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治国良臣(管仲)/治国良臣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姜正成编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不久,郑国内部发生了矛盾。大臣祭仲虽因拥立厉公有功,大权在握,但他为人很专权,这就引起了精明能干的厉公的不满。郑厉公四年(公元前697年),厉公计划让祭仲的女婿雍纠在郊区设宴招待他的岳父,趁机杀掉祭仲。但雍纠却回家同妻子雍姬商量此事。两边都是亲人,雍姬拿不定主意该帮谁,便去问她的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个更亲一些?”她的母亲回答道:“只要是男人都可以成为丈夫,而父亲只有一人,这怎么可以相比呢!”雍姬遂下定决心帮助父亲,就把她知道的情况告诉了母亲。祭仲知道此事后,立即把雍纠杀掉。郑厉公见阴谋败露,恐祭仲加害自己,就载着雍纠的尸体逃到蔡国去了。厉公出逃,昭公乘机回来复位。

这时,宋国又开始支持厉公。在宋国的暗中支持下,厉公不久即潜人郑国南部的栎邑(今河南禹县),并把栎人鼓动起来,杀掉了栎邑的长官檀伯而占据了栎邑,公开与昭公的政权相对抗。宋庄公这时便联合鲁国、齐国、卫国和陈国一同伐郑,想把厉公强行送回去复位,但失败了。于是宋国又派军队帮助厉公据守栎邑,使郑昭公不敢贸然采取军事行动。

第二年春,宋国又与鲁、蔡、卫在曹开会,商量伐郑,并在这年的初夏一同伐郑。此次伐郑直到秋天才结束,仍然没有结果。

在宋与郑对立之初,鲁齐桓公起初充当的是调解人的角色,但由于宋庄公的强硬态度,调解失败。鲁齐桓公感到丢了面子,便转而支持郑厉公,并在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亲自率师伐宋,却吃了败仗。鲁齐桓公不甘心,第二年又带着一向追随鲁国的纪国,协助郑国与宋、齐、卫、燕联军大战,这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郑厉公出逃,昭公复位后,鲁国同郑国的关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鲁国加入了以宋国为首的伐郑大营。

齐襄公即位后面临的形势是:南面的鲁国和西面的宋国都是实力较强的国家,较难对付。北面的燕国比较弱,但那不是争雄之地。东边的纪国比较弱小,与齐国又是世仇,齐早就打算把纪灭掉。齐僖公时,就与郑庄公以朝纪为名,想乘机灭掉纪,但是其阴谋被纪人知道了,没有得逞。如果能灭掉纪国,就比较容易把领地拓展到山东半岛的东头,于是齐襄公决定先从纪国下手。但是,纪国与鲁国的关系很密切,纪国的国君娶的是鲁女,而且纪国以前一直追随鲁国参与中原的活动。在郑与宋的对抗中,齐支持宋,鲁支持郑,结果郑、鲁及纪的联军大败宋、齐、卫、燕的联军,这使本来已很紧张的齐、纪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齐襄公灭纪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与鲁修好,尽量使鲁国在齐的灭纪行动中保持中立;同时,加强对纪的压迫。纪在齐国的压迫下只好寻求鲁的保护。而鲁与齐刚修好,不便与齐翻脸,但更不愿看到齐灭掉纪。于是鲁齐桓公再次充当调解人,在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春带着纪君到齐国的黄地与齐襄公谈判,并签订了盟约。但是齐灭纪的决心已定,所以“黄地之盟”后仍然加紧对纪的压迫,齐、鲁遂翻脸。这年五月,齐入侵鲁。两国在鲁的奚地开战,结果鲁军战败。

