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精神是包含情感、情绪等心理因素的,之所以强调情感,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精神是指狭义的精神因素,主要指的是信仰、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说的情感,则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否得到实现的心理感受。情感主要是通过互动,特别是长期反复的互动来建立的,它的表现形式是情绪,而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应该承认,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天地不断获得更多自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过程。有远见、有作为的企业家也开始探索注重精神与情感的人文管理之路,比如之前提到的固锝电子,包括海底捞、德胜洋楼等企业,在这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但整体而言,中国社会精神信仰的危机、道德水平的滑坡、美好情感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企业中的表现则更为突出,规模更大。大量的小企业做不大,做大了的做不强,做到比较强了却又做不久,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环境因素之外,更多在于自身主观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没有理想,缺乏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处于较低层次,境界与格局没有能够随着事业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而提升。有的稍有发达就开始骄傲自满,小富即安,变得贪图享乐,甚至颓废变质;有的利欲熏心,为谋取私利不择手段,最终自食其果;有的做到了相当的规模,就开始自我膨胀,缺少分享与共赢的胸怀,失去包容与合作的能力;有的缺乏长远打算,或者经不住短期的、眼前的利益诱惑,舍不得对关乎未来发展的战略因素进行投入和培育,逐步失去发展的后劲。
而大量劳资矛盾,特别是引起公愤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令人发指的“毒奶粉”事等;大量的环境保护事件,特别是向地下排污等恶性环保事件等,诸如此类的置员工权益、客户利益、社会责任于不顾,甚至蓄意妄为的陋习、丑态乃至恶行,已经足以表明:在精神和情感上,我们许多企业都处在非常低的层次上。
精神与情感的匮乏,主要责任在于管理者,因为管理者是资源的最大掌控者。管理者的精神高度和情感深度决定了管理行为,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员工的精神与情感状态,而员工所拥有的精神与情感,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高尚的还是龌龊的,都必将通过员工的行为融入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并且传递给客户,同时影响社会与自然。当然,这些承载着思想与情感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又将反作用于企业自身,最终决定企业的命运。在这里,直接发挥作用的是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包括基于制度的管理行为和非制度性行为,而行为的背后是管理者的情绪、心境、信念、信仰等精神与心理因素,其核心是信念、信仰等人文价值因素。管理者的每一个管理行为其实都是一个产品,或者说是一个人文产品,而这些产品是员工所处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环境决定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为管理者行为决定员工行为。人的塑造、文化的养成也是在这个环境中,换句话说,是在管理者种种管理行为的反复刺激、耳濡目染中完成的。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管理太缺乏我们所需要的、将我们这个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的人文气息和人文产品了!例如公正、尊重、信任、诚实、包容、感恩、分享、共赢等,这些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元素与美好情感,就像喜马拉雅山上稀薄的氧气,其供应可谓严重不足。
精神的缺失与情感的贫乏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危机,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如果说人们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不容易觉察的话,那么,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就更不容易达到自知与自觉的状态。这主要是我们过去的经验,特别是近四十年来的经验造成的,在过去,我们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及政策。说到底,主要靠粗放型经营与发展的“中国制造”,不仅知识与技术的含量严重偏低,而且精神与情感的含量更低。
P66-67
《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终于要出版了。这本书从酝酿到写作,历时已经五年了。之所以用了这么长的时间,首先因为真的是想写一本对读者、对社会有价值的书,出书不是目的,书的价值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其次因为这些年一边写,一边学习和思考,不时有新的想法补充进来,因此一直在修改优化过程当中;再次是工作的确很忙,出差也多,整块的时间少,进度偏慢;此外,由于我所讲授的课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因此大脑的兴奋点和时间的投放点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由此,随着这本书的出炉,其他几本书的构思、提纲和素材也在积累。所幸的是,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也更有时间和机会得到了更多老师、专家、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各类指教和各种帮助。
我的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经管院副院长李燕萍教授在思维方式、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方面给予了我非常具体的指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享有国务院津贴的资深学者张声雄教授不仅在精神人格方面是我崇尚和学习的榜样,在学术思想上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务院参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石勇教授专门腾出时间,用他在美国大学任教授的经历以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指导并启发我对本书的修改和完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专家季明明老师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非常宝贵且十分具体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著名管理学家彭剑锋老师对我的学习和事业一直给予热心的关注和强大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刚教授的管理思想和国学智慧对我的帮助和影响不可低估,他的谦逊和悉心给予了我很大的教益和鼓励。