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碰撞与融合--跨文化笔谈(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建非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握手

握手是各式礼仪中最普通、最频繁的一种。在人类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就有了“握手礼”。狩猎和战争使我们的祖先随时随地会遭受危险,因此,陌生人相遇时常伸出双手,手心朝前,或让对方摸摸掌心,表明未携带石头、小刀、棍棒之类的武器。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沿袭至今,演变为见面常礼。

还有一种说法是,握手的原型是拉手。在古罗马,拉手是相互守约的表征,这一首要功能足足持续了两百多年,之后才逐渐出现了握手这一表示亲善的大动作。

人际交往,见面和辞行时习惯相互握手。握手是人们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礼节。而外交握手既是一种礼节,也是一门艺术,具有政治涵义。我国实行握手礼节差不多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由于孙中山先生大力提倡,握手礼很快流行起来。

东方盛行握手礼,而欧美熟人相见时,拥抱或接吻是家常便饭,他们的握手仅限于新相识之间或较正规的场合。握手时必出右手,这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内更是如此。若伸左手,便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侮辱信号(如同拒绝握手,而非仅仅是一种疏忽)。

当然,左手并非老是闲着,握右手时用左手托着对方右手或右胳膊的前端下侧常被视作一种格外亲热或敬重的姿态。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之为“政治家的握手”。再升温一点,双方会情不自禁地四手紧握。西方的政治家,如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握手时,常常用左手拍拍对方的肩部或肩部与腰部之间的部位,以示亲热。媒体颇有微词,说这是人类未彻底进化的遗迹,因为猿类和猴类经常互相拍打肩部示好。

有些不谙社交礼仪的人与他人握手时漫不经心地伸出几个手指一捏了之。这近似于蔑视或轻视对方,同时也不言而喻地暴露自己是个“礼盲”。

谁先伸出手,也很有讲究,同时伸出,意味着更对等一些;一方早早伸出手掌,表示尊重或期待已久等意思。主人_般站在原地不动,客人通常走上前去握手。握手时眼睛要集中看着对方,千万不能一边握手,一边看着其他方向,这是很不礼貌的举止。

当然,故意不握手,或不握对方已伸出的手,这在外交场合也时有所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白宫岁月》一书中写道:“这历史性的一刻,到达北京,事先也经过周详策划。尼克松决定,当电视拍摄他首次和周恩来总理相会,镜头中除他之外,应该没有别的美国人员。尼克松已看过我在7月间访华后所呈交的报告,知道在1954年国务卿杜勒斯曾拒绝和周恩来握手,周对这件无礼之事颇为耿耿于怀。总统决定,当他来纠正这件怠慢举动的错误时,不能让其他美国人员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观众的注意。罗杰斯和我要留在飞机上,直至握手告成。海德曼做事万无一失。”尼克松也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他还写道:“我作为美国总统于1972年2月访华时,毛泽东主席于我抵京后的当天下午接见了我。接见时,他(指毛主席)伸出手来,我也伸出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约一分钟之久。这次外交握手显得非同寻常,重至‘一握千钧’。”

2016年8月中日钓鱼岛风波突然升级。日本5天23次抗议并未阻止中国海警船继续在钓鱼岛海域巡航。(P128-129)

目录

写在前面

咬字嚼词

 闲话商标名称的翻译

 “索尼”的故事

 “冷面孔”与“冷肩膀”

 “您辛苦了”

 慎用俚语

 英语中的“上海”

 “我们被骗了”

 “拍马屁”与“擦苹果”

 让乔治做吧

 “英尺”来自女王的脚

 “小道新闻”和“葡萄藤”

 可怜的荷兰人

 弄巧成拙的镀金百合

 汉英对应成语中的数词对照

 “粉领”与“铁领”

 “一打”等于“十三”

 Bob是你的伯父

 “上西天”

 喻体各异的动物寓意对应的成语

 手痒

 北东西南即“新闻”

 英语谚语中“吃”的学问

 “把手举高,老兄!”