第二年,齐襄公就强占了纪国三个邑。到齐襄公七年(公元前691年),纪国就在齐国的压迫下发生分裂。纪君的弟弟纪季就逃到齐国,献上自己的封地,做了齐的附庸。P8-9

目录

第一章 管仲拜相

 礼崩乐坏的时代

 齐国的建立

 齐襄公小霸

 管仲与鲍叔牙

 齐襄公之死

 鲍叔牙让贤

 庙堂陈谋

 因能授官

第二章 君臣磨合

 长勺之战

 齐宋联盟

 拿谭国开刀

 竖刁与易牙

第三章 宏图初展

 杏坛会盟

 曹刿劫持齐桓公

 高人宁戚

 文姜回娘家

 遂国事件

 幽地会盟

 讨伐卫国

第四章 尊王攘夷

 讨伐山戎

 深入不毛

 远征孤竹

 讨伐冷支

 存邢救卫

 齐楚争霸

 辩士屈完

 葵丘会盟

 管仲之死

第五章 管仲的政治思想

 三国五鄙

 顺应民心

 整肃吏治

第六章 管仲的经济思想

 以农为本

 取民有度

 宏观调控

 刺激消费

第七章 管仲的法制思想

 以法治国

 礼法并重

附录

 《管子》选译

 管仲年谱

序言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物质生活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受到人们的肯定。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没有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主张,中原诸侯真有可能败于夷狄,华夏文明也无法延续。

管仲,字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姬姓后裔。他祖上是贵族,后来家道中落,沦为平民。

管仲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社会下层,郁郁不得志。他曾经为“圉人”,替人牧马,后来同好友鲍叔牙一同在南阳经商。管仲经常欺侮鲍叔牙,赚了钱,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很贫困,比他更需要钱来养家糊口,从不与他计较。做生意时,多由管仲来策划、筹算。但他们失败的时候多,赚钱的时候少,《说苑》说管仲“三辱于市”,就是指此。而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愚笨,把经商失败看成是“时有利时不利”的原因。后来管仲出去求仕,但都没有做多久就被辞退了。鲍叔牙也不认为是管仲无能,而认为是生不逢时。管仲还当过兵,但打仗时总是逃跑在先。鲍叔牙也不认为是管仲怯懦,而认为是由于他有老母在堂,要保全性命来奉养老母。总之,鲍叔牙认定管仲是个有大才能的贤人,对他的所作所为都非常支持。

这个故事既可以说明鲍叔牙崇拜管仲,信赖管仲,同时也说明,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小缺点,这是白璧微瑕,不伤大体。

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堂弟公孙无知篡位。公元前685年春,齐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射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骗过了管仲。最终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

在鲍叔牙的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其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议“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管仲的政治才能自不必说,他还是一位高超的经济学家。齐桓公问管仲富国之策,并建议对房屋楼台、树木、六畜、人口征税,管仲一一否定之后,郑重提出了自己的富国策——“唯官山海为可耳”。“官山海”就是把山川和海洋资源收归国有,意即盐铁专卖。管仲由此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

他还用优惠政策刺激商贸,通过鼓励奢侈消费拉动内需。他非常善于运用经济杠杆干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用行政命令,这是非常高明的。

管仲任齐国相国时,居所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但司马迁著《管晏列传》时却说,尽管管仲比国君都富裕,生活标准也超过了他的行政级别,齐国人民却不认为管仲奢侈。他的真实主张是奢俭并重,即不一味强调节用,也明确提出“高消费”的主体是君主、统治阶级上层和巨商富贾。以现代观点看来,管仲所倡导的奢侈消费,只是让“富者散资于民”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还是以消费促生产。由此可见他富有远见卓识。

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到他的病榻前看望,问谁能做下任丞相时,提出要任鲍叔牙为相。而管仲却坚决反对,认为鲍叔牙虽是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过于清白而容不得一丝丑恶,不适合做丞相。管仲推荐了隰朋。

易牙知道了这件事,就到鲍叔牙那里挑拨离间,说:“管仲的相位本是您推荐的,现在他病了,主君前去询问后任,他却说您不行,反而推荐隰朋,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啊。”而鲍叔牙却笑着回答他:“我当初之所以要推荐管仲,就是因为他忠于国家,对朋友也没有私心。而至于我,要是让我做司寇,捉拿坏人,还绰绰有余。要是让我掌管国政,像你们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容身之地?”

管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胸中有大格局,不讲私情,不喜小恩小惠。幸好鲍叔牙理解他,“管鲍之交”真是让人感动啊。

本书全面介绍了管仲的一生,展现了这位春秋名相的风采和功绩。同时,书后还将《管子》的部分篇章译成白话,以供读者了解这部先秦名著,希望此书能得到读者的肯定。疏漏之处,还请赐教!

内容推荐

姜正成编著的《治国良臣(管仲)》全面介绍了管仲的一生,展现了这位春秋名相的风采和功绩。

编辑推荐

姜正成编著的《治国良臣(管仲)》介绍: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物质生活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受到人们的肯定。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没有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主张,中原诸侯真有可能败于夷狄,华夏文明也无法延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