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德语文学大师,埃利亚斯·卡内蒂。
触动灵魂的旅行文学经典,
谛听来自古老过度的神秘之音。
《谛听马拉喀什/大师旅行文丛》,一部洋溢着神秘气息的马拉喀什和东方生活最有交谊的图书,是读者信赖的朋友,从城市边缘的悲哀描述和东方大城市的困苦出发,面对最陌生的现象洋溢着人类与友爱的快乐。
| 书名 | 谛听马拉喀什/大师旅行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埃利亚斯·卡内蒂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德语文学大师,埃利亚斯·卡内蒂。 触动灵魂的旅行文学经典, 谛听来自古老过度的神秘之音。 《谛听马拉喀什/大师旅行文丛》,一部洋溢着神秘气息的马拉喀什和东方生活最有交谊的图书,是读者信赖的朋友,从城市边缘的悲哀描述和东方大城市的困苦出发,面对最陌生的现象洋溢着人类与友爱的快乐。 内容推荐 《谛听马拉喀什/大师旅行文丛》是诺奖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的旅行散文随笔集,作者在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展开为期三周的旅行,他造访苏克斯商人、骆驼市场,以及犹太人社区,侧耳倾听摩洛哥古老的声音。工笔画般的语言再现这部动态的旅行图志。本书是卡内蒂最成功的旅行札记,值得读者仔细品味。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曾经遇见过骆驼三次,每次都以悲剧的方式收场。 “无论如何我都要带你去看看这儿的骆驼市场,”刚到马拉喀什之后不久,一位当地的朋友便对我说,“骆驼市场每周四上午开市,位于凯米思城门附近的城墙下。路很远,在城墙的另一侧,最好是我开车送你过去。” 礼拜四不期而至,我们随即驱车前往。抵达城墙前的空旷广场时已临近中午,广场上几乎空空如也,看来是迟到了。在另一头,距我们几百米开外还站着一伙人,但我们却没有发现骆驼的踪影。人们手牵着的体形较小的牲畜是驴子,在这座城市里比比皆是,它们身负重物,待遇极差,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我们来晚了,”朋友说,“骆驼集市已经散了。”他驱车来到广场中央,想要让我相信这里的确什么都没有。 但是,在他停车之前,我们看见有一群人突然四散奔逃。他们中间有一头骆驼,仅凭三条腿站立,它的第四条腿被捆在了身上。这头骆驼嘴套红口套,一条缰绳穿过鼻孔,有个站在几步之外的男子企图牵走它。骆驼走了几步,停下来,然后出人意料地用三条腿一蹦,动作阴森恐怖,令人始料不及。牵骆驼的男人每次都让步,他害怕靠近这头巨兽,吃不准下一步该怎么办。但是每次意外之后他又拽紧绳子,最后硬是拖着这头庞然大物非常缓慢地朝一个确定的方向走去。 我们停车,摇下窗玻璃,一帮正在乞讨的儿童马上包围了我们,透过他们乞求的声音,我们听到了骆驼的叫声。骆驼又一次使劲跳到一边,缰绳从牵它的男人手中脱落。相距不远的人群四散开来。骆驼周围透着一丝恐惧的气息。牵缰绳的男子跑了几步,迅速地捡起掉在地上的绳子。这头骆驼奋力地朝旁边一蹦,但没能挣脱开来,被牵住继续前行。 起初,我们没有发现一个男人走到了包围我们汽车的小孩身后,他把这群孩子朝旁边一拨,用结结巴巴的法语向我们解释:“这头骆驼得了狂犬病,十分危险,现在被牵往屠宰场,一定得非常小心。”他神情严肃,他讲话的同时,大家都能听到骆驼的悲鸣。 我们向他致谢,心情沉重地驾车离开。随后的几天我们时常聊起那头得了狂犬病的骆驼,它绝望的举动让我们印象至深。我们本来满怀期待地前往骆驼市场,希望能看到上百头驮着驼峰的温顺牲口,但是偌大的广场上,只见到了一头骆驼,凭借三条腿站立,第四条腿被绑住,在这头骆驼为生命抗争的最后时刻,我们却离开了。 几天后,我们驱车路过城墙的另一端。临近傍晚,城墙上红色的光晕逐渐消退。我全神贯注地凝视城墙,为其色彩的变换而愉悦。而后,在城墙的阴影笼罩下,我见到了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大多数骆驼屈膝而卧,其他的则静静站立。男人们佩戴头巾,平静而忙碌地在骆驼之间走来走去。这是一幅和平的黄昏图景。