 “地铁”的误解

 “乱七八糟”与“乱六七糟”

 踢吊桶

 “一丝不挂”的事实

 掌上明珠

 “你妈妈知道你出门了吗?”

 最好的东西

 倾盆大雨与下猫下狗

 “把铲子称作铲子”

 “不要太潇洒”还是“不要太聪明”

 “蛋糕”和“茶”的妙用

 “麻烦”引起的麻烦

 从“搭档”到“团队”

 不折腾

 躲不掉的“秀”

 会标译法一例

 “抗日战争”、《反国家分裂法》精准译法

 师大网刊的英译切磋

 “事业单位”怎么翻译

 佳灵诗文共译

 校歌《青春的盛典》英译改稿

 “一带一路”等的英译名及简称

 英式拼写日渐式微

 盘点2002关键词

 取名难,难取名

 原装外来缩略语

 自生自灭的外来语

 洋文要有洋腔才不会出洋相

 习惯表达没得商量

 跨文化聊鸡年

说礼道俗

 不同习俗话称呼

 “他全是大拇指”

 英语手势20例

 欧美人怎样用手势表示数字

 捉摸不定的“九”字手势

 “凝视”中的文化差异

 洋名无忌讳

 英美人的禁忌与偏爱

 对新娘该怎么道喜

 谦恭未必讨好

 美国人的点烟习惯

 美国人的“无礼”习俗

 左边还是右边

 不同文化话左右

 英语民族的“奇特”思维

 跨文化的象征及寓意

 握手

 漫谈“交际距离”

 海外餐桌上的“讲究”

 当西方男士和女士在一起时

 名片礼仪

 打电话须知

 向木头求好运

 西方人的“逢凶化吉”

 试为“马槽书店”释义

 一种色彩异样情

 花的语言

 帽子发出的信号

 蓝色法律

 外国人迎新年

 外国人放风筝

 国外的生肖说法

 入乡随俗的Don’t

 拜年还是贺卡好

 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重塑公共空间规范

 多余

 歧视裁量进入“微时代”

 龙年谈龙

 生活不能马马虎

 羊年的争议

 猴年断想

刨根问底

 肥皂剧

 “灰狗”的来历

 将错就错的“跳蚤市场”

 得救于钟声

 “盐”外之意

 领带源于战场

 父亲节

 圣诞树的传说

 圣诞老人是谁?

 杰克灯笼

 “愚人节”的“杜鹃”

 万圣节前夜的两个美国民俗游戏

 最具美国风情的“独立日”

 复活节的象征物:彩蛋与小兔

 情人卡上的爱兰特邮戳

 美国星条旗的演变

 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的由来

 “黑马”

 英语的“身世”

 关于小费的起源

 纯属偶然的“剪彩”

 外国贺卡的起源

 关于一周的第一天之争

 美国人的玉米情

 洋文中也有“肥缺”

 “空中小姐”的前身

 简单而伟大的商标

 那个被咬掉一小口的苹果

 白道出身的“黑客”

 鼻子

 上一代入眼里的下一代

 语言文化何来高低贵贱之分?

 中国人教了老外哪些英语?

 “师范大学”英译名的由来

 为何国外开车须避让行人

 外国人笔下的“洪荒之力”

 美式道歉的真相

采光撷影

 纽约街头的“鼓”手

 “饼干”教授

 没被抢反倒成了“新闻”

 不怕出丑的美国学生

 超短广告语

 自相矛盾出效应

 意大利薄饼就是意大利馅饼

 陌生路人的“提问”

 伦敦的大钟靠不住

 拐弯抹角的“方便”用语

 走俏美国校园的“文脸”

 在陆地上“冲浪”

 梧桐树下的证券交易

 用左手签名

 填表时须分清“是非”

 上厕所下厨房

 洋人话“狗”

 为猪抱不平

 改变老鼠形象的人

 外国人眼里的牛

 “迷你”的困惑

 股市术语中的动物

 得宠的“Q”

