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梅子的季节。也是制作用于保存的梅干的日子,是腌青梅、煮青梅的日子。我非常喜欢梅干,每年都要腌制。我住在轻井泽,一晃已经四年,现在家里摆放着五六个装有各地不同梅干的罐子。这是使用我小时候从和尚那里学到的方法腌制的,味道很好。每年这个月,我都分别购买或让人寄来京都的月濑梅、汤河原的小田原梅、轻井泽的松井田梅。
相国寺瑞春院的庭院里梅树品种齐全,可以称为“梅庭”。现在还时常在寺内散步,可以看见青梅硕果累累,仿佛要掉落到墙外的路上。当年住持松庵和尚每年都把收获的青梅腌制起来。我年龄虽小,也在一旁帮忙。为了腌制青梅,地里还特地种有紫苏。把紫红色的叶子洗干净后,用盐揉。揉出紫黑色的汁,染在手指上,几天也退不下去,上学时还受到同学的嘲笑。就是说,我大约从十岁开始,一到六月的收获期,就很卖力地参与腌制梅干。
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就像《般若心经》《观音经》铭刻脑海里一样,还俗近五十年之后的今天,还会蹦出《枯芒》这首歌,腌制梅干也是如此,如果说我的腌制方法已经登堂入室,听起来感觉有点自吹自擂,但的确是松庵和尚式的腌制法。
和尚说,腌制梅干的青梅必须要雨水淋过之后才能用。我不知道这样有什么好处,但京都一带,如果不下雨,即使梅子已经泛黄,还是觉得不到腌制的时候。把摘下来的梅子洗干净,浸泡一个晚上,和尚告诉我这是为了去涩,同时也可以让果核与果肉剥离开来。青梅浸泡在水里,黄色逐渐加深。沥干水分以后,用布一个个擦干。然后,抓一把盐,大概是梅子重量的百分之二十,放进瓶子里,接着放梅子,这样一层盐一层梅子装满,关紧瓶盖。放置四五天后,瓶子里的水漫上来。这就是寺院所说的“白梅醋”。这个时候,地里的红紫苏尚未成熟,于是等待着,大约需要三四周的时间。
七月初,红紫苏长大,把叶子摘下来,洗干净,用盐揉。把第一遍苦汁倒掉,然后取少许梅汁多次加入继续揉。这时,紫苏的红色素就出来,变成红色的液体。这就是所谓的“赤梅醋”。松庵和尚把这种红色的液体装在另外的瓶子里,夏天时,加入砂糖和冰水,作为饮料招待客人,却没有让我这个小和尚品尝过。揉过的紫苏叶散放在梅子上,再把梅醋倒回去,关紧瓶盖,一直腌制到“土用”。
到了土用,选一天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梅干取出来摆在笸箩里晒干。要一个一个平摆,不能重叠在一起,夜晚也放在外面。
和尚说“梅子喜欢夜间的露水”。据说夜间的露水浸润后,梅子变得柔软。去年,我照和尚所说的方法夜间把梅干放在外面,结果被雨淋了。由于盐分丢失,立刻就发霉。我只好用梅醋一个个洗过,重新晒干。
在晒干的过程中,梅子出现皱褶,颜色变深,然后装回瓶子里,一层梅子一层紫苏叶地码好,加入红色的梅醋,关紧瓶盖。过程基本就是如此,大概谁都可以掌握。和尚的腌制方法虽然感觉有的步骤比较粗糙,但也许由于青梅本身很好,所以很有味道。我的梅干都是腌制半年后才开始吃,客人赞不绝口。木村光一夫人等一到我家里,开口就是“梅干”,为此目的而来。
松庵和尚用茶褐色罐子装梅干,外面贴着写有年月日的和纸,放在土仓里。土仓里摆放着大约五十个罐子,按照年代顺序食用。梅干对于禅宗不可或缺,既是饥荒时的一种食品,也是药品,所以十分珍惜,储藏在存放佛具的土仓的楼梯下面。(P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