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何爱孩子(现代教育先驱科扎克的思想札记)(精)
分类
作者 (波兰)雅努什·科扎克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32 清晨,我们就说是五点好了。

孩子起床了,微笑,咿咿呀呀,摇摆双手,坐起来,然后站起来。母亲还想睡。

这是两种愿望、两种需要、两个互相摩擦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它是整个过程的第三阶段:母亲受苦,孩子出生;母亲想在生产后休息,孩子要求母亲喂食;母亲想睡觉,孩子渴望母亲一直照顾他;这可以一直列举下去。这不是小事,而是一个问题;诚实面对自己的感觉,鼓起勇气把他交给收费的保姆,清楚地说出:“我不想要。”即使医生告诉你,你不能这么做,他说话总是清楚明了,而不是暧昧模糊。

或者也可能如此:母亲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睡眠,但是要求孩子给予回报,于是她亲吻、爱抚孩子,拥抱那温暖、粉红色、丝绸般柔软的小生物。小心:这可疑的举动代表着躲藏在母性之中的过度欲望——不是心灵的,而是身体的。你得明白,如果你的孩子很乐意拥抱你,在你亲了他一百次后微微脸红,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你的性兴奋就在他体内找到了回音。

所以要放弃亲吻吗?我不能要求你这么做,因为我认同,适度的亲吻是教育的宝贵元素。亲吻可以抚慰伤痛,让尖锐的教训变得温和,唤醒良心,在孩子表现良好时作为给他的奖赏,具有立竿见影的效用。它也是爱的象征,就像十字是信仰的象征。我只是陈述事实,而不告诉别人该怎么做,再说,如果你希望拥抱、抚摸、嗅闻、把孩子吸进你身体里,如果你的奇怪渴望不会引起你的任何怀疑,那就这么做吧。我不禁止任何事,也不发出任何命令。

33 我看到婴儿把一个盒子打开、关上,把小石子放进去又拿出来,摇晃盒子并聆听石子摇晃的声音。我看着一个一岁的幼儿步履不稳地拉着小桌子,身体因为桌子的重量而弯曲。我看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当别人告诉他牛会说:“哞——”他说:“阿大哞——”阿大是家里的狗的名字,他犯了一个语言逻辑上的错误,父母会大肆宣传这件事。

我在小孩搜集的杂物堆中看到钉子、一小段绳子、一小块破布、一小片玻璃,这些东西在那里是因为它们“很有用”,可以让小孩实现一百个企图。我看到小孩做出尝试,跳来跳去,工作,精力旺盛地忙里忙外,准备共同的游戏,询问:“当我想到树的时候,我脑袋里是不是也会出现一棵小树?”我看到小孩给乞丐二十六分钱(而不是两分钱),也就是他所有的财产,因为乞丐又老又穷,而且来日无多(而不是为了日行一善,好让他考试得到好成绩)。

我看到青少年用口水当发胶涂抹一头乱发,让头发比较平顺,因为姐姐的女伴要来了。我读着一个女孩的信,在信中她写道,世界是堕落的,而人和动物没两样,但她却不说明她为什么这么想。一个叛逆的年轻人以为他说出了革命性的言论,却不知道这已经是陈词滥调……  在这些时刻,我亲吻这些孩子,用我的目光、思想、疑问:你们是谁,美妙的秘密,你们身上装载着什么?我用我的意志亲吻他们:我可以怎么样帮助你们?我像一个航天员亲吻永恒的星辰一样亲吻这些孩子。这亲吻应该介于科学的狂喜和谦卑的祈祷之间,但是人不会知道那亲吻的魔法,如果他寻找自由,他会迷失在神的无限中。

34 孩子还不会说话。他什么时候会说话?

语言能力确实是孩子发展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不耐烦地等待孩子说出第一个字是一种错误,显示出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不成熟。

如果新生儿在洗澡的时候失去平衡,于是发抖、激烈晃动双手,他在说:“我怕。”这非常有趣,在这个不知道危险是什么的小生物身上,也会有恐惧的本能反应。当你把乳房给他,他却不咬住你的乳头,他在说:“我不要。”当他伸手去拿他要的东西,他在说:“给我。”他的嘴角瘪了,一副要哭的样子,身体露出防卫的姿态,他在说:“我不信任你。”有时候他会用肢体动作询问母亲:“可以信任那个人吗?”

如果孩子探索的眼神不代表“这是什么”,那这眼神代表什么?他费尽千辛万苦去拿一样东西,终于拿到时他深吸一口气,满足地叹息,他在借此表达:“终于……”试试看把那东西从他手中拿走,他会用十种方法告诉你:“我不给。”他抬起头,坐起身,表示:“我要行动了。”如果他嘴角和眼中的笑意不是“喔,我在这世上好愉快”,那这笑意会是什么?