 尴尬的“欧元”

 赶外来语浪潮

 “13”并不讨厌

 大喜大悲的星期五

 “多利”与“潘朵拉魔盒”

 《高考·1977》——前奏曲·圆梦曲

 岁末断想

 年底的忙碌

 牵手

 过好,推迟《2012》

 巴西之行速记(1)

 巴西之行速记(2)

 巴西之行速记(3)

 巴西之行速记(4)

 南美之行点滴记录

 色列之行速记(1)

 以色列之行速记(2)

 以色列之行速记(3)

 以色列之行速记(4)

 难别虎年

 由“中国梦”想起的

 世界语结缘上师大

 “频道”效应

 评说三国英语学习

 随便翻翻

 托爱因斯坦的福

 向加拿大道森学院枪击事件亡者致哀

 致麦克·约翰逊家属的唁电

题序撰评

 地球缩小,舞台变大

 如今我们已归,你们且看分晓

 筷子刀又孰优孰劣

 的秘笈:与时俱进,以我为主

 悲壮震颤的史诗巨剧

 “海归”回流的圆梦

 城市:世纪的全球命题

 “心墙”难拆

 城市的记忆:生命的张力

 我们的城市需要一个外号

 大都市的“痛”与“乐”

 城市本身可以是个品牌

 地球坐标上的身影

 和能生物,同则不继

 全球化1.0到3.0

 科学与艺术:孪生兄弟

 大学外交的要义

 以文化拉近距离

 大学外交大手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回眸与展望中国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融合多元文化,展示特色艺术——贺上海师范大学第一届国际艺术节

 艺术是大学的品位和修养

 教师的三术:学术、艺术、技术

 重新审视国际化进程中师资的结

 构整合和质量界定

 构建双校区交融互动的师大校园文化

 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新趋势

 孔子·孔子铜像·孔子学院

 瑰丽多彩的孔子学院

 池田大作教育观:为了幸福与和平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当代教育理念探析——兼论池田大作的国际教育观点

 上帝与我们约会,不会在老地方等待

 可喜可贺,更可敬——写在《新民晚报社区版·当代教育》期之际

 创新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

 “驻马店共识”的现实落差与

 持续革新

 让“教学做合一”成为我们的教学信念

 名师的故事使师大美景更富神韵

 母校好似一棵参天香樟

 “游学”“游教”——教师阅历新拼图

 条条游学路,选择你做主——贺上海师范大学首届海外游学节

 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大学文化

 大学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里程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际化进

 程中的大学追求

 “和而不同”却非面面接轨——陆建非教授谈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

 大学培养的是“文化人”

 无法想象没有精神的大学

 “跨界合作,协同管理”——从理念到制度、机制乃至境界

 钧白玉兰、蜡梅、紫荆花、荷花:争奇斗艳,交相辉映

 第三只眼睛看伊朗

 共同走过的E子

 欢迎美国驻沪总领事季瑞达先生来上海师大演讲

 留住学长别样风采

 停步经行处,天地有大美

 走进非洲博茨瓦纳

 游历·摄影.人生

 城市·生活.人

 《槐市人》:种田人

 一个文化自觉、自信的平台

 有感于《人文与传播学院周刊》100期

 校友·校友会·校友文化

 就叫《天年源地》

 从摇篮到寝园

 选择什么方式变老

 根植于区域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

 童双春新书发布会致辞

 北京高考英语降分,我有话要说

 给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张伯安的回信

 为《英语角》开栏八十期而作

 英语教学年,为何还是“低熟练度”

 《上海教育》封面文章:十问英语

 语言背后是文化,懂交流胜过会考试

 跨语言交流是为了跨文化交际

 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地球村的常态与必需

 建议政府为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外国人搭建平台,使他们尽快融入上海

 建议政府应加强力度培养世界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翻译人才

 建议进一步推动上海中小学生非遗教育工作

 上海公共空间亟待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上海城市形象、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评析

