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峥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黄峥:非常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为了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否可以请您先从您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说起?

王光美:我参加革命工作在我的兄弟姐妹中并不是最早的。我的两个哥哥王光杰、王光超,在我之前早就同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有联系,参加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王光杰(后来改名王士光)20世纪30年代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后转到清华大学电机系,学无线电专业。当时姚依林、郑天翔等同志也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光杰和他们认识。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这场学生运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姚依林、郑天翔同志是组织领导者之一。光杰在他们的影响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加入了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来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清华大学从北平迁往内地。光杰没有随校内迁,留下来参加抗日组织的活动。为了收听苏联伯力一家电台的抗日广播,把内容记下来进行抗日宣传,光杰在家组装收音机和无线电台。我还帮他收听收抄过。1938年9月,中共北方局需要在天津建立秘密电台。当时化名姚克广的姚依林同志,知道光杰懂无线电,便要他想办法组装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并筹建秘密电台。为了掩护电台开展工作,地下党组织物色了一位名叫王兰芬的女同志,让光杰和她以夫妻名义在天津英租界租了一处房子,作为秘密电台的地点。王兰芬又名王新,是东北军将领、曾任锦州省省长的王端华的女儿,当时是东北流亡学生、共产党员。他俩在共同的艰苦斗争中建立了感情,1938年12月经党组织批准,正式结婚。王新就成了我的嫂子。

黄峥:1936年春,少奇同志作为党中央代表,到天津指导中共北方局的工作。王光杰同志建立的电台,看来就是北方局用以和党中央联络的。王光杰同志在天津见过少奇同志吗?

王光美:当时白区的地下斗争非常秘密,少奇同志不轻易出面,那时光杰没见过他。

大约1940年,光杰和王新生了个儿子,叫大津。光杰夫妇经常东奔西走忙于工作,我母亲就把大津接到北平家里抚养,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全国解放。王新有一段时间也住在我们家,以少奶奶身份为掩护,搞地下工作。有一次她和崔月犁同志一起去晋察冀解放区,半路上被汉奸抓了,打电话到家里来,是我接的电话。我母亲赶紧带了钱去救人。为了证明她是我们家的媳妇,还把大津也带了去,当面叫她妈妈。崔月犁同志当时没暴露身份。我们家就说他俩是私奔,以此来掩护,又使了些钱,把他们救了出来。

光杰后来在革命队伍里继续从事党的军工和电讯事业,做出了很大成绩。1946年,我们党在河北邯郸建立新华广播电台,9月1日正式播音,向全国全世界宣传党的声音。这座广播电台的设备,就是光杰和其他一些同志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七拼八凑搞起来的。党因此授予他“特等功臣”的称号。这座电台现在成了珍贵文物,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光杰解放后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有一部电影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孙道临同志演的,电影里的主人公李侠,原形之一就是光杰。

“文化大革命”中,光杰在秦城监狱关了八年,在狱中写出了十二本无线电方面的专业书。这些书后来陆陆续续都出版了。江泽民同志在电子工业部当部长时,本来光杰年纪比较大,要退下来,江泽民同志考虑他资历深,懂业务,特意保留他副部长职务并兼总工程师。

黄峥:我在河南当副省长时,为了上安阳的一个大项目,专门到北京找光杰舅舅,因为这个项目同电子工业部有关。他领着我去找有关的副部长,还找了邹家华同志。光杰舅舅的资历比他们老很多,但他非常谦虚地向他们解释。我看了很感动。成立中国工程院时,电子工业部推荐他当院士。光杰舅舅坚决推辞,说他年纪大了,当院士已经没有意义了,让别人当。

王光美:由于光杰参加革命比较早,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受到他的影响。1941年,光杰夫妇离开天津经北平去解放区,回家小住。三哥光超那时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不久,表示也要去解放区。两人讲好,光杰先去联系,联络上以后马上回信,光超再过去。可是等光杰的回信辗转寄到北平时,光超刚刚结婚,一时走不了。这期间,经过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市工作部负责人刘仁同志的批准,光超在旧刑部街家中挂牌,开了一个“王光超大夫诊所”,同时在西郊什坊院设了一个点,表面上对外营业看病,实际上是为北平地下党做秘密联络工作。“王光超大夫诊所”实际上就光超一个人。有时来人看病,我还给他当临时护士,打打下手。地下党组织经常利用“王光超大夫诊所”作掩护开展活动。党组织来人总是先找我母亲或光超。光超还用诊所的名义采购了不少药品,由党组织安排向缺医少药的抗日根据地输送。光超后来一直没有放弃他的医学专业,成为著名的皮肤科专家,建国后任北京北大医院皮肤科主任。50年代以后我国在防治性病、麻风病、烧伤植皮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光超做出过重要贡献。

P5-7

后记

光映日月 美留人间——印象王光美

2006年金秋10月明媚的一天,王光美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仿佛看见,她披着金色的阳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驾鹤西去了。

