄弟们把我们当成救星,显然是高估了我们。

另一个担忧是:我们看上去还是太像传统媒体。这个不好。我不希望镜头前的主人公们,把我们当成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相反,他们才是大师,我想拍出他们的自尊、自豪、骄傲或者平静。所以,除了摄像机、录音机这些设备是专业的,团队成员喻攀、蒋颖松、何思庚都是外行,都是头一次接触拍摄。我看中的是他们的兴趣和激情,以及他们身上的平常心。电视台的那些同仁们,经验越丰富身上越有那种“高傲”,他们的媒体气质会吓着镜头前的手艺人。

从实际效果看来,我们虽然没吓着石雕师傅们,但他们还是把我们当传统媒体了。看来我们几个人还不够狡猾,不够低调。

第2日 山西柳林县:桑皮纸

桑皮纸,冯其林。我们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指向的就是他。

冯其林老人是当地桑皮纸手艺的最后一位传人。若干年前,他曾经被媒体报道过。为了配合媒体的报道,他在屋后的一个窑洞里操作过制作桑皮纸的全部流程。随着媒体关注度越来越低,现在这里连演示都做不了了。老人只能给我们展示他收藏的造纸原料以及造纸的工具,并蹒跚着步子带我们去拍摄他以前造纸的窑洞。这里的传统民居是窑洞,造纸作坊自然也是在窑洞里。

废弃的作坊已经布满尘土,如果不说明,外人一定不相信这里能造出纸来。

老人领我们到窑洞口,然后在一旁等我们拍摄。除了偶尔瞄我们一眼,极少说话。更多的时候,他皱着眉头望着远处轰轰作响、正在作业的推土机。

一条修建中的铁道从窑洞前经过,周边大部分窑洞都要拆除。县文物局正在尝试保留其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窑洞作坊,作为桑皮纸最后的遗址。

老人腿脚不是很方便,走路需要拄拐杖,走得很吃力。带路、展示、配合拍摄,我们整整折腾了老人一上午。临走时,老人向我们索取两百元劳务报酬。我们解释了半天也没给我们免了,当时心里多少有些委屈,认为自己可是卖了房子来拍片子的,只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别人却还向我们收费。同行的三个兄弟也觉得:怎么能这样呢?

不过,现在想想,真应该感谢老人。我们那种理所当然的心态,还是传统媒体的“高傲”在作祟:总觉得自己能拯救这个、拯救那个,而他人也必须配合自己的“高尚”。凭什么?!

老人让我们再次反思了自己的恶习。

第3日 山西阳城县:犁

这一天,我们要拍的是山西阳城的犁,刨地用的犁。据说这里的犁是全国最好的。

正式拍摄做犁之前,我们想拍拍桑林村的全景。我们大清早六点多起床,向路边一位村民大哥打听怎么去山顶,大哥二话没说手一挥:“走!”大哥叫张圪旦。他带我们从一块菜地边缘,沿着一条几乎看不出痕迹的山路,埋着头穿过高高低低的树丛,花了半个多小时,爬到了山顶。他一路叮嘱我们上山的诀窍:上山一定要走山梁,不要走山沟。

我自认在山里长大,爬山自然是小菜一碟。在张圪旦大哥面前,方知是在班门弄斧。六十二岁的老大哥在山里健步如飞。他带我们爬到山顶,却依旧气息均匀,平静自然。我们几个年轻的倒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犁在桑林村仍然被广泛使用,但犁的铁器部分已经没人生产了。因为它不属于消耗品,一只铁犁头甚至可以供好几代人使用。我们只找到了能做木工部分的王兴社大哥,村里几乎所有的传统农具都是他做的。

王大哥做木工活,没有图纸,没有教材,全凭代代相传的手艺。他对木工的热爱,从他卖力、自信的表情就能看出。用王大哥自己的话说,从普通农具、桌椅板凳到寺庙的雕花,基本上没有他不会做的木工。