 上海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及其相关对策建议

 文汇时评:先锋之城——上海未来全球城市形象

 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电话采访:如何提升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

 联合国2014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论坛开幕词

 联合国2014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论坛主旨演讲: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

 联合国2014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论坛总结词文化外交的蕴意与实现路径

序言

1991年我从美国纽约大学留学归来后就开始为一些报纸杂志撰稿,多为随笔形式。内容涉及:异域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西方的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英语词语的来龙去脉,寓意表征;英汉双语及双文化的异同体察,比照联想等。长则三五千字,短则寥寥数语。

我曾分管高校外事工作十余年,参与大量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出访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大学外事工作的特征及内涵认识深刻,对文化外交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颇具心得,故本文集也收入了一些言之有物的序言、演讲、访谈等。

我之所以能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写,或者为了讲或做而写,一是因为,读者们(学生和外事工作者居多)不断地发问、求索、互动,而且急切、真切、热切,令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二是因为,40多年的外语研习、30多年的英语教学以及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探索,使我亟待与读者分享体验和成果的冲动始终不减。

高新科技的魔力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居民间的交往越发频繁,更为便捷。因此,学会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虽属正确但过于简单的结论还不足以充分反映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者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然缘分。无数的实践和案例表明:跨语言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讲,跨文化交际的视域和范畴可以大到洲际、国际、族际,小到亚文化之间的区际、群际直至人际,每个人都被包裹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王国”内。每时每刻,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发生跨文化交际或被跨文化交际。而语言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障碍和误解(cultural barriers and misunderstanding),症状表现为“文化碰撞”(cultural conllicts),甚至“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于是,语言国情学(Linguistic Ethnology)、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s)等宏观语言学范畴内的新兴交叉学科便应运而生,多维、多元、多样,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降生直至老去,母语和母文化就像血液一般,永远流淌在我们身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母语和母文化的弱化已是一种世界现象,对此我们必须警醒。对任何一个现代中国人而言,首先应该学好母语,汉字可以“思通万里之外,意结千载之前”;更要无比虔诚地忠于母文化,传承、弘扬、丰富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的DNA。唯此,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双语双文化(bilingual&bicultural)的优势,顺畅、得体、愉悦、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毋庸置疑,了解、理解,进而善解异域文化己成为公认的现代人在国际交往中的必备素养和能耐,一旦遭遇“文化碰撞”,我们就能设身处地,见怪不怪,正确对待那些与母文化不同的行为、习俗、现象等,进而谅解、包容,直至交融。实践还告诉我们,以外语为工具,探究和比较域外文化便可较快深谙其精髓,领悟其真谛。本文集把对文化及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盘托出,把母语与目的语以及它们的特定文化背景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剖析和对比,读者必定获益匪浅,而且其乐无穷。

内容推荐

陆建非著的《碰撞与融合--跨文化笔谈(上下)(精)》荟萃作者多年来跨文化方面思考的随笔,涉及语言、礼仪、节庆、思维方式、价值认同等方面,希望读者正确看待、化解“文化碰撞”“文化休克”现象,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共处的理想。分为“咬字嚼词”“说礼道俗”“刨根探底”“采光撷影”“题序撰评”等部分,记叙作者对异域文化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将中文与外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剖析和对比,探讨如何建设国际型都市及文化外交的要义及实现路径。文章贴近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问题,知识全面,对从事国际交往以及开展文化外交的人士有启迪作用。

编辑推荐

陆建非著的《碰撞与融合--跨文化笔谈(上下)(精)》多为随笔形式。内容涉及:异域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西方的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英语词语的来龙去脉,寓意表征;英汉双语及双文化的异同体察,比照联想等。长则三五千字,短则寥寥数语。

本文集把对文化及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盘托出,把母语与目的语以及它们的特定文化背景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剖析和对比,读者必定获益匪浅,而且其乐无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1:20:07