孩子用表情说话,用图像、思想的感觉记忆说话。

母亲给他穿上外套,他高兴地把身体转向门,不耐烦地催促别人动作快点。他脑中出现散步的画面,想起上一次散步时体验到了什么样的感觉。婴儿会把医生当朋友看待,但是当他看到医生手中有汤匙,他马上就认定对方是敌人。

他了解语言,但不是通过字句,而是通过表情和语调。

“你的小鼻子在哪里?”

他不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但是他从声音、嘴唇的动作和表情中可以读出来,对方要他回答某个问题。

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可以进行复杂的对话。

“不要动。”母亲说。

尽管如此,他还是伸手去拿那个别人禁止他拿的物品,他可爱地歪着头,微笑,研究母亲到底会严肃地再度禁止他,还是会因为他的撒娇而松动、让步,允许他拿那个东西。

当他连一个字都还不会说,他就开始撒谎,无耻地撒谎。当他想要从某个讨厌的人身旁脱身,他会表示他要嗯嗯。目的达成后,他会坐在马桶上,带着胜利的嘲笑眼神环顾四周。  试着开他的玩笑,把他要的东西给他,然后又拿走。他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大发脾气,只是有时候会觉得受到侮辱。

婴儿懂得如何不说一句话,就当上独裁者,他知道怎么提出烦人的要求,以及像个暴君一样地逼迫人。

P72-75

书评(媒体评论)

“发现儿童”是现代教育史上响亮的口号,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科扎克毕生都在儿童世界不遗余力地观察体悟,为儿童及其权利向成人社会请愿。这就是科扎克的价值所在。1942年8月5日,科扎克带领约200名儿童和数十名教师从华沙的犹太人聚集区前往车站,被押往德国纳粹的死亡集中营。这一画面已经在历史定格。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杨东平

有人创造思想,科扎克按他的思想教学生。有人教人如何去爱,科扎克活出爱之道。有人从教育的艰难中退缩,科扎克为看上去并不可爱的孩子而死。一句话,科扎克以深邃、炽热、机智的生命,照亮教育精典《如何爱孩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新华社高级编辑 鹿永建

“没有孩子,只有人”,是波兰教育家科扎克对“如何爱孩子”的回答。这位超时代的教育家,爱孩子爱到甘愿与自己收养的192个孤儿一起走向纳粹的毒气室。他的儿童观振聋发聩,超出我们所熟知的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等教育理念。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的父母,对科扎克和他的著作都不该陌生,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给孩子真正的爱。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 杨咏梅

目录

序言 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编者序 爱,永恒不灭

第一部:家庭中的孩子

第二部:收容所、夏令营和孤儿院中的孩子

 第一节 收容所

 第二节 夏令营

 第三节 孤儿院

序言

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杨东平

2017年8月6日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关于教育家科扎克,我是后知后觉,因为这本《如何爱孩子》,才知道他在波兰是与肖邦、居里夫人齐名的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著述和思想,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思想基础。1978年,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联合国宣布当年为“国际儿童年”。2012年是科扎克逝世七十周年,波兰特别将该年定为“科扎克年”。

科扎克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的需求和权利。“发现儿童”是现代教育史上最响亮的口号,一个全新的起点。在上个世纪之交,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发现儿童的重心是认识儿童特点,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科扎克的发现则是“没有孩子,只有人”,也就是说儿童不仅是儿童,孩子和成人都是人类,强调理解、尊重和解放儿童。因此,如何爱孩子,怎么爱,什么时候爱,给多少爱,为何而爱就会成为问题。当面对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婴儿时,几乎每个母亲都会充满雄心勃勃的希望,施行的却是传统的惯习甚至陋习。爱成为一种施舍、一种强迫、一种交易甚至一场赌局。在科扎克看来,当你说“我的孩子”时,你已经错了;当你说“他应该要……我想要他……”的时候,你又错了。因为这孩子并不是你的,当他出生之后,“世界已经把孩子带走”。

科扎克相信:“孩子并不是一块遗传所准备好的土地,等待我们播种、种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早在他出生之前,他的人格就已经成形,父母的工作只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支持他、帮助他。”“孩子不是彩票,不会天生就注定会赢来一张硕士证书或是剧院前厅的胸像。在每个孩子体内都有独一无二的火花,它可以点燃快乐与真实的营火。也许在十个世代后,它会引发天才的火灾,超越自己的民族,带给全人类崭新太阳的光芒。”

