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海明威作品集)》一书为欧内斯特·海明威战争题材作品的代表作,这是是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成的一部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也是20世纪20年代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广受推崇的一部杰作。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用精炼的语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通过一个美国青年和一个英国护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恋爱悲剧,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以及战争给人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失落,也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在意大利北部战争中负责驾驶救护车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住进了医院,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坠人爱河。亨利伤愈后重新回到了前线,在一次战役的撤退过程中,他目睹了战争中的种种残酷景象,痛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于是毅然乔装逃离部队去与凯瑟琳相会。不久,他身份暴露,为逃避追捕,他和凯瑟琳历经艰险逃到了瑞士,等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然而他等到的却是婴儿夭折、凯瑟琳身亡。最终,亨利孤身只影,漂泊异乡。
欧内斯特·海明威著的《永别了武器(海明威作品集)》讲述了亨利与凯瑟琳的坚贞爱情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悲剧,揭示了残酷的战争留给青年一代的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第一章 静寂的原野
那一年夏末,我们住在乡下,透过河流与平原,能够眺望到另一边的群山。河床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圆石头,在阳光下看起来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河流深处一片蔚蓝。部队从房子边上走上大路,扬起一阵阵尘土,洒落在路旁的树叶上,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的树叶凋落得比以前早,我们看着部队沿路行军,尘土飞扬起来,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纷纷掉落,士兵们经过之后,路上变得空荡荡的,白晃晃一片,只剩下落叶。
平原上种满了庄稼,还有许多果园,而在平原的另一边,群山却是光秃秃的,一片褐色。山里正在打仗,夜里我们可以看见炮火发出的闪光,在黑暗中就像夏日里的闪电,不过夜里很凉爽,让人感受不到夏天风雨欲来的那种闷热。
有时在夜里,我们能听见部队从窗户底下经过的声响,还有摩托牵引车拖着大炮经过的声音。晚上的运输十分繁忙,路上有许多驮着军火箱的骡子、运送士兵的灰色卡车,还有一些开得比较慢的卡车,车上装的东西用帆布盖着。白天也有拖拉机拖着大炮经过,大炮的长炮管用绿树枝遮住,拖拉机上也盖着绿树枝和葡萄藤。朝北望去,能看到山谷后面的那片栗树林,林子后面,河的这一边,还有另外一座山。那座山上也在打争夺战,但进行得并不顺利。到了秋天经常下雨的时候,栗树叶全掉了,树枝光秃秃的,树干被雨淋了之后有些发黑。葡萄园中的枝叶也变稀疏了,藤蔓光裸。整个乡间都很潮湿,一片褐色,显得十分萧索。河面上泛起了薄雾,山上也云雾缭绕,卡车行驶在路上,溅起的泥浆沾满了士兵们被淋得湿透的披肩。他们的来复枪也被淋湿了。每个人的腰带前都挂着两个装满了一排排六点五毫米口径细长子弹的灰皮子弹盒,在披肩下凸出来,使他们看起来像是怀胎六个月的妇女。
路上有灰色的小汽车急速驶过。通常司机旁边都坐着一位军官,后座上还有几位军官。小汽车溅起来的泥浆甚至比大卡车还多。如果后座上有一位军官个头特别小,又坐在两位将军中间的话,就不容易从外面看见他的脸,只能看见他的帽顶和瘦削的后背,假如车子开得特别快,这个人很有可能是国王。国王住在乌迪内,几乎天天都这样出来看看战况,但是局势很不妙。
冬季开始的时候,就不断地下雨,随之而来的还有霍乱。不过,霍乱得到了及时的控制,最后军队里因它而死的只有七千人。
第二章 战后小镇
第二年传回来不少捷报。山谷后面那座高山和那个有栗树林的山坡被攻下来了,在南面平原外的高原上进行的战斗也取得了胜利。到了八月,我们过了河,住进戈里察①的一幢房子里。这座房子有喷水池,有个带围墙、种有许多浓密大树的花园,房子的一侧还有一棵紫藤。现在战争在好几道山外进行,而不是近在一英里②外了。这个小镇看起来很不错,我们住的房子也很好。小镇后面是河,前面是高山,高山仍被奥军占据着。攻下小镇的那一仗打得很漂亮,奥军没有摧毁式地轰炸小镇,仅仅是稍微摆摆轰炸的架势,似乎是希望战后返回小镇住宿。人们在镇子上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侧街上有医院、咖啡店和炮兵部队,还有两家妓院,其中一家招待士兵,另一家招待军官,加上夏季已过,夜凉如水,战争又在镇外的丛山间进行。这里有布满弹痕的铁路桥,河边之前打仗时被摧毁的隧道,广场周围的树木,通向广场的林荫大道。此外,还有镇上的姑娘,而国王乘车经过时,有时可以看到他的脸、长着长脖子的身子和像山羊胡子一样的灰胡子……所有这一切,加上有些房屋由于受到轰炸少了一面墙,房子的内部突然露在外面,坍塌下来的泥灰碎石堆积在园子里,有的还撒落在街上。另外,卡索前线的仗打得十分顺利。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今年秋天和去年我们还在乡下时的那个秋天很不一样。况且战局已经改变了。