耧,作为一种播种农具,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即便现在看来,仍然充满着古人的智慧。

耧的主要结构是:木框架,下方有只小犁头,上方装有盛种子的木斗,木斗下方是带种子流量控制板的木管道,木管道通往小犁头,并藏在小犁头后面。播种时,一个人在前方拉着耧走,后面一个人扶着耧跟着走,并适当地摇晃。耧下方的犁头在行走中会翻开土壤,后面跟着的人通过抖动,使种子通过木管道落入小犁头刚翻开的土壤里。犁头一过,翻开的土壤马上落下,刚好掩埋了落下的种子。两人一路拉着耧走过去,播种就完成了。

今天做的犁,其实只是犁的架子,不是犁的核心部件铁犁头。相对于耧,架子的制作对于王大哥来说没有丝毫难度,他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做好了。  我们在拍摄做犁的时候,王大哥的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一顿别致的中餐:油骨朵。材料包括面粉、鸡蛋、面碱、少量醋、水,和好的面不能太硬,呈稀汤状。热油锅烧好,两只筷子尖在稀汤面里轻轻交叉搅一圈,刚好能带起拇指那么大一撮面,让它顺势流到油锅里炸。起初面会沉人油底,十多秒后浮上来,体积也会发泡变大,等炸成金黄色就捞出来。大概原理和炸油条差不多,但油骨朵用的面比油条用的面稀很多,所以味道也比油条香脆好吃一些。

灶台更有意思:柴是从上方插入的,而不是传统的下方或旁边。第一眼见到时我们感觉不可思议:柴火从上方塞进去,岂不是越烧越往柴火方向?怎么能烧到锅底呢?看了半天才算明白过来,诀窍全在柴火对面的烟囱。烟囱很长、很高,一直延伸到墙外。点上火、放上锅之后,又高又长的烟囱和添柴口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对流管道。热气上升,热气的出口就是烟囱,而添柴口则成为空气唯一的进口。火焰的主要热量产生在锅底,多余的热量形成流动热气,通过烟囱排出,同时也形成压力,从添柴口抽取新鲜空气。这样一来,不仅非常省柴,还安全、干净。

P5-9

序言

为什么会有《寻找手艺》?

为什么会有《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我也这样问过自己。

我出生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山村。只要一些盐、一个打火机和一把刀,即使让我独自待在山林里,我想我应该也能生存下来。至今,我的脑袋里仍然装着许多山林生存技巧,这些都是小时候耳濡目染,从父辈们那里学来的。

小时候唯一需要购买的是盐,其他生活资料全部自给自足。房子自己造;村里的木匠会造一些生活用具,如:桌椅、板凳、水桶等;主食是大米,家家户户有水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期间做些不定期的养护;蔬菜自己家里种,房前屋后或者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菜地,一年四季什么菜都有;燃料呢?主要是山上的树木。砍柴是个辛苦活儿,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能砍,大棵的笔直的树主要用来造房子、做家具,那是不能砍的。因为家家户户都烧柴,房前屋后早已无可烧之柴,有时候需要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深入山里去。我膝盖上至今还有砍柴时留下的伤疤。当时一刀砍下去砍空了,直接砍到了膝盖,一瞬间,就看到了白色的肉。我想可能砍到骨头了,然后血就流了出来,顺着膝盖往小腿流个不停。当时虽然心里慌,但知道怎么处理,就近找了一根竹子,用刀刮去表面那层脏东西,然后继续刮出粉末,把竹皮粉末撒在伤口上,不一会儿血就止住了。回到家,妈妈见我已经止住了血,也就没管我。那一年我不到十岁。

除了砍柴,小时候最常做的是扯猪草,也就是到山上或者田间去给猪找吃的,然后把各种不同的野菜、野草煮熟了给猪吃。养猪是为了解决荤菜的来源,同理还养了鸡。每年年底杀猪,吃不完的肉挂在灶头上方,熏成腊肉,这样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夏天。猪的油脂还可以熬成猪油用来炒菜。平常杀猪,吃不完的肉可以卖给村里、外村的人,或者先“借”出,他人杀猪时再还上。