科扎克书中所描写的爱的迷误,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我的孩子是我的所有物,我的奴隶,我房间里的小狗。我在他耳朵之间搔痒,抚摸他的背,用缎带装饰他,带他去散步,我训练他,这样他就可以又聪明又整齐,而当他来烦我的时候:‘去玩。去念书。去睡觉!’”“当她以‘为了孩子好’之名,实际上却是把她的野心、喜好和坏习惯强加到孩子身上,她让当母亲这件事变得堕落。”这不是某个人的过失,而是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很乖,很听话,很好,很方便;却没有想到,这样没有个人意志、没有自我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人生的。

在儿童的养育和教育上,科扎克有许多正见,也有不少“异见”。他反对对儿童的语言和肢体暴力,相信最熟悉孩子需要的人是孩子自己,赋予孩子们尊重自己意见和财产的权利,倡导平等对待儿童与成年人。他相信“孩子像成人一样有理解和推理的能力,只不过他们没有类似的经验而已”。因此,孩子应当和孩子在一起,而不应该关在家中。孩子会在自己的活动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孩子想吃多少,就应该吃多少,不多也不少。”他说,强迫孩子在他们不想睡觉的时候睡觉,是一项犯罪行为。他身体力行地信任儿童,解放儿童。他在为犹太儿童创办的孤儿院任职三十年,孤儿院里设有“议会”“法院”“报社”“公证处”等机构,鼓励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

在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大多正在成为父母——许多中国儿童的处境令人痛心。一方面是过度重视、过度保护甚至溺爱无度,一方面是对儿童权利的无知和漠视。它突出表现为城市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的过激反应。炽烈的择校热和补课热背后,是“谋杀童年”的全民共识。为了所谓孩子的未来,不惜牺牲他们睡眠、健康、交友、游戏的权利,不惜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个性和兴趣。这一事实显示的是在经济上已经富裕起来的白领和中产家长,在“儿童观”上却一贫如洗,没有“进化”到现代,甚至没有进入20世纪。

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这就是科扎克的价值所在。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写了24本书和1400余篇文章,他写的《小国王——马特一世执政记》深受儿童欢迎,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种文字;他毕生在儿童世界不遗余力地观察体悟,为儿童及其权利向成人社会请愿。他鼓励说:“老师啊,去当孩子世界的法布尔吧!”他认为:“伟大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最令人称道的事迹是:他做出了对昆虫的重大观察,但是没有杀死一只昆虫……”他本人正是儿童世界的法布尔,却被人类的败类所杀害。

1942年8月5日,科扎克带领约200名儿童和数十名教师从华沙的犹太人聚集区前往车站,被押往德国纳粹的死亡集中营。孩子们紧紧靠在一起,拿着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举着马特国王一世的旗帜,走在最前面的男孩子们还拉着小提琴。

这一画面已经在历史定格。他的大爱所点燃的儿童心中独一无二的火花,正在“超越自己的民族,带给全人类崭新太阳的光芒”。

内容推荐

雅努什·科扎克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先驱,与其他教育家不同的是他倡导“没有孩子,只有人”的教育方针,真正实现了儿童人性教育。他终身未娶,将儿童教育视为一生的使命,并始终践行着他的信念,最后于二战中,为孤儿奉献生命。

《如何爱孩子:现代教育先驱科扎克的思想札记(精)》共两部、四个主题章节:家庭中的孩子、收容所、夏令营和孤儿院中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收容所、夏令营、孤儿院,我们可以看到雅努什·科扎克的教养观察,以及他与孩子周旋的点滴。此书一开始就是一连串的自我对话激荡,字句非常平白浅显,却渗透出好多带有深远哲理的教育宏观思维。

“没有孩子,只有人”,不管是在其有限的生命里还是现在,科扎克都正在表达着成人如何去爱,去理解和尊重儿童。

编辑推荐

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官方推荐!著名教育专家杨东平作序力荐!具有全球性和永恒性的教育经典!

雅努什·科扎克被视为现代教育先驱,与其他教育家不同的是他倡导“没有孩子,只有人”的教育方针,真正实现了儿童人性教育。他是与肖邦、居里夫人相齐名的波兰英雄。1978年逢科扎克百年诞辰,联合国宣布当年为“国际儿童年”。之后于1989年通过的超出两百个国家签署的《儿童权利公约》即依他的思想精神制定。

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如何爱孩子:现代教育先驱科扎克的思想札记(精)》是他的儿童教育理念的基石。这本书能为所有的父母,把儿童教育当成职业或使命的人,比如,儿童教育者、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堪称具有全球性和永恒性的教育经典。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