小镇外那座山上的橡树林消失了。在我们刚到这个小镇时的夏天,那片树林还是一片青翠,现在只剩下残破的树桩,地面也被炸开裂了。这一年秋末的某一天,我去了以前的橡树林,看到一片云飞快地朝山顶飘过来。转眼间太阳变成暗黄色,紧接着一切都变成了灰色,天空被盖住,云朝着山顶笼罩下来,仿佛才过了一瞬间,我们就身处云中,接着就下雪了。雪从风中斜着飘过,盖住了裸露着的大地,只有树桩向上隆起。雪覆盖了大炮,战壕后面通往茅厕的雪地上,已经被人踩出了几条小路。P1-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成名作,和许多作品一样,该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成分。受父母的影响,海明威从小就兴趣广泛,尤其喜欢摆弄枪支,经常到密歇根州北部的树林地带打猎、钓鱼。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顺从父母要他上大学的愿望,跑到堪萨斯城应征入伍,因年龄问题遭到拒绝后,他到该市的《星报》当记者,并把自己的年龄增加了一岁。当记者期间,海明威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还学会了怎样撰写简洁有力的新闻报道,为他日后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18年5月,海明威报名参加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护队,6月随救护队开赴欧洲战场,到意大利当了一名救护车司机,7月8日,他的腿部被炮弹严重炸伤,住进了米兰的一家医院。经过10多次手术,他的腿伤刚一治愈,便带着一只铝膝盖和意大利政府授予他的两枚勋章,加入了意大利陆军。然而,战争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永远难以愈合的,加上他在意大利疗养期间爱上了一位美国护士,而这位护士战后却嫁给了别人,使他越发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
小说原名是A Farewell to Arms,其中的“arms”一词是个双关语,它既有“武器”的意思,意指“战争”,又有“怀抱”的意思,意指“爱情”。现在较多的人倾向于翻译成“永别了,了,武器”,从而突出小说的反战主题。该书初稿写于1922年,后手稿在巴黎被小偷扒走,海明威只好重新创作,直到1929年,该书才正式与读者见面。
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以主人公弗雷迪·亨利中尉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亨利如何先后告别了“战争”和“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战争”如何摧毁了“爱情”,深刻地揭露了战争毁灭生命、摧残人性的本质。
亨利与凯瑟琳结识后,开始只是同她调情,并非真正爱上了她。后来,他的腿部被炮弹炸伤,在米兰一家美国人办的战地医院接受治疗,恰巧凯瑟琳也被调来这里工作,亨利在她的护理下渐渐康复,两人之间由此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亨利的伤口愈合后,本计划出去休假,并打算与凯瑟琳同往,不料出院前又染上了黄疸病。等病好准备开赴前线时,又发现凯瑟琳怀孕了。凯瑟琳唯恐被遣送回国,决定暂不和亨利结婚,希望战后再成立家庭。亨利返回前线时,正赶上奥军在德军的配合下发起猛烈进攻,意军连连失利,全线崩溃,开始从卡波雷托撤退。亨利和他的车队也加入了大撤退。他一路上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终于来到米兰总医院,得知凯瑟琳去了斯特雷萨。于是,他借了一身便服,去斯特雷萨找凯瑟琳。两人劫后重逢,自然欣喜若狂,备加恩爱。但是,一天夜里,酒吧侍者敲响了他们的房门,告诉亨利当局第二天一早要来抓他,他只好借了条小船,和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凯瑟琳分娩时难产,与婴儿双双离开了人世,亨利望着“石像”般的凯瑟琳,万念俱灰,在雨中走回旅馆。
小说在一种虚无与幻灭的气氛中结束,强烈暗示着作品的基本思想,即战争就是灾难,战争就是死亡。战争不仅给亨利个人带来了痛苦与不幸,也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有的批评家称《永别了,武器》为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伟大的战争小说,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小说,同时还是一部爱情小说,战争导致了爱情的悲剧,而爱情的悲剧又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正是战争和爱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才造就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伟大杰作。
婚姻的不幸和父亲的自杀对海明威打击很大,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世事的无常,同时,“一战”中身体和心灵所遭受的伤害也时常折磨着他——长期失眠,晚上睡觉必须点灯,而且常常被噩梦惊醒……这一切,都反应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因为感情、亲情、精神、肉体的多重折磨,这部作品在20世纪文学史上焕发出最绚丽的光彩……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李华伟、林中华、李华军、范高峰、林学华、张慧丹、林春姣、李雄杰、刘艳、李小美、林华亮、陈聪、曹阳、李伟、曹驰、庞欢、刘艳、张丽荣、李本国、林晓桂、李泽民、龚四国、周新发、林红姣、林望姣、李少雄、陈志、向丽、杨城、曹茜、杨卫国、孔志明、叶超华、金泽灿、罗斌、赵志远、汪建明、翟晓斐、林承谟、曹雪、林运兰、曹建强、陈娟、许伟、曹琨、曹霞、丁艳丽、金泽灿、林葳、梁晓丹、赵生香、丁彦彬、李雄杰、张培玉、邵鑫、朱成兰、王晓玉、常志强、李友仙、蒋永红、张宏洲、李华军、张红平、李丽芬、林丽娟、李伏安、丁一、刘屹松、林喆远、张恒、周宣、辛大念、孟凡君、陈艳、兰豪、陈胜、吴露、陈艳威、任勤超、张杨玲、陈怡祥、赵艳霞、王甫东、王智利等不少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特表示深切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