骆驼的颜色融人城墙的色彩之中。我们走下车,混迹于这些动物之中。其中每十二头骆驼跪成一圈围在堆成小山高的饲料边,伸长脖子,把饲料拖入嘴里,脑袋朝后一甩,静静地咀嚼。我们入神地观察这些骆驼,发现它们也有面孔,长得虽然相像,但又极其不同。这些骆驼让人想起了年迈的英国女士,庄重且又无聊地在一起喝茶,但是她们环顾周围的那份恶意腔调却无法完全掩饰。“这像我姑姑,真的。”我的英国朋友说道。我恰如其分地让此公意识到了它们与他同乡的相似之处,而且我们很快又找到了某些熟人。我们置身于骆驼商队中,在没人搭理我们的前提下,数出一百零七头骆驼,我们为此深感自豪。 P1-P4 序言 遍览国内出版的英籍德语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E1ias Canettl 1905—1994)的图书,封面上他名字前面标注的国籍可谓五花八门:保加利亚、联邦德国、英国、奥地利,他的名字也有多种翻译:卡内蒂、卡奈蒂、卡内提。这种现象极易让粗心的读者把同一位作者的作品当成不同的人所作。那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卡内蒂的国籍为何会如此混乱呢?这首先得从作家本人的身世讲起。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年出生于保加利亚北部多瑙河右岸的商业城市鲁斯丘克(今鲁塞),祖父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父母以经商为业,因此他们无论在商业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都与多瑙河上游城市——哈布斯堡王朝曾经的首都维也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卡内蒂小时候在鲁塞度过,因此他的第一故乡自然是保加利亚。六岁那年全家迁往英国的曼彻斯特,英国又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八岁丧父,母亲只好变卖了英国的房产,先在第三故乡瑞士洛桑短暂逗留之后,于1912年迁往卡内蒂的第四故乡维也纳。1916年,由于奥地利国内掀起狂热的爱国主义浪潮,卡内蒂母亲又被迫带领全家迁回中立的瑞士。191 7年至1921年卡内蒂在瑞士读中学,1921年至1923年他单独前往德国的法兰克福完成了中学学业。1924年至1938年他主要生活在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化学学院攻读化学专业,1929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由于从小酷爱艺术,对商业活动深感厌恶,卡内蒂便潜心研究文学、历史及社会学,并在这段时间开始翻译、写作。1930年他模仿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意欲创作一部八卷本的长篇小说《疯子的人间喜剧》,力图展现人类的各种极端行为,其中第一卷《迷惘》完成于1931年。…… 1994年8月14日埃利亚斯·卡内蒂在瑞士苏黎世平静地去世,安葬在詹姆斯·乔伊斯墓地附近的城市荣誉公墓内。卡内蒂曾经考虑了很久如何安置他的大量手稿与书籍,最后决定去世后捐赠给他晚年生活的城市苏黎世。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手稿220箱、图书18500册,目前全部存放于苏黎世中央图书馆。按照他的遗嘱,他未发表的作品于十年之后(2004年),日记和书信于三十年之后(2024年)才可以公之于众。看来要完全认识卡内蒂本人,还需要等待这些文献资料完全解密之后。 最后请允许我对我的中学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的曹建文教授表示感谢。他曾经带领上海市援外医疗队在摩洛哥工作了近两年,多次访问马拉喀什,多亏他的鼎力相助,才解决了词典上根本查不到的马拉喀什城内的译名。由于时间有限,译稿虽经多次修改,但是错漏恐在所难免,恳请亲爱的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