有两种动物养着不是为了吃肉:狗和牛。狗是用来看家的。有时候上山、出远门,它还可以提醒主人安全,避免其他野生动物伤害主人;牛是用来耕地的。所有家畜的粪便都可以用来做肥料,特别是猪粪和牛粪,是主要的肥料来源。

十一岁时,全家跟随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的父亲进了省城长沙,告别了乡村生活。

后来我也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我曾骑自行车穿越全国,经过了不同地域,见识了更加丰富的地域性生存、生活技巧。他们也许生活在海边,也许生活在草原,也许生活在沙漠,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自然之物让自己生存下去。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制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自给自足。

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供职于中央电视台。那些年我再次跑遍全国。当时农民兄弟们招待我的是各式各样的茶、各式各样的杯子,还能见到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这些东西会直接连通我小时候的生活记忆,充满了温暖。同时我也发现,越是偏远的农村越能保留原始的生存技巧,自给自足的能力也越强。

然而,这几年,再到农村去,看到最多的是“营养快线”这类饮料和一次性的塑料杯子。乡村的人口也越来越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了。村里的老人们虽然身怀古老的生存技巧,但大多数时候用不上,需要什么东西,让他们在外赚钱的儿女们买来便是。想想也是,自己已经步入中年,从离开乡村生活到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已经整整三十年。而这三十年无疑也是中国变化最快的三十年。现在,身处现代都市的我,已经无法将我的山林生存技巧传授给孩子们,而孩子们也用不上这些了。

但是,这些智慧至少可以作为影像保留下来,毕竞正是这些智慧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千年。我们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身边经常看到的那些现代文明。

《寻找手艺》,由此而来。

其实,以上内容,是我出发拍摄前的想法,也就是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但在后来的拍摄中,我慢慢发现,真正传下来的不仅仅是我们所拍到的手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他们的产品连同他们的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温暖。我想如果我没有步入城市,仍然生活在乡村,而一个摄制组恰好拍下了我,那我一定也能散发出这种无形的温暖。这种温暖超越了文字的表达和图像的记载,始终环绕在我身边,鼓励和推动着我满怀激情地把《寻找手艺》完成。从这个角度看,拍摄手艺人其实就是在拍另一个自己。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份温暖,或许可以叫它“中国的工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梦”等等,但它一定是属于中国的,而且紧扣我们的心弦。

有人说,看完片子觉得导演就是一个手艺人。噢,也许确实可以这样说吧。但最初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到这些手艺人,或者可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点什么,无形中把自己放得很高很高。最后却发现,真正推着自己走的,不是自己。而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温暖。特别是做《寻找手艺》这个纪录片的后期,每每剪辑到一些有感触的点,我都会为之动容。女儿看完片子也说,这个片子里的人都特别可爱。

本来以为这部片子最能引起与我有类似经历或者相仿年纪的人的共鸣,后来发现最喜欢这部片子的居然是年轻人,他们包括十多岁的青少年、在校大学生、文艺青年等。也有五十岁以上的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会喜欢,或许是因为他们不用为生计而忙碌吧。

确实,这部片子需要安安静静地才能看下去。那么可不可以换个形式,比如书?想到这儿,自己都感觉有些可笑,纪录片很多人都看不下去,更何况书?不过。想想我拍的那一百多位手艺人,他们很多身处偏僻地区,无法看到《寻找手艺》这部片子。而有些人也因为片子的篇幅所限,没能出现在最后的成片中。书一下子可以弥补这两个不足,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又有了《寻找手艺》这本书。不管是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文字对于画面和声音总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同时,我想将这本书送给每一个我拍过的人,再把他们的照片冲印出来送给他们,把片子送给他们。当我再次回访他们时,也不至于因两手空空而尴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