早在1983年11月,我作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一名工作人员,随同她去湖南、江西,参加刘少奇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此后我又多次随同她外出,平时在北京也经常见面。这中间,我多次听她讲述自己的经历,回忆和少奇一起工作、生活的情景。1998年中央电视台摄制大型文献纪录片《刘少奇》,我作为总撰稿,又对她作了系统采访。当我将这些内容整理成《王光美访谈录》(即《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于2006年初公开出版的时候,社会反响之强烈出乎我的意料。全国各地的报刊纷纷转载、报道。《新华文摘》总编辑张耀铭先生在安排转载的同时,特地给我来信,称赞《王光美访谈录》“颇为大气,内容丰富;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我想,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反映,不仅因为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节,更重要的是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有着传奇经历、感人故事的真实的王光美。

《王光美访谈录》刚出版的时候,光美的身体还不错。她高兴地亲笔签名将书送给一些亲友,其中特别为我签了一部分。万万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多,她娓娓而谈的亲切面容还在眼前,人却与世长辞了。每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就在她去世十天前,我去北京医院看她。当时她已经处于昏迷状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但脸色安详,没有痛苦表情。这使我不免存有一线希望,期待能出现化险为夷的奇迹,就像她曾经度过的许多磨难一样。然而,奇迹终究没有出现。

令人非常欣慰的是,党和人民给予光美很高的评价。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前来悼念。无论是设在医院的灵堂,还是在八宝山遗体告别现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向这位可敬的老人作最后的送别。熙熙攘攘的吊唁人群,重重叠叠的花篮花圈,其情其景,令人动容。人们说,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的场面了。浏览网络,相关的消息、议论铺天盖地,对光美赞赏有加,好评如潮。在网络舆论如虎口的今天,这样的结果实属难得。

刘少奇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最大的痛苦是被人民误解。”说来也巧,光美晚年从事的事业就叫“幸福工程”。应该说,她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当我重新翻阅《王光美访谈录》,回味她所谈的件件往事、幕幕情景,不禁思绪万千。我在想,她身后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什么呢?或者说,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梳理时空交错、头绪纷繁的图文信息,她的形象终于渐渐清晰起来——

她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人

这是光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众所周知,共产党是靠领导穷人闹革命打下红色江山的。革命队伍里大多数人出身贫苦,可王光美不是。她出身的家庭,可谓名门望族,既有社会地位又有钱。但她自从加入革命队伍,特别是成为共产党员之后,完全接受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从此矢志不渝,从未动摇。

“文革”开始不久,她就被捕入狱,身陷囹圄长达十二年。她向我描述过狱中的情景:一间很小的单人牢房,牢房铁门的上方是监视的窗口,下方是递饭的窗口。平时每天就是在床沿上枯坐发呆,还必须脸朝门口,不准躺下,不准靠墙,前后左右“四不靠”。伙食一般就是窝头、玉米面加白菜、萝卜。可气的是每次给的量没准儿,要么少得不够吃,要么给得特多,又必须吃光。最让人感到受辱的,是大小便也会有眼睛监视着。这对一个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的女性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折磨!挨过这可怕的十二年,需要多么大的毅力!

就是那样恶劣的环境和难熬的岁月,她对党和人民的信念始终坚定。面对沉重的打击、天大的委屈,她不低头,不服软。她一直记着她深爱的丈夫刘少奇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光美说:“我相信党和人民总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历史总会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所以我决心不管遭受多大的冤屈和磨难,也要坚持活下去。”

就是凭着这种坚韧的信念和意志,她挺过来了。

她是一个爱情忠贞、情谊深长的人

在访谈王光美的过程中,我不时被她对刘少奇的痴情所感动。

光美说,她在遇到少奇之前,虽然不乏追求者,但从来没有谈过恋爱。自从和少奇相识、相恋到结婚,光美对丈夫可谓一往情深,忠贞不渝。为了支持少奇的工作,她放弃了自己物理、外语方面的专业,一心一意做好少奇的秘书。少奇喜欢吃什么,她也跟着吃什么;少奇习惯夜间工作,她也陪着熬夜,几十年如一日。少奇平常讲话带有很浓的湖南口音,家里人都听不大懂,只有她心领神会,所以少奇和孩子们谈话还要她翻译。

……

和光美接触过的人都会感觉到,在她身上看不见贵族小姐的影子,看不见国家主席夫人的架子。我在认识她以前,看过刘少奇和她访问印度尼西亚的纪录电影。电影中她的形象雍容华贵,光彩照人,其中有她穿旗袍、戴项链的镜头。我当时便以为生活中的王光美也是这个样子,想象她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其实大错特错。

每次和光美交谈,都非常轻松愉快。她待人谦逊随和,生活简单朴素,彻底颠覆了我原先的想象。二十多年来,我和她经常见面,从没有见过她化妆、戴首饰、穿旗袍。早几年,她的穿着几乎没有变化,总是蓝外套、白衬衣。改革开放以后她的衣服色彩稍多了一些,但也都是很一般的式样、料子,有时穿的还是女儿淘汰下来的衣服。她吃东西也很普通、随便,有什么吃什么。有几次在她家谈话正赶上吃饭的时间,她便留我一起吃。一般晚饭是稀饭、包子、烤白薯和小菜,中饭往往是一种类似“东北乱炖”的汤菜和米饭。记得吃得最好的一次,是从外面买回来一只烤鸭。