我在北大BIMBA学习期间以及毕业以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杨壮、马浩教授对于我的学习和研究,还有本书的写作给予了一如既往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我的好友,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峰老师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给予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对于以上的师长、专家、教授、学者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特别需要感谢的还有我的许多朋友、同事和同学。雷云博士以他扎实的管理学尤其是国学功底对本书的思想贡献和具体帮助是非常难得的;张欧博士在案例选用和整理方面给予了大量的协助;李玲、马碧霄、叶子乔、郭晨,还有于珊、唐虹、李芸等多位经济、管理、教育方面的博士,在诸多的方面,以各自的方式,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十分难得和非常可贵的支持与帮助,我向这些朋友、同事和同学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还有许多闪光的思想。感谢大家,感恩有你!面向未来,一路同行。
序
响亮的呐喊——荐《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
为企业管理的转型升级导航
转型与转“心”的智慧
生命型企业:面向未来的管理
作者序
一位观察与实践者的思考
引言
第1章 当今世界,中国位置在哪里
1.千年辉煌谁能敌
2.百年屈辱无人问
3.改革开放:我们离复兴还有多远
第2章 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凭什么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伟大复兴,文化先行
3.叩问心灵:改革之路心茫茫
第3章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怎么样
1.阴阳两虚:中国企业管理的总体判断
2.机能失衡:中国企业管理的三大主要矛盾
第4章 管理文明。大势所趋向何方
1.殊途同归:中西管理文明的演变与融合
2.曾经美好:中国国民性发展及反思
3.时不我待:新科学,新时代,新心性
第5章 管理4.0,变革之路怎样走
1.管理的进化:从1.0到
2.道法自然:生命型组织运行机理
3.造场:创建生命型企业的必由之路
第6章 大江东去,谁立潮头谁为峰
案例1:“分天下、大担当”的华为
一、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去
二、基于人性的多元激励
三、全员持股:越分享,越强大
四、17万华为人是如何工作的
案例2:转型重生的海尔集团
一、新时代的“旧人”张瑞敏
二、海尔与量子管理
三、创新与价值创造
案例3:德胜洋楼:中西合璧,创造奇迹
一、塑造德胜人格:价值观导入系统
二、员工关怀:天使激励系统
三、制度防线:恶魔防范系统
四、德胜尊重人性、创造奇迹
案例4:铸造企业文化内涵的厨房专家——方太
一、企业文化内核:方太儒道
二、企业文化落地: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
三、制造企业的根本,是产品
四、方太的奇异吸引子:正念愿景
案例5:“中国服务”逆势上扬——另类高端餐饮企业北京宴
一、创造价值,让“高端酒店”自然亲民
二、“家和文化”打造一流服务团队
三、“中国服务”助力“中国梦”
尾声:生生不息——回归生命系统真谛的企业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为企业管理的转型升级导航
当今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共享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金融产品的层出不穷、文化秩序的变革……等发展趋势,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予了企业快速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一书抓住了大变局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正视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是要认清这个问题的本质。作者一方面通过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的国际案例,分析了国际上值得中国企业管理借鉴的重要经验;另一方面也从中国国民性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先秦、汉唐、宋朝、明清的文化,并对此进行反思,提出了当前企业管理升级之路的建议。
《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不仅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管理改革的本质,同时也解决了供给侧改革要求中国经济需要进行的“品质革命”。作者指出了精神的短板才是现实中国所有的短板中最短的一块,并且从企业的“三种路径依赖”和“三大严重后果”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精神缺钙”的原因和机理。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包括华为、海尔集团、德胜洋楼、美国全时超市、方太、人保财险等,这些案例又给企业实际的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变革路径和实际操作方案。
总之,熊向清先生的这本《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前提下探讨了企业管理变革与升级的重要理论和相关实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管理要推行的“必须的革命”,值得企业管理领域的学者和业内人士阅读。
石勇博士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2016年12月15日
《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趋势逻辑路径与方法)》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参考书。本书主要是对作者熊向清这些年所思所讲的系统性整理、扩充和规范化。书中很多内容实际上是作者所在公司近十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和做法,作者亲身经历和实践中的经验、感悟加上相关的理论思考。结合大量翔实的案例说明了什么是开展生命型管理的企业,如何推进生命型管理,包括造场、人文关怀举措等。
《走向管理4.0--必须的革命(趋势逻辑路径与方法)》一方面通过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的国际案例,分析了国际上值得中国企业管理借鉴的重要经验;另一方面也从中国国民性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先秦、汉唐、宋朝、明清的文化,并对此进行反思,提出了当前企业管理升级之路的建议。
本书不仅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管理改革的本质,同时也解决了供给侧改革要求中国经济需要进行的“品质革命”。作者熊向清指出了精神的短板才是现实中国所有的短板中最短的一块,并且从企业的“三种路径依赖”和“三大严重后果”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精神缺钙”的原因和机理。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包括华为、海尔集团、德胜洋楼、美国全时超市、方太、人保财险等,这些案例又给企业实际的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变革路径和实际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