光美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经常要去全国各地。她外出不爱游山玩水,对于那些亭台楼阁、宫殿庙宇没有什么兴趣。她喜欢去的地方,是工厂、农村、学校等等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场所。

光美说,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不喜欢摸钱,对钱的多少没有概念。她辅仁大学毕业后留校当助教,每次通知她去领薪水,她竞很不好意思,也不问多少,低着头拿了就回去交给家里。

她也没有攒过钱。当年,刘少奇的工资四百多元,她一百多元。每月领到工资,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将几项固定开支付掉:交给卫士组一百元,用来为少奇买香烟、茶叶和一些小日用品;交给厨师一百五十元,作为全家一个月的伙食费;交给她母亲一百三十元,由她母亲统一安排家里五个孩子的学杂费、服装费和其他零用钱;付给赵淑君阿姨工资三十元;上交少奇、光美两人的党费二十五元;付每月的房租、水电费等四十多元。这些基本开支就去掉四百多元。这还不包括添置一些大的用具、衣服和接济亲友。所以,在王光美当家的日子里,根本没有积蓄。有几次,报纸和出版社曾给刘少奇发来稿费,但少奇不让留,全部上交了。

光美继承丈夫的做法,前几年出版《刘少奇选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所得稿费也全部上交了。不仅如此,她还总想捐钱。她担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不久,就把她母亲留下的六件古董拍卖后捐了。以后她又多次捐钱捐物,但她总感到捐得不够,常为自己没有东西捐感到遗憾。一次,女儿刘亭因银行卡挂失在家里打了个国际长途电话,她听到后说:“这个电话是公家配给我的,你打长途应该交费。”女儿见她这么认真,就笑着把身上的五百美元给了她。光美隔天就把这五百美元捐给了“幸福工程”组委会。

“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光美留给我们的,是平凡而光荣、朴实而美好的印象。作为一位世纪老人,她不愧是中国杰出的、深受人们爱戴的女性。

黄峥

目录

我和少奇共同生活近二十年

我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我家同共产党的关系源远流长

一架飞机把我从北平送往延安

在延安我和少奇相识

少奇要我跟他走

在西柏坡重逢少奇

难忘的结婚“仪式”

我学习当少奇的秘书

从西柏坡到香山

少奇第一次上我家

陪少奇去天津视察

在天津的二十八天

关于“四面八方”政策

女儿平平出生

少奇秘密出访苏联

允斌、爱琴从苏联回国

开国之初

捷克大使夫人送的花瓶

1951年冬去南方休假

少奇出席苏共十九大

我第一次去苏联

少奇没能参加悼念斯大林活动

所谓“擅自发出文件”问题

关于高饶事件

少奇当选全国人大首任委员长

中共八大前后

少奇l956年访问苏联

调查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接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毕业生

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1959年庐山会议

在海南岛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关于“吃小亏占大便宜”

江中遭遇龙卷风

少奇出席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

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

借宿王家湾猪场

参观韶山毛泽东主席旧居

在天华大队十八天

少奇四十年后重回故乡

再见家乡父老乡亲

祭扫母亲和看望姐姐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东北林区调查

七千人大会

陈云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

关于“包产到户”

1962年北戴河会议

出访东南亚之前江青约我谈话

宋庆龄和我们一家的友谊

访问印度尼西亚

访问缅甸

访问柬埔寨

少奇和胡志明的友谊

从西楼搬家到福禄居

杨尚昆和所谓“窃听器事件”

“四清”运动开始了

少奇要我下基层

我到桃园大队参加“四清”

关于“桃园经验”

制定《二十三条》前后

“看来我的有生之年不多了”

1965年12月上海会议

访问巴基斯坦

《二月提纲》和《五一六通知》

“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

围绕工作组的争论

少奇从第二位降到第八位

不堪回首的岁月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得到人民信任是最大幸福

附录 王光美年表

后记 光映日月 美留人间——印象王光美

内容推荐

王光美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面对黄峥的采访,王光美口述了她同刘少奇的相知相恋的过程、回顾了她伴随刘少奇经历的风风雨雨,披露了党和国家多个重大事件的真相,更有关于当年党内高层人士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这是王光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面谈及往事,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细节浮出水面。

这就是《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一书要叙述的内容。

编辑推荐

王光美,同她的丈夫、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广为人知。她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知识女性,可最终选择了共产党。她怎么会和刘少奇相识相恋到结婚,她伴随刘少奇经历了哪些风雨路程?“文革”中她经历了怎样的不堪遭遇?在黄峥编写的《风雨无悔--对话王光美》一书中,王光美为你一一道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